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冬陽635
-
2 # 開心大丸子
清朝早期維新思想家的代表人物:
馮桂芬、王韜、薛福成、馬建忠、鄭觀應、陳熾、何啟等人。
清代早期維新思想家主要主張
他們在從事洋務活動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僅僅依靠新式槍炮船艦和興辦企業,還不能使中國富強,因而進一步要求清政府吸收西方國家進步的政治制度和文化,進行自上而下的社會政治變革,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人們普遍對洋務派所標榜的求富、自強的口號產生懷疑,逐漸形成了一種共識,即要救國,只有維新。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維新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來自於以下幾點:
一、社會條件:甲午中日戰爭以後,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
二、經濟基礎:19世紀末,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初步的發展;
三、階級基礎: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
四、思想基礎:早期維新思想產生,19世紀90年代康有為、梁啟超又發展了維新思想;
五、政治基礎:維新變法得到了一部分官僚和光緒帝的支援
-
3 # 鬱州居士
王夫之(1619-1692) 中國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學家.字而農,號姜齋,別號一壺道人,是明清之際傑出的哲學家、思想家,與方以智,顧炎武,黃宗羲同稱明末三大學者.晚年居衡陽之石船山,學者稱“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漢族.明崇禎年間,王夫之求學嶽麓書院,師從吳道行,崇禎十一年(1638)肄業.在校期間,吳道行教以湖湘家學,傳授朱張之道,較早地影響了王夫之的思想,形成了王夫之湖湘學統中的濟世救民的基本脈絡.明亡後,清順治五年(1648),王夫之在衡陽舉兵抗清,阻擊清軍南下,戰敗退肇慶,任南明桂王政府行人司行人,以反對王化澄,幾陷大獄.至桂林依瞿式耜,桂林陷沒,式耜殉難,乃決心隱遁.輾轉湘西以及郴、永、漣、邵間,竄身瑤洞,伏處深山,後回到家鄉衡陽潛心治學,在石船山下築草堂而居,人稱“湘西草堂”,在此撰寫了許多重要的學術著作.王夫之三十三歲以後就開始“棲伏林谷,隨地託跡”,甚至變姓名為徭人以避世,直到他死去.刻苦研究,勤懇著述,垂四十年,得“完發以終”,始終未剃髮.這是一個孤高耿介的人,是中國知識分子中稀有的人物.王夫之學問淵博,對天文、曆法、數學、地理學等均有研究,尤精於經學、史學、文學.哲學上總結並發展中國傳統的唯物主義.認為“盡天地之間,無不是氣,即無不是理也”(《讀四書大全說》卷十),以為“氣”是物質實體,而“理”則為客觀規律.又以“絪蘊生化”來說明“氣”變化日新的辯證性質,認為“陰陽各成其象,則相為對,剛柔、寒溫、生殺,必相反而相為仇”.強調“天下惟器而已矣”,“無其器則無其道”(《周易外傳》卷五).由“道器”關係建立其歷史進化論,反對保守退化思想.又認為“習成而性與成”,人性隨環境習俗而變化,所以“未成可成,已成可革”,而教育要“養其習於蒙童”.在知行關係上,強調行是知的基礎,反對陸王“以知為行”及禪學家“知有是事便休”觀點.政治上反對豪強大地主,認為“大賈富民”是“國之司命”,農工商業都能生產財富.文學方面,善詩文,工詞曲.所作《詩繹》、《夕堂永日緒論》,論詩多獨到見解.所著經後人編為《船山遺書》.其一生堅持愛國主義和唯物主義的戰鬥精神,至死不渝.