回覆列表
  • 1 # 石虎山大王

    馮勝在軍事上是個將才亦帥才,可惜他有個貪財毛病。常遇春死後,逢大軍出征,一般都是徐達居中,李文忠、馮勝居左右。徐達打敗於王保保之役,李文忠的右路軍亦敗北,唯獨馮勝所將大勝,可見其能力。馮勝每逢戰勝,往往奪取財物婦女私匿。大家知道,朱元璋治軍以嚴,因此對馮勝極為不滿,切責之,不賞,但往往因功大而免其罪,並多次罷兵權,又多次復兵權。徐達、李文忠死後,軍事上不得不更多倚仗馮勝。從這個程度上講,朱元璋手下大將盡管很多,但能堪大任的可能就是六公中的五名武將了。

       朱元璋晚年猜忌很多,按太祖晚年國家功勳最著的八名大臣中,馮勝功居第三。而其人品,如前述是頗為朱元璋忌諱的。終於在藍玉案爆發時,馮勝坐鎮西南,當地公侯皆聽其調遣。藍玉案爆發後,朱元璋從招回馮勝,不久賜死。

    洪武二十八年,馮勝被人誣告有謀反之心。馮勝的一個親戚,向朱元璋控告,說馮勝私藏兵器,和今日咱們管制刀槍一樣,武器在當時也是有限制的。特別是像馮勝這樣的武將,如果真藏有大批的武器,那麼絕對是有謀反的打算的。所以說一些古裝劇中,會有一旦搜出刀劍等武器,就被判處謀反罪的,儘管許多時候都是被人誣陷。這是古裝劇常見的橋段,而馮勝一案,也與這個橋段差不離多少。

    馮勝被人狀告家中藏有兵器,但實際上卻是一般的家庭用具。馮勝平時有在打穀場的地底下埋瓦甕的習慣,而他也一定想不到最後因為這些大腹小口的瓦甕,自己被以謀反罪論處。

    當然這些不足以成為證據的證據,最後之所以能將馮勝送上邢臺,還是取決於明太祖朱元璋的個人意願。

    《明史》曰:“太祖春秋高,多猜忌。勝功最多,數以細故失帝意。”

    馮勝之所以被朱元璋處置,並不是因為藍玉案,也不是真有謀反之心,而是因為朱元璋年老之後,開始對這些功臣有了猜忌之心。

    “時詔列勳臣望重者八人,勝居第三。”馮勝在明朝開國功臣中,功勞位居第三位,算的上是功高蓋主之人。當時朱元璋年老,年老之人,心思敏感,自然不想要有人爬到自己的頭上。於是清除那些威望極大的文武大臣,是非常說的通的。

    還有一種說法,朱元璋之所以這樣做,實際上是給自己的繼承人掃清障礙。這麼一般勞苦功高之輩,在軍中又擁有極高的聲望。自己在世之時還能壓制一二,但是等到繼承人繼位之後,能否將這些人掌控在手中,實在難說。所以與其給後人留下隱患,不如他自己先給後人掃清一切威脅。

    第三,馮勝每逢戰勝,往往奪取財物婦女私匿。朱元璋早就對馮勝有所不滿,更何況馮勝又是一個勇冠三軍、性格直率、性情孤傲之輩,所以被朱元璋解決是早晚之事。

  • 2 # 西門不帶刀

    從洪武25年到洪武28年短短的四年,太祖朱元璋殺了三個公爵,幾十個侯爵。 每一個公爵都有赫赫戰功,但都被殺掉了。究其原因:洪武25年4月,皇太子朱標去世了,15歲的皇孫朱允文成了繼任者,朱元璋要用最鐵血,最殘忍,最無情的手段為他的孫子留下一片安定的江山。讓我們先看看4年中有多少名將功臣被殺。

    1395年洪武28年二月,宋國公馮勝被太祖朱元璋毒殺。

    四個月前,洪武27年11月,穎國公傅有德被太祖逼殺。

    三個月前,洪武27年12月,定遠侯王弼被太祖誅殺。

    兩年前,洪武26年3月,會寧侯張溫,被太祖誅殺。

    同年(洪武26年)正月,涼國公藍玉,被太祖誅殺。

    洪武25年九月,皇孫朱允文立為皇太孫。

    洪武25年八月,江夏侯周德興,被太祖誅殺。

    同年八月(洪武25年),晉寧侯葉升被太祖誅殺。

    同年四月,皇太子朱標去世。

    看著滿螢幕上的殺字。雖然已經過了700多年,我們既然能夠想象的到當時的血雨腥風。

    國公們不得不死?

