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蜀鄉小果
-
2 # 我來讀歷史
劉禪(207年—271年),蜀漢懷帝,223年至263年在位,還被稱為“後主”。小名阿斗。蜀漢昭烈帝劉備的兒子,母親是昭烈皇后甘氏。是三國時期蜀漢的第二個皇帝,共在位四十一年。
劉禪出生於荊州,幼年時兩次被趙雲相救。在劉備稱帝后被封為皇太子。在蜀漢章武三年的時候(223年)即位稱帝。歷史上對劉禪的說法褒貶不一。劉禪此人有昏庸之處,也有自己的過人之處。
說他昏庸是因為劉禪親小人遠賢臣,並且劉禪並不善於處理朝政。劉禪也沒有很大的抱負,心中並沒有家國社稷,只是一心想著怎麼可以把自己的一生過好。劉禪後期寵信宦官黃皓,聽信讒言,不理朝政,宦官當權,導致了當時的蜀漢民不聊生。並且劉禪此人非常好色,諸葛亮在世的時候還可以限制劉禪,並且會替劉禪把關。但是在諸葛亮死後,劉禪寵信宦官,身邊都是阿諛奉承的人,這就導致他為所欲為,並開始擴大自己的後宮,在民間選美。每天都是歌舞昇平,根本無心打理朝政。
但是劉禪也並不是每天都無所事事,也是有過人之處的。在軍事上他曾經支援諸葛亮和姜維北伐。在夏侯霸被逼無奈來投奔劉禪之時,劉禪極力的拉攏夏侯霸,並且對夏侯霸也非常的照顧,這也不難看出劉禪的胸懷也是非常的寬廣。劉禪也非常善於安撫人心,在稱帝后,在蜀漢慢慢的也擁有了自己的關係網。劉禪先後迎娶了張飛的幾個女兒,並且立其中一個為皇后,這就很好的維繫了劉張兩家的關係。劉禪又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諸葛緒,任命諸葛緒為軍事將軍,這樣諸葛亮一脈的關係也得到了維繫。劉禪在治國方面也是有獨到之處。在諸葛亮死後,劉禪幾乎廢除了丞相制度,設立尚書令和大將軍,大司馬,使雙方的權力相互制約。一個管軍事,一個管政務,這就避免了丞相獨攬大權。所以說劉禪能成為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也並非都是運氣。
為何諸葛亮和姜維都無能為力?第一,從國家領土面積來看,蜀國較小,那麼相應的人就少,兵馬也少,糧草也少。在冷兵器時代,國家之間的大規模戰役之中,兵力是一個非重要的因素,蜀國兵馬少,想戰勝兵力比他多的魏國和吳國是很難的。
第二,蜀國的單兵作戰能力相對較差,從南北地理差異上來說,北方人平均身高要高於南方人,身材也魁梧壯士,蜀國大都是川兵,身高要比吳國兵矮一些,跟魏國兵就更沒法比了,魏國統一北方,中原之兵,西涼一帶兵馬都甚是雄壯,冷兵器世代拼的就是身體素質,有句話叫:身大力不虧。所以蜀國兵和中原兵對抗是一定要吃虧的。
第三,在當時,謀臣名將多出自中原地區,東南次之,西南就更少了。魏國,名臣能將比比皆是,反觀蜀國,有幾個?就那幾個能人,還都是劉備從別的地方帶去的。關羽是山西人,張飛、趙雲是河北人,黃忠、魏延河南人,馬超陝西人,諸葛亮山東人,龐統是湖北人。你看,有一個西南地區的人嗎?包括劉備自己,他是河北人。因此,蜀國從人力資源上比就不佔優勢。
第四,領導人不行。火車跑的快,全憑車頭帶。蜀華人才凋敝,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叢生。東漢是門閥士族開始的時期,人才多從士族中挑選。在這一方面,曹魏不僅人口眾多,世家大族也相當多,人才濟濟,而吳國也有四大家族,偏偏蜀國士族力量弱小,人才也就匱乏。蜀漢前期的人才,大多來自外地,比如五虎上將等等,等到老一輩人才先後逝世,蜀漢的人才就後繼無力了。三國演義裡張松說蜀地人才濟濟,但歷史上並非如此。特別是益州集團、荊州集團、東州集團內部一直存在矛盾,蜀漢自始至終都沒有解決這個問題。一旦敵人來犯,本地士族容易倒戈。
