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狐說歷史w

    試問天下有幾個人不想做皇帝,尤其是處在亂世中的位高權重的人。

    如果想知道曹操為什麼自比周文王,應該先說一下週文王。 周文王奠定了西岐的基業,但他自己沒有做皇帝(當然,那時候沒有“皇帝”,只有大王,相當於皇帝),而是讓自己的兒子周武王做了這個位置。周武王做了皇帝之後,自然要追封自己的父親了。

    曹操進封魏王之後,很多人都勸曹操稱帝,但是曹操不想得到一個篡逆的罵名。 所以,他多次拒絕了稱帝。但他又不想讓自己多年打拼出來的基業到他死後而斷送下去,所以,他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那就是像周文王一樣,自己不稱帝,死後讓兒子去做。兒子也一樣會追封自己。 所以,每當眾臣勸曹操稱帝的時候,曹操總說:“我願做周文王。”然後大臣們就明白曹操的意思了。

    曹操說的是比較含蓄的,如果把這句話的潛臺詞翻譯一下,那就是:“稱帝的事,我生前是不會考慮了,如果你們真的覺得我有這個威望,那我願意讓我的兒子去做。”

    雖然他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是他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創立了當時的魏國。他還改革了東漢當時的許多不好的政策,抑制豪強,發展生產手工農業,實行屯田制,還叫人開了很多荒蕪的土地,推行律法治國,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

  • 2 # 自由暢想家

    周文王在當時的士大夫眼裡就是個聖人,是被塑造成了至高無上的道德楷模,因為三分天下有其二卻臣服於商,因為握有強大的實力,卻始終以臣子的姿態服侍殷商。曹操的權力再大也要受傳統道德觀念的約束。

    所以,在當時曹操離皇帝位置僅僅一步之遙,手下群臣多次向曹操勸進,曹操卻一再拒絕,常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 3 # 禪影紀實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以漢朝皇帝名義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袁紹、袁術、呂布、劉表、馬超、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內挾天子,外鎮諸侯。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公,加九錫、建魏國,定國都於鄴城。魏國擁有冀州十郡之地,和西漢初年劉姓諸侯王一樣,置丞相、太尉、大將軍等百官。後曹操進爵為魏王,位在諸侯王上,奏事不稱臣,受詔不拜。曹操離皇帝位置僅僅一步之遙,手下群臣多次向曹操勸進,曹操卻一再拒絕,常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孔子曾說過“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孔子曾盛讚周文王擁有三分之二的天下,還繼續臣服於殷朝,可以說是至高的德行了。

    從漢武帝開始獨尊儒術,周文王已經被塑造成至高無上的道德楷模,三分天下有其二卻臣服於商。周文王在士大夫眼裡,就是一位聖人,而其“聖德”的來源,就是因為握有強大的實力,卻始終以臣子的姿態服侍殷商。曹操的權勢再大,也要受傳統道德觀念的約束。曹操統一中國北方,創立魏國,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其政治、軍事、經濟、文學成就已經達到了巔峰,當然不能容忍其身後背上篡位的惡名。曹操一方面自比周文王,表示自己成就再大、威望再高也要忠心於漢室,另一方面也暗示兒子曹丕在他死後要做“周武王”。因為周文王死後,周武王立即起兵討伐紂王,最終滅了商朝,做了天子。

    但是曹操沒有想到的是,雖然兒子曹丕替他背了篡位的惡名,但是曹丕也算機了一把父親,沒有按曹操生前的願望追諡他為“魏文帝”,而是把“文”的諡號留給了自己,把“武”的諡號封給父親。魏武帝曹操想當“周文王”的夢想最終還是不圓滿,留下了遺憾。

  • 4 # A豫東少年

    周文王把勝利的果實給了兒子姬發,一舉兩得,既保留了人臣的美名,又得到了江山的實惠。也就是“名利雙收”。曹操也想這麼幹!

