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初中語文新視野

    自律的核心是內心的安靜。浮躁的原因是心神不定,做事不專心。讓其聽音樂,或者寫毛筆字,讓後引導他體會靜的好處和美妙,由淺及深的鍛鍊穩重的能力。

  • 2 # 捫心問診

    感謝官邀!

    說到家長如何透過心理學培養孩子自律的品格,我注意到關鍵詞之一:“心理學”。所以,我建議家長首先要學一學《發展心理學》,學習和掌握人類從出生,甚至是懷孕期間,乃至孕前準備的基本知識和規律,然後,根據孩子生理、心理發展的一般性規律,對孩子施以恰當的適時的培養和教育。包括有計劃、分階段的自律方面的教育。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和生活模仿的物件,要想讓孩子自律,家長首先要自律。比如,要想孩子不鬧紅燈,家長就不要中國式過馬路。在身教方面,不要有一次破例,不要給自己藉口,不要存在僥倖心理。

    對於孩子而言,自律在家長身教的同時,還要言傳,要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還要有所監管和監督,就是“他律”,監管監督宜以交流的方式、提醒的方式,而不是以訓斥和貶損的方式進行。

    對於孩子而言,自律首先是具體,個別的,然後,久而久之,才能透過舉一反三,養成習慣,發展和上升為抽象的和普遍的。

    如此,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會成為一個生活自律、學習自律、工作自律、社會自律、道德自律和法律自律的人。

    請記住,在自律方面,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家長和孩子互為映照,互為鏡子。

  • 3 # 陳道農

    非常遺憾的是,我接觸的三千多個家長中,能夠自律的不超過五個。家長做不到的事,如何去培養孩子呢?經常看到的現象是無法自律的家長用他律培養自律,結果是兩敗俱傷,一無所獲。培養孩子自律沒有捷徑,只有家長先做到自律,哪怕之是做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帶動孩子一起做了。至於如何做則不是僅用語言文字可以說清的,涉及很多訓練、指導。

  • 4 # 喵媽雙語啟蒙

    想要培養孩子的自律,家長首先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放手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為自己的事情負責。

    2-6歲孩子,讓孩子自己學著穿衣服、洗襪子,不要嫌孩子乾的慢,多鼓勵;

    上幼兒園之後,自己收拾學習用品,家長過觀察孩子,引導孩子發展自己的興趣特長,而不是強迫孩子學習自己認為有用的特長;

    孩子上小學後,鼓勵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因為這個階段孩子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好習慣有利於孩子把學習當成自己的事情,激發孩子的內部動機。

    自律的品質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家長也要做好榜樣,比如:每週定期和孩子一起閱讀或玩遊戲,放下手機,專心陪孩子,言傳身教,耳濡目染,更有利於孩子養成自律的品質。

  • 5 # 家語幼學

    什麼是自律?

    自律是平衡內在衝動和麵對誘惑時所做出的反應的能力。簡單來說,自律並不是一味地迎合外在標準,而始終壓抑當下的內在衝動。相反,它是一種承認與接納內心衝動和外在標準可能存在的衝突,併為自身利益而做出的調節與適應的能力。

    自律是一種能力,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習得。但並不是只要將自律這個概念背得爛熟就能教出一個擁有自律品質的孩子,重要的是要結合自身條件,以理論知識為支撐,去改變思維模式。這就是為什麼有些家長讀了那麼多的育兒書籍,還是教不好一個孩子的原因。

    首先,分享三個跟自律有關的小事情,拋磚引玉,看看自律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體現出來的。

    (一)昨天我帶孩子去室內主題樂園玩,接近飯點的時候,孩子發現了一個新的遊戲節目——滑行。兩個孩子可以共同坐在一個圓形滑行器裡,從高處慣性滑下。一個遊戲好玩的地方,就是能有好多小朋友一起參與,交流。剛玩了兩圈,各個小朋友也就熟絡了,玩得不亦樂乎。這時,我瞄見孩子爸已經等在門口外面,要一起去就餐。我跟孩子說,“爸爸已經在等我們了,我們再玩一次就回去了。”女兒還想玩,她想了想,說“玩兩次。”我點了點頭。按照約定的,女兒玩了兩次後,蹦蹦跳跳地找她爸去了。旁邊的媽媽們,紛紛投來羨慕的眼神,都稱讚女兒。

    這是自律嗎?

