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BLAH
-
2 # 小學三四年級
蕭伯納認為,世界上存在兩種人:高效率的人和低效率的人。尤其是在現在這種快速發展的時代更是要追求效率,不然有的時候睜開眼一看,會發現世界已經大變樣了。而在追求效率的時候,其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追求閱讀的效率。因為閱讀是一個人快速成長的最快的、最方便的方法。
但是在追求閱讀效率的時候,很多人好像陷入了一個誤區,好像覺得閱讀的速讀越來越快,閱讀的方法越來越多,效率就更高了。當然,這個方面也很重要的,但是卻不是最重要的。
在資訊氾濫的時代,要提高閱讀效率,獲取有用的知識,最重要的是要篩選資訊的能力。不然,書還沒看完,自己先累死了。那如何才能爭取地篩選知識呢?我推薦一個本書:《高效能閱讀》。
《高效能閱讀》是日本作家原尻淳一的作品,本書從讀書初級篇到高階篇,用89個方法來體現閱讀成長中的結構。從興趣開始到效率的提升,最後達到產出。
為了有效篩選資訊,提高閱讀效率,書中提出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透過目錄讀書把握結構,預測內容。
目錄其實是很重要的一個部分,但是很多讀者忽略了這個版塊。透過目錄我們可以瞭解一本書大概講了什麼內容,整本書的結構是怎樣組成的,而且透過這個部分就可以篩選出自己需要重點閱讀的部分。而已經掌握的部分就可以忽略,有的放矢,閱讀效率才能提升,平均用力是沒有用的。
把有用的部分找出來重點閱讀,沒有用的忽略。就好像我們維護關係一樣,對於重要的親密關係,要多花時間去琢磨;而對於陌生人或者點頭之交,走走過場或者直接忽略就可以了。這樣的關係策略才是正確的,不然花了時間和精力卻沒有用在改用的地方,那是很虧的。
二、“黑體字讀書法”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重要的內容都是有特殊標識的,有的是黑體字,有的是粗體字,總之就是在視覺上告訴你,這裡的內容很重要。所以對於很多的非虛構類書籍,採用“黑體字讀書法”也是可以的,可以快速讀完,然後以自己需要重點閱讀的黑體字為中心,向四延伸。這樣的讀書方法“快”、“狠”、“準”。
三、設定消極條件,切除文章。
有的時候我們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是自己不要什麼。這個方法其實就是把自己不要的資訊剔除,比起尋找,“捨棄”也是一種智慧。
當然,這三種方法其實都存在一種前提:你有一定的閱讀目的。所以說,不管看什麼書,閱讀目的一定要清晰。這樣,書本才能為我所用,而不是被書本牽著鼻子走。
當然,這種只是提高閱讀效率的其中幾種方法,還有很多方法可以自己去看看。同時,除了《高效能閱讀》,還有很多書專門講閱讀方法,比如:《如何閱讀一本書》、《實用性閱讀指南》、《速讀手冊》等等。多看看這類書 ,形成自己的閱讀習慣,然後多加穩定,閱讀效率自然會提高。
2018年,看52本書,寫52本書評,成為更好的自己。關注“夢貓人讀書”,和你在路上!
