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可能的喜劇2020
-
2 # BauhiniaA
酒人是指酷愛喝酒的人?酒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之一,每逢佳節要喝,朋友聚會要喝,婚喪嫁娶要喝,高興喝,悲傷喝,甚至無酒不歡。
要說酒人,我覺得李白算一個,酒仙可不是白叫的,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李白很多詩都與就有關,流傳千古,也讓後人一睹詩仙李白的風采,也對古代的酒文化甚是嚮往。還有懷素和尚,醉後的懷素狂草體名留青史,絕對算是一絕。
唐朝是最開放的時代之一,唐朝發達的經濟為釀酒業提供了機遇,發達的文化為酒提供了市場,畢竟文人總是放蕩不羈的,也為後人留下了最多的酒文化,不過古代酒度數不高,大家都是海量,現在蒸餾酒度數太高,還是要節制。
-
3 # 高廣銀
當屬李白了
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酤酒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如果說《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是“李白式離別”——用送別親友的故事,抒發與親友完全無關的壯心與愁緒;那麼《將進酒》就是標準的“李白式相聚”——金樽玉杯、摯友親朋、尋歡作樂,再加一點點恰到好處的失意,一切人與物都是證明李白不愛功名愛瀟灑的道具。
但翻開史書,李白與瀟灑真有很大的關係嗎?他想走上人生巔峰,想到骨子裡。詩中的李白和現實中的李白,要多矛盾就有多矛盾。終其一生,李白都在現實中苦苦追尋名利,又在詩中吶喊“我不在乎”,假惺惺。然而誰又不是這樣呢?李白的彆扭,也是大多數人的彆扭。1. 勸酒歌
如果你身邊有這樣一個人,整天把懷才不遇掛在嘴邊,稍微遭受一點挫折就開始怨天尤人,彷彿全世界都對不起他。他會找你喝酒,邊喝邊罵,含血憤天,控訴萬惡的社會,連帶著把古往今來的風雲人物狠狠貶低一通,一會吹牛吹上天,一會又開始自暴自棄。你想勸他別再喝了,酒錢不夠了,但沒用,因為他不但很有錢,而且揮霍成性。他認為,凡是了不起的人物(包括貴族和遊俠)都該有這樣的消費觀,而凡是斤斤計較、盤算價效比、有投資儲蓄意識的,都是小市民嘴臉,讓人看不起。這樣一個負能量爆棚的人,你願意和他做朋友,陪他喝酒,聽他傾訴嗎?如果你知道他是李白,我相信你應該是願意的。李白的人生也和我們普通人一樣有起起落落,問題在於,在他有一點點起色的時候,馬上就會發飄甚至很勢利,時常誇耀有多少大人物主動來找自己攀交情。
所以李白在正能量爆棚的時候,寫出來的詩往往讓人覺得不太舒服。我們隔著一千多年,尚且能夠產生這樣的感覺,就別提當時和李白真正打過交道的人了。相比之下,李白那些借酒澆愁,傾訴怨氣的詩反而順眼得多。他是一個格外敏感的人,心裡好像天生有一個高倍放大鏡,隨便扔進一點什麼情緒都能放大幾十倍地顯現出來,尤其是怨氣。普通人的氣話和醉話都不講理,很多人平時不善言辭,吵架的時候卻可以出口成章,思路格外敏捷,如果再喝下幾杯酒,簡直可以翻雲覆雨、指點江山。李白的氣話和醉話尤其不講理,而這種特質恰恰適合詩歌。詩本來就是不講理的,越講理就越寫不出好詩。
在李白的名作裡邊,《將進酒》就是氣話、醉話的典範,講得昏天黑地,只因為他太有文學天才,把滿腹牢騷傾訴成了巔峰級的語言藝術。《將進酒》原本是漢朝樂府的勸酒歌。“將”(qiāng)的意思是請、願,“將進酒”就是“請多喝一點吧”。李白寫這首詩的時候,大約是在剛剛被唐玄宗賜金放還之後。唐玄宗對他很厚道了,雖然恭請李白離職,但禮數周到,還開出了天價的遣散費。但在李白看來,這簡直就是晴空霹靂,本來以自己的蓋世才華,該被皇帝請出來做國師才對。做御用文人就夠委屈了,結果連御用文人都不讓自己做,實在太不尊重人才了。這樣的宮廷,這樣的國家,已經不可救藥。
