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限風光居士

    我來回答!

    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是對北宋開國功臣趙普的評價。是想說明,治理天下計程車大夫無需精通論語,半罐子水照樣可以謀劃天下大事。這與五十而知天命毫無關聯。

    《論語·為政》有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講自己的一生的感悟。由於論語被兩千多年來奉為經典,我們通常把上五十歲的人,稱呼為知天命的年齡。這體現了中國文化表達方式的豐富的多樣性。

    另一方面,知天命就是一種人的修為。前五十年經歷了太多,才知道後半輩子的歸宿,我們叫天命所歸。它要求我們不要再為事業、家庭、生活、人事等等事情所煩惱,要清淨無為過好後半輩子,有點宿命論的意思。

    我們生活在當代中國,正逢千年未有之盛世,更應該珍惜當下。有作為的條件時,我們要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精神,發揮自己的作用,在失落時,要以難得糊塗的知天命來安慰自己,保持心態自我調節與穩定。這是就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文化遺產。若遵照執行,保你精神健康,長命百歲。

  • 2 # 趙雪琴

    半部《論語》治天下和五十知天命有什心必然聯絡嗎?《論語》沒讀過,只是偶而聽說,沒有系統學習,不敢妄加評論。但就年方若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遠句話我道是理解,這是把人的一生劃分為幾個階段,在舊社會男人在十六歲就是生理成熟期,是可以結婚生子了,若冠就可以按成年人對待,四十不惑就是比較是人生的黃金期,什麼都可以分辨,資力,學力,財力,識事,識物,識人。總的來說屬於完全成熟期所以叫不惑。五十歲,是非,成敗,能否成功這就要看自己的命運了。這就是天命了。

  • 3 # 正義中醫

    半部《論語》治天下的本意“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知天命本意:“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一):古代天命觀簡介

    天命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天道的意志;延伸含義就是"天道主宰眾生命運"。語出《書·盤庚上》:"先王有服,恪謹天命。"

    《楚辭·天問》:"天命反側,何罰何佑?"《史記·五帝本紀》:"於是帝堯老,命舜攝行天子之政,以觀天命。"唐 韓愈 《論》:"彼二聖一賢者,豈不知自安佚之為樂哉?誠畏天命而悲人窮也。"

    《荀子·天論》:"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清 王夫之 《張蒙注·誠明》:"是以天之命,物之性,本非志意所與;而能盡其性,則物性盡,天命至,有不知其所以然者而無不通。"。

    《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鄭玄注:"天命,謂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謂性命。"明·王守仁 《<大學>問》:"是其一體之仁也,雖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於天命之性,而自然靈昭不昧者也。"。

    中國古代自古由天人合一之說,受到這一思想的影響,古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命,也就是

    《孟子》中所言“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指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天降大任也就是所謂的“天命”。

    (二):轉人命為天命的行為法則

    古代中國哲學有天地人三才之說,也就是天道地道人道,因為中國古代“六合之外存而不論,“人統”是三道的核心,人與背景環境又是不可分離的,如《素問·寶命全形論》中講“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王眾庶,盡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於骨髓,心私慮之,餘欲針除其疾病,為之奈何?”。

    由此古人發現人類物種要想長存於世必須與背景環境形成統一,故而《素問·寶命全形論》中又講“夫人生於地,懸命於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知萬物者,謂之天子。”,故而“孔子五十知天命”者,並非是指知道了自己的命運,也非破罐子破摔的悲觀的認命觀念,而是《論語·公冶長》中“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中所講性與天道問題的答案。

    由於孔子“孔子五十知天命”,孔子也就明白了由人命轉入天命的法則,現在語言講就是真正明白了天人合一法則,由此才有了後面的“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三):知天命的本意: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古人天命觀和人命觀是對立而言,不知天命者為人命,人命者是為自私自利的心智狀態,能知天命者是為天下為公的心智狀態,也就是北宋著名理學家張載所講: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由此知道《論語》中五十而知天命的本意是講,孔子從五十歲開始開始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四):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原因: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治天下者必須具備天下為公的真正心智狀態,《論語》一書的核心本意就是講孔子如何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法則,故而言半部論語治天下,換言之,欲治天下者必須具備大公無私,為天下蒼生謀福利的心態,只要具備了大公無私的心態,即是經歷過再多的艱難困苦,也會“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只要具備了這種心智狀態,也就具備了“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能力。故而半部論語治天下。

