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是郝小仙呀

    這是《古詩十九首》的第十一首。 《古詩十九首》最初見於梁蕭統的《文選》,原是彙集起來的一批漢代五言詩,它們不產生於一時,也非一人的作品,多為東漢時代一些無名氏所作,基本內容不外乎行子思婦的哀怨和失意知識分子的感慨。東漢末年,社會動盪不安,戰亂頻仍,連年災荒,加上政治的極度腐敗,一般清流寒士進身十分困難,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極為尖銳,在萬般無奈中,詩歌便成為他們抒情、洩憤、發議論、講道理的工具。《回車駕言邁》就是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

    “回車駕言邁,悠悠涉長道”。回車:掉轉車頭;言:語助詞;邁:遠行。詩一開始,就勾畫出一個面對悠悠長道彷徨四顧,掉轉車頭卻又不知所往的遊子形象。 “回車”二字,由《離騷》中“回朕車以復路兮,及行迷之未遠”脫化而來。 “長道”,既指旅途,也喻人生。人生的道路漫長坎坷,所以用“悠遠”二字來形容。在人生的征途上,不斷探索,不斷碰壁;幾番追求,幾番失望。前無所向,後無所適。出路在哪裡?希望在哪裡? “回顧何茫茫,東風搖百草。”詩人觸景生情,喟然長嘆:“所迂無故物,焉得不速老?”清吳淇評論這幾句詩說:“‘無故物’正從‘東風’句逼出,蓋草經春來,便是新物;彼去年春,盡為故物矣。草為東風所搖,新者日新,則故者日故,時光如此,人焉得不老?老焉得不速?”(《六朝選詩定論》)這種看法很精當。百草返青,鮮花爭豔,更觸發了詩人時光流轉的人生感慨。由眼前草木的榮枯,詩人敏感地聯想到人生的短暫。“盛衰各有時,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全詩由前六句的寫景抒情轉入議論。既然宇宙萬物按其時序新陳代謝,人類當然也難以倖免;而且與堅硬不變的金石相比,人的生命是十分脆弱短促的。“奄忽隨物化”,是指人在悠忽之間便要化為異物、消為烏有。在這一冷酷的自然規律面前,是得過且過、頹廢、沉淪下去呢?還是由此而驚覺、而奮發、矢志以赴、百折不回呢?詩人選擇了後者。“立身苦不早”,是詩人理性的判斷,也是自我之鞭策。他意識到了把握自身命運、建樹榮名功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榮名功業是不朽的,人的生命可以藉助建功立業而延續下去。這是詩人之所以“回車駕言邁,悠悠涉長道”的原因。也許他的艱苦跋涉和種種追求是徒勞的,毫無結果的,但這種精神仍然是可貴的,能夠給予人們以鼓舞和啟迪。只要世界上有生命,生命的有限與時空的無限這一矛盾就不會消失。人類由生命的有限而衍生出來的憂患意識也就不會消失。由生命易逝而產生的憂患意識,是人生最深層的哲理思考。唯有憂患,人們才有可能戰勝自身的弱點和侷限,在與命運的搏鬥中發出光和熱。本詩從“生於憂患”出發,鞭策自己擺脫人生短暫、命運多舛的哀嘆,在嚴酷的現實面前迎難而上,奮起追求,建功立業,以垂名千古。這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是一種值得肯定的人生信念。

    這首詩藝術上的特點是:質樸真摯,毫無做作, “直而不野,婉轉附物,怊悵切情。”(劉勰《文心雕龍·明詩篇》)在寫法上,全詩將寫景與抒情、敘述與說理融合在一起,抒情和議論完全從寫景和敘述中引發出來,有“理趣”而不枯燥,從而產生了有別於單純寫景詩或抒情詩的審美效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蔥露地栽培技術要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