受了委屈當然要找朋友喝酒,就這樣,李白和岑勳、元丹丘兩位隱士一起縱酒狂歌,才有了《將進酒》這篇名作: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huái)。[韻一:來,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韻二:發,雪,月]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huán)復來。[韻三:來,杯]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韻四:生,停,聽,醒,名]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願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lè),鬥(dǒu)酒十千恣歡謔。[韻五:樂,謔,酌]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酤酒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韻六:裘,愁]這首詩特別適合朗讀,雖然內容只是喝酒洩憤,但讀起來簡直比岳飛的《滿江紅》更加慷慨激昂,壯懷激烈。詩的語言相當隨意,或者說相當口語化,並不需要太多解釋,但是讀起來應該怎麼分段,很多人都搞不清楚。2. 分段與換韻
分段是從換韻來的。我們讀這首詩,首先要注意換韻。把換韻搞清楚之後,一路讀下來才特別有酣暢淋漓、氣脈貫通的體會,而這正是李白負能量詩歌的一大藝術特色。但是,換韻難道不是一目瞭然的事情嗎?在這首詩裡,還真的不是。“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這兩句押一個韻。“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這兩句換了一個韻,“發”和“雪”在唐朝人的讀音裡是押韻的。接下來的“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繼續押“發”和“雪”的韻。“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兩句又做了一次換韻。如果你對古詩有一定了解的話,在這裡就會發現疑點:從規矩上講,一首長詩每到換韻的時候,換韻部分的第一句一定和第二句押韻。也就是說,“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用”字應該是韻腳字,和“千金散盡還復來”的“來”字押韻,否則讀起來就不流暢。為什麼今天的很多初學者感覺不到這種不流暢呢?這是因為用現代漢語的讀音來讀唐詩,很多本該押韻的地方都已經不押韻,大家見怪不怪了。既然很多句子都不押韻,單獨一兩處的不押韻也就顯不出來了。那我們較一下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不押韻,是因為李白寫詩縱橫馳騁,完全沒有規則意識嗎?這倒也符合他的性格。但問題是,李白寫詩有一氣呵成的氣勢,如果這一句不押韻,氣勢就貫通不上了。這麼彆扭的寫法,不是李白的風格。唐朝人留下的手抄本給我們提供了答案:這一句寫作“天生吾徒有俊才”,於是就順順當當地接上“千金散盡還復來”了,這應該才是李白《將進酒》的原貌。接下來“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又換了一組韻腳,一直換到“惟有飲者留其名”。這一段裡的“但願長醉不願醒”,“醒”在唐朝是平聲字,如果你想讀出更好的音律感,可以讀星xīng。接下來“陳王昔時宴平樂(lè),斗酒十千恣歡謔。