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悠論史
-
2 # 使用者4357250780783李
朱元璋因家境貧寒爹孃和兄弟們幾乎都餓死了,只留下侄兒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後來他兩都成了朱元璋手下大將,為了吃飯朱元璋選擇了當和尚,在廟裡跟主寺和尚學習一些寫字抄經文事情,大慨現在小學水平,這已經不錯了,對他今後打天下起了很大的幫助,在後來戰爭中不斷學習和進步使朱元璋成為領導群雄的義軍盟主,最後推翻元朝建立了大明帝國並登皇帝保座。
-
3 # 小南史
明太祖朱元璋,大家都知道從小就是個放牛娃,甚至還當過和尚,為什麼這樣一個人可以登上帝王寶座,開創長達二百七十六年的大明王朝?
朱元璋,安徽鳳陽人,生於元朝天曆元年(1328年),時值元末天下大亂之際,家境貧寒,全家以傭佃為生。由於他家世貧寒,父兄都沒有正式的名字,朱元璋名為重八,從小就給地主家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濠州連連發生旱災、蝗災、瘟疫,朱元璋的父母兄長也相續病死。他無依無靠,只好進了皇覺寺當了和尚,以求有口飯吃。那一年,他才十七歲。然而,接連不斷的災情,使得寺廟裡的僧飯也維持不下去了,他僅在寺廟裡待了五十多天,就不得不和其他和尚一樣,外出化緣乞討,做“遊方僧”了。
朱元璋風餐露宿的流浪了三年多,走遍了八九個郡縣,這期間,他生活在最底層,從而對下層百姓生活的貧苦,社會的弊端,有了切身的體會。同時也鍛鍊了他性格剛毅、堅強的一面,這對他以後的皇帝生涯產生了極大的影響。至正八年(1348)年,他又回到了皇覺寺。
至正十一年(1351年),當劉福領紅巾軍揭竿為起的時候,朱元璋還在皇覺寺。至正十二年(1352年),定遠人郭子興也率兵起義,自稱元帥,攻佔了濠州城。一天,朱元璋所在的皇覺寺也被元軍一把火燒燬了,所幸他恰好外出,才躲過了這場劫難。這下皇覺寺也沒有了朱元璋的安生之處,為了避免被抓充俘繼而被砍頭的命運,二十五歲的朱元璋下定決心,來了毫州城,投奔了郭子興。
在郭子興的隊伍中,朱元璋因才華出眾,敢作敢為,深得郭子興的賞識,他從步卒做起,很快就被提升為九夫長,不久又調到元帥府做事,被郭子興視為心腹,把養女馬氏嫁給了他,從此便有了身份,並起來個官名叫元璋,字國瑞。至正十五年(1355)三月,郭子興病死,朱元璋掌握了這支部隊的實際領導權。
從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南渡長江,奪取了太平路一帶大片土地。次年三月,他又率兵攻克集慶路(今江蘇南京),改名應天府,建立江南行省。他以應天為根據點,逐漸發展擴大,成為當時起義軍的一支勁旅,在擴充套件地盤,壯大隊伍的過程中,朱元璋顯示了他的運籌帷幄、氣度過人的才略。
這期間各地的名儒如定遠人李善長、太平儒士陶安等均來相投,陶安向朱元璋建議要有撥亂救民安天下的氣度,出兵以臨四方,繼而平定天下,李善長則講漢高祖劉邦布衣起家、知人善用五載而成帝業的故事,向朱元璋描繪了一幅布衣天子的景圖。朱元璋採納了他們的意見,實行“廣積糧,築高牆,緩稱王”。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在應天接受冊封稱吳王,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小明王韓林兒應邀南下應天,途中舟覆溺水而亡。
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南京)正式登基稱帝,改元“洪武”定國號為明,以應天為京師。
