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偉岸的根
-
2 # 浮生為悲
宰相劉羅鍋:清朝就沒有宰相
鐵齒銅牙紀曉嵐:首先歷史上的紀曉嵐是一個離不開女人的色徒,而且和和珅的官位差距太大
主要也沒看幾部清朝的劇。
-
3 # 木子夏錦論史
現在的清宮劇可以說是當紅“明星”,頗受人民歡迎,尤其是廣大女性,但實際上,為了追求收視率或者導演不願深究歷史的原因,清宮劇中存在諸多歷史錯誤!
1.首先是辮子髮型。現在清宮劇中的男人髮型無論清初還是清末都是清一色的頭前半部分被剃光,後面是長長的辮子。其實歷史中的滿清發型是經過演變的,由前期的鼠尾辮,到中期的蛇尾辮,再到後期的牛尾辮,歷盡三個時期,現在清宮劇中所看的普遍是後期的牛尾辮!
2.紀曉嵐沒那麼牛。《鐵齒銅牙紀曉嵐》這不電視劇曾經風靡全國,其中把紀曉嵐塑造成了一個聰明、靈活、有智慧的人物,深的皇上喜歡,喝大貪官和珅鬥智鬥勇,而且總能勝利。
而實際歷史中,紀曉嵐並沒有那麼高的地位,他確實是的文學家,相當於皇帝身邊的御用文人,一介書生,是沒有地位和能力和和珅鬥。而且紀曉嵐極其好色,據說每天都要愛愛,是個極度的好色之徒!
3.老佛爺不是隨便叫的。現在清宮劇中隨便一個太后都可以稱之為老佛爺,好像就是太后的一種尊稱,其實不然,滿清建國以來,也就慈禧被稱為“老佛爺”,其他人是沒有的!
4.萬歲爺也是不能隨便叫。一般清朝比較得寵的會稱皇上為“主子”,在朝堂上成萬歲爺是不允許的,私下也就得寵的宮女或太監會叫“萬歲爺”!
現在的清宮劇基本上都是導演藝術加工過的,切不可當歷史看!
-
4 # 巴比龍Papillon
盤點清朝戲中經常出現的常識性錯誤一般有一下一些比較突出的:
錯誤1、自稱諡號
關於諡號的常識性錯誤,想來最經典的當然是被很多人說爛了的《康熙王朝》。
“我孝莊……”一出歷史老師都汗顏了。
古代社會地位特別高的人死後可以請清朝廷賜諡號。實際上就是清政府對於逝世的人給予的官方定論。好比,李鴻章死後諡號為李文忠公;曾國藩去世後諡號為曾文正公。
孝莊皇后死後,康熙帝為祖母上的尊崇諡號則為“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后”,其簡稱則為孝莊文皇后。故而,孝莊太皇太后生前是不知道自己死後的諡號的,自然不可能會出現“我孝莊”這樣不知所云的稱呼了。
錯誤2、皇帝召見時,大臣呼萬歲
在不少清朝劇集裡,經常有某大臣進來見到皇帝便稱萬歲的情節。但實際上清朝大臣進門見皇帝,又是直接請一個跪安,接著說一句臣某某恭請皇帝聖安的話即可,而不是知乎萬歲。
一般滿洲旗人常稱皇上為主子,萬歲則是一般戲曲舞臺上的稱呼。後來到了清朝中後期之後,皇帝身邊的一些太監宮女等才能開始稱呼皇帝萬歲爺,但大臣還是絕對不允許如此稱呼皇帝的。
錯誤3、皇帝召見臣工時,太監站在皇帝左右
當臣工來向皇帝請示彙報具體工作時,是由太監挑起簾子放大臣入內。大臣進入後,太監則要自動退出門外等候。故而在清朝最常見的情況下,皇帝和大臣商討事宜,身邊是不會站著太監的。
錯誤4、“臣罪該萬死”“謝主隆恩”
清朝時候,大臣向皇帝彙報工作時,如果出現觸怒聖顏的情況,是不會出現大臣說“臣罪該萬死”一句的。
這時候實際情況是大臣需要摘下頂戴花翎向地上磕響頭,且頭必須擲地有聲方可。
反之,如若大臣得到了皇帝的表揚,則大臣要在原地磕個頭便可,也沒有電視劇中那句“臣謝主隆恩”一事。
錯誤5、所謂滿漢全席
實際上在清朝年間,皇帝或大臣設宴是沒有滿漢全席這類的說法。
那時候,由於滿洲旗人的傳統食品是燒烤類,故而一般比較正規的宴席之上,先是會呈上滿席的燒烤類食物,後來才會擺上漢席。
