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9
回覆列表
  • 1 # 不當王爺好多年

    宋末三傑是指南宋末年三位傑出的民族英雄,他們是文天祥、陸秀夫和張世傑。這三位南宋士大夫的傑出代表忠烈英勇,面對外族侵略壓迫,奮勇抵抗爭取民族生存。南宋最終滅亡,他們的悲壯人生也由此結束,成就一代忠魂烈骨。張世傑、陸秀夫兵敗崖山海戰,墜海溺亡。文天祥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最後從容就義。“崖山多忠魂,後先照千古。”宋末三傑以他們的忠義壯舉受到了歷代的肯定,流芳千古。

    張世傑是宋末三傑裡面唯一一個真正的武將;文天祥,文人出身,半文半武;陸秀夫,文人出身,標準的文人。

    三人中名氣最大的文天祥狀元及第,此後在仕途上幾經沉浮,最終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別的不說,光說他能高中狀元,便可以知道他的確是一個有實才之人。難能可貴的是這書生最具有鋼筋鐵骨精神,他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精神被世代傳頌。

    陸秀夫帶著二王先後轉戰各地來抵抗元軍的清繳,最後只能以崖山為根據地做最後的掙扎。南宋流亡朝廷陸地勢力被剿滅以後,元軍幾路大軍匯合,集中進攻崖山。奈何兵力懸殊,宋朝軍民經過殊死搏鬥,還是不敵,陸秀夫見無法突圍,又不忍年幼的皇帝被敵軍俘虜受辱,於是便揹著八歲的趙昺投海,保全氣節,一代人傑,抗元志士就這樣為國捐軀。隨行十多萬軍民亦不想被敵軍俘虜也相繼跳海。

    同陸秀夫一起苦苦支撐的張世傑在崖山海戰後本率領十餘艘船突圍而去,突圍之後的張世傑希望以楊太后(楊淑妃)的名義再找宋朝趙氏後人為主,再圖後舉,但楊太后在聽聞自己兒子趙昺的死訊後,亦赴海自殺。眼看死的死,亡的亡,心灰意冷的張世傑亦在不久後溺卒於平章山下,忠於大宋,以身報國。

    “三傑”裡面,文天祥生於1236年,陸秀夫也生於1236年,兩人同歲。只有張世傑,史書沒有記載他的出生年,但按照他1241年就從軍的情況看,他比另外兩人要大10多歲的樣子。

    覺得沒必要將三人論高下,因為就那份愛國的赤膽忠心,他們是一樣的。

  • 2 # 白衣小太爺

    崖山之後無中國,明亡以後無華夏,宋末三傑赴國難,踏上了歷史留給他們的最後舞臺。一群宋王朝僅存的精英,就這樣置身於這天涯海角的一隅,保衛著風雨中飄搖南宋。

    即使是南宋滅亡後,南宋人的精神和信仰並沒有完全消失,他們組織起了英勇的抵抗,戰鬥到最後一滴血,張世傑、文天祥、陸秀夫,他們的名字深深地融入進了中華這片土地上,最重要的是:他們引領了後來這片大地上無數次轟轟烈烈的自由之戰。

    宋末三傑是南宋最後尊嚴的守護者,是民族之魂的守護者。

    張世傑,“宋末三傑”之一,也是裡面唯一一個真正的武將;

    文天祥,文人出身,半文半武;

    陸秀夫,文人出身,標準的文人。

    “三傑”裡面,文天祥生於1236年,陸秀夫也生於1236年,兩人同歲。只有張世傑,史書沒有記載他的出生年,但按照他1241年就從軍的情況看,他比另外兩人要大10多歲的樣子。

    張世傑和其他兩人還有一個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他並不是純粹的“南宋人”。

    張世傑祖籍在河北范陽,他從小成長在金國的統治之下,準確說他應該是一個“金人”(按現在的國籍算的話,像這樣的人還很多,包括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也是)。

    和張世傑背景相同且關係緊密的還有元初的大功臣——張柔,如果張柔你不熟悉的話,他的兒子你一定知道,就是在“崖山海戰”中逼得陸秀夫和宋少帝跳海,滅亡南宋,並在石壁上刻下:“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個大字的張弘範。沒想到同為北方漢人的“二張”,後來各為其主,兵戎相見,一個成為元朝的大功臣,一個成為宋朝的民族英雄。

    張柔是河北保定人,是當地的豪族大家,蒙古攻金的時候,兵敗投降蒙古,後隨蒙滅金。張弘範是在金國滅亡後才出生的,所以,張弘範嚴格上說,算是“蒙古華人”(當時還未稱“元”)。