  • 5 # 江湖夜雨92

    在《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有王郎,鍾繇,王璨,陳琳等一班文官,進獻詩章,稱頌曹操功德巍巍,應當做皇帝。曹操曾說,我常常唸叨孔子稱讚周文王之至德,此言耿耿在心。

    曹操為什麼唸叨周文王,因為周文王是孔子稱讚的道德楷模,當時周文王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仍屈身事商,不管商紂王多麼無禮,他都態度恭敬,小心行事,隱忍不發。周文王精通易經,他對形勢有清醒的認識,認為商朝的氣數未盡,知道潛龍勿用的道理,知道如何韜光養晦。曹操唸叨周文王,是在告訴大家,放心吧,我永遠不會做皇帝的。正如曹操所說,我原來想在家鄉建一處豪宅,讀讀書,打打獵。料想不到,做了典軍校尉,現在,改變了志向,想一心討賊,只想青史留名,做一個漢朝的好丞相。曹操為什麼要說這一番話呢?因為當時赤壁大戰失敗,曹軍士氣低落,朝廷內部分大臣認為曹操獨斷專權,權勢過大,應當退位。一時間,形成兩派,一派挺曹,一派挺漢,連他的重要的謀士荀彧也是挺漢派。所以,曹操就明確了,首先不做皇帝,但也不退位。他認為退位是慕虛名,而處實禍。沒有了權力會姓名不保,還不知道有多少人稱王稱帝。實際上,這是曹操哄大臣們玩的。曹操真正害怕的是什麼?其一,前車之鑑不遠呀。你看那個袁術,典型官二代,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連孫堅還得靠他生活。一稱帝,完了,馬上成了孤家寡人,身首異處。董卓,沒有稱帝,還知道任用清流蔡邕等,因強橫霸道,擅自廢帝,立弘農王,也被王允用計斬殺棄市。凡是公開與漢室為敵的都沒有好下場。其二,外敵還很強大。孫劉兩家稱他,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他一稱帝,孫劉聯軍就成了正義之師,曹操立即會陷入被動的局面。

    所以曹操稱讚周文王,是為了告訴漢帝極其一派,請放心,我會善待你們的。但我兒子,我可管不了。現在看來,曹操也是能認清形勢,通達人情的英雄人物,不慕虛名,充分準備,待時機成熟再出手,才是上冊。這也是易經上所說的,要識時,要知時的人生大智慧。

  • 6 # 公孫大款

    "如果天意選中了我 那我就當個周文王吧"

    周文王並沒有篡位 篡位的是周武王 周文王是兒子周武王封給他的

    漢朝以火德王,故這裡以火爐比漢朝。

    曹操的意思是,他如以魏代漢,必然招致來自各方面的反對,就像在火爐上挨烤一樣。說這話的目的一是為了揭露孫權的真實用心,二是為了試探一下群臣的意向態度。

    群臣對曹操的用意心領神會,於是文官以陳群、桓階為首,武將以夏侯惇為首,紛紛勸進。

    這些人勸進自然都不無阿附曹操之意,但對曹操代漢稱帝條件的分析,大抵還是比較客觀的,比如說獻帝只剩下一個皇帝的名號,一尺土地、一個老百姓都不再屬漢朝所有,說的就是事實。

    但曹操早已成竹在胸,聽完大家的建議,冷靜地說:“‘施於有政,是亦為政’。如果天命在我這裡,我就做一個周文王得了!

  • 7 # 七星橋上

    言者,心聲也。英雄曹操曹丞相亦不例外。

    周武王者,文王之子,代殷而有周天下也。

    曹丞相之意,何用明言?

  • 8 # 明離子

    “周公吐脯,天下歸心。”

    這是曹操《短歌行》中的一句詩作,自比周文王,願廣納天下人才,也暴露了自己的野心。

    曹操想成為的周文王是何許人也?

