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天廣闊
-
2 # 魅力平常心
韓信為什麼不願背叛劉邦,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第一, 韓信十分的感激劉邦的恩德。韓信少年受胯下之辱,天下反秦後仕項梁項羽不受重用,而劉邦給了他施展才華的機會,拜他為上將軍。並且將自己的車子衣服食物都賜給韓信,韓信十分感恩。
第二,韓信畏懼劉邦的威勢。劉邦是個高明的政治家,韓信領軍在外,劉邦怎麼能沒有些準備呢,不僅安插了曹參,灌嬰,傅寬等人到韓信軍中擔任重要職位,限制韓信。而且數次戰敗後跑到韓信軍中輕易的就奪取了軍權,讓韓信十分的畏懼。
第三,韓信喪失了反叛的理由。蒯通當時勸說韓信自立,鴻溝劃界後,劉邦背棄協定追擊項羽,讓韓信也帶兵參與,韓信猶豫不決,於是採用了折中方案,向劉邦索封齊王,劉邦大怒但還是聽取了手下人的建議,穩住韓信,冊封韓信為齊王,韓信大喜,於是帶兵參加圍攻項羽。
第四,劉邦的個人性格和政治野心。應該說韓信還是一個比較傳統的人物,講義氣,重恩情,其次野心不大,思維停留在春秋戰國的裂土封王的階段,同六國一樣。
所以說也不全是性格使然,綜合各種因素韓信成就了國士無雙的名聲,卻沒有得到好的結局。
-
3 # 蕭子北反彈琵琶
韓信幼時孤苦,靠乞討為生,幾十歲的漂母還施捨過飯給韓信吃。
成年後揹著個破劍在鄉里晃盪,被惡少欺辱,讓其從胯下爬過去,韓信沒有吱聲,默默爬了過去,史稱韓信能忍常人不能忍的“胯下之辱”。
這些過往經歷,讓韓信養成了孤僻的性格,沒啥可靠的朋友,雖然胸有百萬兵,奈何一直不得志。
後來跟隨起兵的項梁項羽,做個執戟郎。多次獻策獻議,均不被採納,後來韓信就離開了項羽集團,跑到劉邦那裡去了。但是也不受重用,做了管理糧草的小官。
只是劉邦集團的蕭何發現了韓信的才能,在很長時間不受重用後,韓信再次逃亡了,所以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這次,劉邦聽從了蕭何的建議,築壇拜將,封韓信為大將軍。
從此,韓信開始領兵作戰,開啟了“兵仙”的開掛模式,明修客棧,暗度陳倉定三秦,破魏滅代,背水一戰滅趙斬陳餘活捉趙王歇,最後平定齊國稱“假齊王”。一時功蓋天下,風頭勁盛無倆。而屢屢失敗的劉邦聽從張良的建議,封韓信為齊王。
這時,韓信的謀士蒯通勸韓信脫離劉邦自立,與劉邦,項羽三足挺立。如果這個時候韓信能夠野心大一點,手段狠辣一點,完全有能力自我獨立的。但是韓信野心不夠,每每想起劉邦的登壇拜將,就於心不忍。最終錯過最好時機獨立。垓下之戰後,一統天下的漢王朝也讓韓信功高震主,失去了利用價值。一步步被劉邦玩弄於鼓掌之間。最後被呂后殺死。
臨死前,發出肺腑之言“悔不聽蒯通之言”,留下想謀反的心聲。
也許韓信太過優柔寡斷,也許韓信野心不夠,相比劉邦逃亡路上,數次把親生兒女推下車,獨自逃命,韓信顯然不夠心狠手辣,跟劉邦比差了很多檔次。相對來說,“兵仙”是”韓信將兵,多多益善“。而將將用人,比起小混混出身的漢高祖差了太遠了。
沒有足夠的野心與帝王魄力,或許”兵仙“就是”兵仙“,永遠無法成就帝王之位吧。
-
4 # 幽燕狄更斯
性格決定命運的韓信
想談韓信這個人物很久了,卻一直沒有動筆,因為,這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哪,有些畏難的思想。但,讀《史記》,談漢史,這個人物卻是繞不過去的。猶豫許久,還是斗膽說上一說。 先說一副對聯,“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據說這是韓信的墓誌銘。這副對聯真是絕妙呀,工整不說,主要是精煉地概括了韓信的一生。 “生死一知已”,指的是蕭何,蕭何月下追韓信,這個故事大家應該是比較熟悉的,京劇中就有這本戲。還有一個成語,大家也比較熟悉,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敗也蕭何,指的是最後,是蕭何出面將韓信騙出來,被呂后殺掉的。“存亡兩婦人”,指的是漂母和呂后。漂母是指,韓信早年在故鄉未發跡時,混到了吃不上飯,河邊上一個漂絮的老婦人看他可憐,將自己帶來的飯舍給了韓信吃,韓信對此感激不盡。後來,韓信功成名就後,遍訪漂母不得,在當年漂母漂絮的河邊沉千金,以報答當日的賜飯之恩。所謂,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注:㈠《史記·淮陰侯列傳》說是找到了漂母;㈡漢代時的金不是我們今天的黃金,而是指銅。不過,我倒是更願意相信韓信沒有找到漂母的說法,故此處仍採用自己的觀點。)呂后,就是漢高祖的皇后。她和蕭何聯手,騙殺韓信於長樂宮的懸鐘室。
