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小生讀史

    馬謖理論能力很強,但缺乏實踐能力,統兵作戰也並非其所長。良弟謖,字幼常,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除綿竹成都令,越希太守。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

    馬謖是白眉馬良弟弟,從上文可以看出馬謖只當過縣令,太守,並沒有任何獨自統兵作戰的經驗。因為他才氣器量都超過常人,而且喜好談論兵法,所以丞相諸葛亮對他非常的器重,認為他異於常人。每次召見馬謖與他討論兵法,都能從早上聊到晚上。但是劉備有不同看法。

    劉備能做老闆,不是沒有道理的。

    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劉備在臨死前,可能是因為看到諸葛亮對馬謖不同於常人,說馬謖這個人,言談超過了他的本事,不能委以重任,讓諸葛亮仔細察看。然而諸葛亮並沒有放在心上,才導致了街亭之敗。這就可以看出為什麼劉備是老闆,諸葛亮只是個管理者了,因為劉備能看出一個人的長處和短板在哪裡,並根據他人的性格特點,擅長的領域來安排工作。

    只以個人的喜好任用人才,並且不聽旁人忠告,自以為是,那隻能是害人害己。

    建興六年,亮出軍向祁山,時有宿將魏延、吳壹等,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統大眾在前,與魏將張邰戰於街亭,為邰所破,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退軍還漢中。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

    諸葛亮兵出祁山,那時候有經久沙場的大將魏延、吳壹,都可以作為先鋒,而諸葛亮卻違背眾人的意願,一心要提拔馬謖,讓他統軍在前。這時候估計諸葛亮是懷有私心的,因為那些都是劉備留下來的舊臣,不易掌控,想自己培養一些後生,壯大自己的勢力。要不然怎麼不用大將,而讓一個未經沙場的人帶兵呢。關鍵是諸葛亮還特別喜歡馬謖。

    所以不顧眾人反對,一意孤行用馬謖做先鋒,結果在街亭被張郃打的大敗,諸葛亮進退無路,只得退回漢中。馬謖被逮捕下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自己也自降三級。

    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殺了馬謖,還會痛哭流涕呢?

    殺馬謖是為了給眾人一個交代。痛哭流涕是因為自己的用人不當而導致馬謖的死亡,他是心懷愧疚之情的。還有就是後悔當初沒有聽從劉備的忠告,最終才有此大敗。

    所以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任用人才都要揚長避短。一個人是什麼樣的性格,擅長做什麼事,自己要心裡有譜,只有把他擺在合適的位子上才能事半功倍,發揮其才。切勿因自己的喜好主觀的去判斷一個人,然後張冠李戴,胡亂安排職位,結果只能是害人害己。

  • 2 # 靡路人

    馬稷事件

    馬謖自幼熟知兵法,才氣過人。深得諸葛亮賞識。但就在一次司馬懿率軍出關,馬謖自告奮勇,立下軍令狀去守街亭。 在街亭,馬謖不聽王平勸告,將軍隊駐紮在山上,被魏軍四面圍定,斷了水路,軍中大亂,倉皇間失了街亭。司馬懿引大軍五十萬,望西城蜂擁而來。諸葛亮萬不得已,使用空城計,嚇退司馬懿,為退兵漢中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儘管諸葛亮十分愛惜馬謖的才華,但是,為了嚴明軍紀,他毅然按照軍法處斬了馬謖,還上疏朝廷,自請貶官三級,追究個人“不能訓章明法”、用人不當的責任。

    揚長避短

    馬稷事件告訴我們其一 做事要戒驕戒躁

    馬謖雖然軍事理論水平很高,但缺乏實戰經驗,可諸葛亮就是用了馬稷,這是他剛愎自用,過於自負。可見經驗豐富的重要性

    企業在招人時候招有經驗的也是必要的,當然也不是說不能招新人。適當的引進一些新鮮血液也是合適的,這種情況下我們需要好好培養,讓他們積累經驗才能物盡其用

  • 3 # 傲視蒼穹39

    首先,馬謖就不用說了,此人劉備早已給他下了定論。他也沒有“辜負”劉備給他的定語!