    我們可以簡單的來說:因為朱元璋想要給他的孫子朱允文留下一片安全的江山,所以這些戰功赫赫的勳貴們不管是否有反心都得死。

    涼國公藍玉是因謀反而被殺的,這在使明史中是有明確記載的。

    穎國傅友德是自殺的。原因竟是太祖朱元璋在酒宴上對傅友德得說:對他的兒子不滿,讓傅友德去把他兒子的首級拿來,而富有德,竟然真這麼幹了。

    傅友德殺他的兒子後,自己也自殺了。

    宋國公馮勝,對朱元璋是很順從的,也沒有謀反的跡象,那他為什麼要死呢?

    兩條原因:

    1.他是朱元璋第五子朱肅的老丈人。皇太子朱標去世後,朱允文成為皇太孫,如果朱元璋再死去,那朱橚作為皇子很有可能與他的侄子爭奪皇位,而馮勝又是朱橚的老丈人,又握有兵權,潛在威脅性太大。

    2.馮勝能打仗,而且很貪財。馮勝在打仗過程中,往往將戰利品——財物婦女全部私藏。貪財便預示著很容易會被收買,一個很容易被收買的帶兵能力強的將領,對於一位68歲的老皇帝來說,的確很危險。

  • 3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朱元璋要為孫子鋪路。

    明太祖朱元璋一向以濫殺功臣出名,算起來,他從洪武三年(1370年)就開始殺高官了。第一個被殺的是中書左丞楊憲,他被李善長彈劾“放肆為奸事”,說白了就是搞黨爭,什麼誣陷、專權等等,碰了朱元璋的紅線。

    第一位被殺的侯爺則是德慶侯廖永忠,死於洪武八年(1375年),理由是僭越,後來加上了殺害龍鳳皇帝韓林兒(這事還是他封侯的一大原因)。

    接下來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爆發,朱元璋清洗了中書省、御史臺和大都督府的一批高官,但多是文臣,功臣很少。真正的功臣是同年被鞭死的朱亮祖,他在鎮守兩廣時陷害番禺知縣道同,算是死有餘辜。

    不過胡惟庸案並沒有徹底結束,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將此案變成一把無比鋒銳的刀,把洪武三年分封的在世公侯砍了一大半。

    在洪武二十三年以前,朱元璋只是零星誅殺功臣,加起來才三侯一伯,很可能是功臣自己不規矩,李世民善待功臣,也殺了侯君集和張亮,君臣矛盾是要以大臣的老實為基礎的。

    如果朱元璋因所謂出身低,早有屠殺功臣的打算,根本不必要等到稱帝二十多年後,他又不是神仙,怎麼能夠肯定自己一定能活到63歲?

    隨著洪武二十年(1387年)馮勝逼降納哈出和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藍玉奇襲捕魚兒海,北元對明朝的威脅已經解除了,武將的作用,已經低於威脅。

    洪武二十三年以後,朱元璋又以胡黨罪名殺了幾位功臣。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朱元璋發動藍黨案,把洪武十二年(1379年)之後加封的功臣大殺一通。

    這中間隔著的,就是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去世,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

    藍玉沒有死於洪武二十三年的胡案爆發(他最終的罪名也是參與胡案),很可能是因為他是朱元璋留給朱標的助手,因為朱標的正妃常氏是常遇春之女,同時也是藍玉的外甥女,二者關係密切。

    但朱標英年早逝,朱允炆並非常氏之子,常氏的兒子朱允熥年紀比朱允炆要小,被朱元璋所棄,這樣的功臣幼主搭配,不得不讓朱元璋考慮一下怎麼給孫子鋪路。

    馮勝和傅友德等人的死因也是一樣的,馮勝是明朝開國六公的宋國公,傅友德是開國諸將中最為驍勇的幾位。兩人都是功勳卓著,同時,他們都是皇子的親戚。

    馮勝是鄭國公常茂和周王朱橚的岳父,常茂是常遇春之子,朱橚是朱元璋第五子,據說朱橚曾赴鳳陽密會馮勝。傅友德是晉王朱棡的親家,其女嫁給朱棡世子,傅友德也曾負責山西防務。

