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育兒心典

    因為娜媽的寶寶也是男孩,剛去幼兒園的時候也出現過一兩次在幼兒園動手打小朋友和被小朋友打的情況,老師發現了此類狀況現場制止教育並告知了家長。這種幼兒打人的行為又叫幼兒攻擊行為,是幼兒園階段的孩子中較為普遍存在的現象。

    如果偶爾出現這樣的狀況,家長不必太過焦慮,但一旦發現了就必須正確引導與教育。尤其是有些小朋友總是喜歡動手打別的小朋友,成了班上的“小霸王”,老師不得不每天向他的爸爸媽媽“反映情況”,這時候家長就要重點關注了。

    1、分析原因

    一般來說,孩子的攻擊行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1)為了實現某種目標,當其他方式無法做到時,就以攻擊行為作為手段;

    2)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或是接近別人,故意去挑釁。

    從另一個角度講,這也是因為孩子缺乏正常人際交往的經驗和手段而採取的不良的替代方式。

    雖然二胎政策放開了,但畢竟大多數孩子還是獨生子女,一個人也比較孤單,缺乏玩伴和與同齡孩子交往的經驗;在家裡,寶寶是集父母長輩的萬千寵愛於一身,所有的人都照顧他、遷就他,所以在家呼風喚雨、為所欲為,稍不如意,就用哭鬧、喊叫,甚至對父母長輩大打出手,難免形成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的不良習慣。

    當他們進入幼兒園以後,每天處於同齡幼兒群體中,自私心理、攻擊性強、不合群等特性都會集中暴露出來。當不會正常溝通或正常溝通不成時,寶寶不知道還有什麼辦法能解決問題,有些孩子就會動用武力。

    其實,這個錯誤也不在孩子,而是以往家庭教育中的失誤造成的,只是在家中爸爸媽媽體會不到。到了幼兒集體生活中,問題就出現了,被老師“告狀”了,才覺得情況嚴重了。

    2、應對方案

    1)出現這個問題,最好是爸爸或媽媽在放學後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或回家找一個沒人的屋子,認真嚴肅的與寶寶做一次交流,問清楚原因,聽他怎麼說。如果能和你交流就是好事,如果以哭鬧姿態面對爸媽更要嚴肅對待,控制其情緒,不要打罵,可以讓其獨處,不理會他(爸媽千萬不能得過且過),直到能與你正常交流。然後問清原因,講明道理。

    2)在家庭教育中,長輩也要愛之有度,不要過分呵護、遷就和溺愛。一旦在家中發現有動手打長輩的現象,就一定要嚴肅制止,不讓此類事情再度發生,這是養成良好習慣的開端。

    從小就要教育孩子尊重師長,禮貌待人,要讓孩子孩子懂得分享、懂得愛護和照顧別人,以免孩子形成自私的心理和自我為中心的習慣。

    3)要教給寶寶與人交往的方法:這個方法不只是把自己的玩具拿出來與小朋友一起分享,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遊戲的概念,而是具體的表達、溝通的方法。比如,畫畫時,寶寶缺一支紅色的彩筆,想借用別人的,可以去問問小朋友:“這個紅色彩筆你現在用嗎?可以借我一下嗎?”

    如果小朋友也剛好用這支彩筆怎麼辦?告訴寶寶,可以看看能不能再找其他人借,或是先畫別的顏色,等小朋友用完再借等。 在家中,當寶寶有什麼需要時,也不要總是有求必應,所有的人都為他“讓路”,而是要利用這樣的機會鍛鍊寶寶的交往能力和耐心。

    4)要培養寶寶自己處理問題的能力:孩子年齡小,只是告訴他友愛、謙讓、合作等詞彙,他還不能完全理解這些詞的含義。所以,爸爸媽媽應該隨時用生活中或者是故事書中的事例,教會寶寶對具體問題該採取什麼方式,以讓幼兒真正學會和理解合作、謙讓的意義。比如,兩個小朋友只有一個變形金剛,誰都想玩,怎麼辦?先不要直接給寶寶答案,可以問問他:“你們在幼兒園有沒有兩個人都想玩一個玩具呀?那你是怎麼做的?別的小朋友又是怎麼做的?”還可以啟發寶寶想一想,如果他是故事中的小朋友,他會怎麼辦等。