其中在哲學上最重要的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大全說》、《張子正蒙注》、《思錄內外篇》、《黃書》、《噩夢》等.墨跡傳世稀少.《大雲山歌》書風神清氣舒,可謂難得珍品.明代的思想,是對歷代思想的一次大綜合.明代學者們對以往思想界,指摘弊病,有的很中肯.王夫之的思想,尤其在歷史觀和政治思想方面,大都表現在他的《讀通鑑論》和《宋論》兩部書裡.《讀通鑑論》有三十卷,《宋論》有十五卷.據王夫之的兒子王敔在《姜齋公行述》的說法,王夫之-末年作《讀通鑑論》三十卷,《宋論》十五卷,以上下古今興亡得失之故,製作輕重之原.諸種卷帙繁重,皆楷書手錄.貧無書籍紙筆,多假之故人門生,書成因以授之;其藏於家與子孫言者,無幾焉.由此可看出這些書的寫作過程是非常艱苦的.王夫之一生著書320卷,錄於《四庫》的有:《周易稗疏》、《考異》、《尚書稗疏》、《詩稗疏》、《春秋稗疏》等.嶽麓書院建船山專祠,以紀念這位不朽的大師王夫之在康熙二十八年(1690)其自題墓石中說“有明遺臣行人王夫之……自為銘曰:抱劉越石之孤憤而命無從致,希張橫渠之正學而力不能企,幸全歸於茲丘,固銜恤以永世.’戊申紀元後三百年十有年月日男勒石”他特別告誡兒子說“墓石可不作,徇汝兄弟為之,止此不可增損一字.行狀原為請志銘而設,既有銘,不可贅作.若汝兄弟能老而好學,可不以譽我者毀我,數十年後,略紀以示後人可耳,勿庸問世也.背此者自昧其心. 己巳九月朔書授攽”王夫之在自己墓誌銘中說的“戊申紀元”,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元年,即明朝開國的時間.並且特別強調“墓石可不作”,如果作,則“不可增損一字”,“背此者自昧其心”.王夫之的政治思想的主旨是“循天下之公”.在這個主旨下,他猛烈抨擊“孤秦”“陋宋”,深刻揭露了秦始皇及歷代帝王把天下當作私產的做法顧炎武(1613年(明萬曆四十一年) - 1682年(清康熙二十一年)),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後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學者尊為亭林先生.江蘇崑山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他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黃宗羲(1610年—1695年),字太沖,號梨洲,學者尊為南雷先生,浙江寧波餘姚明偉鄉黃竹浦(今黃埠鎮)人.明末清初經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地理學家、天文歷算學家、教育家. 黃宗羲學問極博,思想深邃,著作宏富,與顧炎武、王夫之並稱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或清初三大儒);與弟黃宗炎、黃宗會號稱浙東三黃;與顧炎武、方以智、王夫之、朱舜水並稱為“清初五大師”.黃宗羲亦有“中國思想啟蒙之父”之譽.他的父親黃尊素為萬曆進士,天啟中為御史,是東林黨人,因彈劾魏忠賢而被削職歸籍,不久又下獄,受酷刑而死.十九歲的黃宗羲乃進京訟冤,並在公堂之上出錐擊傷主謀,追殺兇手,明思宗嘆稱其為“忠臣孤子”.黃宗羲歸鄉後,即更加發憤讀書,“憤科舉之學錮人,思所以變之.既,盡發家藏書讀之,不足,則鈔之同裡世學樓鈕氏、澹生堂祁氏,南中則千頃堂黃氏、絳雲樓錢氏,且建‘續鈔堂’於南雷,以承東發(疑係“林”字——筆者按)之緒”(《清史稿》480卷).又從學於著名哲學家劉宗周,得蕺山之學.清軍入關後,黃宗羲召集裡中子弟數百人組成“世忠營”參加反清戰鬥,達數年之久.失敗後返鄉閉門著述,清庭屢次詔徵,皆辭免.黃宗羲多才博學,於經史百家及天文、算術、樂律以及釋、道無不研究.尤其在史學上成就很大.清政府撰修《明史》,“史局大議必諮之”(《清史稿》480卷).而在哲學和政治思想方面,更是一位從“民本”的立場來抨擊君主專制制度者,真堪稱是中國思想啟蒙第一人.他的政治理想主要集中在《明夷待訪錄》一書中.