滿漢席其實是上菜的順序。
而到了民國時期,才出現了一些炒作滿漢全席的事例,但這只是企圖擴大自身的影響力。
錯誤6、大圓桌
在清那會兒,最常見的桌子其實是八仙桌,一般最多可坐6個人。而到了民國中國才出現了大圓桌,一般只坐9人,不能10人。這則是為了留下個口子來方便上菜。
錯誤7、“大人”一稱
清朝那會兒,京城裡三品以上的官員才有資格被稱為“大人”;三品以下的則不能。
故而知府不能稱之為“大人”,更低一層的知縣更是如此。
大多數影視作品裡縣令或知府都稱為大人,這其實是不對的。作為父母官的縣令,最常情況下被稱為“老父母”、“老父臺”,知府被稱為“太尊”,卻沒有“縣令大人”、“知府大人”一說。
錯誤9、漢人自稱奴才
其實在清朝時,奴才不是人人都能做的。稱奴才是滿漢洲旗人的特權之一,故而還代表著一種身份的象徵,並不是隨便人可以隨便用。
奴才一詞在這裡往往象徵著與帝王的關係親密,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圈內”。
錯誤10、當著慈溪面直呼其“老佛爺”
老佛爺的稱呼是慈禧太后後期出現的。但也是慈禧身邊一小部分近侍太監或者內務府官員在背地裡對慈禧的稱呼,這表示受慈禧寵愛或者與其關係親近,可即使這樣也絕不會有人當面如此稱呼慈禧太后“老佛爺”。
錯誤11、每日早朝
清朝皇帝上朝有其特點,上朝成為“叫大起兒”。而清朝的皇帝並不是每天都上朝,而且皇帝上朝的地方也並不是金鑾寶殿,而是乾清門的門洞裡。
清朝皇帝一般都是在乾清門門洞接見幾百位大臣,這叫御門聽政。
另外官員上朝挺慘,為了避免遲到,都是天不亮就起來。
錯誤12、移駕某某宮
清朝皇帝掀翻牌子,然後才有太監把這位妃子一絲不掛地用被子捲起來扛到皇帝睡覺的宮殿。一絲不掛是為了怕有人行刺暗殺。
故而某些劇中的“今日皇上移駕某某宮”都不大可能實現,沒有皇帝的召見妃子甚至都沒有資格覲見皇上。
錯誤13、皇后在皇帝在位時,自稱“哀家”
哀家,這是古時候戲曲裡的詞,是皇帝已經去世的皇后的自稱。其意為:可憐之人,無夫之哀。
故而這是隻有在皇帝駕崩后皇後才能如此自稱。
通常情況下,皇后對於皇帝自稱為“妾”,對臣子時自稱為“我”。這是有極嚴格的規矩區分的。但在影視作品裡,皇帝在位時,皇后就不管不顧大庭觀眾自稱“哀家”,這就實在是太可怕了。
錯誤14、本宮的亂用
本宮顧名思義便是一宮之主,換句話說只有一宮之主可自稱“本宮”。
皇太極的五官,分別是清寧宮皇后博爾濟吉特氏,關雎宮宸妃博爾濟吉特氏,麟趾宮貴妃博爾濟吉特氏,衍慶宮淑妃博爾濟吉特氏,永福宮莊妃博爾濟吉特氏。也就是說只有這五人才有資格自稱本宮,剩餘的皇太極的女人是無權如此的。
而太子也是可以自稱本宮的,因為太子是東宮之主。
故而本宮並不只是皇帝女人的專有稱呼,而也並不是只要是皇帝的女人都有權如此說的。
錯誤15、臣妾的亂用
臣妾的本意是天下的男女,特別指低賤的男女。
一般情形下,皇后和妃嬪與皇帝說話時自稱為“妾”“妾身”“賤妾”“小妾”等,極少會有自稱臣妾的情況。
錯誤16、人名的亂用
最經典的例子就是和珅。和珅全名為鈕祜祿和珅,和珅只是他的名字。但是拜一些經典的影視作品的叫法,現在和大人一詞已經深入人心,但實際上即使叫也該叫“鈕祜祿大人”。就算是再不濟好歹也叫人家“和珅大人”吧,這“和大人”就過分了。
錯誤17、清朝的髮式
清初年間,清政府頒佈剃髮易服令,要求漢人以及在其之下其他民族全部剃成女真髮式。漢人憤然反抗,故而造成有名的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等滿清鎮壓慘案。
清初期的髮式是金錢鼠尾,也就是後腦勺一撮頭髮而後垂直留辮子。