    這種姻親結成的功臣紐帶,是朱元璋所忌憚的,自己兒子不能殺,就只能殺功臣了。

    畢竟在朱標去世後,朱元璋本人也是個風燭殘年的老人了,一度由十六七歲的朱允炆聽政,這也可以解釋一下朱元璋為何不選血統更正但年紀更小的朱允熥,太危險了。

    或許在朱元璋心目中,這些功臣勳貴已經有心懷不軌者,正在聯絡藩王,以求奪位,為此,他決定除掉功臣們,以此杜絕一切危機。但朱元璋並非全殺,他所信任的徐達家族、李文忠家族等等,基本沒什麼人被殺,基本盤還是要留的。

  • 4 # 我不是易中天

    關於馮勝的死《明史》中是這樣交代的:

    “太祖春秋高,多猜忌。勝功最多,數以細故失帝意”

    這句話的意思是:朱元璋年紀大了,疑心越來越重,馮勝功勞最多,但是很多事辦的不符合皇帝心意。

    馮勝到底辦了什麼事讓朱元璋這麼不開心?用這麼一個不上臺面的理由誅殺馮勝?《明史》對馮勝死因的交代完全含糊不清,唯一可信的只有一句話:太祖春秋高,多猜忌。馮勝的死亡時間是在《藍玉案》爆發後的第二年,當時藍玉正是北伐成功,一戰封神,雖然有藍玉自己作死的成分在內,什麼強姦元王妃、搗毀自己家城門、培養私人武裝力量等事。

    但受到牽連的不只是藍玉一人,包括馮勝這位號稱:“詔列勳臣望重者八人,勝居第三”的猛將,也在同一年被剝奪兵權,緊接著就是近兩萬人的人頭落地。

    我們可以看出朱元璋玩起項莊舞劍的把戲,藍玉案和馮勝的倒臺並沒有直接關係,不然以朱元璋的性格當時就會咔嚓馮勝,也就坐實:太祖春秋高,多猜忌。

    我們從馮勝罷免兵權一事可以看出端倪

    在北伐中發生一件招降事件,洪武二十年,明太祖命馮勝為徵虜大將軍,潁國公傅友德、永昌侯藍玉為左右副將軍,率南雄侯趙庸等以步兵、騎兵共二十餘萬前去征討。

    朱元璋又派所俘納哈出部將乃剌吾攜帶璽書前去諭降,納哈出看到明軍來勢洶湧自感不敵,又有乃剌吾在充當說客遊說,結合馮勝等人的運作,雙方很快達成投降事宜。結果在和談宴會中,藍玉和常茂與納哈出起了衝突,明方還動了刀子,幸虧馮勝即使調和才沒有讓投降事宜泡湯,這件事讓馮勝和常茂、藍玉有了矛盾。

    明軍獲得二十餘萬人,牛羊馬駝及輜重若干。馮勝軍回至亦迷河時,又俘獲其殘兵二萬餘人、車馬近五萬。等到勝利班師,馮勝將捷報上奏,並將常茂鬧事的細節也報告給朱元璋。

    結果常茂剛剛被治罪,就有人告發馮勝:會有言勝多匿良馬,使閽者行酒於納哈出之妻求大珠異寶,失降附心,又失濮英三千騎,而茂亦訐勝過。

    意思是馮勝藉著納降謀取私利,揹著朱元璋打自己的小算盤,常茂作為汙點證人也是藉機坐實馮勝罪名。這件事後馮勝被徹底罷免兵權,以後再也沒有統帥部隊。

    馮勝和常茂的矛盾在北伐已經爆發,有點狗咬狗一嘴毛的意思,可是朱元璋在這件事上對待馮勝毫不留情,沒有一點人情味可言,更是有把馮勝罪名浮誇的意思。

    馮勝在捕魚兒海戰役前就徹底失去兵權,大將軍的職位最後落在藍玉這位二代將領手裡。

    朱元璋年紀大了,面臨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從馮勝治罪到藍玉案爆發只有短短兩年時間,可以看出朱元璋早就有心事削弱武將權柄。

    原本想培養藍玉這位後起之秀幫扶朱標,因為不管從個人關係還是朝廷影響力藍玉更適合這個角色。

    結果藍玉捕魚兒海勝利後變得嬌縱狂傲,不受控制,更讓朱元璋鬱悶的是朱標的意外死亡徹底打亂了他的政治格局,那麼藍玉的下場可想而知。

    馮勝在這場政治變動中又扮演了一個不受信任的角色。

    馮勝和開封河南的周王朱橚關係特殊,周王的妻子是馮勝的一個女兒,1378馮勝駐兵於此,為當地的守備,也在同年馮勝把女兒嫁個周王。

    1389年,皇帝嚴厲懲戒了周王去鳳陽秘密會見馮勝,這次敲打可以看出朱元璋認為兩人存在不尋常的政治關係,馮勝雖然沒有實質性的兵權,但是論影響力完全有機會扶持周王上位。

