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蘇軾是一位,還有誰?
7
回覆列表
  • 1 # 經典傳奇歷史傳說

    禮記上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承認飲食男女之事是人的強烈慾望所在。而對於吃,中國文化是最有發言權的,因為我們華人,不僅追求要吃的飽,還要吃得好,吃得詩意,吃得文化,吃得哲學!所以,在古代,好多思想家、文學家、詩人都是吃貨。好玩的國學列舉幾位著名吃貨,供大家學習兼流口水!

    1、最小資的吃貨孔子。孔子是個相當“小資”的人,對飲食養生相當講究。據說,他從來不去外面買酒和肉,過期的肉絕對不吃。吃豬排的時候,必須要分割的方方正正,要是你把肉割得“犬牙差互”,估計孔子會扔出去。他喜歡吃肉醬,但是絕對不到外面買,而是讓老婆自己做,感覺這樣才衛生。他喜歡喝酒,據說酒量很大,但是孔子很有自制力,從來不醉。孔子認為酒是可以喝的,但是誰醉誰丟人!

    2、最奢侈的一群吃貨。宋朝是文人的黃金時代,也是中國古代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時代。在那個時代的一幫有錢有閒有權有勢的文人們,把吃的境界抬高到驚為天人的地步!宋朝宰相、著名詩人呂蒙正每天必喝雞舌湯,以至雞毛在後花園堆積如山,奢華得“一地雞毛”;著名宰相韓玉汝喜歡吃鴿子,而且非白鴿子不吃,拿做好的其他顏色的鴿子,他都能分辨出來,這個吃貨簡直成精了。吃了喝了還得有美女作伴舞之蹈之,著名詞人晏殊,“未嘗一日不宴飲,每有嘉客必留……,亦必以歌樂相佐,談笑雜出”,著名詞人宋祁是長江後浪推前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喜歡大宴賓客,“令飲於廣廈中,外設重幕,內列寶炬,歌舞相繼,坐客忘疲,但覺漏長,啟幕視之已是二晝,名曰不曉天”。

    3.最有靈氣的美食發明家蘇東坡。蘇東坡是個一流的美食家。傳說中的東坡肘子就是他的傑作。他在全國好多地方都做過官,在這些地方發明了不少美食。 蘇東坡最喜歡吃的是什麼東西呢?我們來看看他的《老饕賦》,給我們列出了他最喜歡的選單:“嘗項上之一臠,嚼霜前之兩螯。爛櫻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帶糟。”菜餚計有:豬脖子肉、秋蟹、蜜餞、羔羊、蛤蜊、糟蟹,都是很容易辦到的東西。可以想象,他就是個大胖子。估計蘇東坡三高,於是他就提倡清淡為主,為此還寫了一首著名的詞,搞得大家以為這首詞是寫人生境界的,其實也就是他要治療三高的方子:

    浣溪沙

    細雨斜風作曉寒,淡煙疏柳媚晴灘。入淮清洛漸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

    4.隨園食單的作者大文人袁枚。身為乾隆才子、詩壇盟主,袁枚一生著述頗豐。但是人家袁枚不喜歡做官,而是喜歡美色和美食。美色咱就不多說了,說說作為美食家的袁枚。 《隨園食單》是他四十年吃吃喝喝的產物。幸運的是,袁枚沒有隨隨便便吃吃喝喝,而是研究、記錄、發明,以文言隨筆的形式,細膩地描摹了乾隆年間江浙地區的飲食狀況與烹飪技術,用大量的篇幅詳細記述了中國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流行的南北菜餚飯點,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中國飲食名著。

  • 2 # 遊夢居士

    華人老話說“民以食為天”, 自古以來,人們對美食的追求從來都沒有停止過。尤其是舞文弄墨的文化人,更是把“吃文化”捧上了天,大概唯有飽腹方能文,吃好喝好才有靈感。

    由於很多文人在品嚐食物時,是將自己的情趣、修養、品位融入到一種審美的心境中,即使只是平常之食,亦能相互映發,自然甘美。所以,相比僅以果腹為務的一般食客,文人談吃,也更能營造出一種清新醇雅的趣味,有著更深遠的寄託。盛產美食的中國自古以來出了不少“吃貨”文人。下來我們一起來細數一下。

    1. 孔子

    孔子絕壁是一個老資格的吃貨。在孔子的著作裡,最著名的關於吃的內容都在《論語·鄉黨》一篇裡。最著名的一段是這樣的: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噎而啈,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

