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峰峰說史
-
2 # 125878215蜂獾
感謝悟空邀請。敦煌太守倉慈,敦煌的守護者,漢武帝打通絲綢之路,在敦煌正式設郡,東漢時期絲綢之路中斷過多次,都能重新開通,敦煌才能繁榮昌盛,可以說敦煌見證國家興衰,後漢書西域傳,記載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漢武帝修長城並設玉門關,陽關,有春風不度玉門關,外族大商人小販,每天行走在邊塞,東漢未年,天下大亂,西北敦煌太守空缺20多年,曹操統一北方,便派人去敦煌當太守,地方豪強橫行,對來往客商刁難欺凌掠奪,敦煌太守無法改變混亂局面,公元230年,曹魏太和四年任命倉慈為敦煌太守,三國志倉慈傳,記載,倉慈到任幹了三件大事,其一是打擊地方豪強勢力,打土豪分田地,按人口分配土地給百姓,只交土地成本價錢,其二以前訴訟案件大量堆積,處理積案,罪輕處以鞭笞杖責予以釋放,罪重判刑不超十人,其三安撫慰勞,來納貢,經商,交易結易派官吏和百姓沿路護送他們,倉慈後來死在任上,許多胡人放聲大哭,為倉慈建立祠堂。
-
3 # 四季文史
正史上真實的倉慈是怎樣一個人?
倉慈在三國裡所佔篇幅不算太多。正史裡記載,倉慈是一個剛正清廉、愛民如子之人,他不畏強權,嫉惡如仇,可謂百姓父母官之典範。
一、戰亂時期的好官、清官。說倉慈也許大家會比較陌生。他是三國時候的人物,他沒有劉關張的威名遠揚,也沒有孔明鳳雛的絕技江湖,但在三華人物譜上他也是精彩一筆。《三國志》卷16有對他的詳細記載。倉慈時期正是三國曹操在淮南屯田時期。
《倉慈傳》:“建安中,太祖開募屯田於淮南,以茲為綏集都尉。”黃巾軍起義之後,三國時代大幕正式拉開。此時各路英雄悉數登上三國曆史舞臺。最為有名的當屬魏、蜀、吳三國不在話下。倉慈在曹魏集團統一北方以後,被曹操派去任敦煌太守。要知道,敦煌本來就是邊陲之地,加上三國這個特殊的歷史時期,自然“天高皇帝遠”,各路豪強、地主豪紳都聚集在此地,猖獗異常,而且一度中斷了本來就較為冷清的“絲綢之路”。
之所以委派倉慈到這個地方來任職,是不是有特殊用意呢,還是非他能治理好這塊蠻夷之地呢。沒錯,他是一代廉官,最主要的是他體恤民情、體察民意,還有一套治理手段。
二、不畏豪強,勵精圖治。三國出個倉慈,就像大宋出了一個包青天。二者在為官清廉、愛民如子上頗為相像,而且倉慈還肩負著剷除影響邊陲不安定隱患的任務。所以二者相比較而言,倉慈在治理邊患上,還是有突出貢獻的。
倉慈從曹操屯田期間,到後來任長安令,再到敦煌任太守,他所到之處,都深受百姓愛戴。尤其在任敦煌太守期間,由於當地百姓長期遭受地方豪強的打壓,農民沒有土地耕種,而且還要繳納苛刻的賦稅,讓百姓苦不堪言。這個時候,倉慈用他強硬的手段,或收復、或力克、或招降等措施,讓當地地主豪強聞風喪膽。因為倉慈,穩定了邊陲,也因為倉慈,絲綢之路又變得繁榮起來。倉慈此舉深受當地百姓歡迎,也奠定了倉慈的人緣基礎。
三、殫精竭慮,心繫百姓。現如今常能聽到一句民諺:“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為官一任,必須造福一方。在倉慈身上,我們就能恰如其分地找到這一點。
歷史上不乏好官、清官。但想倉慈這樣在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仍然不為強權所動,用他那剛毅如鐵的性格,替老百姓伸張正義,所以他的出場,在三國曆史上是不可或缺的點睛人物。倉慈不是想著在夾縫中生存,不是想著拉幫結派、結黨營私,而是始終將老百姓的利益放在首位,這樣的人物,在歷朝歷代都是不可多得的忠臣、將才。倉慈卒於任上,足見他對工作的認真態度,對國家的殫精竭慮,對百姓的心繫於心。我們當下都在講“初心”,也許這就是倉慈的初心罷。
在他去世的時候,百姓傷感至極,就連西域人士都自發聚集起來,以追思倉慈,甚至有的人還在臉上劃出血痕,以示血誠,足見人們對倉慈的愛戴,足見他的英明威震三國而不輸他人。
-
4 # 果小二談歷史