    張世傑是在張柔作為蒙古將領和宋對峙期間加入其麾下的,後來張世傑不知犯了什麼事兒,估計是嚴重的軍法,於是投奔了宋營,從此成為一名忠貞不渝的宋將。

    張世傑是一個典型的在戰場上摸爬滾打出來的武將,作戰經驗非常豐富,後來他被南宋著名抗蒙將領呂文德看中,提拔為將軍。

    宋蒙關鍵性的第三次“襄陽之戰”,張世傑奉命馳援襄陽,結果戰敗。隨後,雙方進入激烈的拉鋸戰。可是在關鍵時刻,最具威望的呂文德病逝了,宋軍一下子失去了主心骨,在頑強堅守了幾年後,襄陽終於失守。

    襄陽失守後,張世傑駐守的鄂州徹底暴露在元軍(此時忽必烈已稱“元”)面前。在和元軍名帥伯顏激烈交火後,張世傑敗退臨安。

    隨後,奸相賈似道組織了南宋最後一次大規模抵抗,是為“丁家洲之戰”,結果遭遇大敗,南宋元氣大傷,敗局基本已定(雖還有揚州李庭芝)。

    賈似道由此倒臺,被髮配到偏遠的廣東一帶。張世傑臨危受命、力撐殘局。

    張世傑組織軍隊和元軍名帥阿術大戰於焦山,這個阿術乃“蒙古四獒”——速不臺之孫,名將兀良合臺(滅大理、徵安南)之子,也是元軍名宿,戰鬥能力驚人,張世傑再次大敗,朝廷於是召文天祥等入京勤王。

    元軍迫近臨安,張世傑勸皇帝宋恭宗和太后等移駕海上,像當年宋高宗趙構一樣,力圖挽轉危局,但被丞相陳宜中否決。在和(或者說投降)與戰的爭論中,南宋終於迎來了蒙古鐵騎。宋恭宗派文天祥去議和,文天祥被伯顏拘留,送往元大都,但被文天祥逃脫。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在投降前逃出臨安城,成為了後來的流亡二帝——宋端宗和宋少帝。

    張世傑率兵擁護二帝南下,一路和元軍打打撤撤,最終在崖山和元軍決戰,元軍的主帥正是——張弘範!

    張弘範勸張世傑投降,張世傑嚴詞拒絕,雙方展開大海戰。張世傑犯了軍事錯誤,被元軍封鎖了出海口,宋軍斷絕淡水,人心惶惶,最後被元軍擊潰。張世傑本想接宋少帝突圍出逃,但陸秀夫兵荒馬亂之下擔心是奸細,拒絕了張世傑的兵士,最後全部跳海溺亡。

    張世傑率軍突圍後,聽聞宋少帝已亡,心灰意冷,在大風來時,並不躲避,於是溺亡平章山下。

    他們應該被世人記住,宋末三傑不僅僅是南宋英雄,也是華人的脊樑。

  • 3 # 木子

    張世傑、文天祥、陸秀夫被稱為“宋亡三傑”。南宋雖然覆沒,但輸得是這樣的悲壯,這樣有節烈之氣,勇士們面對外族入侵和壓迫,拼死抵抗,為爭取民族生存、自尊、自衛而英勇獻身,義無反顧。於是,他們中的領袖:張世傑、陸秀夫與文天祥被稱為“宋末三傑”。

    張世傑(?-1279年),宋末抗元名將,民族英雄。曾任太傅,樞密副使,封越國公。父親因犯金國法律而逃到宋地。

    德佑二年(1276年),臨安淪陷時,5歲的宋恭帝被俘,他與陸秀夫帶著宋朝二王(益王趙昰、衛王趙昺)出逃。後來剛滿7歲益王趙昰即位為皇帝,廟號為宋端宗,定年號為景炎。宋端宗即位後對張世傑甚是重用。張世傑並沒有辜負宋端宗的期望,他多次指揮宋軍抵禦元朝軍隊的猛攻,景炎三年(1278年),10歲的端宗因溺水而死,他的弟弟衛王趙昺登基做皇帝,廟號宋懷宗,定年號祥興。懷宗下詔讓張世傑做太傅。張世傑奉命死守帝都厓山,另外也下令百姓大興土木,為太后、皇帝修建行宮,還利用打仗空餘的機會教趙昺。趙昺也很聽話,張世傑說什麼他就做什麼。祥興二年(1279年),元軍大舉進攻趙昺小朝廷,張世傑率軍抵抗,大敗。眼看國家就要滅亡,他準備接回趙昺組織突圍。不想丞相陸秀夫早已揹負8歲的幼帝趙昺跳海而死。張世傑知道後哭曰:“吾先立一君,不想身亡;復立一君,此君亦亡,這可如何是好?”說完,他便投海自盡了。