    我認為是!

    這種自律背後的功勞是:規則。孩子很小的時候,我就已經幫她建立規則。建立規則,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自由。

    (二)天氣越來越冷,孩子動了想賴床的念頭。早上起來催了幾次,都不願意起來,說沒睡飽。我是怎麼做的呢?

    我平時都會比孩子提前20分鐘起床,收拾好自己後再叫孩子。這個時候,我就會說,我已經準備好了,隨意可以出門。如果你不起來,我就出發了。有時候孩子會馬上起來,有時候會鬧情緒,嗚嗚嗚地哭。她一哭,我馬上找本書,坐在旁邊看,順便提醒她一句“你想哭就哭一會,我在這看一會書本。如果你哭太久,就要錯過幼兒園的早操,你就不能跟小朋友們一起跳舞咯。”女兒知道遲到的後果必須她自己承擔,說不定還要受到老師的批評。再加上我也不著急,她反而就著急起來了,會比平時更快的速度收拾好自己出發。

    很多媽媽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起床這事上自律。那你們的家庭教育到位了嗎?有沒有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第二種自律的背後是: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三)鄭淵潔老師曾說,他家孩子從來不需要督促寫作業。每天都是一放學回家後就馬上將作業完成,才休息,或者去玩。為什麼他家的孩子那麼自律呢?是不是有什麼神秘的方法呢?還真有!——身教。鄭老師每天都是早上4點半起來寫《童話大王》的月刊,持續了33年。孩子們問他為什麼要這麼早起來,他說,“每天先將重要的事情做完,剩下的時間才過得舒坦。”所以,他家的孩子都是每天一回家就將重要的事情(寫作業)完成,才去做其他事情,包括休息。

    第三種自律,反應的是家風。如果平時孩子懶懶散散,你都不管,突然要求孩子在某件事上自律,那豈不是要在痛苦上找快樂,一樣困難嗎?孩子的問題都是家長的問題,孩子平時懶懶散散,父母大多數也是懶懶散散之人。想要孩子變好,父母自己得先努力。

    自律,大人都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更何況是一個小孩。若真想培養孩子的自律性,

    首先,注重家庭教育。

    第二,幫孩子明確目標。

    第三,細化目標。

    第四,認可孩子每次進步,適當獎勵,對他們的努力付出表示肯定。

  • 6 # 了凡心療愈

    在意識療法裡面提到所謂的自律就是延遲對慾望的滿足感,自律共情以及輕而易舉獲得幸福的能力,是原生家庭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它是健康人格的基礎,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獲得這個自律的能力呢?

    人的成長過程中,在很小的時候是分不清別人的東西和自己的東西這個界限的,只要覺得糖好吃,我就想要,不管是你的還是他的,孩子們沒有彼此的邊界,這叫自我中心,當小孩上幼兒園了,他突然發現所有東西有產權,有些好東西不能想要就能得到了!

    小孩可能就是哭鬧,就會衝突就會打架,他要學習規則,他要學會自己管理自己,他要學會控制住自己的貪慾,這個過程我們可以稱為叫社會化,社會化是一個成長中比較痛苦的過程,也是自律的培養過程,在意識療法裡面提到自律,共情以及輕而易舉獲得幸福的能力是在原生家庭對於孩子三個最重要的能力,它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是塑造孩子健康人格的基石!

    自律可以透過自我推遲對慾望的滿足感獲得,同時也需要家長塑造一個讓孩子自律的環境,那就是社會化,社會化的過程對孩子成長特別有意義,很多年輕的家長把家裡的寶寶送幼兒園就會發生這種情況,今天小孩跟小朋友打架了,明天的小孩哭著鬧著不上幼兒園了!