-
3 # 冬晨雪314
奧野宣之在《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中提到“讀書是一項對重要內容進行提煉的工序”。當我們進行功利性閱讀時,要學會對書中的內容進行取捨。下面我將從《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總結的讀書方法分享給你。
一、篩選出需要的內容
通讀全書,把你覺得有價值的那一頁折角。重複折角的頁數,仍然覺得好,就把另一角也折起來。重讀折了兩個角的頁數,最後把無法割捨的內容記錄下來。二、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採用摘抄與評論的方式交替進行,摘抄的內容前面畫個圈圈,評論的內容前面畫個五角星,便於區分。需要注意的是,摘抄的物件一定是讓你心動的,能夠引發思考的句子,評論的內容則是當時的思考和感悟。
三、重讀筆記促進讀書體驗
創意源自既有的資訊重組,讀書筆記不僅是你與書交流過的證據,經由書本引發的思考也是思想的養分,而且從書中總結的方法可以指導我們更好地生活。
-
4 # 速讀G先生
想要提高閱讀效率,首先要讓自己主動地去閱讀,而不是不得不讀。要想主動的去讀,則需要根據自己的:學習、工作或興趣的需要去讀。只有有“想讀、需要讀”的內在動因,才可能提高閱讀的效率,讀了之後也才能在腦海裡留下所讀的內容。
其次,讀書要獲得有用的知識,就要學會選書,選適合自己的、自己需要的“好書”,避免隨意性。就像旅遊一樣,要觀覽名勝,而不是無目的地把大量時間消磨在崇山峻嶺的跋涉之中。
其三,讀書要有效率,就要視不同的情況採取相應的讀書方法。我的高效閱讀方法是:①速度由慢到快的速讀法:在讀第一遍時,在書上畫線或做記號,標記書本的重點;在讀第二遍時,就可以針對這些重點加強閱讀。因為是讀第一遍閱讀後的精華區,所以閱讀效率可以加快一倍,時間縮短至少一半;在讀第三遍的時候,針對最重要的部份做總複習,要閱讀的是讀過第二遍後精華中的精華,這樣閱讀效率就可以再加快一倍,時間也可以再縮短一半了!②由速讀到精讀的方法:拿到一本書,先使用“超速讀書法”,然後再使用“普通速讀法”和“精讀法”。也就是透過超快的閱讀速度,快速的“翻閱”一本書,對書籍的所有內容有一個大概的認識,並挑出重要的知識,用比較適合理解的“速讀法”來閱讀,最後再用“精讀法”對精華內容閱讀。
第一種適用於有質量的好書和有一定難度的書;第二種則適合相對簡單一些的書。關於快速閱讀的學習和訓練,想學習的話,可以參考: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我自己訓練的。
其四,要重視消化,如果讀了之後不消化吸收,沒有收穫,一是會打擊你的讀書慾望,二是讀再多也沒用。
其五,要學會把控自己的閱讀時間。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讀書總是沒有遊戲、電視等有吸引力,所以要學會管理自己、管理時間。
-
5 # 北山麻雀
閱讀能力強的人基本上不會毫無目的的看書。完整的閱讀流程無非是以下三點:
選書
看書
輸出
對於初級閱讀者來說,選書尤為重要,這個階段最重要的不是閱讀效率,而是如何堅持閱讀。這時我們很容易有讀不進去的感覺,不需要對著一本書死磕,人和書之間真的存在機緣,看不懂說明它不適合現在的自己,把它在書架上放一段時間,找一本感興趣的、更簡單的書看就好,過幾個月回頭再看也許就懂了。
關於閱讀方式,我建議嘗試兩點:
1、主題閱讀
首先我們不可能只通過一本書就瞭解一個領域的知識,其次主題閱讀能為你構建更完善的知識體系。
閱讀同一領域的五六本書後你就會發現,書與書之間類似數學中的交集,彼此重疊又互為對方的延伸。當你有這種感覺時再去看同類型的書,會發現自己看的又快又好。
2、速讀
根據二八定律,一本書的重點內容往往只佔全書的20%,所以你要學會找重點。這就要說到速讀,速讀主張透過快速多次的閱讀把握書籍的整體內容,找出重點,再精讀重點內容做出筆記。這樣做就好比開車去個陌生的地方,事先找到地圖,路上就會省時省力,不會迷路。
但很多人有個錯覺,認為看的越慢越容易理解和記憶,但事實卻恰恰相反。人腦的反應速度是很快的,當眼睛獲取資訊的速度趕不上人腦時,腦袋無事可做就會開小差,這是看書走神的原因之一,適當的提高閱讀速度反而能提高理解能力。