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酤酒對君酌”,這四句又是一組韻腳,樂、謔、酌三個字都是入聲字。現代漢語裡邊已經沒有入聲了,所以你會覺得這幾句完全不押韻。今天我們讀這首詩,也沒法讓這幾句硬去押韻了,但你該知道這幾句是相對獨立的一段。另外,經常有人把平樂(lè)讀成平樂(yuè),讓它和下一句的“斗酒十千恣歡謔”押韻,這是不對的。在唐朝人那裡,如果是音樂的樂(yuè),反而和歡謔的“謔”不押韻,同樣也沒法和下一個韻腳裡的“酌”字押韻。而且從語義上講,平樂指的是漢朝的平樂觀(guàn),取的是“和平安樂”的意思,不能讀成平樂(yuè)。這一段結束之後,從“五花馬”到“萬古愁”又換了一組韻腳,成為全詩的最後一個段落。(六組韻腳標註見前文)這首詩用到的典故,只有“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一處。陳王是指曹植,曹植有一首詩叫作《名都篇》,描寫大都會豪門子弟的奢華生活。“名”是“大”的意思,而不是“著名”的意思。比如“名山大川”,意思是大山大河。在繁華的大都會里,豪門子弟白天去打獵,晚上辦宴會。“我歸宴平樂,美酒鬥十千”,宴會的規格太高,一斗酒就價值十千。數字當然不必拘泥,我們也不必考證當時的物價,總之酒很貴,排場很大。曹植是在炫耀這樣的生活嗎?顯然不是,因為詩的最後說:“白日西南馳,光景(yǐng)不可攀。雲散還城邑,清晨復來還。”這是隱隱的批評,說做人不該這樣虛度時光。李白用這段典故的時候卻不管這麼多,只取自己想要的內容。這是詩人特有的任性,只因為仕途受了挫折,經世濟民的抱負沒法實現,索性就說“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李白難道不知道古來聖賢有很多都不寂寞嗎?難道不知道曹植並不是因為“我歸宴平樂,美酒鬥十千”才在青史留名的嗎?他當然知道,但激憤之下就是口不擇言,甚至信口雌黃,顛倒黑白。拉這些古人給自己背書,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愁怨不是自己一個人的愁怨,而是古往今來所有聖賢的愁怨。所以現在“會須一飲三百杯”也不是自己一個人借酒澆愁,而是用這些酒來澆“萬古愁”。如果從事實上看,這些話簡直虛假、誇張到極致了。但正是事實上極致的假,道出了情感上極致的真。所以我們讀李白的詩,不妨跟著他一起迷狂,冷靜才是李白詩歌的最大天敵。 -
4 # 老漁破船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很高興參與回答。比起當下勸酒的“感情深,一口悶; 感情淺,舔一舔……”式的誇張勸酒法,老漁更喜歡古人:“酒錢不易得,空負酒人名”的酒桌上的幽默。何為“酒人”?也就兩解:古代負責造酒工作的官吏,再就是喜歡喝酒的人。如此說來便好回答了,史上的那句:“杜康造酒劉伶醉”應該是對“酒人”這個詞彙最完美的詮釋。後人的“美酒贈英雄,佳釀予詩人”的讚美演繹了“溫酒塹華雄”的氣概和“舉杯邀明月”的浪漫。酒文化的傳承中,坊間對“酒人”都有過比較,除了對“酒聖”尊崇,對“酒人”的比喻多是些酒神,酒仙,酒徒,酒鬼的褒貶。至於“酒人”,酒文化在中國歷史上誕生的與酒有關的故事和人物太多了,眾說紛紜,不一而論。如果讓老漁選擇,還是《水滸傳》裡魯智深被酒精燃燒出憤慨“倒拔垂楊柳”,“拳打鎮關西”,“醉打山門”捨我其誰的那種霸道,還有武松被酒精薰染的無畏“景陽岡打虎”,“血濺鴛鴦樓”,“醉打蔣門神”那種路見不平的震懾。最厲害還是非“悟空”莫屬的酒後“大鬧天宮”,不過這是神話……(圖片來自網路)
回覆列表
最有代表性的自然是魏晉時期,列舉出幾十位大酒鬼不在話下。
先寫幾個名氣較大的。
1.鄭泉。
東漢末年的名士。嗜酒如命。
臨死時囑咐家人:
"一定要找個製陶器的人家,把我埋在他家旁邊。
幾百年後我變成了土,沒準有幸被作成個酒壺。
到時候總有人往我肚子裡倒酒。
那我死的太值了!"