總結:朱元璋一生之中,最大的貴人是郭子興,如果沒有郭子興,朱元璋手上不會有一支屬於自己的軍事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加上自己的手段,最終成就帝業。另外,和他一起放牛的小夥伴並沒有什麼出彩人物。
-
4 # 博士科普
朱元璋並非一直不識字,自從他開始起義之後就一直很注重學習,尤其是劉伯溫來投以後,他基本是天文地理、帝王權術什麼都學。他的玩伴雖然也是如此,但他們充當的是將才而不是帥才,可以從實踐中積累經驗。
-
5 # 北大記著
兄弟齊心,其力斷金。朱元璋可以說是封建王朝唯一白手起家布衣天子。元末起義,和小夥伴這些兄弟共同打江山。他出身貧苦深知百姓疾苦。嫉惡如仇。這讓朱元璋在民心中形象很好。得人心者得天下。他在民心影響讓他名聲大震。像劉伯溫這樣的名仕都投到他麾下,幫他出謀劃策,眾人拾柴火焰高!君臣上下一心。為打勝仗做了堅實保障。最終掃平天下,登基坐殿。共同打打江山夥伴也封喉拜相。同享榮華富貴。然而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朱元璋也是如出一轍,火燒慶功樓。同富貴也成了泡影!封建權力伴君如伴虎。這就是權力王朝本性。
-
6 # 小義老師扯歷史
朱元璋的成功首先是個人努力的結果,在寺廟做和尚和雲遊四方時自學文字,還養成了寫日記的好習慣,不僅識字更多,還能鍛鍊寫作能力和思考能力,為日後管理團隊和批閱奏摺打下基礎。這裡不得不提到的,朱元璋智商情商雙高,而且特別高,有天賦加努力,想不成功都難。
說起身邊的班底,朱元璋是幸運的,發小都是目不識丁的窮苦孩子,竟然出了很多軍事奇才,帶兵打仗能力強,用起來比招聘或勸降的武將順手多了,而且朱元璋對他們極為信任,配合也有默契,朱元璋太幸運了。
說朱元璋能力強,把泥腿子小夥伴都培養成軍事將領,這點不敢苟同,他們還是要底子好才行,軍事才能完全靠培養不靠譜。
-
7 # 文史哲趣味談
不識字的朱元璋能當皇帝,他的小夥伴也功勳卓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
1、時機和機遇
首先,時機和機遇是很重要的。天下大亂的時候,起兵造反比和平時期容易多了。為什麼三國時期盛產謀士,而且很多謀士的計策堪稱妙絕,神來之筆比比皆是,用經濟學的話語來說,是需求決定了生產。社會需要這些,於是就有大量的供給,供給多了,就可以優中選優,優勝劣汰。要是和平時期你供給個造反的計謀試試,分分鐘就被扭送到監獄了。舉個例子,《雍正王朝》中曾靜鼓動嶽鍾琪造反,嶽鍾琪將他的證據收集好後,連人一起送給了雍正。
你和平時期造反,成本太高了。你扯大旗放大炮,估計沒有幾個人跟隨你,結局就是某州縣文書“本月捕盜五人”。要是動亂的年代,很快就能聚集三五百人或者三五千人,根本不愁拉不起來隊伍,所以時勢造英雄。
另外,烽煙四起,當時政府的注意力被分散,而且會優先選擇打擊最大的目標,你的目標小很難排上號。朱元璋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也執行得很到位。
總之,大環境要合適,就拿炒股來說,這是基本面分析,基本面好的話,你可以趁勢而飛,要是趕上風口是吧,豬也能飛起來。
2、起點的問題
基本面好了,那就是個人和團隊的問題了,老朱的團隊確實是不咋滴。朱元璋個人的文化水平也很低。這個是不影響造反的,因為砍人頭之前是不需要先背個四書五經或者唐詩三百首的,手起刀落,乾淨利索就可以了。而且老朱當過和尚,心中默默超度他們還更好呢,呵呵,玩笑話。
作為基礎的造反者,就是小兵或者低階下層的領導頭目,需要不了太多的知識,作戰勇猛(有戰功)、人機靈點(能保命)就可以了,所以起點不決定終點,也不決定走得快慢和能走多遠。
3、學習:生而知之,學而知之
不一定非得讀書才是學習,和手下一起喝酒吹牛也是學習,特別是與有知識有文化的人。朱元璋當上皇帝才開始讀《四書五經》,對孟子的觀點很不滿,說這個老頭要是活著,非用刀棒找他理論一番。戎馬倥傯的歲月裡,沒有時間細細扯這些形而上的東西。