倉慈起初擔任過郡裡的小吏。建安年間,魏太祖曹操在淮南招募人民屯田,讓倉慈擔任綏集(安撫)校尉。 魏文帝黃初末年,倉慈做了長安令,為官廉潔節儉有法度,下級官吏和老百姓既害怕而又愛戴他。
魏明帝太和年間,調任到敦煌做太守,敦煌在西北邊疆,因為戰亂和內地隔絕,太守職務曾空缺二十多年,因此當地豪門大戶強橫自大,於是成為習俗。前任太守官員只不過遵守奉行舊有的各項制度而已,對這類壞習俗沒有什麼糾正和改變。倉慈到任以後,抑制打擊豪強勢力,救濟照顧貧弱的百姓,非常符合當地處理政事的實際情況。過去大戶族所佔田地有剩餘,但是普通百姓卻沒有立錐的土地,倉慈割取大戶族多餘的田地按人口都分配給貧弱的百姓。只讓老百姓逐漸歸還土地的成本。
以前所屬縣城的訟訴案件大量堆積,縣令不能判決,多數都彙集到郡太守這裡。倉慈都親自去審閱,斟酌挑選輕重,如果不是犯了嚴重的死罪,只是用鞭或棍責罰後就釋放了。一年當中判刑的還不超過十個人。又有一件事是平常西域各族胡人要來中原貢獻財物,但各豪門大戶多攔路阻斷,不準過往。在和胡人買賣販運的時候,欺騙侮辱輕視,交易是否公平也大多說不清。胡人們對此怨恨,倉慈都慰勞他們。凡是要去洛陽的,就為他們出具過關的憑證並封蓋官印;想從敦煌郡返回西域的,官府給他們公平換取錢物。常常用官府現成財物和他們進行交易。還派官吏和百姓在路上護送他們,因此老百姓和各族胡人擁戴與喜愛。
-
5 # 初酒
倉慈,字孝仁,三國時淮南(治今安徽壽縣)人。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在淮南屯田,倉慈任綏集都尉,黃初末年又任長安令,官吏民眾皆畏而愛之。曹魏太和年間,倉慈擔任敦煌太守,安撫百姓、溝通西域、政績卓著,深得百姓以及西域各國的愛戴。後倉慈卒於任上,人們更把倉慈的相貌畫成影象,以作追思之用。西域人士知道倉慈已死,都聚集起來對其哀悼,甚至有人會以刀子割傷自己的臉龐,以表示其血誠。他們同時又替倉慈立祠,以作遙祀。
倉慈,是淮南郡(今安徽壽縣境)人,最初是郡府裡的一個小官吏。公元209年,曹操令張遼等率軍在合肥屯田,倉慈升為綏集都尉,後調任長安令。他為政清廉,不畏強暴,“史民畏而愛之”。231年,倉慈出任敦煌太守。
倉慈生活的時代,正是內地與西域形勢都處於動盪不安的時代。東漢末年,隨著黃巾軍起義的失敗,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和爭奪,變得十分尖銳激烈。經過長期征戰,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建立曹魏政權。劉備退據四川,建立蜀漢。孫權則割據長江中下游,在南京建立吳國。由於中原地區時局不安,各派政治勢力你爭我奪,使“郡在西陲”的敦煌與內地之間的政治聯絡中斷,中央王朝在長達20餘年的時間裡,沒有給敦煌郡派過太守。
敦煌當地的封建地主、豪強利用中原各派政治勢力無暇西顧的機會,稱王稱霸,任意兼併農民土地。對於途經敦煌的中外商人,他們更是任意欺凌,百般阻撓。即便是允許商人們在當地貿易,也往往趁機敲詐勒索。敦煌當地的封建地主及豪強的倒行逆旌,嚴重影響了西域各族人民與內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聯絡,阻礙了中外商人正常的商業貿易活動。
敦煌是絲綢之路中段南、北路東端的總彙之處,它不僅在中西交通中處於重要的地理位置,而且也是中央王朝在西域行使主權,進行統治的基地。所以,曹魏政權非常關心敦煌地區事態的發展。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后,即派尹奉為敦煌太守。但尹奉到任後,在根深蒂固的地方勢力面前,表現得軟弱無能,“無所匡革”。敦煌的地主豪強也根本沒把尹奉放在眼裡,繼續為非作歹。所以,絲綢之路仍不能暢通。
