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來看世界呀
-
2 # 瘋狂知識點
咱們先講一個神話。《聖經》中記載,耶和華用五天時間創造了天地與萬物,第六天用塵土創造了第一個男人亞當,用亞當的一根肋骨創造了第一個女人夏娃。後來兩人結為夫妻,因為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園,成為所有人類的祖先。
神話故事中的情節在現實中有可能發生,例如亞當與夏娃的故事。線粒體傳女不傳男,根據對世界各地女性胎盤細胞中的線粒體DNA分析結果,現代所有女性的線粒體DNA都來自於一位婦女。她大約生活在20萬年前的非洲,也就是我們母親的母親的母親的……的母親。換句話說,她是所有人類的老祖母,人類最近的共同祖先,被稱為“線粒體夏娃”。
Y染色體傳男不傳女,人類的Y染色體上都有一個不規則的突變——m168。透過研究發現,m168是除非洲以外所有現代人及部分非洲人共有的古老基因突變。這個突變發生在一位非洲男人身上,他是人類的共同的男性祖先,被稱為“Y染色體亞當”,與“線粒體夏娃”一樣來自非洲,時間和年代也非常接近。基因檢測的結果告訴我們,現代人類都是“線粒體夏娃”和“Y染色體亞當”的後代。
當今世界人口超過70億,可是在漫長的進化史中,許多災難讓人類種群受到極大的摧殘。比如,5萬多年前,一次超級火山噴發就曾經讓全人類只剩下了幾千人,各個族群分散式分佈,可能只有幾十人,甚至規模更小,但人類頑強生存下來了。即便今天,許多原始部落人口也只有幾十人,大部分是近親,很少通婚,可是這些族群依然留存到了今天。
如果僅剩一男一女,我們還需要考慮生存問題,如果剛剛結婚,男子出去打獵就被野獸吃掉了,那麼連最後的希望都沒了。此外,為了生存繁衍,倫理道德問題就要放在一邊了,親兄弟姐妹之間要為了生存開展生育行為。這時會引發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遺傳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人群中每個人約攜帶5-6種隱性遺傳病的致病基因,親兄弟姐妹通婚生育的第三代子女患遺傳病的機率是正常情況的25倍,但總體來說,不患病的機率還是更高。如果能夠透過基因篩查技術進行配種的話,那麼就能夠保證生育的子女都是健康的。
如此一來,如果每對夫妻生育8個子女,四代以後,人類的數量將會達到100以上,繁衍發展下去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類似的情況在中國的珍稀動物朱䴉身上曾經發生過。1981年,中國僅剩下7只野生朱䴉了,其中只有四隻成年個體,只有兩對可以繁育。自然情況下,如果某種動物只有兩雌兩雄,恐怕會因為生存問題而滅絕。但是,經過人工培育,現在朱䴉數量已經達到3000左右,它們都是兩對朱䴉的後代。朱䴉種群目前已經脫離了滅絕的危險,完全可以繁衍下去。
綜上所述,如果僅有一男一女,如果不考慮生存困難、不考慮道德問題,人類完全有可能繼續繁衍下去。
-
3 #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地球如果僅剩一男一女的話,人類肯定不能繁衍下去。
世間多數動物的繁衍生息,都是靠父輩和母輩的遺傳基因結合重組實現的,子代的遺傳性狀則因此體現上一代父輩和母輩的特徵。而基因的表達,從表現形式上看,可以分為顯性和隱性兩種,如果父輩和母輩的血緣關係較近,則在重組形成子代染色體的過程中,同位基因會激發隱性突變基因的再現機率,從而大大增加後代患上隱性遺傳疾病的可能性。
據研究測算,如果夫妻雙方是直系血親或者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那麼擁有同樣隱性致病基因的可能性,要比非近親結婚夫妻攜帶的可能性大90%以上,這些隱性遺傳疾病常見的有白血病、身體畸形、腦癱、智力地下、先天性心臟病等。
因此,如果地球上僅剩一男一女,那麼雖然他們本身生育沒有問題,但他們的後代都是直系血親無疑,一方面從倫理上看,他們就不可能無限制的進行繁衍,另一方面,即使突破了倫理約束,後代與後代之間再進行生物的話,新後代個體患有重大遺傳疾病的可能性非常之大,種族群體會非常不穩定,難以可持續發展下去。
至於最少需要多少人才能保證正常穩定的繁衍生息,在生物學上歸結為最小生物種群問題,有研究表明,在充分考慮種群隨機性、環境隨機性、災害和遺傳隨機性等條件,短期內保證存活的最少數量為50,而長期需要500以上。