諸葛亮治蜀的影響。諸葛亮雖然是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確實聰明非常,但也不可能以一人之力扭轉強弱。如果沒有諸葛亮,蜀漢可能滅亡的更快。諸葛亮加強法制,鼓勵農桑等措施,在緩解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和階級矛盾當面成效顯著。三國裡諸葛亮領導下的蜀國政治是最好的。諸葛亮平定南中也鞏固了內部安定,因此諸葛亮有力北伐中原。有人說諸葛亮窮兵黷武,白白耗損國力,是蜀國滅亡的原因。此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三國之所以存在,除去地勢和人才因素外,根本原因在於南方因為少有戰事,人口遷移,經濟得到發展和累積,北方常年戰亂,經濟凋敝,人口銳減,所以二弱對一強的局面可以暫時存在,一旦魏國恢復了元氣,北方必將擁有碾壓性的實力。諸葛亮作為謀略家,不會不知道這個道理。如果只知道堅守,敵人發展的更快,一旦入侵,難以抵擋,而且處處處於被動中。但諸葛亮屢屢北伐,讓魏國經常受到騷擾,戰略上處於被動狀態,經濟難以正常的快速恢復。蜀國這麼弱小,諸葛亮不但一直佔了上風,多次挫敗魏軍,為國內創造了一個安定的環境,甚至一度兵臨長安,幾乎佔據中原,魏國聞之喪膽。所以說,諸葛亮的戰略雖然耗損著國力,但因此牽制住了魏華人力物力,延緩了自己的滅亡。姜維北伐那就真的是費力不討好了,而且魏國順利完成了國內的權力更迭,可以專心對外,蜀國必然滅亡。
蜀漢立國第一年,就面臨著是否要與東吳開打的問題。結果是在夷陵之戰中慘敗給東吳陸遜,直到223年劉備身死,蜀漢才與東吳帝國慢慢恢復關係。
也就是2年之後,諸葛亮便帶兵南征,對手是叛亂的南蠻孟獲。
再過2年,諸葛亮便開始籌備北伐。從228年一直打到234年,一共打了5次,不能說完全失敗,但基本上沒啥大的收穫。
諸葛亮死後,蔣琬也曾計劃從水路襲擊魏國的上庸,結果一方面是遭反對,一方面是他病體欠佳,不久病亡。
從246年到253年,費禕輔政時期是蜀漢難得的和平時期,裁減姜維的兵力,其實是一種休養生息,但沒多久費禕被刺殺。
之後又是董允與陳祗執政時代,姜維獲得了一定自主權,但蜀漢內政也一日不如一日。姜維前後十一次北伐,但也沒有改變諸葛亮時代的狀況,總體而言收穫不大。
實際上認真講,以小擊大不是沒有過,在整部中國歷史上,以區域性戰勝中央大邦的,真的不少,之前如周人滅殷商,之後如明滅元、清滅明,幾乎都是如此。為什麼號稱有聰明蓋世的諸葛亮存在的蜀漢偏偏就不行呢?
實際上,原因恰恰就在諸葛亮身上,諸葛講究的是步步為營、穩妥前進,這就違背了以小滅大所必需的突然原則,也就是閃電戰。周人滅殷商,就是採用的突然襲擊,清兵入關,也是看準了李自成麻痺大意的大好時機,突然出兵,這才取得大勝。如諸葛亮這般穩妥的打法,打一百年也打不下曹魏,實際上魏延是正確的,子午谷突襲未必一定就能成功,但至少有成功的希望。而不突襲,是一點希望也沒有的。
-
3 # 胡侃解密三國
阿斗是一個普通人,又是一個無奈的人,同時也是一個豁達的人,也是一個悲慘的人。
一個普通人劉禪就是一個普通人,沒有太高的智商,也沒有過人的武勇,如果生在普通人家,那可以肯定的是過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不過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可能就是被拉壯丁,或者在家裡修理地球,即便是生在帝王家,也沒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事,只是生在帝王家顯得有些不合時宜,典型的沒有做皇帝的本事,偏偏有了做皇帝的命!