-
4 # 夠愛001
很顯然,清朝長達近300年的統治都沒有出過思想家,其實就是因為清朝統治者對思想家的扼殺,因為清朝畢竟是外族統治,從某種層面上來說本身就不是正統。雖然他們硬生生的把自己扭曲成為正統統治者,但是事實又是怎麼能被扭曲的呢?即便是不管清朝統治者怎麼美化和貼近,對於當時的思想家們來說,無非也都是跳樑小醜罷了。所以,也就是因為在思想家心目中滿清統治者是跳樑小醜的原因,才會直接導致清朝長達近300年的統治,一直都沒有出現過一位可以堪比唐朝韓愈,宋朝朱熹,明成王陽明的大思想家。
或許,清朝時期出過一些思想家,但是絕對不能被稱之為大,就算是清朝有真正的大思想家,也會被清朝統治者給徹底扼殺掉,別的暫且不用多說什麼,清朝時期發生的文字獄就足以說明一切了。有句話說得好:“不怕你有理想,就把你有思想”,這句話就是對清朝統治時期沒有出現思想家最好的詮釋。不過,話又說回來,可能很多網友會認為清朝末期的時候孫中山能算的上一個,畢竟孫中山的思想那可是徹底的推進了中國歷史發展的程序。尤其是他提出的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更是影響幾代人的一種存在。
-
5 # 西村0616
首先得搞清楚大眾所認知的思想家是啥?啥是思想家?我們一般把老子,孔子,朱熹,王陽明看作大思想家,為啥呢?因為他們都開創了一種思想的領域。敲黑板:開創性。
那清朝的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顏元,萬斯同,張履祥,還有晚期的康有為,梁啟超,魏源等,算不算思想家呢?也算!他們在原有思想體系中,或完善,或補缺,或反思,或實踐,或深入挖掘,或與時俱進地發展…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葦草,雖然大清朝開始為整個封建王朝收尾了,做各種總結了,但思想的光芒仍然在閃耀。雖然大清朝把各種門都關上了,但裂縫在的地方,總有Sunny照射進來!
-
6 # 吾骨不成筋
清朝的思想家看怎麼看,大家都知道明末清初有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三大思想家,但那跟清朝沒有太大關係,他們主要成長在明末,並且都是反清人士。
由於清初在康乾兩朝頻繁進行文字獄,導致整個士大夫階層都安分守己做官,不敢惹是生非。以致一直到鴉片戰爭以前,都是一頭埋進故紙堆,整理考據之學發達,思想創新幾乎是零,最典型的是整理出四庫全書。士大夫也失去了對社會救弊革新的責任和意識,更別說思想了,就算沒有鴉片戰爭,清朝也不會維持太久。所以這裡可以看出閉關鎖國和思想禁錮對國家帶來的危害。
鴉片戰爭開啟國門後,統治階層對思想的管制也越發有心無力,最先驚醒的一批知識分子開始睜眼看世界,前期的代表是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後期是以維新派的康有為和梁啟超為代表,他們都是先有紮實的國學根底,後來接受西學,比較綜合中西文化思想提出變革圖存的主張。
綜合以上,看大家怎麼看,前期思想家是在朝代更替期中反省和思考併產生創新性見解,後期思想家更多的是借鑑了西學,反正清朝最鼎盛時期康雍乾嘉四朝是沒有出過思想家的。
-
7 # 靜逸堂堂主
魏源是晚清著名的思想家。魏源生活的年代,中國清代封建社會已由康乾盛世轉入嘉道衰世。正如魏源所說,當時的封建王朝面臨兩個危機:一方面國內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趨尖銳。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此起彼伏;另一方面,西方資本主義開始大舉入侵,自道光以來,鴉片走私,白銀外流.西方國家以海盜行為撞開中國大門。由於內外兩方面的嚴重挑戰,清代封建制度開始解體,嘉慶以後,更是江河日下,處於‘舊之將夕,悲風驟至”的末世。魏源目睹了鴉片戰爭中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洋人的驕橫跋扈,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主張,其改革的思想對近代中中國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歷史程序。
針對清政府在漕運、治河、鹽政等方面存在的種種弊端,魏源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思想和遠見卓識的改革方案。