我想更多地從性格的方面來分析韓信這個人物,以期為大家提供一些可值得借鑑的人生經驗。
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早年)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一個漂母可憐一個遊手好閒的少年,將自己的飯給他吃,而且施恩不圖報答,其境界確實令人肅然起敬。當韓信擊敗項羽,被劉邦從齊王徙為楚王之後,“信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韓信用大量的錢財來回饋漂母,也表現了他知恩圖報,存有一顆感恩之心。
同樣在韓信為平民之時,下鄉南昌亭長見韓信非凡夫俗子,韓信曾經多次前往下鄉南昌亭長家吃閒飯,接連數月,亭長的妻子討厭他,一天早上把飯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開飯的時候,韓信去了,沒有了飯食。韓信隨即明白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離去。當他被封為楚王后,召見下鄉南昌亭長時,只賞他一百錢,並說::“公,小人也,為德不卒。”對亭長沒有好事做到底表示憤慨,說明他認為只有一個人好事做到底才能得到好的回報。不能半途而廢,不能負義而為。
但韓信真的做到了忠義和感恩圖報了嗎?
韓信在項羽帳下效命之時,與鍾離眛是關係很好的朋友,鍾離眛曾多次向項羽推薦韓信當大將,但項羽一直沒有接納鍾離眛的建議。楚漢相爭時,鍾離眛曾多次給劉邦以重大打擊,劉邦記恨他。當項羽兵敗之後,鍾離眛無處逃生,只好投奔當年的好友被封為楚王的韓信。劉邦得知鍾離眛在韓信那兒之後,要求韓信追捕他,韓信為了朋友的義氣,不僅沒有逮捕他,反而出入都派人保護他。公元前201年,劉邦以出遊雲夢的名義,偷襲韓信,韓信自覺無罪,在反與不反之間猶豫不決。有人建議說,“殺了鍾離眛獻給皇帝,皇帝會很高興,你就沒事”。鍾離眛勸告韓信說:“劉邦之所以不敢公開攻打您,是因為我們在一起,如果你要逮捕我而取悅於劉邦,我今天會死,您也很快就會滅亡”。韓信沒有聽從鍾離眛的勸告,鍾離眛大罵韓信說:“公非長者!”然後就自刎而死。韓信帶著鍾離眛的頭於陳(今河南淮陽)拜見劉邦,但劉邦還是命令武士將韓信捉拿起來。後來雖然劉邦赦免了韓信,但韓信被降為淮陰侯。對於鍾離眛而言,先義而後背,韓信到底是忠義還是負義呢?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不是“為德不卒”?
至於韓信與劉邦的關係,就更加複雜。由於得不到項羽的重用,韓信投奔了他自己也認為不及項羽的劉邦。由於蕭何的追趕和極力推薦,得到了劉邦的重用。當然韓信也沒有辜負劉邦的期許,用戰必勝,攻必取的業績回報了劉邦。當平定齊地上書獲得齊王的稱號之後,項羽派武涉前去遊說韓信反漢與楚聯合,三分天下稱王齊地。韓信說:“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這番話理直氣壯,赤膽忠心,表現了強烈的知恩圖報之意。這是來自敵方的遊說,而他自己的謀士蒯徹也勸他稱王自立,蒯徹說:“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當今兩主之命懸於足下。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時至不行,反受其殃。願足下孰慮之。”韓信則說:“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多麼忠心耿耿啊!當蒯徹再次陳述他的功勞與利害得失時說:“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韓信仍然謝曰:“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韓信此時的感恩心意,不能不說是劉邦之幸也!