    其次,楊儀;一個十足的卑鄙小人嘴臉。他有什麼能力呢?“儀常規畫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管過後勤、行政的人都知道;這些事其實只是眼見手把功夫,說不上什麼“才能”。諸葛亮每次北伐都缺糧,就可見楊儀的籌劃並沒有什麼卵用!他不但跟魏延有矛盾,首先就跟劉巴有矛盾。並因此被劉備處分過;“左遷遙署弘農太守(降職)”。後與魏延有矛盾,矯改諸葛亮的遺命(根本沒有任何證據,能證明諸葛亮將軍權交給他),為洩私憤謀殺了軍中次帥、國家大將魏延也就罷了,還滅人三族(小人得志後,泯滅人性)。最後還說:“往者丞相亡沒之際,吾若舉軍以就魏氏,處世寧當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復及。”說得出這樣的話,打腫了諸葛亮的臉!更證明楊儀此人,只是個極端自私自利、首鼠兩端的無恥小人。但這樣的人,卻是諸葛亮最欣賞的人!李嚴被諸葛亮耍手段奪了軍權,也沒像楊儀這種心態!

    其三,蔣琬;這也是個被劉備處分過的人,並且差點被劉備斬了。《三國志·蔣琬傳》記載;“見琬眾事不理,時又沈醉,先主大怒,將加罪戮。軍師將軍諸葛亮請曰:“蔣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有才就可以翫忽職守,酗酒鬧事?諸葛亮不是“賞罰分明”嗎?何分明之有?蔣琬有多大才能呢?史籍上看不出來,只知他的心胸還是比較寬廣的。後主命他駐漢中征伐曹魏,他到漢中六年,就搞了一個順漢水而下,東征上庸的計劃。他的理念已經於諸葛亮背道而馳了,不管東征方略對與不對,至少證明諸葛亮的西征涼州,蔣琬是不以為然的。說要派姜維西征,他自己率大軍為後援。也是說說而已,就在漢中渾渾噩噩的過了六年,無尺寸之功!諸葛亮能縱容、重用蔣琬、楊儀這等小人,卻極力壓制魏延這種憨直而又懂軍士的大將。漢室能復興才怪呢!

  • 4 # 秋湖望月

    其實並不是錯用,而是諸葛亮剛愎自用。馬謖熟悉戰法,但不瞭解人性,高傲自負,置之死地而後生害的,關鍵是性格決定命運,不聽王平勸阻,一意孤行造成的,歸根結底是諸葛亮的失誤失策。

  • 5 # 利景軒逸

    從人性角度來說,人都是喜歡和自己三觀相近的人合作。諸葛亮也不例外,諸葛亮和馬謖都是哪種高階知識分子,長於謀略,剛愎自用。但缺乏瞭解實際。從劉備臨終告誡諸葛亮就能看出來,劉備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劉備的意思很明確,這個人打嘴炮可以,屬於紙上談兵,不結合實際情況。劉備征戰一生,閱人無數,戰場經驗都是血與火拼殺積累出來的,可惜諸葛亮不聽,錯用馬謖丟失街亭。

    古人講,察其言,觀其行。就是說,不僅要聽他說什麼,還要看他做什麼,怎麼做,是不是言行一致。打江山用才不用德,而治江山必須德才兼備。

  • 6 # 一葉碧雲

    寶物放錯地方就是廢物

    富蘭克林有一句名言:“寶物放錯地方就是廢物”,形象地說明了“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道理。

    諸葛亮錯用馬謖,就是典型的寶物放錯地方的問題。平心而論,馬謖不是廢物,也不是誇誇其談之輩,就憑他給諸葛亮謀劃的“攻心為上”策略,妥妥的就是人才。但馬謖長於謀略,缺乏實踐,實戰經驗不足,諸葛亮關鍵時候讓他當先鋒、守街亭就犯了用人不當的錯誤。

    從諸葛亮錯用馬謖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企業或組織揚長避短用好人才至關重要。

    首先,慧眼識才。

    如何從人力資源裡識別出“人才”,是很考驗組織領導人和人力資源管理者的。這個需要一定功力。

    慧眼識才一般透過“伯樂相馬”和“賽場賽馬”的形式進行鑑別。

    伯樂相馬,需要具有豐富的識人、察人能力,能透過人才的表面現象看透人才的本質。三國時的許子將就有這特長,對曹操的評價:“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諸葛亮對馬謖,其實也是頗具慧眼的,透過與馬謖的交談,發現馬謖很有才。諸葛亮南征平叛時,馬謖提出的“攻心為上”確實很有遠見。其實“攻心為上”這一招後來許多帝王都用來處理少數民族問題,所以不能因為馬謖失街亭就否定馬謖是個人才。