公元231年,魏明帝把精明強幹的長安令倉慈派往敦煌,接替尹奉擔任太守。倉慈到任後,為恢復和整頓當地社會秩序,主要採取了以下幾種措施:減免各種賦稅,撫卹貧民,發展農業生產;抑制和打擊地方豪強勢力,迅速處理過去積壓下來的各種訴訟案件;對於被阻隔在敦煌,並受到刁難、迫害的中外商人,親自出面做說服和解釋工作;儘量滿足中外商人的正當要求和願望。對要求繼續由敦煌去內地經商的,發給通行證件,準其前往;對想從敦煌返回原籍的,則拿出府藏物資與之公平交易,爾後派專人護送出境。自此以後,被阻隔了數年的絲綢之路又暢通了。倉慈的事蹟,很快傳遍了西域各地,也傳到了國外,“由是民夷翕然稱其德惠”。
由於倉慈清除了堵塞在敦煌商道上的“障礙”,絲綢之路又恢復了往日那種“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的繁榮景象。西域與內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焉耆、龜茲、疏勒、鄯善、于闐、車師、烏孫等不斷派遣使節,攜帶各種物資向魏朝貢,同時進行各種貿易活動。遠在帕米爾以西的大宛、康居也派人到洛陽,出售他們的優良馬匹。有的商人甚至長期定居洛陽,從事商業活動。內地的使者和商人,也常常販運各種商品,經敦煌銷往西域各地,有的也在高昌、于闐等地落戶安家。絲綢之路的暢通,商業活動的興盛,各族人民之間的往來,使西域與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在過去的基礎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數年之後,倉慈死於任上。敦煌地區的官吏和老百姓“悲感如喪親戚,圖畫其形,思其遺像”。倉慈的死訊傳到西域,各族人民或聚集在戊己校尉駐地高昌,或聚集在西域長史駐地海頭,致哀悼念。有的人還按照當地風俗,“以刀畫面,以明血誠”。西域各族人民還專門為他建立了祠堂,“遙共祠之”。他的事蹟一直為各族人民世代傳誦。
陳壽《三國志》:為長安令,清約有方,吏民畏而愛之。評曰:鄭渾、倉慈,恤理有方。抑皆魏代之名守乎!恕屢陳時政,經論治體,蓋有可觀焉。
-
6 # 伶官撰
倉慈是三國時期,魏國的官員。是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典型。曹操時期擔任綏集都尉,負責在淮南地區實行屯田制。曹丕時期,任長安令,行政清廉簡約,處事有方,深受軍民愛戴。曹叡時期,任敦煌太守,也是他主要政績的地方,受到當地軍民及西域商人的敬仰尊重。
敦煌遠離中央,戰亂時期,沒有太守就任,經歷了二十年幾乎無政府管治的狀況,敦煌地區陷入地方大族豪強的掌控。倉慈到任後,抑制大族的勢力,撫卹貧窮百姓。
倉慈把土地分割重新分配,解決土地兼併。
倉慈親自到各縣視事,據案件輕重親自執判,解決訟獄積案。
敦煌地勢接近外族,倉慈慰勞外族商人,開闢專用通道,鼓勵外族商人到洛陽進行交易,並派吏民護送。百姓和外族商人都對倉慈感恩戴德。
倉慈死後,當地的吏民如失去了自己的親人一樣,把倉慈的相貌畫成影象,以作追思之用。西域商人知道倉慈死後,都聚集起來對其哀悼,甚至有人會以刀子割傷自己的臉龐,以表示其血誠。
-
7 # 胖仙女hey
說起倉慈大眾可能都不知道是誰,但是說敦煌華人肯定都知道,敦煌壁畫,敦煌莫高窟等。
敦煌從漢代開始便是打通中西貿易的絲綢之路,到了東漢末年,因戰亂隔絕空缺太守,即使派人過去,新太守無所作為導致當地豪強勢力健壯,百姓疾苦。
直到倉慈被任命為敦煌太守後,敦煌的百姓和附近的胡人各族才過上安居樂業友好互通的日子。
敦煌莫高窟
新官上任三把火,倉慈來到敦煌後,為了改變百姓的生活困境,做了三件大事。
救濟百姓,打擊豪強當時因為沒有人管的情況下,當地的豪強肆意妄為惡霸掠奪欺負來往客商、隨意兼併農民土地,使得百姓沒有田地生活窘迫、商人不敢往來。倉慈到任後壓制豪族,將大戶所佔土地阡陌按照人口數目給百姓分發土地,撫卹貧弱百姓,讓賦稅徵收逐漸恢復正常。
陳舊疑案,重新審理以前的案件大量堆積,縣令不能判決,懸著沒有解決從而多數都推到郡太守這裡。倉慈親自下去審閱卷宗,斟酌衡量責任輕重,如果不是犯了死罪,都只是鞭笞杖責完了之後就放回去了,畢竟人命關天。所有積案處理完畢後,那一年當中判處死刑的還不超過十個人呢!