-
4 # 科學黑洞
如果地球上僅剩下一男一女,那就預示著人類文明終結了,沒有機會繁衍下去的。除非掌握了基因編輯技術,可以對缺陷基因進行調整,減小近親繁殖的危害性。尤其是類似於人類這種生殖週期較長的動物,剩餘的個體數量必須要足夠大才行,避免近親繁殖帶來的弊端。
拿中國特有的老虎亞種華南虎為例子,由於上個世紀的“除虎害”活動,在近二十年內在野外已經看不到華南虎的身影了。按照《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公約》的規定,如果連續50年在野外找不到某種動物的蹤跡,就可以宣佈該動物野外滅絕了。現在華南虎只在動物園內圈養大約有六十多隻左右,但是按照它們的譜系來查詢,這些華南虎幾乎都是六隻華南虎的後代。其中5只是1958-1962年在貴州省捕獲,另外1只是1970年在福建省捕獲。
現在的華南虎繁殖面臨著近親繁殖帶來的危機,現在發生的有來自親兄妹之間“同代”聯姻,甚至還有來自父女、祖孫之間“串代”交配!這讓它們的基因的多樣性大幅度降低。現在新生產的華南虎幼崽已經體現出某種缺陷了,例如短尾,這種性狀可能對於圈養的老虎沒什麼影響,但如果在野外需要自己捕獵的,那就是致命的缺陷了,快速奔跑難以掌握平衡和控制。
親本交配後產生的後代會含有父母雙方各一半的染色體,如果近親繁殖就會增大缺陷基因變成純合子的可能性。簡單來理解一下,如果有一個缺陷基因是隱性遺傳表現是aa,那麼親本的基因為(Aa、AA)的情況下,後代是百分百沒有問題的,但如果近親繁殖兩個親本都含有缺陷基因a,那麼最終就是(Aa、Aa)之間的交配,那麼後代出現(aa)的機率可以達到四分之一了。尤其是後代不斷的繁殖交配中,基因根本沒有更新,幾乎所有的個體都含有差不多的基因,大大降低基因的多樣性,結果是顯而易見的。在生物遺傳上有50/500法則:為了短時間內避免近交衰退的情況,種群內至少要保持50只個體;如果要想讓該物種長期的發展繁衍下去,最佳的數量是500只。並且最好雌性和雄性的比例要在3:1之上。這樣才可以保證種群的數量,以及基因遺傳多樣性。人類的發展進化並非是來自於某個單獨的個體,而是種群中大量個體都出現這樣的性狀,從而被自然所選擇下來,進化的基本單位是種群而不是某個個體,如果僅僅有單獨的個體變現的性狀特別完美被自然所選擇下來,但是它的基因也難以遺傳下去。
-
5 # 科學閏土
如果這最後一男一女人類都沒有攜帶致命隱性基因的前提下,人類還是有可能繼續繁衍下去的,但僅僅是可能。這個過程涉及除自然選擇外的另一重要進化機制——遺傳漂變,即隨機事件從一個種群中消除大量基因,兩個重要例子是奠基者效應和瓶頸效應。
創奠基者效應是指當一小群個體從一個更大的群體中分離出來,然後建立一個新的群體時,發生的遺傳多樣性的損失,創始人創造的群體限制了可能的基因多樣性,通常情況下有害的基因特徵就變得普遍起來。奠基者效應已經被證明是物種起源的一個重要起因,小群體遠離家鄉,不斷繁殖得到的新群體的等位基因頻率與原群體有很大的不同,這種隔離和進化導致了兩個種群之間的分化,始創種群成為一個新物種,無法與前者雜交。僅在人類中,就可以看到奠基者效應控制著某些種群的基因傳播,事實上,在世界各地一些孤立的種群中已經有了幾個奠基者效應的例子,大多數是遺傳疾病。比如亨廷頓病是一種遺傳性的進行性神經系統疾病,其特徵是運動功能不受控制和智力喪失。遺傳了有缺陷的顯性等位基因的會失去對大腦的控制,不久之後就會死亡。在歐洲人群中,亨廷頓病的發病率大約是2萬分之一即0.005%。然而,委內瑞拉的一個漁村是世界上該病發病率最高的地方,這種疾病在該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紀一位攜帶亨廷頓病等位基因的婦女生了10個孩子。這些孩子和他們的孩後代不斷近親雜交,最終在那個地區建立了世系。另外賓夕法尼亞州的阿米什人,多指畸形的發病率極高。同樣,在太平洋的平格拉普島上,多達5%的人是色盲。
瓶頸效應發生在某些災難,如地震或海嘯,隨機殺死大部分個體,只留下少數倖存者,導致遺傳多樣性消失。然而,災難必須是隨機發生的,無論個體攜帶何種基因,都會隨機死亡。只殺死缺乏特定基因的個體的瘟疫是自然選擇的一個例子,而不是瓶頸效應,因為它殺死的是具有特定基因組成的個體,而不是隨機發生的。瓶頸效應同樣極大地減少了遺傳多樣性,因為大多數種群死亡,不同個體攜帶的基因也隨之死亡。例如,在19世紀後期,北象海豹幾乎被獵殺殆盡,一度只有20只存活下來。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北象海豹的數量回升到了3萬多隻,但北象海豹的基因變異要比南象海豹少得多,而南北象海豹沒有經歷過如此激烈的數目減少。