    (五):“半部論語治天下”最早出自:趙普

    趙普(922年-992年),字則平,幽州薊人,後徙居洛陽,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以黃袍加於趙匡胤之身,推翻後周,建立宋朝。乾德二年(964年),任宰相,協助太祖籌劃削奪藩鎮,罷禁軍宿將兵權,實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邊防遼等許多重大措施。992年七月因病辭世,追封真定王,賜諡"忠獻",親撰並書寫八分字神道碑賜之。鹹平元年(998年),追封普為韓王。次年,又詔普配饗太祖廟。

    趙普雖讀書少,但喜《論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對後世很有影響,成為以儒學治國的名言。

    乾德二年(964年),宋太祖部署中樞與地方政權既定,時機成熟,就盡罷留用後周的範質,王溥、魏仁甫三相,任命趙普為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中書省沒有宰相簽署敕令,趙普以此為由上奏宋太祖,宋太祖說:"卿只管呈進敕令,朕為卿簽署可以嗎?"趙普說:"這是有關部門官吏的職責而已,不是帝王做的事。"宋太祖命令翰林學士講求舊制,竇儀說:"現在皇弟任開封尹、同平章事,正是宰相的職任。"宋太祖下令簽署權賜給趙普。趙普任宰相後,皇上把他看作左右手,事情無論大小,都向他諮詢以後決斷。

    當時,趙普兼任監修國史。太祖命令薛居正、呂餘慶為參知政事以輔助趙普,不能宣佈皇帝的詔諭,位次列在宰相之後,不掌印,不參預上奏議事,朝會時不領班,只是奉令製作敕令而已。原先,宰相副署敕令,都用內製,趙普任宰相後只有敕,不是原來的典章制度。

  • 4 # 桃花塢裡桃花扇

    孔子所說的“知天命″,是把人性和道德意識看做是“天″所“命″給人的自然稟賦。一個人到了五十歲後,就應平靜下來尊重周圍和客觀,避開浮躁、草率、衝動,認識上似應滋生一種“安詳”,讓天地萬物各安其位!……孔子說:“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論語..憲問》)他的學生子路對此話的理解是:“下學,學人事;上達,達天命。我既學人事,故不尤人;上達天命,天命有窮有通,故我不怨天也。”…可見,“知天命″關鍵在於一個“知″字,要想了解自己的天命,就要求自己能夠認識到命運中的窮與通,人世間的好與壞,知道這一切都很自然,那麼你就可以做到理性把握,平靜應對。……“五十知天命″還包含著“知命、知禮、知言″,這三個境界在人生中首先要“知言″,在與人交談和讀書中瞭解這個社會,瞭解他人;但光是知言還不夠,難以在社會上立足。還需要你懂得禮議(知禮),因能夠尊重別人,多了一份尊重,就少了一份抱怨。而更高的一個就是“知命″!,知命就達到了孔子常說的君子的境界。這樣,他已經建立了一個“三知″的自我迴圈系統,他的內心隨即會有一種淡定的力量去應對世界。……莊子的《逍遙遊》裡也有類似的表述,說“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意思是滿世界都在誇讚你時,你不會因為這種鼓勵而向前多走一步;當全社會都在指責你時,你也不會知難而退,仍能勇往直前!所以,所謂成長就是內心在歷練中的逐漸強大,把外在的東西變成自己內心的能量。其實,所謂人生的“歸位″也就是一種智慧定力,即能做到“融會貫通”而巳…。總之,“知天命″的精義與實質你若能最終獲取囊中,恭喜你!你就是一個具備價值意義的人了。似乎有點像金庸武俠小說裡的那個“獨孤求敗″,要想求個一敗都困難……。…謝謝啦!!