但是韓信的這番忠心,可惜並沒有能保留到底,如蕭何一般。當蕭何在關中安撫百姓,關心民生時,因劉邦懷疑其有二心,不惜強佔民田以自汙以求自保。而劉邦對韓信更是不這麼信任,當項羽一死,即馳入韓信軍中,奪其兵權,並將他改封楚王,調離根據地齊地。用行動來防止韓信謀反。當劉邦以偽遊雲夢偷襲他時,他還在反與不反之間徘徊人徬徨,猶疑不決。當他被降為淮陰侯,實力已經不濟之時,才開始想謀反,希望藉助陳豨的叛亂來裡應外合,時移境遷,一代名將,竟然有些痴人說夢。當年的忠心和感恩之心已經蕩然無存,不僅落得負義之名,而且還給自己和家族帶來了殺身之禍。喟然可惜!可嘆!用他自己的話,是不是又“為德不卒”乎?
韓信對劉邦的感情是複雜的。他看不起劉邦,說他不能為將,當一個將軍統率士兵最多不能超過十萬,再多就不靈了,而自己呢?則是多多益善。劉邦反過來問他,既然如此,你怎麼會被我抓起來呢?韓信說陛下不善將兵,卻善將將。表明他對劉邦又是畏懼的。他既覺得劉邦對待他是不錯的,沒有劉邦的信任,他不可能取得輝煌的軍事成就,懂得感恩;他又覺得自己的功勞這麼大,而劉邦給予他的封賞又太少,心懷怨恨;有時他又想要反劉邦,擁兵自重,自立為王,存在野心;有時他又不忍心背叛朝廷,懷揣一份忠誠。
其實所有這些,都是韓信矛盾性格的具體體現。他既勇敢無比,又心存膽怯;既勇猛果敢,又猶疑不決;既孤傲不羈,又忍辱自卑,既忠誠感恩,又自私負義。他的這種多重的矛盾性格,既成就了他的傲人偉業,也鑄就了他的命運悲劇!
-
5 # 三七配紅花
說韓信這個人從來沒想過背叛劉邦,鬼都不相信。說是由於他性格因素所造成,那倒是對,但不光是性格問題。韓信之所以一直沒有造反有如下兩方面原因。
時機不成熟。自韓信投靠劉邦後,一直跟在劉邦左右,在劉邦的控制下發揮他的特長。類似於監視使用。劉邦雖拜韓信為大將,但韓信一直在劉邦掌握中,這也就是韓信所說“主公雖不善將兵,卻善將將。”我想韓信這句話應該是出自肺腑的真話。他也可能付到邦控制將領的手段有幾分佩服了才這麼說的。如果劉邦給了韓信機會,那麼韓信造反的可能性那簡直就是100%。最明顯的例子是。韓信攻下齊地以後給劉邦派去使者,說齊地難以控制,自己要在這個地方當假王,這樣才能鎮住齊人。很明顯是韓信在這裡試探劉邦,他希望劉邦把他封在齊地。劉邦看到使者以後勃然大怒,幸好張良踢了他一腳。他才改口說,大丈夫要當王就當真王,當什麼假王,好了,我封他為三齊王,你回去告訴他吧。
這對劉邦來說其實是一個很危險的政治危機。如果他當時發飆了,沒有封韓信當三齊王。那韓信很可能就反了。張良的提醒讓劉邦醒悟了過來,所以才沒有犯下大錯。這是韓信第一次想反,被安撫了下來。由此也看出,韓信還是有反心的。
三齊王事件後,劉邦又一直把韓信捏在手心,韓信從此再沒反的機會。手中無兵他是不敢動彈的。
個性軟弱顧慮多韓信這個人。雖然身為大將。但是個性一直是非常軟弱的。他之所以這麼出眾,就是因為他從來不敢硬拼。在家鄉被幾個無賴欺負,也不敢跟人家拔劍決鬥,受了胯下之辱。後來漢代建國以後,有人建議他造反。這時他已經感覺到劉邦有剪除功臣的這種心思了。但仍不敢動彈。他如果聽了荊通的話,和陳浠理應外合。也許就成功,。韓信總覺得自己手裡沒有精兵不敢造反。最後死於婦人之手。劉邦第1次想抓他的時候,擔心他會造反。結果蕭何說料定韓信不敢,果然劉邦到了雲夢,他就束手就擒了,從此失去自由。
縱觀韓信一生,有幾次可以造反的機會,他都沒有抓住。三齊王那一次機會最好。動手也許一就成功了。劉邦遊雲夢那一次也可以幹一票,但是他仍然沒有幹。最後陳浠造反的時候這個機會他也沒有抓住。這一切都是由他的性格造成的,他喜歡完美,喜歡萬無一失,錯過了一個個的機會。他是由他的性格所決定的。