最後說到輸出,這個詞有些抽象,簡單來說就是把看過的書想明白,講明白,寫明白。閱讀時,我們常常有種自己已經完全掌握了一本書的錯覺,但你把書合上,試著談談這本書都說了什麼,除非在閱讀過程中很認真的記筆記,否則說不清楚。
所以讀完一本書,我們要想辦法產出些什麼。可以畫思維導圖,記筆記,也可以向別人口述書中精華,甚至是寫一篇文章讓讀者來反饋。
完成選書、看書、輸出這三個部分後,就算是高質量的閱讀完一本書。
推薦題主幾本閱讀類的書籍:
原尻淳一《高效能閱讀》《高效能閱讀》是原尻淳一通讀了百餘冊閱讀類書籍後整理的高效閱讀術,可以說是集眾人之所長。
這本書針對閱讀能力不同的讀者,分別歸納了初級、中級和高階共89個讀書技巧,是以產出為目的方法論,實用性強,無論你的閱讀能力如何,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其中速讀和主題閱讀的部分值得細讀。
大巖俊之《實用性閱讀指南》我們所追求的閱讀效率一方面是指閱讀速度,另一方面是指吸收書中知識的能力,讀多少書不是重點,重點是讀書有用。
大巖俊之的《實用性閱讀指南》告訴你如何做筆記,如何製作思維導圖以及如何將知識用於實踐。更有很多作者經驗總結而來的閱讀和記憶技巧,幫你提高閱讀和輸出效率,徹底把一本書內化成知識,幫你解決一本書看完就忘的困境。
尼基·斯坦頓《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巧》如書名所示,《溝通聖經:聽說讀寫全方位溝通技巧》是一本比較全面的書,書中關於閱讀的部分能幫你找到影響閱讀速讀的原因,並透過“提高視覺寬度”以及“根據不同內容使用不同的閱讀速讀”提高閱讀效率,對增進閱讀能力很有幫助,可以重點閱讀這一部分。
奧野宣之《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奧野宣之是日本有名的筆記本作家,《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重點講解了如何系統的做筆記,裡面提供了許多簡單實用性強的方法,“蔥鮪火鍋式”筆記法是我現在閱讀不可少的流程之一。
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書中的方法言論不一定都要採納,而是都試一下,看看那種更適合自己。
-
6 # 大肚鄒老師
之前文章講過如何提升閱讀積累的效率,今天老師就用自己讀書的一段真實經歷來分享,希望給廣大的同學們一點啟發。
我在五年級時學到《少年閏土》這篇課文(筆者當時小學是五年制,因此五年級時就學到了你們今天六年級課本中的課文),那是我第一次接觸魯迅的文章,立刻被其所吸引——魯迅先生的文章就有這樣的魅力,你或許一次很難讀懂,但你可以隔幾年就翻出來讀一次,總會有新的認知和體會,可是今天我們很多同學會認為魯迅的文章都太“高大上”,老師家長們也不會輕易推薦魯迅的文章給大家,我認為這種顧慮完全不必要——於是我在課外就翻閱了一些魯迅的文章,當然,有些是看不明白的,但有些描寫魯迅少年時的故事,還是讓人印象深刻。
比如,有一篇《阿長與山海經》,是出自《朝花夕拾》的。這篇文章文字相對易懂,配合註釋,我在那個年紀就能將句意捋順了(你們也可以的)。我當時讀書時會產生幾種體驗:
開始,在讀到“長媽媽,已經說過,是一個一向帶領著我的女工,說得闊氣一點,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親和許多別的人都這樣稱呼她,似乎略帶些客氣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長。我平時叫她“阿媽”,連“長”字也不帶;但到憎惡她的時候,——例如知道了謀死我那隱鼠的卻是她的時候,就叫她阿長”這一段時,我立刻“會心一笑”。因為我們生活中有很多類似的體驗——平時稱呼一個人多用敬稱,可是當你對這個人產生罅隙和不滿後,私底下就改變稱呼了。我立刻覺得這篇文章的作者很可愛——原來魯迅也是有常人情緒的,而且他並不避諱地將這一點寫出來。那麼,我以後在作文中,是不是也可以大膽大方地直面心裡的那些小心思呢?
