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329467332844

    中藥治療: 1.中氣下陷 表現:脘腹墜脹痞滿,食後則甚,平臥減輕,飲食減少,面色萎黃,氣短乏力,頭暈眼花。舌質淡,脈沉弱。 中成藥: ①補氣升提片,每次4~6片,每日2次,淡薑湯或溫開水送服。 ②補中益氣丸,每次9克,每日2~3次,空腹時溫開水送服。 食療: ①豬肚1具,內外洗淨,黃芪200克,陳皮30克,用紗布包好,放入豬肚中,用線紮緊,加水文火燉煮,熟後去掉藥包。趁熱食肚飲湯,分作4~6次食完,2具肝為1療程。 ②豬脾、豬肚各100克,漂洗乾淨,切成條塊,加水煮至八成熟,再入粳米100克煮成粥,加糖適量,分頓隨意食用。以上為1療程,間隔3~5天,再進行下1療程。 2.飲停腸胃 表現:脘腹脹滿,胃中有振水音,或腹部有水聲漉漉,噁心,嘔吐清水痰涎,或不欲飲水,或飲水後馬上吐出,心悸氣短,頭暈眼花。舌苔白滑,脈弦細滑。 中成藥: ①五苓丸,每次6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肥。 ②六君子丸,每次6~9克,每日2~3次,溫開水送服。 食療: ①砂仁5克,生薑汁1湯匙,同置盅內,加清水半碗,隔水燉半小時,去渣緩緩飲用。 ②橘皮10克(新鮮30克),粳米50~100克,生薑汁少許。先將橘皮煎取藥汁,去渣,加入粳米煮粥,待粥將成之時,加薑汁,粥成食用。 3.肝胃不和 表現:胸脅、胃脘脹滿疼痛,情志不舒則加重,呃逆,噯氣,胃脘嘈雜,吐酸水,性情鬱悶或煩躁易怒,喜長嘆氣。舌邊紅,苔薄黃,脈弦。 中成藥: ①調胃舒肝丸,每次9克,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②開鬱順氣丸,每次9克,每日3次,溫開水送服。 食療: ①食鹽醃楊梅備用,越久越佳,用時取數顆,開水泡服。 ②砂仁1.5克,木香1克。共研細末,加適量藕粉、白糖,開水衝調服食。 家庭自療: 1.按摩:用拇指點按百會、中脘、天樞、氣海、關元、足三里,每穴半分鐘。然後患者平臥,用手掌在腹部外緣作逆時針方向按揉摩擦,約5分鐘。緊接著患者雙手十指交叉,用小指側著力上託小腹部,呼氣時,由下向上托起至臍部,吸氣時慢慢放下,重新托起,反覆操作10次。最後,施術者提拿患者脾俞、胃俞處5次。 2.灸法:①取梁門、中脘、關元、氣海、足三里穴,按艾條灸法常規操作,每日施灸2次,每穴15~20分鐘,10天為1療程。各型均可用本法。②取百會、足三里、關元、脾俞、胃俞、中脘穴,按艾條灸法常規操作,每次選用3~5個穴位,每穴每次施灸10~15分鐘,每日灸治1次,10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5~7天。 3.刮痧:重刮大椎、膏盲、神堂、大杼經穴部位,中等強度刮拭中脘,內關、足三里經穴部位,輕刮脾俞、胃俞、章門經穴部位各3~5分鐘。 4.拔罐:取中脘、天樞、關元穴,每穴施行閃罐20~30下,然後留罐10分鐘,每日1次,症狀緩解後改為隔1~2日施術1次。 5.敷貼:①將蓖麻仁10克、五倍子5克共搗為泥糊狀,敷於臍部,每天早、中、晚各熱敷1次,隔4天換藥1次。孕婦及吐血者忌用。一般敷藥6次可愈。②五倍子、升麻、枯礬、五味子各等量,研細末,水調敷貼於鳩尾穴、第二反應點(從鳩尾沿任脈往下摸到圓形或條索狀陽性反應點)。每天換藥1次,連用20~30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詹姆斯如果在揭幕戰砍下40+10+10。就將創造四大紀錄全部擠進史前四,能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