而現在有關清朝的影視作品裡德那種後腦勺大辮子則是在清朝末年才形成的,清朝早期和中期並不是如此的髮式。
-
5 # 言谷姍姍
清宮戲裡皇上的主要上班地點也就是和大臣們商量國事的地方都是要在朝上,要上朝。
其實皇帝平常和大臣們不總是上朝的,平常都是在御書房或其他時候商量大事,會每個10天左右上一次朝。因為要上朝的話皇帝需要4.5點起,大臣們更早。
-
6 # 宋安之
一、在清宮劇中基本上所有男子都梳的是陰陽頭,何為陰陽頭呢,簡單來說就是頭髮的前半部分剃掉,後半部分留下,然後編成髮辮。
但真實歷史上,清朝的髮式分為三個時期,並非一成不變的。
清朝入關以後到乾隆時期,都是金錢鼠尾髮式,也就是留的髮辮要能穿過銅錢中那個小方孔才算合格,基本上就是光頭上面留一個小小的辮子了。
這段時期大概持續了150年之久。
到了嘉慶時期,隨著清朝承平日久,加之嘉慶帝廢除了文字獄,對於民間輿論之類的把控減輕。所以人們因為愛美之心,在金錢鼠尾的基礎上,開始了蓄髮,形成了豬尾巴髮式。
隨著嘉慶年間的開始蓄髮,及其清朝統治的鬆弛,之前150年都沒有變動過的金錢鼠尾髮式,隨著豬尾巴髮式的出現,開始迅速發展起來,到了清末大家熟悉的陰陽頭開始閃亮登場。
所以說現在的電視劇裡面的陰陽頭,除了清末題材的電視劇,其他歷史時期的電視劇,簡直是太不嚴謹了。按照清朝“剃髮不如式者亦斬”的規矩,你們要頂著陰陽頭髮式穿越回去,肯定是被咔嚓的命。
二、再有一個歷史性錯誤就是生前稱呼自己的諡號和廟號,在古代,諡號和廟號都是人死後才上的。
偏偏很多電視劇不按套路出牌,比如大家熟悉的康熙王朝電視劇,孝莊太后還活著,就動不動說道“我孝莊xxxxxx”。
簡直了…你們還真是拍電視劇,排出了高度還原,拍出了將已逝之人復活的既視感。
三、諸如甄嬛傳這種電視劇,不只是將清朝皇帝的智商摩擦在地,更是無視了清朝對於後宮妃子的嚴格管控。
這部電視劇裡面,雍正很忙的一個皇帝,卻天天沒事在宮裡待著,陪著這些妃子玩過家家。更是被妃子戴上綠帽子而喜當爹,簡直太扯淡歷史了。
類似於這種將歷史電視劇活生生拍成言情電視劇的太多太多了,簡直沒點歷史常識。
四、王剛、張國立、張鐵林三個人因為出演紀曉嵐電視劇,被稱之為鐵三角,可謂是一代人的經典回憶。
其實歷史上紀曉嵐和和珅壓根不是死對頭,紀曉嵐比珅大26歲。紀曉嵐一直在文化部門上班,是一個純文官。和珅因為乾隆帝的賞識,是平步青雲,一直到位極人臣。
兩個人根本不是一個層次,紀曉嵐就是想和和珅鬥,也沒有那個實力。更何況紀曉嵐這個人為人還是比較圓滑的。
五、清宮劇中清朝皇宮是後宮佳麗三千,美女如雲。而皇子們都是有著必不可少的愛情,都是美女配英雄的畫面。
其實真實歷史上,不只是這些皇子是金錢鼠尾的神奇髮式。根據那些清末老照片來看,清朝宮女和妃子之類的,顏值普遍不高,基本上都是歪瓜裂棗的樣子。
如果以現實歷史來拍九子奪嫡這種題材的電視劇的話,就是九個頂著金錢鼠尾長相各異的皇子,在三千歪瓜裂棗的宮廷之中,展開了一輪輪的政治鬥爭。
六、清朝大臣對皇帝的稱呼。
一般清宮劇中,大臣面對皇帝,基本上都是稱呼自己為奴才。但其實歷史上,清朝漢人大臣面對皇帝是自稱“臣”,滿人大臣是自稱“奴才”。
這點來說,雍正王朝電視劇表現的就很不錯,像張廷玉是漢臣,面對皇帝就自稱為“臣”。圖裡琛是滿人,就自稱為“奴才”。還有像劇中每次大起上朝打鞭子,就比較符合歷史,現在很多電視劇都沒有這個細節的。
七、清宮劇中,基本上皇帝下達命令,動不動就是聖旨宣佈。其實真實歷史上,清朝皇帝釋出命令,一般是以上諭黃紙的方式釋出的,很少有用聖旨的時候。
這點上面,雍正王朝電視劇就還原的很不錯。
最後再吐槽一句,就算你們動不動用聖旨,但是能不能走點心,那聖旨一看就是偽劣產品,簡直是大大的有損了皇家顏面啊!