    5)平時不要給孩子看太多打鬥的電視或影片,奧特曼打怪獸可以看,但不能總看這個。而且爸媽在看過此類電視後要經常提醒孩子,裡面打鬥都是假的,而且奧特曼是打怪獸,是正義的,不會去打小朋友的。建議給孩子多看看汪汪隊、超級飛俠之類的有教育意義的動畫片。

    6)當然,也有個別孩子的攻擊行為問題已經比較嚴重,無論爸爸媽媽和老師怎麼講道理,也無濟於事。對於這樣的孩子,也不妨在不影響其身體和心理健康的前提下,給予適當的懲罰。

    比如:在寶寶打人後,讓他獨自在另一個房間罰站;

    不允許他參與某項他喜歡的遊戲活動,打人那天回家不可以看動畫片等。

    讓寶寶透過這樣的教訓吸取經驗,以後不再犯錯。

    【娜媽心語】這樣事情家長的態度和耐心是改變孩子的關鍵所在,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加上幼兒園也會在日常教育中不斷給寶寶強化這些概念,畢竟孩子還小,性格的可塑性很強,相信大多數孩子都能很快融入集體生活,學會和小朋友友好相處,改掉打人的壞習慣,成為受小朋友歡迎的小朋友。

  • 2 # 陳鐵男228

    小朋友喜歡打人,在學術上被稱為「具有攻擊性行為」。很多孩子兩三歲的時候「被打」,四五歲的時候「打人」

    孩子發展出攻擊性行為,主要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遺傳因素

    不同孩子天生的神經活動型別就不同。有的孩子生下來就容易情緒激動、興奮性強、反應速度快等。

    但是,對孩子是否產生攻擊性行為起決定性作用的,還是後天環境與文化教育。

    社會環境

    孩子天生就是喜歡並且善於模仿別人的。

    一是對現實生活中「壞榜樣」的模仿。有的孩子本來很守規矩,從不打人;但坐在他旁邊的同學很調皮,沒事就打別人幾下,還經常會去招惹他,欺負他。無形中,孩子就學會了,當同學再去打他的時候,他也會還手了。

    一是對虛擬世界中「媒體內容」的模仿。隨著大眾媒介的普及,越來越多的孩子會觀看動畫片、卡通片(《X出沒》、《X特曼》等等),其中不少都充斥著一些暴力、復仇的鏡頭,而孩子常常因好奇、刺激而模仿,使孩子不知不覺地都模仿學習了攻擊性行為。

    家庭教育模式

    孩子的攻擊行為還與家庭教育模式有關,這也是造成孩子攻擊性行為的重要原因。

    從學術上來說,不太好的家庭教育模式主要分為「絕對權威」、「過度溺愛」和「過分放任」三種。這三類家庭,都會有對孩子不適合的限制。這些,都是造成孩子攻擊性行為的重要原因。

    當孩子從2歲到3歲,從「被打」變成「打人」,我們該怎麼做呢?

    糾正觀念

    一方面,父母首先糾正自己的觀念,形成正確的教育觀。

    另一方面,父母還要逐步糾正孩子「打人能獲得成就感/想要的東西」這類觀念。雖然在動物世界,靠暴力壓制別人確實能獲得利益,但人類社會是不同的。

    想要糾正孩子的觀念,父母要多多和孩子溝通,讓孩子信任自己,才會認同自己所提出的建議。

    減少刺激

    年齡較小的孩子,自控能力相對較弱的,他們的行為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

    與成人相比,孩子的行為更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所以古人就很重視對環境的選擇。例如家喻戶曉的「孟母三遷」。

    孟子和媽媽,在他父親過世後,住在墓地旁邊。孟子經常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皺起眉頭說:「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起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曆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現在很多父母只重視學區房帶來的學習環境,對生活的社群環境反而不太重視了?)