    賽場賽馬就是在實戰中鍛鍊和選拔人才。最典型的莫過於粟裕大將,在炮火連天、生死無常的血與火戰場上,粟裕大將在實戰中從一名戰士一步一步成長為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成為共和國開國第一大將。

    不論是相馬,還是賽馬,只要能把人才挑出來,都是好方法。

    其次,人崗匹配。

    發現人才以後,更重要的是要用好人才。最優秀也最經濟的用人方法就是“人崗匹配”,把合適的人放到合適的崗位。

    是千里馬就讓他上戰場,而不是拉磨犁地。是鷹就讓他搏擊長空,而不是圈在籠子裡。是船就放到大海里去揚帆,而不是去攀登珠穆朗瑪峰。

    馬的特長是腿快,鷹的特長是翅膀硬。所以發現人才重要,更重要的是要發現人才的特長在哪一方面?

    馬謖的特長是有謀略,有政治遠見。這樣的特長就應該當參謀,參與出謀劃策。而行軍打仗是馬謖的弱項,馬謖主動請纓是因為立功心切。因為蜀漢也採用的是漢制,非軍功不能封侯。馬謖想封侯,所以不想當參謀,而想領兵打仗,而諸葛亮讓馬謖當先鋒,並不是量才為用,而是想成全馬謖,結果釀成大錯。

    而劉邦在人崗匹配方面堪稱典範,蕭何擅長經濟,就讓他負責後勤;張良善於謀劃,就讓他運籌帷幄;韓信會用兵,就拜他為大將。

    人崗匹配得好,所以產生的效果就是事半功倍。

    其三,優勢互補。

    有時候由於條件限制,很難找到獨擋一面的綜合性人才。這個時候,優勢互補就非常重要。

    在中國革命史上,許多著名的人才組合,就是優勢互補的典範。像劉鄧、林羅劉、陳粟等,特別是陳粟組合,堪稱絕配。他們的首次配合是黃橋決戰,以弱勝強,大敗韓德勤。後來陳粟分開,分別擔任山東野戰軍、華中野戰軍司令員,解放戰爭剛開始時,粟裕在蘇中七戰七捷,而陳毅在山東卻勝少負多,毛主席當機立斷,讓山東、華中兩大野戰軍合併,陳毅為司令員,粟裕為副司令員,大政方針共同商定,戰役指揮由粟裕負責。陳毅是革命元老,新四軍代軍長,威望高,資歷老,壓得住陣腳,山東野戰軍的一些悍戰只有陳毅壓得住,而粟裕軍事指揮能力過硬,陳粟合兵後,華東野戰軍連續取得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等一系列戰役的勝利,扭轉了山東戰場的局勢。陳粟堪稱優勢互補的典範。

    而善於用人的劉邦臨終前對後事的安排,也是優勢互補的典範:

    《史記.高祖本記》:已而呂后問:“陛下百歲後,蕭相國即死,令誰代之?”上曰:“曹參可。”問其次,上曰:“王陵可。然陵少戇,陳平可以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后復問其次,上曰:“此後亦非而所知也。”

    劉邦很清楚王陵、陳平、周勃的長處,對曹參死後相位的安排,就是優勢互補,為最終蕩平諸呂埋下伏筆。

    其四,一專多能。

    在現代企業裡,獨擋一面的人才畢竟很少,而許多企業又不具備隨時招人、隨時開除人的條件,因此,增養一專多能型的複合型人才就成為很重要的抓手。

    一專多能,就是員工在某一專長領域的基礎上,培養其第二個、甚至第三個優勢和特長,這樣一方面可以壓縮崗位,將多個崗位合併為一個崗位,減少崗位之間的溝通成本;同時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用工。

    比如,鉗工、焊工、電工是三大基礎工種,一般企業配製人員時,每個工種都會配一部分人員,但如果企業透過培訓,讓員工這三大工種都能熟練掌握,那麼就可以減少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用工,可以有效地節約用工成本。