    原本他和周王關係就近,卻還揹著朱元璋偷偷約會,看著年幼的朱允炆,朱元璋心裡怎麼想?最後賜死馮勝。從開國元勳至兵權罷免,馮勝缺少湯和、劉伯溫的政治智慧,不懂得急流勇退。更沒有從藍玉的身上吸取教訓,看到武將在大明政治系統中的性質轉變。

    參考資料:《明史·馮勝傳》、《明史•太祖本紀》

  • 5 # 於左

    先簡單回顧一下馮勝的生平。

    馮勝是安徽定遠人,原名馮國勝,早年和哥哥馮國用起兵。兄弟二人文武雙全,投奔朱元璋之後深得信任,馮國用擔任了中軍親兵的總指揮,同時也是朱元璋的重要謀士。

    可惜馮國用三十六歲就死於軍中,他的兒子年紀太小,就由弟弟馮勝接替他的職務。當年朱元璋帳下有不少這樣的例子,比如鄧愈和他的哥哥、廖永忠和他的哥哥。

    這以後,馮勝跟隨朱元璋征戰陳友諒,救援安豐,參加了鄱陽湖大戰,攻克武昌,以後又參加了淮東、湖州、蘇州等大戰,升任右都督。

    明初,他跟隨徐達、常遇春北伐,為徵虜右副將軍,戰績顯赫。朱元璋特別指示,馮勝在軍中的地位在常遇春之下、偏將軍湯和之上。

    洪武三年,他以右副將軍的身份,跟隨徐達出兵西北,大敗王保保。同年被封為宋國公,成為開國六公之一,排名第五。同時,他的哥哥也追封郢國公。

    此外,馮勝的一個女兒嫁給了朱元璋的五兒子、周王為王妃,另一個女兒嫁給了常遇春的大兒子、鄭國公常茂,可見馮勝的地位是很高的。

    常遇春、徐達、李文忠、鄧愈等人死去之後,在第一代的開國將領中,馮勝排到了最前面,但他也是六位國公當中最不穩定的一位。

    當年他率軍攻打高郵,被守軍詐降欺騙,派了幾百人進城,結果幾百人全被砍殺。氣得朱元璋把馮勝從前線召回,痛打十杖,讓他步行走回高郵,將功贖過。洪武二年,馮勝代替徐達駐守慶陽,擅自撤軍,讓朱元璋大怒,差一點處罰馮勝。

    馮勝最大的一次失誤出現在洪武二十年,馮勝為徵虜大將軍,和傅友德、藍玉率領二十萬大軍出塞,征剿殘元太尉納哈出,他的女婿、鄭國公常茂等人也跟隨出征。結果明軍大勝,降服二十餘萬眾,但常茂在酒席上砍傷了納哈出,差一點激起大亂。馮勝大怒,把常茂押送到南京,交給朱元璋處置。

    常茂見了朱元璋,極力為自己辯解,並且表達了對岳父馮勝一直以來的不滿。此次出征馮勝照例是錯誤不斷,軍紀混亂。最後常茂被奪爵,馮勝的大將軍印也被收回,被打發到鳳陽居住。

    這以後,馮勝仍然有兵權,在各處練兵,但再沒有帶兵出戰。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去世,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被冊立為皇太孫,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被尊為太子太師。

    藍玉被殺時,馮勝也被召回南京。洪武二十七年三月,馮勝的兒子馮克讓出任陝西都指揮同知。但不知什麼原因,馮克讓的下人向朱元璋申訴不滿。朱元璋批評馮勝的家教不好,說了這樣一句話:“禍福之來,皆自人致。故智人循理而行,則家昌。愚人所行悖於理,則家亡。”

    很顯然,朱元璋已經打算處置馮勝了。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潁國公傅友德被處死。第二年二月,宋國公馮勝也被處死。

    馮勝沒有犯過大錯,最終難逃一死,根本的原因,就如《明史》所說:“太祖春秋高,多猜忌。勝功最多,數以細故失帝意。”

    馮勝功勞大、資格老,讓朱元璋越來越不放心,所以他難逃一死。而且他死後,宋國公的爵位也被廢掉,兒子們不能繼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骨魚主吃什麼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