    吃飯嘛,越精緻越好,魚肉嘛,切的越細緻越好。食物顏色變深了,腐爛變質了,本大爺是不吃的。魚肉臭了,肉爛了,也是不吃噠。顏色不好看不吃。味道不好聞當然也不吃。食物沒烹飪好,沒熟,就是不吃。不是時令食物,就不吃。(你看孔大爺就已經關注時令食物了。)割肉你斜著割不行,明明應該蘸辣醬你非要蘸黃豆醬,不能吃啊!雖然本大爺是吃肉的,但是主食比肉重要,不能讓肉喧賓奪主。但是酒可以隨便喝啊哈哈哈,只要別喝亂性了就好。市場上買來的酒和肉脯就不吃,必須自己做的才吃。唯獨姜要每天吃,但是也不能多吃。祭祀公家的時候也要用肉,但是你隔夜了我就不吃。自己家祭祀的肉隔了三天也就不能吃了。最後重要的就是,吃飯睡覺的時候一定不能說話!

    在那個年代,活孔子這麼大歲數的人真不多。看他那麼講究,其實都是很科學,很講究養生學的。這些都是孔子自己的經驗之談,難怪他那麼長壽。

    2. 蘇軾

    大文豪蘇東坡的文章傳遍天下,他喜歡美食也是人盡皆知。最近又因為《歷史那些事》裡揭露他吃貨一生的紀錄片火了一把。這個被文學耽誤了的美食家行至一處必然會先尋該處有名“吃食”來品嚐,吃到高興處還有賦詩一首,如《菜羹賦》、《豬肉頌》以及《老饕賦》,他以“老饕”自嘲,並戲謔地宣稱:“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

    他對豬肉情有獨鍾,在被貶黃州時琢磨出“東坡肉”的烹製方法,因此還專門寫了《豬肉頌》:“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美。”以薄皮嫩肉、酥爛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膩口馳名,集合了飲食文化之精妙,顯示出一個頂級吃貨對於烹飪的工匠情懷,今天仍是飯桌上常見的佳餚。

    後來蘇軾被被貶到更南,到了海南島,那裡的海味也是不能倖免。學會了烹飪牡蠣,並寫信到“無令中朝大夫知,恐爭南徙,以分此味”。

    《歷史那些事》中的蘇軾

    被貶到嶺南的的蘇東坡,樂不思蜀。他本來就患有嚴重的痔瘡,還是忍不住美味的荔枝的誘惑,邊吃還不忘發出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感慨。記在他名下的除了東坡肉,還有羊蠍子、東坡餅、東坡魚、東坡拼盤、東坡肘子……

    蘇軾名下的美食

    那首詩“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萎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現在大家的調侃就是春天好美好啊!江裡的鴨子可以吃了,竹筍能吃了,河豚也能吃了……

    3.袁枚

    清代詩人袁枚的好吃不似東坡的好吃,東坡是簞食瓢飲,以食解悶袁枚不同。袁枚追求色香味俱全,更多是追求生活的品質!

    他曾在《品味》一詩中寫道:

    平生品味似評詩,別有酸鹹世不知。第一要看色香好,明珠仙露上盤時。

    袁枚對飲食的研究及品鑑達到了專家級別,以“好吃”聞名當時,所住的隨園被他改造為一個對外開放的私家廚房,他遍集天下美食名點,編輯成冊,名為《隨園食單》。《隨園食單》記述的菜餚、飯點和茶酒共326種,堪稱提升吃貨自我修養的百科全書。

    有時,為求得食譜,他不惜屈躬。一次,某位姓蔣的朋友請他吃了道色澤美觀、味道不俗的豆腐。袁枚當即索要食譜,蔣不予。袁枚表示願重金買下,蔣仍不予。袁枚急了,當場鞠了3個躬。蔣見狀大笑:“子才(袁枚字)不曾折腰事權貴,而今卻折腰為豆腐!”言畢,贈予食譜。

    4.杜甫

    印象中,這位心懷天下的現實主義詩人,總是眉頭緊鎖憂國憂民,但其實,杜甫還是個美食家,寫吃不比別的少。在我們眼中,杜甫半生顛沛流離,常常只能粗茶淡飯,可對他來說,生活的失意毫不影響他對美食的熱愛。

    杜甫早年出身官宦,見識過不少富貴人家的精緻美食。他曾在某位將軍家中嚐到一味生魚鱠:“鮮鯽銀絲鱠,香芹碧澗羹”。即是將活鮮鯽魚切成銀絲煲燴,用剛採摘的香芹熬成香羹,嫩滑的魚絲隨著湯汁滑到喉嚨裡,鮮甜無比。