    孩子一哭一鬧可能家長心軟了,尤其是姥姥或奶奶心軟:寶貝在家待一天別去了,其實孩子哭鬧代表著一個問題,就是小孩正在經歷社會化的磨練,有了規則意識,因為是整個社會它是依照一定的規則去執行的,比如法律規則,比如道德規則比如倫理規則,這些規則也塑造了邊界意識,這讓孩子懂得合作,懂得產權,懂得尊重別人,管理自己制住貪慾,加強自律,社會化是一個非常寶貴的東西!不要因為孩子的打架或哭鬧就不讓他去幼兒園在團隊合作的過程中鍛鍊個人的社會技能和性格是作為個人進步的關鍵的階段!

    我們不也有一句古話叫做無規矩不成方圓,那麼很多人他接觸過意識療法他會感到很困惑很矛盾,因為意識療法裡面提到所有的規則它是二元對立的,即不是好就是壞,它會形成你的限制信念!

    意識療法提倡覺知這些限制性信念,就是最終要超越這些二元對立的標準,其實這一點也不矛盾,我說的是超越並沒說要打破,就像我們剛學車一樣我們不懂得一些規則,我們就感到到處受到束縛,一不小心壓線了,一不小心闖紅燈了,一不小心超速了,但是當你對這些交通規則瞭然於胸的時候,你就會發現格外的自由,這時候你才發現你突然跳出了這些規則的束縛!

    所以這裡就推匯出自我療愈一個很重要的步驟,那就是情緒慾望思維或者他們所混合而形成的痛苦來臨的時候,不要先想著如何去擺脫它去抗拒它,這是很多處在抑鬱症焦慮症當中的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事情,就是擺脫抗拒跟逃避,而越是這樣你會發現它的力量越強大,所以意識療法裡面提到一個詞:臣服,只有臣服它你才能近距離觀察它。最後你才能跳出它的控制,所以自律也不是平白得來的,他必須透過社會化,必須接觸這些規則,才能讓你變得自律,透過自律你才會獲得極大的自由!

    那些很貪婪的人啊,被貪慾所操控的這些人,往往就是沒有很好的經歷過社會化,從某個角度來講所有貪婪的人都是沒有長大的孩子,他不懂得規則,不懂得邊界意識,於是他就想佔有那些不該屬於他的東西!

    我們也提醒就是各位家長和老師在孩子小的時候必須要給他立規矩,如果沒有立規矩對孩子可能是傷害,因為當下的社會家庭結構都是一個小孩,所以父母都秉承富養的這種心態,在物質上無限的滿足,那麼孩子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東西,那麼他的幸福度就會大打折扣,他的貪慾就被無限的放大,當他步入社會的時候由於不自律觸碰各種規則,遭受的挫折痛苦也就越大,所以在我經常做個案諮詢中得到了體現,實際上這是精神上的窮養!

    父母是規則的制訂者跟執行者,比如在原生家庭的時候,可以跟孩子約法三章啊,透過勞作幫助家裡打掃衛生啊,洗洗碗啊,疊被子收收衣服啊,就能夠獲得他想要的一個東西,這樣就推遲了他們對慾望的滿足感,同時讓他們明白了自己接受到懲罰並不是因為父母的意願而是因為自己觸犯了規則,就會培養他這個自律的能力,為孩子社會化做好了準備!

    我做一個比喻,一條波濤洶湧的河流,如果他在堤壩內奔流,它就是資源,但是如果他衝破了大壩那就是一場災難,同樣的道理,孩子有了足夠成長的能量,這孩子人生在進步,如果他突破了規則的邊界,那這個能量對人對己都是一種災難,自律是我們在生活中必須遵循的一條準則,也是在成長中必須學習的一門課程!

  • 7 # 園丁梁Sir

    怎麼擁有自律?

    從“訓練”開始,到“習慣”結束。

    一、訓練

    什麼是訓練?