    不過,除了選擇「大環境」以外,生活中,父母還需要注意「讓孩子們減少衝突/摩擦」的小環境因素和佈置,例如:

    - 給孩子提供較為寬敞的遊戲空間,各活動區域應稍有間隔,防止孩子因空間過分擁擠,引起無意的碰撞造成衝突和摩擦;

    - 玩具和食物的數量儘量充足,供他們自由選擇,以減少孩子彼此爭搶玩具的矛盾衝突,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 阻止孩子接觸不良傳媒,例如有暴力元素的影視劇等。

    合理宣洩

    有些孩子可能由於害怕懲罰,強行抑制自己的攻擊意向。長此以往,會產生過分的焦慮,影響心理健康。

    這時,父母要教會孩子宣洩情感的方法,允許孩子採取合理的方式進行心理宣洩,來取代攻擊行為。

    例如,教孩子用言語來傾訴內心體驗的攻擊性情感,引導他們在適當的場合大哭大叫,以宣洩內心無法排洩的挫折、憤怒與煩惱等等。也可以鼓勵孩子參加各種有趣的遊戲活動,轉移他們的攻擊性情感。

    以及運動、玩沙子、踩水等遊戲中的跑、跳、扔、戳、踩等發洩行為,也能有效幫孩子控制情緒。

    提供榜樣

    既然孩子能透過模仿去學習攻擊性行為,那麼同樣也可以透過模仿來學習謙讓、互助、合作的行為。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淡對各種行為卻缺乏正確的認知,只是一味地學習模仿,所以父母也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比如,很多父母習慣「口頭」教育孩子不準打人,但是,父母在孩子犯錯誤後,就狠狠地「身體力行」打他一頓,這樣當然會助長孩子打人的毛病。

    自我控制

    孩子4歲左右開始形成心理理論,此時父母可以培養他們的同理心、同情心,幫他們認識到攻擊行為所帶來的惡果,學會對攻擊行為進行自我反省和自我控制,從而有效地抑制打人等攻擊行為。

    回到題主的問題,孩子打人你們做出的「懲罰」是什麼呢?不管是獎勵還是懲罰,也許讓他意識到打人是不對的,但是你們有告訴他如何「不打人就去解決/處理問題」了嗎?

    孩子平時接觸的環境是怎樣的呢?是不是看一些有暴力傾向的動畫片,甚至和成人一起觀看「好人打壞人」的電影/媒體節目?

    對4-5歲的孩子,還沒有發展出較好的心理理論,此時給他「設定規則和邊界」也許是更有用的做法——這些規則和邊界是絕對不能去觸碰的。

    現在我家寶寶已經上中班了,我開始給她找一些app來對她輔導學習,英文類的還沒找到,但是識字類的我有特意買一個,我先自己試玩一遍,覺得比較好操作,有趣味性,才讓她試玩一下,看她喜不喜歡,叫《貓小帥學漢字》,也沒有天天教她看,但她隔一段時間會要求自己要看,當走在街上看到哪個認識的字,她就會開心的指出來 ,然後回來檢視自己讀的對不對,如果她不想看我們也不強求。到現在,已經能認800個字了呢。

  • 3 # 泥巴媽媽

    第一,在家裡父母管教的時候,是否也用打的。所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言行舉止對孩子會有很大的影響。包括幫忙的爺爺奶奶的行為。如果有的話,請停止這種教育方式。給孩子一個正確的引導方式。

    第二,孩子透過打人的方式去了解對方。這是人類原始的一種攻擊性學習行為。這種情況要及時給予正確的規勸,糾正錯誤,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

    第三,孩子的心理是否受了某種不好的影響。比如電視暴力畫面,見過別人打架或者受其他小朋友影響,被打過的孩子可能更容易學會打人,發洩心中的不滿。這種情況父母要多給予一些關懷,多問問孩子,緩解排解心理的陰影,再給他正確的交往方式。

    最後,父母要多陪孩子,多去一些愉快活潑的幼兒環境中,教會孩子成長。不要過於慣孩子,做錯了就要指出來。

    每一步成長的錯誤問題,背後都有個原兇,希望我們家長都要重視。

  • 4 # 李瑞營養師

    4歲孩子老是打人,是否在之前就以打自家人為探試時,家人並未阻止?