-
7 # 棗兒影視觀
我是棗兒,我來回答。以前寫過關於這方面的文章,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現代電視劇中古裝劇如雨後春筍,將各朝各代以歷史為題材的劇情搬到了熒幕上。尤其清朝劇最多,因為劇情的需要和追求利益最大化,並不是嚴格按照歷史來拍攝的。清朝劇中的歷史錯誤你知道哪些?讓咱們一起漲漲知識吧!
《鐵齒銅牙紀曉嵐》和珅與紀曉嵐在真實的歷史上是什麼關係?《鐵齒銅牙紀曉嵐》這部電視劇中,和珅和紀曉嵐可謂是歡喜冤家,但歷史並非如此。首先需要更正一點的是歷史上的紀曉嵐大和珅26歲,並非像電視劇中那樣,和珅和紀曉嵐年齡相仿。然後說說他們在朝中的地位。和珅作為乾隆最喜愛的臣子,身兼數十個關鍵要職,權傾朝野。家中的財產更是富可敵國,據說乾隆死後,嘉慶皇帝將和珅革職處死,收繳的和珅財產超過了清朝政府十五年的財政總和!再說說紀曉嵐,一生清廉,雖說文采出眾,但受乾隆的喜愛程度遠不及和珅。雖同為朝中大臣,但紀曉嵐未掌實權,朝中地位更無法與和珅相提並論。不管是身價和權,紀曉嵐和和珅根部不是一個級別的,紀曉嵐不會傻到和和珅正面對抗,他對和珅也是持不親近,不得罪,不迎合的態度。歷史中的他們雖有過節,但兩人一直相安無事。最後補充一點題外話,劇中紀曉嵐一生未娶,但實際中的紀曉嵐不是沒老婆,據說有七八個呢!
影視劇聖旨中“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你讀對了嗎?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見小太監拿著聖旨宣告“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其實這種讀法是錯誤的,真正的讀法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是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時期才有的。如果說古裝劇以明朝之前的歷史為題材的話,聖旨中就不應該出現這句話!
影視劇中順治之母,康熙祖母活著時被人稱之為孝莊太后有何不妥?順治即位時稱其母為聖母皇太后,康熙即位後稱其祖母為太皇太后,於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崩逝,諡號:孝莊仁宣誠憲恭懿至德純徽翊天啟聖文皇后,簡稱孝莊。孝莊為諡號,是人死之後被人追加的稱號。影視劇中孝莊太后健在時被人稱之為孝莊太后或自稱孝莊太后,是非常不合理的。
電視劇作為一種傳播媒體,古裝劇雖不可避免有些歷史錯誤,但編劇和導演應該在此方面多下功夫,儘量避免劇中出現常識性錯誤的發生。更不應該一味追求收視率和利益,而隨意篡改歷史。 對於清朝劇你還發現了哪些歷史知識性錯誤?一起分享一下吧!
回覆列表
清宮電視劇誤導了廣大的觀眾,粉飾大平,對帝王將相歌功領德。!而大清朝落後性,保守性,閉關鎖國的一系列的做法,阻礙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他的封建性專制性遺害了中華民族,製造特權社會對我們的國家危害極大,所以無論是編劇到導演到演員都操取大量的財富,還危害了國民,他絕不是常識性的錯誤!二月河寫的三本清朝皇帝書是為封建社會歌功頌德如請電視劇一樣危害社會,愚弄百姓,對社會對人民都產生極大的危害和誤導了廣大觀眾,不應提倡,應該充分認識他的危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