    1.隔上三五天可以面對一次,或者可以有更長時間去面對的事,不叫訓練。

    2.每天必須面對的還有點頭疼的事,而且第二天又開始重複的事,好像西西弗斯推石頭的故事,這叫訓練。

    3.即使不去處理問題,只是像球場上的板凳隊員,僅僅是坐在那裡看,也是訓練,不能有中斷,必須持續不斷。

    我在2017年因為社群創業專案,師從做醬牛肉十四年的胡老師傅,他每天都做醬牛肉,十四年中從未間斷過,即使喝了酒,也要做牛肉。胡師傅說,喝了酒做肉,可能會淡點,我就告訴客人們,今天有點淡了,你們要不加點鹽。其實,後來我自己深入琢磨,為什麼狀態不好時也要做牛肉,為什麼不交給徒弟們做?是因為燉肉的火不能斷,斷了,已經用了多年的牛肉老湯可能就會因為這一次中斷,而失去了“靈魂”。

    所謂“訓練”,其實是讓生命力不停地流動起來,終日不絕。 如果,訓練是斷斷續續的,那你可能在那一剎那的高峰經驗過了之後,又回到日常生活,所有的一切都差不多,看不到改變,這就是它缺乏一個固定的連續性,從而對自己影響有限,也就不會整個改變生命的狀態。

    我想近幾年大家常談到的“匠人精神”,就和訓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或者說,長期不間斷的訓訓練造就了匠人,而在這個訓練過程中經常出現的高峰體驗,也就是心流,逐漸形成了一種心情狀態和深度體驗,讓匠人們樂此不疲。

    另外,在行業知識的訓練中,如果加入少量的運動訓練,那效果會更好些。因為,輕量運動可以促進思維活躍。 在訓練中,必然會遇到“時間管理”問題,怎麼解決,我想有三個原則,可以分享

    第一,“日日不斷”。 我每天必走10000步就是日日不斷。

    第二個,“時間一定要大塊使用”。 這會使你在一件事情上,注意力足夠集中,那就一定比那些分散使用時間的人琢磨得更深更透。

    第三個,“鐵石心腸”。 沒有價值的事,說不花時間就不花時間。如果早期經不住誘惑,還形不成這個習慣,那就給自己設定時間,用手機上鬧鈴。

    二、習慣

    自律就是一種習慣。

    為什麼我們在培養自律習慣的時候,會出現三分鐘熱度?

    因為我們人類對保持在一個固定的狀態時會感覺比較舒服,變化則會被大腦認為是一種威脅。

    培養自律的過程就是在用一種習慣代替另一種習慣,必然會受到“習慣引力”的影響,最後容易導致失敗。

    習慣引力有兩個能力:

    1.抵抗新變化 一旦我們打算培養新習慣,身體就會開始產生反抗,試圖不被新的行為影響。所以,對我們而言,高高興興而來,半途而廢而去,是正常的情況。

    2.維持現狀 一旦我們的大腦認定某種行為跟往常一樣,就會拼命維持這種行為,比如抽菸,就是大腦認為這些習慣跟往常一樣所導致的。從另一面講,一旦大腦認為某項好習慣跟往常一樣,那就可以持續下去了。

    習慣的養成具有三種不同的程度:

    1.行為習慣 即每天規律的行為,比如讀書,日記,上班路線等日常工作生活行為,培養習慣大約需要一個月。就是我們常說的二十一天養成一個的那種習慣。

    2.身體習慣 就是與身體節奏習慣相關的習慣。比如,減肥,運動,早起早睡,戒菸等對人的行為影響較大的習慣,需要時間大概三個月時間。

    3.思考習慣 就是與思考能力相關的習慣,比如,邏輯思考能力,換位思考能力,創意能力,正面思考能力等。因為與當事人的性格有關,所以對於變化所產生的抵抗也最強烈,時間在半年以上,因人而異,甚至三五年。 每天的吃飯喝水就是“習慣”,少一樣都會不舒服。

    自律就是脫離“舒適區”,不幹不行,幹又有點小麻煩,最後還得乾的一種習慣。

    三、開始行動

    現在就開始訓練一個習慣,自制力養成也就邁出了第一步。

  • 8 # 靈性療愈師李詠梅

    自律只能是孩子自然養成,無法被培養。

    被培養出來的“自律”實質是他律。

    當然家長還是可以去影響孩子,幫助孩子養成自律。

    自己做到自律,以好的行為影響孩子。買與自律有關的名人傳記送給孩子。給孩子慢慢養成自律的耐心和空間,不要急於求成。放下培養的目的,享受與孩子一起成長的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理性分析RNG簽下阿水的利弊,RNG簽約Jakeylove是否利大於弊?對此你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