  • 5 # 葉好古

    知天命就是知曉世間的道理與規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五十而知天命”出於《論語·為政》篇中的這段話。

    這段話的意思是,(我)十五歲的時候(下定決心)立志學習、做學問;三十歲的時候(自己學有所得,確立了自己的理想與追求)能夠自立於這個社會;四十歲的時候不再會被外界所迷惑;五十歲的時候知曉世間的道理與規律;六十歲的時候(自己心境平和,能夠比較淡然的面對一切)不會因為話的好壞而刺耳不順了;七十歲的時候自己心思與念頭都比較的純合了,起心動念之間都不會越禮違背規矩。

    這段話既反映了孔子一生的人生歷程,也反映了孔子不同時間段的修養境界。孔子的修養隨著時間的增長而不斷的提高,每過十年都有一個境界的提升。

    “知天命”就是知曉了天命,知曉了世間的道理與規律。

    《論語▪堯曰》篇最後講“不知天命,無以為君子”,也就是說不知曉“天命”的話,那麼君子就無法知曉世間的規律與道理,不通曉世事人情的話君子就把握不好為人處事的那個度,也就無法成為君子。

    “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薪火傳承,上天既然將這個天命,將這份傳承交到自己的手上了,那麼繼承與發揚光大這個學說也就是上天的使命以及自己的責任了。

    孔子50歲的時候被重用,曾經一度主政魯國,後來因為加強中央集權的“墮三都”計劃失敗以及齊國“歸女樂”對魯國君臣用美人計的手段而讓孔子被當權者所疏遠。

    為了實現自己的崇高理想與抱負,孔子開啟了十幾年的周遊列國之路。

    孔子雖然一生波折坎坷,不被統治者重用,但是他“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從來沒有因為世事的艱難而放棄過對崇高理想的追求。之所以孔子能夠一直堅持堅定,就是因為他“知天命”。

    至於半部論語治天下,這是一句用來形容宋初大臣趙普的話,指趙普的學識雖然不夠淵博就通曉了半部論語而已,但是就靠著這半部論語而治理了整個天下。這樣講當然是有些誇張的,但是也凸出了論語的價值。

  • 6 # 戲品聊齋

    第一,弄清楚五十知天命到底是怎麼回事。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來原汁原味地閱讀一段古文,然後我再把它翻譯成白話文,最後一同來探討五十知天命的真正含義。先看一段古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為政》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雍也》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子罕》

    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現在我們把它翻譯成現代的白話文,意思如下:

    孔子說:“學了知識然後按時溫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卻不惱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嗎?”

    《學而》裡曾子說:“我每日多次進行自我檢查:替人謀劃事情是否竭盡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誠實守信了呢?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複習了呢?”

    孔子說:“我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做學問,三十歲能獨立做事情,四十歲能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歲能知道哪些是不能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做事能隨心所欲,不會超過規矩。”

    孔子說:“溫習學過的知識,可以獲得新的理解與體會,那麼就可以憑藉這一點去當(別人的)老師了。”

    孔子說:“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而無所適從,只空想卻不學習,就會使精神受到損害。”

    孔子說:“多麼賢德啊,顏回!”一碗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巷子裡,別人都不能忍受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不改變他(愛好學習)的樂趣。“多麼賢德啊,顏回!”

    孔子說:“知道學習的人比不上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比不上以學習為快樂的人。”

    孔子說:“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枕著它睡,樂趣也在這當中。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我來說就像天上的浮雲一樣。”

    孔子說:“幾個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師。我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發現他的缺點(如果自己也有)就對照著改正自己的缺點。”

    孔子在河岸上說:“時光像河水一樣流去,日夜不停。”

    孔子說:“軍隊的主帥可以改變,平民百姓的志氣卻不可改變。”“博覽群書並廣泛學習,而且能堅守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問,多思考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第二,五十天命到底有什麼含義。這裡說的人過五十中的五十指的是年齡,但不侷限於五十,只要不超過六十,都屬於這個範疇;所謂天命,指的是命運,也就是生命的自然執行軌道,而不是上天賜給的“天命”。知天命的意思是人過了五十歲,就知道自己的命運走向了,也就是這輩子發展基本可以定型了。因此可以重新調整人生規劃,腳踏實地地過好以後的生活了。

    第三,知天命後我們需要做什麼。這裡說的知天命只是說自己差不多到五十歲以後就知道自己的命運發展的狀況了,但絕不是說過了五十歲就不需要在努力,聽從上天安排了。而是要萬丈高樓平地起,而今邁步從頭越了。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不妥之處敬請大家多多批評指正。贊同的給了贊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縫紉機手輪不能固定回去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