一個無奈的人一個人可以選擇的事情有很多,但“出身”偏偏是不能選擇的那一個,劉禪生於劉備半生飄蕩的年代,出生沒多久就趕上了長坂坡撤退,雖然正史上沒有趙子龍七進七出,但也的確是趙雲在亂軍之中保護劉禪倖免於難。或許很多人讀小說的時候就心裡暗恨,趙雲真是白白救了這麼一個累贅,如果劉禪在長坂坡直接死了,或許劉備能有更出色的接班人,但劉禪偏偏死裡逃生,可以說劉禪連選擇死的權利都沒有,只能默默接受這一切。
劉備一代梟雄,雖然帶著關羽、張飛一班兄弟浪蕩大半個中國,但是畢竟終成一帝,有劉備在,劉禪可以安心的做一個紈絝子弟,可現實總是在看上去最輝煌的時候給人致命一擊,浩浩蕩蕩的劉備大軍在猇亭,被東吳陸遜打的潰不成軍,劉備差一點步關羽的後塵,劉備從此一蹶不振,年僅17歲,本想能多玩幾年的劉禪,繼承了老爹留下的風雨飄搖的江山,好在父親還留下一個“仲父”諸葛亮,但是一個權利太大的大忠臣或者大權臣對皇帝來說差不多,因為無論是忠臣或是權臣為了權利都要把年輕的皇帝架空,但是明顯諸葛亮是忠臣,劉禪也只能無奈的做一個“垂拱而治”的輕鬆皇帝。
這一切並沒有隨著諸葛孔明的逝去而結束,因為蜀國的大將軍幾乎都是終身制的,而且死後還會指定下一個接任者,而作為皇帝的劉禪只能無奈的接受,不能有反抗。諸葛亮到蔣琬,蔣琬到費禕,本來還會繼續這樣下去,可是費禕突然被魏國刺客刺殺,沒有來得及指定下一任,劉禪終於拿回了點權利,可是軍權都到了姜維手裡,雖然不情願,劉禪也不得不在2年後無奈的實授姜維大將軍。
知道後來投降於鄧艾,也不是劉禪真的願意的,只是蜀中的大臣幾乎清一色的要投降,劉禪總不能一個光桿司令去抗敵。只能聽了譙周的話開門投降。
這樣看,劉禪幾乎一直都是在搖頭中度過的,無奈復無奈!
一個豁達的人這麼說可能很多人會想到:此間樂,不思蜀!但這時還可以說是為了保命而不得不為的事,真正能看出豁達的是這之前的事。
一個皇帝總是想擁有點權利的,就算大臣再怎麼忠心,也不如自己又權利在手,即便是普通人,也總還是要爭取一下的,但是諸葛亮,蔣琬,費禕從來沒有感覺到來自劉禪的壓力,不是劉禪沒有一點製造壓力的能力(參考沓中屯田的姜維),只是劉禪真的是自願放開,與其爭的兩敗俱傷,不如我就徹底放棄吧,這是很多人,甚至很多智力超群的人都不能超然的事,劉禪的豁達可見一斑。
一個悲慘的人幾乎一輩子被當做提線木偶,劉備在世時演聽話的笨小孩,當了皇帝之後,就是各個大將軍手中的“玉璽”,即便是投降之後也是被軟禁起來,偶爾拉出來演一下背景板。一輩子被支配的人生不可謂不悲慘。
這是我認為的一個普通又無奈,豁達又悲慘的劉禪。
-
4 # 飛哥講歷史
阿斗,即劉禪,蜀漢懷帝,又稱後主。蜀漢昭烈帝劉備之子,三國時期蜀漢第二位皇帝,在位四十年,263蜀國滅亡,271年去世,享年64歲
劉禪一生並沒有什麼功績,就是活的時間比較長,因為這一點,很多人說阿斗是個聰明人,識時務。更多的人則認為阿斗被劉備摔了之後腦子不好使了(長坂坡後),屬於殘疾人
(劉禪)
阿斗是一個被長期“無憂無慮”生活毀掉的人從“聽從”到“習慣”
阿斗有個強勢的父親,劉備在世時,蜀漢一切軍事行動基本上都是劉備拿主意(諸葛亮主要負責內政及大局把控),年幼的劉禪只是聽從父親的安排不斷學習,根本就沒有機會參與政務
223年,劉備去世後,17歲的阿斗登基,蜀漢政權由之前的皇帝掌權,變成丞相把持(漢朝及之前都有大司馬、大將軍開府治事的政策,總領全國政務,類似現在的日本,諸葛亮的丞相職位實際上跟大司馬一樣),本來就沒有經驗的劉禪,又遇到了諸葛亮強勢帶隊
(諸葛亮與劉禪)
從223年到234年,在諸葛亮的帶領下,11年裡蜀國一直相安無事,此時,劉禪已經28歲,這28年裡,他除了學習,以及對諸葛亮的所有意見表示贊同以外,沒做過別的事,他已經習慣了聽從他人的安排
從“習慣”到“墮落”
之後蔣琬、費禕相繼主持朝政,直到258年,53歲的劉禪終於迎來了“懂他”的宦官黃皓
黃皓整天阿諛奉承,巴結取悅,帶著劉禪“解放天性”
263年蜀國滅亡,劉禪被封為安樂縣公,這一安排對於“習以為常”的劉禪來說,不能在好了,況且還免除了之前的約束,蜀國才是累贅
(劉禪與黃皓)
經歷過長期“安逸”“消極”的朋友會知道,這種生活會上癮,會發展到自暴自棄,會終日無所事事,甚至從內心牴觸“工作”“努力”以及“未來的憧憬”,劉禪又何嘗不是?