    周文王,就是姬昌,周代奠基人,初為西伯侯,禮賢下士,廣納賢才,拜姜尚為軍師,收服諸侯,天下三分而佔其二,為兒子周武王成功伐紂滅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周文王97歲去世,在他去世的10年後,武王姬發滅商成功,天下歸周室所有。

    周武王姬發建立周朝後,追諡姬昌為周文王。

    自比周文王,暴露了曹操的野心

    看了周文王的一生,大家應該基本上明白為什麼曹操要“願為周文王”了吧,這暴露了曹操統一天下的野心。

    首先,此時的曹操雖未稱帝,卻實際佔有華夏大半土地,與周文王時期非常相似。

    周文王廣納賢才,而曹操自己也是名士如雲,既然姬昌可以做到統一天下,為何我曹操不能。

    其實曹操的經歷,除了兒子曹丕不如姬發,沒能統一天下,和姬昌還是有幾分相似的。

    姬發為周武王,追諡姬昌為周文王;而曹丕自己是魏文帝,卻追諡曹操為魏武帝。雖然一文一武有些倒置,但也是一種巧合。

    但曹操卻沒能成為周文王,曹氏家族也不如姬昌家族幸運,不久的以後,司馬懿奪取了政權,這最後統一天下的事業終還是歸了司馬氏。

  • 9 # 皮皮衛

    如果想知道曹操為什麼自比周文王,因該先說一下週文王。 周文王奠定了西岐的基業,但他自己沒有做皇帝(當然,那時候沒有“皇帝”,只有大王,相當於皇帝),而是讓自己的兒子周武王做了這個位置。周武王做了皇帝之後,自然要追封自己的父親了。 接下來我們說曹操,曹操進封魏王之後,很多人都勸曹操稱帝,但是曹操不想得到一個篡逆的罵名。 所以,他多次拒絕了稱帝。但他又不想讓自己多年打拼出來的基業到他死後而斷送下去,所以,他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那就是像周文王一樣,自己不稱帝,死後讓兒子去做。兒子也一樣會追封自己。 所以,每當眾臣勸曹操稱帝的時候,曹操總說:“我願做周文王。”然後大臣們就明白曹操的意思了。 曹操說的是比較含蓄的,如果把這句話的潛臺詞翻譯一下,那就是:“稱帝的事,我生前是不會考慮了,如果你們真的覺得我有這個威望,那我願意讓我的兒子去做。”

  • 10 # 墨魚軒書畫

    曹操唸叨“願為周文王”有兩個目的:

    一是向朝野暗示他不會殺漢獻帝篡位,讓忠心漢室的人安心。

    二是向兒子曹丕暗示我像周文王一樣只為王不稱帝,但你可以學周武王滅商紂,等我死了,你就可以廢漢稱帝了。

    首先說第一個目的。從公元196年8月曹操接來從長安逃出的漢獻帝,到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被加封為“魏王”,此時,“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徹底手握國家大權,但他為什麼沒有殺掉傀儡皇帝漢獻帝劉協呢? 我認為他不是不願殺,而是不敢殺,這其中有兩個原因。

    1,是曹操稱帝的時機不成熟。大漢四百年的統治,已經讓封建皇權下的民眾形成了心向漢室,只有劉氏皇族才能當皇帝的忠君思想。你曹操再有能力也只能是臣子,一旦越位就是大逆不道,民眾會群起反對乃至反抗。君臣關係不能僭越是當時老百姓心中的鐵律。

    荀彧就是當時心向漢室的代表人物,儘管他很不情願支援曹操,甚至反對曹操稱“公”稱“王”,但他知道,亂世之中只有曹操才有能力保護漢室,所以也就只能委曲求全了。

    如果罔顧荀彧這樣忠於漢室的大臣的支援和百姓的民心而貿然稱帝,到時候不僅會被天下人所不齒,還會招來天下軍閥趁機聯合討伐。曹操明白這其中的厲害,所以屢次拒絕朝臣們的勸進。

    2、是為了自己的名節。曹操明知傳承幾百年的漢朝滅亡已經是鐵定的了,但是他不想自己親手終結漢朝,不想給自己揹負篡位謀反的罪名,不想因此來玷汙自己的名節,給後世留下一個醜惡的形象。

    其次說第二個目的。大家都知道,文王之所以被尊崇為聖人,就是因為當時文王所在的周國雖然在實力比商朝強大,但他卻並沒有因此而背叛殷商。

    而曹操唸叨“願為周文王”,就是拿自己和文王比較,意思是魏國雖然比漢朝強大,但他絕對不會篡漢自立,暗示兒子可以學文王的兒子武王廢商建周這件事來廢漢自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飛於長坂坡喝死曹操軍中一員大將,難道他有“獅吼功”?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