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feng1691

    不能,人民不一樣。

    一,新華人民識字人民總數是世界所有國家中最多的。國家之爭實際是民族之爭,國家落敗華人遭殃。

    二,新華人民軍隊是世界唯一子弟兵。對外作戰,抗美,削印,抗蘇,削越,無一失敗。

    三,暫無。

  • 2 # 吉月文

    要回答這個問題,不能站在當代人的角度,必須回到那個時代,從當時政府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首先,對於中英兩國的國力,中英雙方的看法差異很大。中國政府方面,除了極少數官員之外,大部分官員都認為,英國不過是蕞爾小國,都不用出兵,威嚇一下就可以。而英華人在馬格爾尼訪華期間就開始有意識的收集中國的情報,對於清政府外強中乾的本性非常瞭解。總體來說,英華人的認識要遠勝於清政府。因此英華人整體備戰的準備是很充分的,而清政府方面則非常懈怠。部分官員甚至於在未開戰之前,就寫好了報喜的奏文。

    其次,戰爭開始之後,清政府內部沒有形成統一認識,這就極大的制約了軍事行動的效果。地方政府之間沒有相互協調。林則徐鎮守兩廣地區,做了較為充分的備戰準備。英華人因此避開兩廣直接進入長江。而兩廣總督完全沒有備戰準備。導致在軍事對抗中一敗塗地。而這又動搖了道光帝堅持戰爭的決心。之後他撤換林則徐,讓耆善出場負責和談。他一開始就主張和談,因為清政府根本無力進行戰爭。之後又透過欺上瞞下的方式,簽訂南京條約,了結此事。道光帝在前期的時候,非常強硬,而隨著軍事上的潰敗,又迅速消沉,害怕事件擴大,危及清政府的統治。因此又迅速做出巨大讓步。

    最後,當時的清政府對此事的認識和我們現在是有很大差別的。實際上,道光帝對於這件事情的處理,整體上是比較滿意的。南京條約中英兩種文本當中有不少差異之處。英文條約當中的用詞要比中文條約嚴厲,而關鍵的是,後來清政府又和外國政府約定條約文字以外文為準。這就完全把條約的解釋權交給了外國政府。耆善為了讓道光帝接受條約,將很多內容進行了美化和軟化。比如將割讓香港島改成允許英華人在香港久居。而對於一些損害中國主權的內容,由於清政府對於現代國家理念的陌生,因此並不覺得有什麼不妥。比如領事裁判權,清政府反而覺得是一件好事,不用專門花功夫管理外華人的事務。道光帝之所以在其後罷黜耆善,其實並不是因為對他有什麼真正的不滿。而是因為這確實失了一點面子,這個過錯必須要有人承擔。至於2100萬元的賠款,清政府責令廣東的行商承擔,財政上沒有出一分錢。所以對清政府而言,損失不大。在道光帝看來,除了有失顏面一點,讓他不是太滿意之外,其他沒有什麼不可以接受的。

    清政府當時將鴉片戰爭看作一個簡單的夷人作亂而已。對於這種事件,常規的處理辦法就是剿撫並用。清政府實際上也是這麼操作的。所以在當時也談不上舉國之力應對此事。當然也就不可能有所謂的死磕。我們從當代的角度出發,自然就會意識到,鴉片戰爭開啟了中國近代衰落的程序。因此有些人會認為,如果能夠改變鴉片戰爭的結局,可能就會改變之後,中國百年的發展歷程。但歷史不能假設。何況就算有些人已經隱約意識到了這場戰爭的不同之處,但絕大部分人並不認可。所以也不可能因為一兩個人的先知先覺,而影響整個歷史發展的程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公和小三分手後兩個月,跟我說想要和小三談談,請問可以讓他和小三見面談嗎?如何幫助男人忘掉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