敦煌壁畫
西域各族,和睦相處平時西域各族胡人為了能相互貿易往來常常來進貢禮品,可豪族大都拒絕不與之往來。即使與他們互相貿易,也是欺詐侮辱,不能公平交易導致胡人心有不滿。倉慈上任後對胡人加以安撫慰勞允許他們正常往來,凡是需要進城經商、辦事的都給他們出具通關的官方憑證或是通關文牒;有要從郡城回家的,官府和他們公平交易,讓官吏百姓護送他們上路。胡人、漢人來往和諧,老百姓都交口稱讚他的德行恩惠。
絲綢之路
清正廉潔,百姓愛戴憑藉他清正廉潔的作風,百姓及官吏都對他敬畏有加,可好景不長,沒過幾年倉慈死在任上,郡裡的官吏和百姓悲痛不已。西域各族胡人聽到倉慈的死訊後,全都自發聚集起來致哀弔唁倉慈,還有的人甚至用刀劃破自己的臉,以表血誠。他們又為倉慈建立祠堂,在遙遠的西域進行祭祀來祭奠他。
敦煌文獻記載,敦煌曾有倉慈廟。倉慈死後,“千人負土、築墳於此;家家燒瓦為廟,仍塑真影,以為神主”,可見倉慈在敦煌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參考資料:《三國志》
-
8 # 靜逸堂堂主
倉慈字孝仁,淮南人。他最初為郡中府吏。建安年間,魏太祖開始在淮南招募流民進行屯田,任倉慈為綏集都尉(負責屯田事宜)。黃初末年,倉慈改任長安縣令,為官清靜簡約,治民有方,吏民都很敬畏他。
太和年間,倉慈陞為敦煌郡太守,該郡在魏國的西部邊陲,由於中原戰亂,與內地的聯係被隔絕,缺置太守長達二十年,郡中土豪大姓雄豪自大。於是成為當地的風氣。以前的太守尹奉等人,因循守職而已,對當地風俗沒有什麼改革。倉慈到任,抑製權勢大族,撫慰體恤貧窮贏弱之人,很閤乎治理民事的道理。舊時大族田地有餘,而小民百姓卻無立錐之地;倉慈全按人口多少分割土地,收取賦稅,逐漸使他們都能完成他們的賦稅。先前郡中所屬縣城訴訟繁多而又冗雜,縣級官員不能判決,於是案子堆積到郡城長吏治所下。
倉慈親自前往查閱案子,清理、分辯案情輕重,凡不是犯有重罪該處死的,隻處以鞭笞杖責然後釋放,此後訴訟減少,一年判案不到十人。又,平時西域地區各少數族人想來進獻物品,而當地豪強多阻截他們,使他們與郡府斷絕;這些豪強在與他們貿易時又欺詐侮慢他們,這些是非冤屈多得不到分辯少數族人常心懷怨恨,倉慈皆慰勞他們。對想東行到洛陽的少數族人,倉慈為他們封蓋官府印信,或發放過境憑證;對想從郡中歸還原地的人,官府則為他們平價收取物品,拿齣郡府中現存物與他們做交易,又派吏民沿途護送他們,於是漢民、少數族人全都稱頌他的恩德仁惠。
數年後倉慈死於任上,吏民悲痛傷心如喪自己的親人,描畫他生前的形象,日夜思念他的遺容。到後來西域各族人聽說倉慈死廠,他們全會集於戊已校尉及長吏治所下錶達哀傷、悲痛之情,有的人還用刀劃破自己的臉來錶明他齣自內心深處的誠意。人們又為他建立祠堂,在邊地遙拜、祭祀他,以錶哀思。
回覆列表
倉慈,字孝仁,三國時淮南(治今安徽壽縣)人。東漢建安年間,曹操在淮南屯田,倉慈任綏集都尉, 黃初末年又任長安令,官吏民眾皆畏而愛之。曹魏太和年間,倉慈擔任敦煌太守,安撫百姓、溝通西域、政績卓著,深得百姓以及西域各國的愛戴。後倉慈卒於任上,人們更把倉慈的相貌畫成影象,以作追思之用。西域人士知道倉慈已死,都聚集起來對其哀悼,甚至有人會以刀子割傷自己的臉龐,以表示其血誠。他們同時又替倉慈立祠,以作遙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