接著,讀到“一到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擠得我沒有餘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經烤得那麼熱。推她呢,不動;叫她呢,也不聞”這一段時,我立刻在腦海中勾勒出這一番情節:炎炎夏日,攤大字的保姆,縮在草蓆一角燥熱不安的小孩……這樣樸實而準確的描寫,實在是對平凡人物刻畫的最好方式。我明白,以後在我寫文章時,就可以根據人物的身份來運用不同的語言刻畫。
然後,讀到“在我們聚族而居的宅子裡,只有他書多,而且特別。制藝和試帖詩,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卻只在他的書齋裡,看見過陸璣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還有許多名目很生的書籍。我那時最愛看的是 《花鏡》,上面有許多圖。他說給我聽,曾經有過一部繪圖的《山海經》,畫著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三腳的鳥,生著翅膀的人,沒有頭而以兩乳當作眼睛的怪物”這處時,我會覺得很不順暢。因為有一些生僻字和專有名詞,加上敘述的長句,讓我瀏覽會“卡殼”。一般這時,很多讀者就會略過,或最多掃兩眼來捕捉一些關鍵資訊就過去。這樣固然不影響你的閱讀,也不一定會遺漏重點,但這樣對於提升閱讀能力而言,則沒有什麼幫助。我的做法是:回頭去讀這一段,並且是出聲輕讀,強迫自己一字一句讀準讀順,然後再來一遍,加上頓挫和節奏。不求那種朗讀效果,但一定要求自己能夠讀順溜。這樣,我不但鍛鍊了我的朗讀能力,口、眼、意三者結合,而且還記下了文中的書名、典故……久而久之,我自己的語感也變強了。
再然後,讀到阿長買來《山海經》這一段時,我自己也跟著激動和期待起來,恨不得也摸一本《山海經》來驗證作者所寫的內容。當然,這一步驟我的確在幾年後實行了,當時為何沒有這個實現條件我則忘了。
最後,讀完文章我還和我的姥爺、母親討論一下,讓他們幫我解決了幾個讀文中的小問題。更多的是,我討論起了“為什麼阿長買來了《山海經》,作者就立刻對她由恨轉愛了?”雖然當時我的著眼點很狹小,但透過這樣的問題討論,邏輯性和思維的習慣是隨之慢慢養成了。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還真的是一個問題!記得上學時老師總講“學習要有效率”,“得講方法”,要達到一種事半功倍的的效果,不能熬時間,熬時間並不能提高成績和學到知識!而如今,倒是涉及不到考試成績了,但是時下資訊量如此之大,知識更新速度也如此快速,提高效率和利用好碎片化的時間去給自己的工作、知識完備、提供升級的可能是非常必要的了!
對於閱讀來講,其實,我個人把它分成這麼幾個型別的閱讀:
一、書(包括紙質的和電子書)
2、工具類書籍,對於這樣的書來講,你要閱讀它獲取知識,一定是帶有目的性的,否則你也不會看,那我的經驗和建議是“先讀目錄和書的簡介”,大致瞭解一下這本書的基本內容及寫作的時代背景(有些這類書的版本未及時更新),然後在讀每一章,每一小節的時候先看本章、本小節的章後“問題”,帶著這樣的問題去讀這類工具類的書籍,否則,這類專業的書你讀起來本身就不易理解,等到你讀完一章、一節之後再去看章後問題,你發現,其實之前看的半懂不懂的內容已經忘了!導致你會很浪費時間再去重新翻看!
3、其他型別的如漫畫、雜誌、故事會……如果它能爭奪過你看手機的時間,隨時看都行!
二、新聞類的閱讀,手機app、電視、電腦,這型別的不管是閱讀還是收聽,就像寫敘事作文一樣就行,犯不上尋章摘句的逐字看,知道時間、地點、人物、發生何事和緣由即可,這就是一種“談資類”的東西,很難稱得上是知識!
稱得上有用知識的,一定是對工作,對自己的興趣,對自己的生活,乃至對自己的人生能產生幫助的知識,所以,在有限的時間裡和精力下,在真正提高了閱讀效率的同時,怎麼樣能平衡好自己獲取哪類知識的時間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