有些人對一些東西自己能參悟,一接觸就懂了,就像劉邦,張良拿黃石公的學問和劉邦一談,劉邦就懂了,這時候劉邦都四十多了,這基本上是生而知之了,張良和項羽說這些,項羽一臉懵逼。
有些人是學而知之,朱元璋有了一定的地位後,覺得自己需要知識,就蒐羅了很多謀臣,這些都是他的知識。現在很多公司發展到一定程度就請諮詢公司和管理公司,也是需要知識。曾國藩的幕府大家都知道了,人才淵藪,智慧之士如過江之鯽,有事了大家一人出一策,擇善而從,這樣基本不會走什麼決策彎路。
劉基、朱升、李善長、胡惟庸、呂昶、王廣洋、宋濂、方孝孺等這些人的智慧比朱元璋自己讀了四書五經和諸子百家更有用吧。《史記·殷本紀》說商紂王“智足以拒諫,言足以飾非”,在造反的時代,許多成功的反而是文化素養不高的,他們因為自己知道自己不足,反而有很強的學習意願,聽從有才能的人的建議而行事,不會獨斷專行和師心自用,更不會一意孤行,把隊伍帶到爛泥坑裡。
《管子·小匡》說:“人君唯優與不敏不可。優則亡眾,不敏不及事。”國君唯有優柔寡斷、不敏於事是不能允許的。優柔寡斷就失去眾人,不敏於事就做不成事。朱元璋善於決斷,人還是機靈聰明的:我讀書少,你想騙我也是不容易的。
4、擇善而從
因為不忘初心實在是太難了。劉邦進了咸陽,看見那麼多的美女財寶,腿都軟了,不想出去,誰人勸他都不行。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後,告訴她大觀園都是她的,她會怎麼樣?有一天給阿Q說,秀才娘子和秀才娘子的寧式床都給他,阿Q會怎麼樣?
劉邦這時候也把持不住,樊噲這個武人給劉邦說,秦王就是因為這樣才滅亡,你現在踩著秦王的腳後跟,結果會和他一樣,劉邦幡然醒悟,然後退了出來。很多人革命走到一半就飄飄然了,陳涉起義後也是自己飄了,張士誠則是小富即安,陳友諒為了目的不擇手段,能夠保持初心實在太難。
項羽當時一把火燒了咸陽城,但是西安在當時是非常適合做國都的。別人勸他在西安建都,他看著殘破的西安,說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要建都彭城。然後這個人罵項羽沐猴而冠,項羽把他煮了,在定都這樣的關鍵事情上,項羽沒有擇善而從。劉邦想定都洛陽,被勸阻後,就定都西安了。
5、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靚,附驥尾而至千里
《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列傳》中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賈子曰:“貪夫徇財,烈士徇名,誇者死權,眾庶馮生。”“同明相照,同類相求。”“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靚。”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巖穴之士,趣舍有時若此,類名堙滅而不稱,悲夫!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
譯文如下:
孔子說:“有道德的人最怕的是死後名聲不被傳揚。”賈誼說:“貪婪的人為財而丟命,壯烈之士為名而獻身,自命不凡者為權勢而死,普通老百姓愛惜自己的性命。”《易經·乾卦》說:“同樣明亮的東西就互相輝映,同樣種類的事物則互相應求”。“雲跟從龍而生,風伴隨虎而起,聖人出現,萬物也因之而引人注目。”伯夷、叔齊雖是賢人,不過因為孔子的讚揚而聲名更為昭著。顏淵雖然專心好學,也不過因為追隨於孔子之後而德行越發顯露。巖穴隱居之士,取捨是如此有規範,這些人名聲淹沒而不被稱道,實在是可悲的事情!民間的普通人,想磨礪德行,建立名聲,如果不依附那名望、地位極高的人,哪能留名於後世呢?