2.孔融
以讓梨和愛飲酒而著名。
十歲那年,宴席上。
大家都喝得醉醺醺的。
席間孔融妙語連珠,眾人以神童贊之。
旁邊一位不服氣,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乘著酒興,孔融搭言到:"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抖的一手好機靈。
多年後,由於自己嘴巴毒,加之酒後常說胡話,孔融全家為曹操所殺。
3.畢卓
這是東晉的一位著名花式喝酒表演藝術家。
畢卓盜酒,劉伶醉酒,是民間流傳最廣的酒文化故事。
畢卓聞到鄰居家有酒,半夜跑去偷喝。
結果喝得忘形,被家丁發現。
家丁把他跟酒缸綁在一起,打了一宿。
天亮了,主人見是畢姥爺,啊不是,畢老爺,嚇了一跳,解綁謝罪。
他哈哈大笑:“讓我聞了一夜的酒香,美死我了。”
又在這鄰居家喝了個夠,大醉而歸。
這是有多臭不要臉啊。。。
4.劉伶
傳說中“一醉三年”的酒仙是也。
此人相貌雄偉,身高一米四開外,五短的身材;出門就坐個鹿車,車上放幾壺酒、一個鋤頭。
囑咐隨從:“我要是喝死了,你隨地把我埋了就行!”
後來找了另外六個酒鬼,就一起出道了。
弄了個組合叫竹林七賢。
喝酒,唱歌,裸奔。七個人幾乎就沒清醒過。
有人去他家串門,看他醉倒在地,一絲不掛。恥笑之。
他把臉一板:“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褲衣。諸君何為入我褲中?”
啊?你們鑽我褲襠裡幹啥來啦?
5.阮籍
“竹林七賢”這個偶像團體很不簡單,不止有才,個個都是酒鬼。
司馬昭為兒子司馬炎(後來的晉武帝)聘媳婦,看中了阮籍之女。
“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
連續倆月,這貨就沒清醒過。(可能是有意為之)
司馬昭愣是連開口的機會都沒有。
後來權臣鍾會看他不順眼,準備了一些政治敏感問題去問他。
不管阮籍怎麼回答,都能找藉口殺了他。
結果跟司馬昭一樣,根本沒機會張嘴。
真是氣瘋了。
順帶一提,曹雪芹字“夢阮”,據說就是仰慕阮籍之意。
6.阮咸
也是竹林七賢之一,同時也是阮籍的侄子。
飲酒可以說是阮家的“家風”,後來阮咸的兒子阮孚也成了著名酒鬼。
阮咸和族人一起喝酒。
本來人家喝酒都是用酒杯,但一看阮咸來了,趕緊換成個大盆。
把大盆放在屋子中間,大家趴地上一起喝。
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們洗臉呢。
喝著喝著,院子裡的豬聞到酒香,也挪過來湊熱鬧。
大夥也不嫌髒,跟豬互相拱著搶酒喝。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順帶一提,阮咸是當時頂尖的琵琶大師,後世把他改造的直項琵琶起名為“阮咸”,也叫“阮”。
7.苻生
十六國時期的前秦君主。
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荒淫暴虐,且極好飲酒。
每召宴群臣,必令極醉方休。
什麼叫極醉呢?光喝醉不行,必須喝倒,要吐得滿身滿地。
如果有人沒喝倒下,苻生就怒了:“這不是還有坐著的嗎?”隨手一箭射過去,負責監酒的大臣就死了。
後來想殺堂弟苻堅,苻堅發動兵變。
宮中護衛都恨苻生,不僅不抵抗,竟隨了苻堅殺進宮裡。
苻生此刻正醉得一塌糊塗,醉眼朦朧地坐起來,問左右:“這都是些啥人?”
左右回答說:“是反賊。”苻生說:“既然是反賊,咋不拜見我這個主公咩?”
左右都竊笑。苻堅的手下也笑。把醉醺醺的苻生拖下床,幽禁起來。
這位階下囚依然每天喝到酩酊大醉。
終於在爛醉如泥的狀態下被處斬。
到死都沒醒過酒。
8.陶淵明
陶潛每飲必醉。
每醉必賦詩文。
醉倒後常揮手對同伴說:“我醉欲眠,卿可去!”
說完就睡倒在石上。
日復一日,這塊石頭中間竟然凹陷下去,留下了枕痕。
於是,這塊石頭就被命名為“醉石”。
當然這只是個傳說。
其他朝代當然也有好多值得一提的,如:文王飲酒千鍾、孔子飲酒百觚等等。以後有機會再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