    評價:

    文天祥:閩之再造,實賴世傑之力。然其人無遠志,擁重兵厚資,惟務遠遁。自三山登極,世傑遣兵戰邵武,大捷,然不為守國計,即治海船,聞警遽浮海南去,天下事遂不可為。又咎其厓山之戰,不守山門而作一字陣,於是船皆幫縛不可動,不能攻人而專受攻,惜乎其不知變而徒守法。

    周密:世傑死,其部曲張霸收其遺資,放舟回永嘉,途次為周文英所害。周得世傑所愛二美人,盡知供軍金帛數,凡數十船,悉掩有之。則世傑固貪財好色者耶?然金帛供軍,非私財也。中土無家,眷屬隨軍,亦非好色也。厓山之戰,恐軍士易散,故連艦相貫,所以示士卒以必死也。忠臣義士,當危難時,固有各行己見而不必相合者。

    趙翼:其後德佑國亡時能戰之將,尤推張世傑。

    陸秀夫(1236-1279),南宋抗元名臣。漢族,字君實,一字宴翁,別號東江,寶佑進士,楚州鹽城長建裡(今江蘇省建湖縣建陽鎮)人。官至左丞相,初為李庭芝幕僚,後官禮部侍郎等職。

    臨安失守後至福州,與張世傑等立趙昰為帝。德佑元年(1275),元兵沿江東下,揚州形勢緊張,僚屬大多逃散,陸秀夫等數人堅守本職,毫不動搖。李庭芝把他推薦給朝廷,乃調往臨安。德佑二年,任禮部侍郎。太皇太后率宋恭帝投降後,他和將領蘇劉義等退至溫州。不久,與陳宜中、張世傑等在福州立益王為帝,重建宋廷,任端明殿學士、籤書樞密院事。元兵入福建,宋君臣乘海船南走廣東。次年,廣州降元,宋廷遷至井澳(今廣東中山縣南大橫琴島下),陳宜中逃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景炎三年(1278)初,趙昰死後,群臣多欲散去,陸秀夫勉勵群臣,再立八歲的衛王趙昺為帝,廟號宋懷宗,改元祥興,遷居崖山(今廣東新會南海中)。陸秀夫任左丞相,與張世傑同執朝政。祥興二年(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張弘範攻崖山,宋軍大敗。陸秀夫對趙昺說:“德佑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毅然負帝跳海犧牲,時年四十四歲。

    後人為紀念這位與國共存亡的抗元英雄,將其遺著彙編成《陸忠烈集》。

    評價:

    《宋史》:秀夫才思清麗,一時文人少能及之。性沈靜,不苟求人知。

    解縉:崖山敗後,祥興乘黑雲中與數舟漂去。宰執陸秀才赴水死,公有炯炯一心在天水相與永之詩。

    文天祥(1236-1283),漢族,南宋末年文學家,愛國詩人,民族英雄。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原名雲孫,字履善,又字宋瑞,自號文山、浮休道人。寶祐四年狀元,官至右丞相,封信國公。後於五坡嶺兵敗被俘,寧死不降。

    在臨安危急時,他在家鄉招集義軍,堅決抵抗元兵的入侵,後不幸被俘。文天祥被押至潮陽,見張弘範時,左右官員都命他行跪拜之禮,沒有拜,張弘範於是以賓客的禮節接見他,同他一起入厓山,要他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說:“我不能保衛父母,還教別人叛離父母,可以嗎?”因多次強迫索要書信,於是,寫了《過零丁洋》詩給他們。這首詩的尾句說:“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弘範笑著收藏它。厓山戰敗後,元軍中置酒宴犒軍,張弘範說:“丞相的忠心孝義都盡到了,若能改變態度像侍奉宋朝那樣侍奉大元皇上,將不會失去宰相的位置。”文天祥眼淚撲簌簌地說:“國亡不能救,作為臣子,死有餘罪,怎敢懷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張弘範感其仁義,派人護送文天祥到京師。

    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口刑場時,監斬官問他:“丞相還有什麼話要說?回奏還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還有甚麼可說的!”他又問監斬官:“哪邊是南方?”有人給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說:“我的事情完結了,心中無愧了!”乃慷慨就義。

    他晚年的詩詞,反映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和頑強的戰鬥精神。他的詩詞風格慷慨激昂,蒼涼悲壯,具有強烈的感染力。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樂府》、《指南錄》《指南後錄》《御試策—道》等。

    評價:

    《宋史》: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而長目,顧盼燁然。論曰:自古志士,欲信大義於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君子命之曰“仁”,以其合天理之正,即人心之安爾。商之衰,周有代德,盟津之師不期而會者八百國。伯夷、叔齊以兩男子欲扣馬而止之,三尺童子知其不可。他日,孔子賢之,則曰:“求仁而得仁。”宋至德祐亡矣,文天祥往來兵間,初欲以口舌存之,事既無成,奉兩孱王崎嶇嶺海,以圖興復。觀其從容伏質,就死如歸,是其所欲有甚於生者,可不謂之“仁”哉。宋三百餘年,取士之科,莫盛於進士,進士莫盛於倫魁。自天祥死,世之好為高論者,謂科目不足以得偉人,豈其然乎!