這一段話說朱元璋的小夥伴實在是太合適了。舉個例子,阿里巴巴當時創業時候,招聘人才是很難的,好大學的學生看不上,但是那些二三流的大專的,只要跟著能一條道走到黑的,阿里上市後也能實現財務自由。
創業初期,很難招聘到優秀的人才,只有鄉里鄉親的才一起。後來朱元璋地盤多了,就可以廣納賢才了,但當初跟著的也能水漲船高。當然,這樣是淘汰賽,這期間肯定有不少掛掉的,然而剩下的人拿的都是原始股啊,價格低,收益大。
曾國藩起兵的時候,招募的都是湖南鄉下人,後來他弟弟更狠,只招募自己家若干裡的人。如果只招募自己家鄉人,這樣會導致團隊排斥外人,後來淮西和浙東鬥這未嘗不是一個原因,湘軍中也有比如程學啟就憤而出走到淮軍。
5、打天下和守天下,馬上天子的治國
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之。由革命黨變成執政黨,中間的轉變需要很大的努力。
宋朝宋敏求的《春明退朝錄》有這樣第一段話。宋太宗淳化五年的時候,宋太宗對大臣說:“聽斷天下事直須耐煩,方盡臣下之情。昔莊宗可謂百戰得中原之地,然而守文之道,可謂懵然矣。終日沉飲,聽鄭衛之聲與胡家樂合奏,自昏徹旦,謂之聒帳。半酣之後,置畎酒篦,沉醉射弓,至夜不已,招箭者但以物擊其銀器,聲言中的。與俳優輩結十弟兄,每略與近臣商議事,必傳語伶人,敘相見遲晚之由。縱兵出獵,涉旬不返,於優倡猱雜之中,復自矜寫春秋,不知當時刑政如何也。”
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守之。李世民和大臣經常談論如何治天下,李世民還與文臣謀士討論學問,宋太祖和宋太宗也是如此,還苦練書法。朱元璋得天下後,學習更猛了,開始讀四書五經了。許多人不是這樣做的,隋煬帝滅南陳,又在揚州當了很多年的官,可謂文武雙全,最後的下場大家都知道了。後唐的莊宗基本就是一個標準的反面教材。
宋太祖說“聽斷天下事,直須耐煩,方盡臣下之情”。這個朱元璋有個活生生的例子,刑部主事茹太素奏摺字數長,且語句複雜,晦澀難懂。所以朱元璋每次看他的奏摺都很不耐煩。一次,茹太素又上了一份奏摺,朱元璋命中書郎王敏念給他聽。當聽到一半時,朱元璋還是雲裡霧裡,不知所云。憤怒的朱元璋直接召來茹太素打了一頓板子。
打完之後,朱元璋又讓人繼續念給他聽,直到16500個字時,奏疏總算是進入了主題。其實茹太素在奏摺中提的幾個建議都可以施行且頗為重要。第二天,朱元璋再次將茹太素召來,先是表揚他提的建議切實可行,後又批評他的奏摺太過囉嗦冗長,明明只需500個字就能表述清楚的事,卻用了一萬七千多個字。
此事也恰恰說明朱元璋是個能耐煩的人。我們看現在的滴滴,鬥贏了快的,鬥贏了優步,基本壟斷市場還是戰鬥心態,結果一個蹉跌,現在局面有點維艱。
-
8 # 瀾僡小世界
朱元璋應該從小就認識字的,雖然因為家窮,沒有能力上學,但他的母親是識字的,所以他有文化的底子 ,當然,他有那麼大的成就,與他持續不斷的努力學習分不開。
回覆列表
朱元璋只是小的時候因為家境貧窮沒有上過正規的私塾而已,不能說他大字都不識。歷史上的朱元璋不僅會讀書識字,而且他天資聰穎好學,文化造詣也是很高的。
在兵荒馬亂的年月,朱元璋仍是手不釋卷,絲毫不浪費一點學習時間。據《明史》記載,朱元璋在行軍中
“身在行間,手不輟書”明初大才子劉伯溫更是稱讚朱元璋
“聚精會神,凝思至道”正因為本身的聰穎好學,朱元璋寫文章時更是妙筆生花,下筆立就,不僅有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而且通古博今,極具廣度和深度。
“筆立就,莫不雄深宏偉,言雅而旨遠,仰瞻揮灑之際思若淵泉,頃刻之間煙雲盈紙,有長江大河一瀉萬里之勢。”由於自己身後的文化功底,再加上自年少多災多難歷練,使朱元璋練就了堅毅的品質和殺伐決斷的特性,為他的成功之路奠定了基礎。
和年少朱元璋放牛的夥伴中,以湯和與徐達最為著名,他們不僅是朱元璋的發小,更是統率一方的大將。
徐達像-他們雖然沒有讀過書,但是他們都是武功高強,且聰明機靈,在實戰中不斷總結和學習。如果說朱元璋是從書本上學知識,那麼他們就是在戰場上學習知識。另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他們有朱元璋這麼一個好的領導和伯樂。如果朱元璋是昏聵不堪的,那麼縱使他們有經天緯地之才也沒有發揮之地,更別說建功立業了。
總而言之,朱元璋和他的夥伴之所以會成功,和學習是離不開的,無論是從書本還是生活中都要學習。沒有平白無故的成功,不要老想著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努力學習才是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