    《陪鄭廣文遊何將軍山林十首》其中寫到美食的詩句有:“鮮鯽銀絲膾,香芹碧澗羹。” “棘樹寒雲色,茵陳春藕香。脆添生菜美,陰益食單涼。”詩句裡提到的美食有:鮮鯽魚和蘿蔔絲或者筍絲燉的湯、用芹菜做的羹,茵陳,脆脆的生菜,杜甫吃到的這幾款菜其實依然挺普通的,美味但不珍饈。

    杜甫在《槐葉冷淘》裡寫到:“青青高槐葉,採掇付中廚。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碧鮮俱照著,香飯兼苞蘆”,寫的是當時涼麵的做法,直至今日,仍然是我們身邊的美食。

    五十六歲的杜甫肺病嚴重,耳聾眼花,生活也無著,他抱病離開夔州,輾轉到湖北公安。一個叫韋匡的仰慕者去看望杜甫並設酒席款待杜甫,就在這次酒席上,杜甫吃到了當地人用茼蒿、菠菜、臘肉、糯米粉等製成的一款菜,杜甫吃後讚不絕口。遇到粉絲熱情招待,酒足飯飽,心情舒暢,杜甫的肺病也有所減輕。杜甫還寫下一首詩《公安送韋二少府匡贊》紀念,為了紀念這位偉大詩人,後人便稱這道菜為“杜甫菜。”

    5. 孟浩然

    相較於詩,於吃這件事,孟浩然似乎更風流。

    公元727年,38歲的孟浩然到長安參加科舉考試,本來想謀個官,結果沒考中。幾年後,他又去了一次長安,但依然無果而回。這可把當時的襄州刺史韓朝宗愁壞了,於是想要將孟浩然推薦給朝廷,所以就約他見面。

    到了約定那天,韓朝宗久等不見人來,於是派人去請。原來,孟浩然正和一位老朋友吃肉喝酒呢。來人說了原委,孟浩然惱了,揮揮衣袖說:“業已飲,遑恤他!”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其他事都靠邊站,生命中只有吃才是最重要的。

    6.鄭板橋

    鄭板橋不僅是清代有名的畫家、書法家,也是一個熱愛美食的“吃貨”。

    夜半酣酒江月下,美人纖手炙魚頭。揚州鮮筍趁鰣魚,爛煮春風三月初。惟有蓴鱸堪漫吃, 下官亦為啖魚回。......

    鄭板橋的飲食觀與其哲學觀、美學觀相契合。他主張儒雅,像“白菜醃菹,紅鹽煮豆,儒家風味孤清”;主張自然,“三冬薺菜偏饒味,九熟櫻桃最有名”;主張鮮活,“湖上買魚魚最美,煮魚便是湖中水”。青菜蘿蔔,粗茶淡飯,是其飲食上的養生之道。

    7. 李漁

    李漁是明清時期的文學家戲劇家。說到他大家耳熟能詳的是他的那部被後人稱為“中國名士八大奇著之首”的曠世絕品《閒情偶寄》。這部行文灑脫簡練,文筆韻律優美,戲曲理論,絲竹歌舞,房舍園林,傢俱古玩等等諸端生活情趣都令人心馳神往,歎為觀止!吃在小品文裡裡面佔據了很重要的篇章。《閒情偶寄》中的“飲饌部”是他講求飲食之道的專著。

    在《閒情偶寄》的飲饌部裡李漁寫了蔬食六篇,穀食五篇,外加肉食九篇。

    李漁嗜蟹如命,人送外號“吃蟹小能手”,“每歲於蟹之未出時,即儲錢以待。因家人笑予以蟹為命,即自呼其錢為‘買命錢’”,一到夏天他就開始攢錢,李漁對螃蟹之痴狂,無以復加,他稱秋天為“蟹秋”,還要準備“蟹甕”和“蟹釀”,來醃製“蟹糟”,也就是醉螃蟹,備著冬天吃。而操辦這一切的小丫鬟,則被他稱為“蟹奴”。他誇讚螃蟹“鮮而肥,甘而膩,白似玉而黃似金”,是色香味三者的極致。

    他不僅享受飲食之美,還遵循飲食之道。《閒情偶寄》其中的《飲饌部》展現的就是他在飲食方面的理念,重蔬食,崇儉約,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膩,講潔美,慎殺生,求食益。他在《閒情偶寄》中的“飲饌部”寫道:“吾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漸近自然也。草衣木食,上古之風,人能疏遠肥膩,食蔬蕨而甘之,腹中菜園,不使羊來踏破,是猶作羲皇之民,鼓唐虞之腹,與崇尚古玩同一致也。”李漁崇尚親近自然,於飲食中悟道,算的上是中國素食主義的先驅了。