韓信不是不想反,而是沒有機會,沒有膽子!發。
-
6 # 日航通鑑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其實韓信後面被逼急了確實生出了反心,但是後面馬上被呂后所殺,因此也沒反成。那麼為什麼韓信始終不肯背叛劉邦呢?日航君認為是這樣的。
一、劉邦對韓信有知遇之恩有句話說得好: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草芥,臣之視君如仇讎。”就這一點來說,劉邦對韓信真的還是不錯的,至少比項羽強得多。
因為之前韓信有過“胯下之辱”的黑歷史,因此相遇不願意用韓信,甚至瞧不起韓信;相比較來說,劉邦給予了韓信兵權,就是對於韓信的極大信任。
正是因為劉邦對於韓信如此信任,因此韓信才一直容忍著劉邦的各種胡作非為,如偷韓信兵符調動韓信手下幾十萬人這種幼稚的行為。
為了報答劉邦的這種知遇之恩,因此韓信一直沒有反抗劉邦。
二、韓信的自我需求得到了滿足馬斯洛的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可以解釋韓信的心理,韓信渴望渴望出人頭地,因此直接從最底層的生理需求蹦到了最頂層的自我實現的需求,也就是說,能滿足韓信的自我實現的需求,就是韓信最大的願望。
正因為如此,韓信才會不顧酈食其的安危,不聽從號令,為了實現自我價值,直接攻打齊國,導致了酈食其的慘死;也因為如此,韓信才會要求劉邦封自己為齊王,以實現自我的價值。
恰好劉邦是一個善於用人的人,他明白韓信的需求,因此儘量滿足韓信的需求,韓信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因此沒有生出反心。
三、韓信本人的人際關係不佳畢竟造反之事,一個人也很難辦成,總歸是需要幾個助手和內應。但是我們看一下韓信的人際關係就會發現,韓信本人並非一個擅長交際的高手。
韓信與劉邦手下的將領如樊噲、灌嬰等人的關係都不好,原因是韓信自己恃才傲物,瞧不起他們。甚至韓信有時候都會流露出對於劉邦的瞧不起。
因此這樣的韓信也深知自己的能力,雖然軍事能力無人能敵,但是這樣差的政治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決定了韓信即便是謀反也不會成功。
因此綜上來說,韓信本人對自己有著比較清晰的認識,明白自己的能力怎麼樣,明白自己擅長什麼,不擅長什麼,明白自己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正是因為韓信對自我認知非常透徹,才使得韓信一直沒有謀反。
回覆列表
韓信不肯背叛劉邦自立為王,這是有韓信的本性,和他不能稱王的條件所決定。
韓信雖然兵多,但是內部不一定都服韓信,他們的心中的王還是劉邦,韓信反叛必然分裂,劉邦還會聯合項羽攻擊韓信,最後的結局很難講,韓信也沒有看岀劉邦今後會對自己下毒手,如果看岀,韓信一定會反叛。
名不正言不順,韓信膽敢。
韓信是專業軍事人員,打仗是內行,而手下的謀士不多,尤其是政治謀士缺乏,宣傳和地方政府的建設,嚴密受到劉邦集團的監控,不可能建立一個自己的天下,而自立為王。
韓信的性格也決定了他不會背叛劉邦集團,他不想坐皇帝,而只想封侯拜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