首先,針對漕運上存在的弊端,魏源提出了海運漕糧的改革方案。漕運一直備受清政府的重視,是清代“漕、河、鹽、兵”四大要政之一。自隋朝開闢大運河以來,就逐漸形成了從長江中下游地區徵收租米供養京城,併為糧荒做儲備的漕運體系。而如此重大的一項命脈工程卻存在著極大的弊端。在漕糧運輸的過程中,把持漕運的官吏層層盤剝,凡有關卡的地方就要交費,而且名目種類繁多;雖然漕運的耗費極高,但效率卻極為低下,這就給當地老百姓造成了極大的負擔。而大運河又橫貫黃淮水系,更因為水患頻發,河道淤塞,嚴重影響了運河的通航。漕運之弊不但殃及平民,使沿岸眾多百姓因此而被迫離家,另謀生路;而且禍及朝廷,使國家的稅收大為減少,財政枯竭。
針對這些弊端,魏源提出開闢海運航線,以彌補漕運的不足。但魏源又深刻地認識到,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能馬上全部實施海運的方案,那樣做必然會受到下至以漕運為生的漕丁水手的阻攔,上至靠漕運牟利的各級官員的反對;加上皇
帝以及朝廷中大多數官員都存在以漕運為正統的守舊觀念,不願意變法,更改前置。鑑於這種情況,魏源十分講究變通之法,他提出在“江、楚、皖”可以海運為權宜之計。這樣,既緩解了因反對勢力阻撓所帶來的壓力,又使自己的主張切實可行。同時,他還認為,作為商船集散地的上海和漕糧交兌地的天津是海運能否順利的兩個關鍵環節,為此,他在主持商船海運的過程中,首先在上海設定海運總局,統一管理海運的各項事務。海運的開通,大大地減輕了漕運的壓力,緩解了清朝政府的財政危機,從而使各地的漕糧能夠順利地運往京城。
其次,針對“黃患”引起的問題,魏源提出了治理黃河的整改措施。每遇黃河氾濫,清政府用於治理黃河的開支巨大,幾乎呈逐年遞增的趨勢,這成為了清政府財政上的一個沉重的負擔。清政府治理黃河費用的增長,無疑給老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面對這種局面,魏源仔細研究和分析了黃河的實際情況,根據黃河的地勢、河流的自然走向及其水性,提出在一年之中的適當時機人為改道的治河方案。由於種種原因,雖然魏源的建議未被清政府採納,但咸豐五年,黃河再次決口並自動改道,由山東利津大清河入海,這一事實證明魏源提出的改道主張是切實可行的。
再次,針對鹽政上存在的積弊,魏源提出了改革的方案。食鹽是清朝的重要財源。當時,淮北的鹽課普遍呈現出“商疲、丁困、引積、課懸”的困頓局面。面對這種情況,魏源認為:“天下無數百年不弊之法,無窮極不變之法,無不除弊而興利之法,無不易簡而能變通之法”,改革無疑已勢在必行。為此,他提出了具體的改革方案,改綱鹽微票鹽,變鹽業官營為鹽業商運。魏源的“票鹽”改革方案,就是要把官營鹽業中官吏們層層貪汙的私利,轉變為商人自由貿易販運所得的合理利潤。他說:“夫票鹽售價,不及綱鹽之半,而綱商岸懸課絀,票商雲趨鶩赴者,何哉?綱利盡分於中飽蠹弊之人,壩工、捆夫去其二,湖梟、岸私去其二,場、岸官費去其二,廝夥、浮胥去其二,計利之入商者,什不能一。票鹽特盡革中飽蠹弊之利,以歸於納課請運之商,故價減其半而利尚權其贏也。”這些措施減輕了官鹽的成本,簡化了繁雜的銷鹽手續,廢除了鹽業的壟斷,革除了鹽業的陋規,打破了僵化的銷售區域規定,保護了鹽商的利益,保障了國家的鹽課收入,滿足了群眾對食鹽的要求,大大促進了鹽業領域內部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
腐敗的清朝統治者們卻還未能從“天朝上國”的迷夢中清醒過來,他們仍然死抱著“閉關鎖國”的政策不放,對西方各國的情況一無所知。而作為地主階級開明人士的魏源,反對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從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對外開放思想。
第一,在政治方面,魏源客觀地介紹和評價了西方資產階級國家的民主政治制度。儘管魏源對於西方政治制度的理解和評價存在一些偏頗之處,但是,他對西方政治制度的介紹和推崇,對於當時中國國民接納西方文化還是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第二,在軍事方面,魏源極力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魏源提出了
“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口號, 使華人掌握西洋的軍事技術,扭轉那種兵艘、火炮只能從國外購買的局面。在他看來,僅有先進的武器裝備還是不夠的,還必須學習西方的養兵練兵之法。為此,他主張對兵制進行改革,一方面,削減軍隊中的冗員和老弱病殘人員,以提高軍隊的整體素質;另一方面,由政府培養軍事人才,提高戰鬥力。
回覆列表
明末清初最著名的思想家:
姓顏名元字習齋,博野縣北楊村人,時人稱顏聖人。
毛主席推行的民兵制度,
就是吸取了顏元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