無論是奠基者效應還是瓶頸效應,遺傳變異的減少意味著種群可能無法適應新的選擇壓力比如氣候變化。如果整個物種都是由兩個人建立的,那麼除非在繁衍的人類後代群體中具備足夠的基因多樣性之前,沒有受到致命的自然選擇,人類才能繼續繁衍下去,而這種機率並不高。
-
6 # 不入流的大劉
只剩一對可生育個體目前所知都是失敗的!最近的例子就是斑鱉和北方白犀牛。
先說斑鱉。一直到20世紀末,我們才認識到斑鱉是一個獨立的有效種。一直到2008年,國內的斑鱉一隻只死去之後,我們才開啟斑鱉拯救計劃。終於,最後兩隻活著的斑鱉湊到了一起,所幸正好是一雌一雄。然而十年的努力只開花不結果不說,最後一次的人工授精還要了雌性斑鱉的命,靠兩個個體拯救一個物種的奇蹟,戛然而止!
中國最後一隻雌性斑鱉,在人工授精後死亡~再說北方白犀牛!2018年3月份,最後一頭雄性白犀牛“蘇丹”(Sudan),被實施安樂死;世界上只剩下“娜金”(Najin)和“法圖”(Fatu)這兩頭最後的雌性北方白犀牛,而且遺憾的是,作為“蘇丹”的女兒和孫女,“娜金”和“法圖”也都已經喪失了生育能力。這樣的現狀表明,北方白犀牛這一亞種,距離徹底消失,咫尺之遙!
全球最後一隻北方白犀牛“蘇丹”被實施安樂死,該物種在自然界視同滅絕~當然,對於這兩個物種,人類還沒有徹底放棄努力。關於斑鱉,據說越南還有兩個成活個體,雌雄未知;關於北方白犀牛,之前冷凍過精子,2019年8月22日,又從“娜金”和“法圖”身上成功取下了10枚卵子。未來,寄希望於南方白犀牛的代孕,純種北方白犀牛,還是有可能問世的!
成功取卵前的“法圖”~但只剩下兩對可生育個體,會怎麼樣呢?這倒是有成功案例的!那就是朱䴉!生命的自我突破能力,令人“驚悚”!日本將朱䴉奉為聖鳥,也沒有延續上日本朱䴉的血脈,甚至最後一隻日本本土朱䴉是在圈養狀態下怒飛撞欄自殺而亡。
但在我們中國,陝西洋縣發現的那七隻野生朱䴉,卻創造了生命的奇蹟!雖然七隻個體當中,僅有兩對築巢孵化,但在半人工半自然的繁育策略下,人類和朱䴉共同完成了載入史冊的壯舉!由最初的7只,到2019年的3000多隻野外個體,我們生生將朱䴉,從滅絕的邊緣給拽了回來!
日本方製作的朱䴉棲息地及分佈狀況~那人類至少得有多少人才可以繁衍下去呢?據信,大約5萬多年前,因為一次超級火山的噴發,智人群體曾經劇烈下降到只有3000多人,而且這3000多個個體,還不是聚攏在一起的。也就是說,當時的人類,可能就是幾十人、幾十人分成過若干個小團體,並熬過了那段距離滅絕最近的至暗時刻。
理論上其實也要求至少得有50個個體,才能避免一個物種近交衰退。這就是生物遺傳上的“50/500法則”,50個個體保證物種勉強維持不衰退,500個個體才能保證該物種長期發展繁衍,而且雌雄比例上,還得在3:1之上為最佳。
滿足不了“50/500法則”會怎麼樣呢?會造成遺傳多樣性過低,從而無法突破“奠基者效應”和“瓶頸效應”。前者是指脫離大群體而獨立進行繁衍的小群體,因數量太少而形成近親婚配,從而導致缺陷基因不斷累積而滅亡;後者是指,自然災害(地震、火山或海嘯)隨機殺死了大部分個體,留下的倖存者過少,而導致遺傳多樣性消失。
"死亡"華爾茲—亨廷頓舞蹈症,就是原發歐洲,卻在委內瑞拉一個漁村建立起世系的一種進行性神經系統疾病,是“奠基者效應”所導致的孤立遺傳性疾病的經典案例!缺乏遺傳多樣性,除了會導致基因得不到更新,以及缺陷基因不斷累積之外,還會使得物種抗風險能力斷崖式下降。比如瘟疫來臨,只殺死攜帶特定基因的人群,所以群體越小,能免疫該瘟疫的個體數就越趨向於零,從而無法保證物種的長期生存繁衍。
就有一小部分人,HIV抗體陽性卻能夠在長期不使用抗病毒藥物的情況下控制HIV感染的進展而不發展成為艾滋病,這類人被稱為HIV精英控制者,在北歐分佈最為集中~綜上,你覺得只有一對男女,可能嗎?! -
7 # 柚子愛唱歌
在自然繁殖的基礎上完全不可能,因為不能出現基因的有效變異。這也是為什麼當野生動物少於一定數量以後就可以說是滅絕,而不需要等到完全死光光。 但是,如果建立在基因工程的基礎上,是可以透過人為方式得到基因之間的差異,從而有效繁殖。
-
8 # 李志勇LZY
如果你若有時間,
問些困惑眾好談。
人維胡說易亂想,
沒真道理難糾錯。
咋剩一男一女的?