    其五,短板加長。

    根據“木桶理論”,桶裡水的多少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板。

    對於合作組織而言,固然可以透過招聘不同所長的人來各司其職,但是人與人之間的磨合需要時間的,也是需要成本的。同時,合作程度高的公司,各領域的人才優勢程度也不盡然相同,最慢的那個人或那個流程決定整個運營的速度,這仍然符合木桶理論。

    而對個人而言,如果一個公司能夠長久提供一個崗位能讓你的最優勢特長最大限度地發揮,木桶理論就會失效。

    但這只是理論上的,現實中,最特長的不一定是你最想做的事,那麼這個時候,木桶理論依然有效。

    比如筆者本人,本來是學分析化學出身,在學校系統學習了分析化學的理論和實踐,分析化學是我的最強項。但本人並不喜歡“穿著白大褂、搖著玻璃瓶”的枯燥工作,喜歡從事管理工作,現在,文字能力反而成為我最強的強項,這就是補短板的結果。

    其實,諸葛亮要想成就馬謖立功封侯的夢想,只需要把馬謖派到一線擔任參謀或副手,增強實戰經驗,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戰的短板加強後,慢慢就能獨擋一面。諸葛亮錯在沒有等馬謖的短板補長,就直接派他擔任先鋒這樣的重要職位,結果馬謖臨場缺乏應變,只知道按照“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兵家理論來,結果一敗塗地。

    用人最重要的是要摒棄私心,把最合適的人用到最合適的地方,讓人才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晉平公時,祁黃羊為國舉薦人才就是最典型的摒棄私心的案例:

    《呂氏春秋》:晉平公問於祁黃羊曰:“南陽無令,其誰可而為之?”祁黃羊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華人稱善焉。 居有間,平公又問祁黃羊曰:“國無尉,其誰可而為之?”對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對曰:“君問可,非問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華人稱善焉。 孔子聞之曰:“善哉,祁黃羊之論也!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子,祁黃羊可謂公矣。”

  • 7 # 蔡州胖哥

    主要還是怨劉嬋這個大領導不是幹大事的料,沒能給諸葛亮充分的信任,所以諸葛亮找了個馬謖當失敗的藉口,以諸葛亮的智慧,應該不至於發生這樣的事,能知魏延,難不識馬謖。所以在管理中,領導要明確目標,眾志成城,給下面各個下屬,以身作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重在發現他們的長處,利用他們的長處,而避免他們的短處。

  • 8 # 梨叔說史

    諸葛亮不是錯用馬謖,而是馬謖沒有獨當一面的能力。

    一、諸葛亮是馬謖的“偽伯樂”

    馬家有五兄弟,在他們的字中,都有一個“常”字,其中最賢能的是馬良。諸葛亮與馬良亦友亦師,由此愛屋及烏,喜歡上了馬謖。諸葛亮本來是把馬良當作接班人來培養的,結果馬良死了,諸葛亮就把馬謖當作了自己的接班人來培養。馬謖也把諸葛亮當作自己的兄長和老師侍奉,兩人的關係如膠似漆。但是,諸葛亮只看到了馬謖的才華,沒有看到他的能力。有時候有才華,並不代表有能力。馬謖的才華,不能獨當一面。

    二、馬謖的才幹只能適合當謀士

    馬謖的才幹,在於他適合做一名謀士,只能輔佐別人,而不能獨當一面。劉備臨終前警告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意思就是說,馬謖這個小夥子,當作謀士可以一用,你千萬不要向他託付大事啊。劉備早就看出,諸葛亮想把馬謖作為接班人培養。劉備識人無數,認人的眼光很準。

    三、在管理中要用人之長避人之短

    從諸葛亮錯用馬謖的故事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個人是不是有才幹,一定要試試,給他鍛鍊的機會,容忍他犯錯誤,允許有犯錯的成本。不能一下子就把人推到一個位置上,結果他出錯了,就一棍子將他打死。馬謖的街亭之罪,諸葛亮應該承擔很大一部分。他平時從來沒有給過馬謖獨當一面的機會,馬謖沒有得到良好的鍛鍊。平時的能力沒有訓練出來,一下子就把馬謖放到了重要的位置,結果只能讓馬謖飄飄然,而不能務實地去做一些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古代,為何私藏鎧甲就會掉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