    寶寶一歲左右時,懂很多東西,但是語言發展尚慢,不能很好的表達或者家長不理解他的意思,就特別容易煩躁,摔東西、打人,如果家長不給予好的引導的話,寶寶可能就會變本加厲!雖然有句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但是並不是三歲的時候才去給他糾正性格,而是在他出現不好習慣或行為時,及時糾正,三歲就已經可以看出孩子處理事情的差別了。

    現在的孩子往往由老人帶,出現打人、搶東西等問題時,隔代親就會出現“孩子小,他還不懂事”,在敏感期錯過了糾正的機會,越長大越發現孩子有些不好的習慣。

    現在已經4歲了,也更好溝通了,家長給予正確地引導,比如自己摔倒了或被打了是不是會疼會委屈,同理感受一下別打人的感受。

    二是家長做好表率,不隨便動手打孩子,也不粗暴解決問題。

    孩子的成長就像樹苗的成長,總有一些斜枝歪杈長出來,如果不及時修整,小樹苗就無法長成筆直的棟樑之才!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至關重要,願您的孩子在快樂的氛圍裡的成長!

  • 5 # 使用者如果有始有終

    孩子4歲老打人怎麼辦?

    每個孩子到了4,5歲,通常都會用一些極端的手段,來吸引起大人的注意,同時也向大家宣示:我長大啦,不用你們管。

    鄰居的孩子五週歲了,也愛打人。,第一次打人的時候,他媽媽認真教育了他,告訴他打人是不對的,沒禮貌的孩子才打人。並告訴他媽媽愛他,希望他做個懂事的好孩子。

    第二次打人的時候,他媽媽還是耐心的跟他講道理。

    又一次,他一捶打在一個認識的阿姨腰上,那個阿姨扶著腰半天沒起來。這一次他媽媽真的火了,扔給他個書包,把他從家裡攆了出去………並告訴他:手癢癢了,就打牆,上不知道疼……

    這樣膠著了一個多小時,小子這次真嚇傻了。從那以後他再也不打人了。

    這個例子足以讓你知道該怎麼辦了。

    還不明白,就簡單點說:以牙還牙!讓他明白被打人的感受。

  • 6 # 媽媽要成長

    孩子打人有一定的規律,如果說孩子以前不打人,從最近開始打人家長就應該從各方面找找原因。如果孩子以前就打人,那作為家長應該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孩子打人分以下幾種原因:

    1.語言表達能力差,透過肢體語言進行交流。

    2.被父母忽視的孩子。父母對孩子的關注過少,一些孩子透過觀察父母的行為發現打人能喚來父母的關視。孩子就會經常做家長關注的事情引起父母的注意。

    3.還有就是父母和孩子在相處的過程中比較粗暴,如果父母經常用打來懲罰孩子,孩子和別人交流時也會延用父母的交流方式。

    對於孩子打人的情況存在敏感期,家長要引導孩子怎樣正確的交流。每個孩子都存在原始的攻擊性,父母需要正確的引導孩子行為。

    怎樣引導孩子呢?

    1.首先父母的正向行為對孩子有很大的影響,行為舉止文明的家庭培養出來的孩子更加的文明禮貌,在和小朋友相處時更加的尊守秩序。

    2.弱化孩子不好的行為。在孩子的行為中要強化孩子正面的行為,弱化孩子的不好行為。

    那弱化對於孩子打人怎麼處理呢?

    我家表妹在這點上做的非常好,她家女兒就是特別的典型,沒有原因,看到小朋友就想動手,有時候看到爸爸媽媽也會對手。表妹觀察的特別仔細,孩子剛伸出手他會說:“妮妮,喜歡小哥哥就親親。”

    妮妮會放下握親的拳頭,親親身邊的小朋友。在家對爸爸媽媽也是,表妹的用正面的語言和行為引導她。在家切記家長拿著孩子的負面行為開玩笑,這樣容易加深對這些行為的印象。

    孩子都是需要引導的,只要家善於觀察,運用方法,孩子都很多行為都會被正面引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演義》中曹操為什麼以發代首?否則,會有什麼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