諸葛亮的無能為力源自沒有時間221年,劉備自立為帝,建立蜀國,曾讓劉禪拜師諸葛亮學習治國本領,但三個月後,劉備發動“夷陵之戰”,諸葛亮雖沒有跟隨,卻負責穩定內政及調撥兵馬
223年,劉備去世,留給諸葛亮一個滿目痤瘡的蜀國,少主年幼、荊州易主、孫劉聯盟破裂、蜀國國力大減、南蠻暴亂,更重要的是,諸葛亮是個無比忠心的人,劉備的去世,使得他將劉備的志向完全轉移到了自己身上
(諸葛亮)
時年,諸葛亮42歲,現在看來這個年齡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可在三國時期,很多人已經去世了(三國因為戰爭的原因,平均年齡在26歲左右),面對滿目痤瘡的蜀國,還有自己馬上“知天命”的年紀,他能不急嗎?
228年春,諸葛亮僅用了不到六年時間,就將蜀國國力恢復,開始北伐,到234年去世,不是在北伐,就是在準備北伐,哪有時間教導劉禪?(創業時期就更別說了)
姜維的無能為力源自不知政事“有人的地方就有鬥爭”,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雖然名義上將衣缽傳給了姜維,但姜維不知政事,導致其地位始終沒有達到諸葛亮的高度
234年,姜維回到成都,任輔漢將軍,這個職位在三國時期實際上只是個雜號將軍
238年,蔣琬任大將軍、大司馬,開府治事,姜維任營司馬,類似於偏將
245年,費禕任大將軍,對姜維的打壓更加嚴重(主要是費禕主張休養生息,不贊同北伐)
直至253年費禕去世,姜維才開始獨自主持北伐,但此時,蜀漢內政無人治理,宦官黃皓趁勢崛起,朝廷中反對北伐的聲音越來越大,姜維舉步維艱
到256年,姜維任大將軍時,已經無力迴天
(姜維)
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在蜀國的位置很尷尬,一方面頂著諸葛亮傳人的帽子,沒人動他,另一方面又與整個蜀漢朝廷政見不和,一直遊離於蜀漢高層中心以外,能保住位置且不斷北伐,已經不容易,扶阿斗,實在是地位不允許
總結一下:劉備去世後,魏國據守出蜀的險要之地,意欲困死蜀國。諸葛亮知曉後發動北伐,想要破局,根本就沒時間管劉禪,諸葛亮去世後,姜維雖然堅持北伐,但其不知政事,阻擋不了劉禪以及整個蜀國的“沉沉暮氣”。劉禪在長期“安逸”後變成了“墮落”,自然“樂不思蜀”
回覆列表
“扶不起的阿斗”是現代人經常說到的一句話,表示不學無術,無所事事,沒有任何的作用。但其實劉禪只是不喜於從事朝政,喜歡過自己的小生活,心之所向各有不同。
不是說諸葛亮與姜維都沒有辦法輔助劉禪將蜀國發展壯大,兩者雖然都有不可多得的本領,但是在兩人在位期間,更多的經歷放在了北伐魏國上,主要也是考慮到蜀國後期面臨的危險。
從諸葛亮到姜維掌權的期間,蜀國常年北伐都還能雄立一方,證明兩者的管理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到後來姜維退出政壇後,第二年蜀國便不復存在,這個事實充分證明兩人的能力。
劉禪是一個非常貪玩的君主,對處理政事毫不重視,後期諸葛亮去世後基本荒廢了政事,全部聽命於宦官黃皓的,這個黃皓是真正的奸詐之人,還曾慫恿劉禪對姜維下手,導致姜維退出政壇,加速了蜀國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