  • 3 # 風雲路

    有孔子了,還有蘇東坡

    1、最小資的吃貨孔子。孔子是個相當“小資”的人,對飲食養生相當講究。據說,他從來不去外面買酒和肉,過期的肉絕對不吃。吃豬排的時候,必須要分割的方方正正,要是你把肉割得“犬牙差互”,估計孔子會扔出去。他喜歡吃肉醬,但他不去外面買,而是讓老婆自己動手去做,感覺這樣才衛生整潔。他喜歡喝酒,據說酒量很大,但是孔子很有自制力,從來不醉。孔子認為酒是可以喝的,但是誰醉誰丟人!

    2.最為著名的美食發明家蘇東坡。蘇東坡是個一流的美食家。傳說中的東坡肘子就是他的傑作。他在全國好多地方都做過官,在這些地方發明了不少美食。 蘇東坡最喜歡吃的是什麼東西呢?我們來看看他的《老饕賦》,給我們列出了他最喜歡的選單:“嘗項上之一臠,嚼霜前之兩螯。爛櫻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帶糟。”菜餚計有:豬脖子肉、秋蟹、蜜餞、羔羊、蛤蜊、糟蟹,都是很容易辦到的東西。可以想象,他是一個多好吃的人。

  • 4 # 湘中放鶴人

    古代著名吃貨有蘇東坡;現代有汪曾褀、陸文夫等。

    我特別喜歡陸文夫的小說《美食家》。應當是他的代表作了。

  • 5 # 半畝仙客

    古代的文人在精神生活充沛的時候,往往物質上也會追求的更多,當然,古時候條件有限。但是對於吃,他們絕對不會將就。

    最著名的吃貨就是北宋文學家蘇軾了。他是很會吃的吃貨。不僅愛吃,而且知道怎麼吃的好,最重要的是自己還會做。可以說具備的吃貨一切的條件。他最著名的菜就是東坡肉了,這道傳承了千年的名菜,流傳至今仍然令人津津樂道。蘇軾也絕對是響噹噹的一名吃貨。

    其次我要說的是齊桓公。作為一個君王,物質生活絕對是在當時很豐富的。十分與眾不同的是,齊桓公這個傢伙吃過人肉,他特別喜歡吃,於是他有一個手下叫做易牙的,就想方設法的做好吃的給他,哄了齊桓公很開心。齊桓公有一次說,天下的美食我都吃盡了,唯一沒有吃的就是人肉,於是易牙就把自己的兒子給煮了,送給齊桓公吃。齊桓公吃了之後很不好意思。但是他還是吃了。雖然古時候吃人肉是挺普遍的一件事,但是齊桓公這種的,還挺少的。

    其實古時候愛吃的文人還是很多的。孔子收學費,收一條肉。文與可愛吃竹子。慈禧太后每次吃飯都要108道菜。而作為務實派,袁世凱一餐吃十道菜。就連馬雲一頓飯也要九個菜。其實為了提高生活質量,成為吃貨也是挺好的選擇。

  • 6 # 小北男孩

    中華上下五千年,民以食為天。吃一直都是民生大事,然而對於吃也有劃分。有為了活著的吃,有為了口欲而吃,有為了品味而吃!

    其中,有為了美食而罔顧他人性命的,如寵信易牙的齊桓公,再如染指於鼎的公子宋;也有為了口舌之慾而不惜搭上自己小命的,如好吃魚膾的陳登,再如同樣喜歡吃魚的孟浩然。 而且還能給後輩吃貨們留下寶貴經驗的老饕們,蘇東坡就是其中之一。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都是處於社會的中上層人士,換句話來說就是吃飽了沒事幹那種。物質基礎決定精神面貌,既然吃飽了那就得吃好了。於是就出現了種種文人墨客的吃文化流傳下來!比如說“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老祖宗你不吃的話哪裡來的這麼高的覺悟啊?老祖宗更有“食色性也”的說法,這說明了吃乃是本性!

    隨著時間軸跳轉到了當代,我們更有號稱“食神”“廚神”也有《舌尖上的中國》《深夜食堂》等等哪個不是文人弄出來的?難道他們是基層勞民大眾麼?連我們熟悉的張紀中先生在訪談裡面也說自己是一個吃貨!以張紀中先生的才華可以劃入當代文人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mt數字貨幣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