有生育沒缺條件?
困求多元已夠亂,
建議減少人瞎問。
-
9 # 快樂就好153167537
可以的,雖然說在自然界中動物數量少於50就基本滅絕了。但是沒有認為干預的情況下。如果不考慮生存醫療教育等條件下,可以生育10人以上,其實現在50,60歲左右的人兄弟姐妹10人左右的,其實有很多。近親生育可能出現缺陷的人,但不是百分百,而且就算兩個有缺陷的人,也不是百分百生育有缺陷的人。剩下就是資源和倫理道德的問題。所以理論上可以延續的
-
10 # 超人隱身中
生物種群的繁衍理論上可以從一雌一雄身上開始,其後代可以透過近親交配的方式迅速擴大種群。但也是賭博的開始,人類有些疾病是隱性基因導致的,近親交配的情況下必然增加患病的機率,有可能導致整個種群的滅絕。
回覆列表
對於兩性繁殖的物種,只剩一公一母是無法保證種群繁衍的,近年來有北方白犀牛等物種滅絕,而在滅絕前都曾至少留下雌雄各一頭,但是仍然無法保證種群的延。
北方白犀牛在2016年被宣佈滅絕,在2009年的時候還剩下3頭,一隻已進入暮年的雄犀和兩隻雌犀一起,但是無論工作人員怎麼促成它們也最終沒有形成穩定的種群,由於雄性白犀牛步入暮年,也不敢貿然採取人工受孕的方式,那可能使雄性犀牛經不起折騰死亡。人類自演化起始的時候,就不是一男一女的形式,而是一批靈長類動物在漫長的歲月中由於基因庫受環境影響的不斷變化而逐漸成為人類,絕大多數的古人類化石都殘破不堪,而化石的形成有著比較苛刻的條件,推算形成機率只有1/100000,而且形成後恰好被人類找到的機率也很低。所以儘管化石很少,但是歷史上人類歷史上必然具有一定規模。這和現代生物進化論的研究相一致,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生物進化觀認為物種繁衍的基本單位是個體,生物繁衍的大多數個體在生存競爭中死亡,留下的是少數,而這少數個體為整個種群提供了可遺傳的變異,進而不斷進化。
一男一女生育孩子應該是沒問題的,只要功能正常食物豐富,按理說可以演化出一個較為龐大的種群,但是人類這樣的高等動物的繁衍在微觀層面是染色體組的分離和重新組成,每一個後代都具有父母染色體,而同意染色體組的兩條染色體上具有等位基因,如果後代恰好這一組染色體都是來自於父親或者母親,則可能使某些隱性突變基因形成純合子,導致遺傳病,嚴重的直接導致胚胎死亡或者受精卵無法形成,輕一點的也會導致一些遺傳疾病,而這種情況可能隨著近交次數的增多而更加突出。再說如今的人類已經有了高度發達的社會組織,人倫道德也不允許人類像野獸一樣只知道繁衍,即便突破了心理障礙,還有遺傳方面的障礙,使得人類種群難以繁衍。現在中國偶爾也捕捉一些野生大熊貓和飼養的個體配種,目的就是改善野外熊貓種群的基因庫,防止它們因為上述問題導致種群再也無法穩定維持。
據一些科學家推測,人類要是想要保證繁衍,至少需要50個個體,而更大一些種群能夠更好地保證種群的遺傳變異性,這種程度則至少需要500個個體,或許遠遠不止這麼多,畢竟歷史上人類不大可能只剩這麼點卻仍能在殘酷的自然環境中生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