    宋理宗: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

    乾隆帝:才德兼優者,上也;其次,則以德貴,而不論其才焉……當宋之亡也,有才如呂文煥、留夢炎、葉李輩,皆背國降元,而死君事、分國難者,皆忠誠有德之士人也。然此或出於一時之憤激,奮不顧身以死殉之,後世猶仰望其丰采。若文天祥,忠誠之心不徒出於一時之激,久而彌勵,浩然之氣,與日月爭光。該志士仁人欲伸大義於天下者,不以成敗利鈍動其心。

    毛澤東:評語說,“命系庖廚何足惜哉”,此言不當。岳飛、文天祥、曾靜、戴名世、瞿秋白、方誌敏、鄧演達、楊虎城、聞一多諸輩,以身殉志,不亦偉乎。

  • 4 # 珍珍兒的新新

    “宋末三傑”指的是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三人。之所以把他們合稱為宋末三傑,是因為在宋末元初,面對著蒙古鐵騎的入侵,三人不畏犧牲,守護南宋河山,最後壯烈犧牲。為了銘記他們的義舉,歷史上把他們統稱為“宋末三傑”。接下來,讓我們具體瞭解他們的英勇事蹟。

    文天祥:狀元及第,寧死不屈

    提及文天祥,我們最先想到的就是《過伶仃洋》裡的一句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清”,而文天祥的一生都在踐行著這句話。文天祥出生於南宋末年,蒙古正值對整個南宋虎視眈眈。1256年,文天祥進京趕考,考取了第七名,但因文章受到宋理宗趙昀的賞識,特地提為第一名,文天祥成了當年的全國狀元。可惜,剛考取狀元,就因父親去世,回鄉守喪了三年。重新回到朝堂以後,文天祥又因官場內鬥,數次沉浮。面對著整個南宋的頹勢,文天祥變賣家財,抵抗蒙古軍隊,終因敵強我弱兵敗被俘。文天祥在廣東被俘後,被押解經過伶仃洋,蒙古軍統率張弘範讓他寫投降書,文天祥不願屈服,寫下了流傳千古的《過伶仃洋》。最後,文天祥被押到元大都,面對忽必烈高官厚祿的利誘寧死不屈,終英勇就義,終年47歲。文天祥屬於文武全才,一生著作有《正氣歌》、《文山詩集》、《指南錄》……

    陸秀夫:身居丞相,背帝赴死

    陸秀夫是宋末三傑中最悲壯的一個人,以書生之身勇赴國難。陸秀夫和文天祥一樣,也是進士出身,然後入朝為官,一直當到了左丞相。面對著蒙古的入侵,很多朝廷官員都四散出逃,陸秀夫卻堅持擁護南宋大統,扶持小皇帝趙昺。1279年,南宋的殘存勢力與元朝大軍在廣東崖山展開決戰,宋軍被擊敗。44歲的陸秀夫揹著8歲的皇帝投海自盡,守住了南宋最後一點尊嚴。為了紀念陸秀夫,他的生平著作被後人彙編成《陸忠烈集》。“忠烈”二字,陸秀夫當之無愧。

    張世傑:武將出生,溺亡平章

    張世傑是正兒八經的武將,一直擁護南宋二帝南下流亡。元軍數次對張世傑招降,都被拒絕。崖山海戰宋軍大傑是正兒八經的武將,一直擁護南宋二帝南下流亡。元軍數次對張世傑招降,都被拒絕。後來崖山海戰宋軍大敗,皇帝也跟著陸秀夫一起投海了。張世傑本來還想聯絡楊太后,重新擁立宋朝的宗室子弟。但楊太后在聽聞趙昺死後,也赴海自殺,張世傑安葬了太后以後,心灰意冷。不顧屬下關於風雨要來的提示,自己溺死於廣東省平章山下。

    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都可以說是奮力守護著宋朝,給南宋的終結注入了最後一抹餘暉,讓世人敬嘆不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4歲了,之前由於一些原因沒有上幼兒園,現在直接上中班有影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