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禁街虎1

    咱先別說這問題水平與否,先說說割發。

    割發,在古代,也叫割發代首,學名:髡(kun昆音)刑,現代知道這個刑罰的人並不是很多。

    什麼是髡刑?就是剃掉頭髮之刑。現代人看了可能會哈哈大笑,剃頭算什麼?光頭者遍地都是,朋克頭也很流行,如果剃頭也算是刑罰,那現在多少人在無形的受罰?

    事實並非如此,古代人長髮包巾,大致是取軀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可輕動的意思。最著名的就是夏侯惇獨目啖睛。夏侯惇攻打呂布時,被呂布部將曹性一箭射中眼睛,夏侯惇拔下箭矢,竟然連眼睛都帶出來。夏侯惇大喝一聲:父精母血,不可棄也,隨後竟然將箭頭上的眼珠吞下。可見,古代人對待身體的零部件是如何看重。

    頭髮也是身體一部分,剃頭,就是毀了這一部分應有之物,是對個人無限羞辱和打擊。甚至於剃髮和殺頭是相等的。

    本來曹操早已下令禁止兵士糟蹋糧食,可是馬踏麥田,還是讓他惱怒不已。為啥?只為那幾顆麥苗?當然不是。

    好的為將帶兵者,務求軍紀嚴明,軍令如山。三國演義裡,于禁兵敗之際,尚且砍殺違令的青州兵以安軍紀,深受曹操讚賞,並不加罪;曹操視察細柳營時,徐晃部下規整嚴明,都讓曹操讚不絕口。曹操還給了徐晃一個評價:真有周亞夫之風!

    以上可見曹操對軍紀要求甚高,令行禁止,言出如山。此次踐踏麥田,雖然是飛鳥驚馬的原因,但是曹操自斷頭髮,以為警示,所指就是讓大家明白,這次是失誤,你們要是再犯紀律,無論何種原因,都是故意。原本曹操要執行軍法,砍頭了事。一眾文武都勸諫,更說是刑不加於大夫,曹操才放下要抹脖子的寶劍,改為割發代首。雖然不排除曹操有作秀的可能,但是當時情勢再明白不過,我都知罪了,你們再踩麥苗試試,到那時,可就不是割發了,而是砍頭。

    劉備能得民心,靠的就是對百姓秋毫無犯。曹操能平定中原,靠的也是軍紀。可惜的是,這規矩是曹操早期堅持的,也可能是隻針對外姓文武,對內則不然,否則,長坂坡趙雲一槍刺死的背劍將軍夏侯恩也不會帶兵劫掠了。

    當時,曹操此舉無疑震撼了手下官兵,也讓百姓看到了希望,這為他打下良好基礎幫助頗多。如果沒有這種以身作則的表現,那麼多魏軍,誰願意聽他指揮?

  • 2 # 張越智872

    其實曹操割發代過的舉措是為了維護紀律的尊嚴,更是以身作則的具體表現。因為曹操心知肚明,一個沒有紀律的軍隊是不會長久的!一個不能維護紀律尊嚴的領導人是不能取得戰爭勝利的!

    在這一點上,毛主席也有同感!所以毛主席說:“軍隊向前進,生產長一寸,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並說:“紀律是執行路線的保證,沒有紀律黨就無法率領群眾同敵人進行有效的鬥爭。”因此毛主席制定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一直貫穿軍隊的始終。於是就創造瞭解放軍十萬大軍在農民的蘋果園裡休息時,一個蘋果都不少的感人事蹟。在中國經濟困難時期,毛主席七個月不吃一口肉。以身作則的毛主席令全華人民敬仰。

    歷史上,凡是高瞻遠矚的領導人都是維護紀律的典範。秦始皇只所以能統一中國,就是因為秦始皇能夠打破等級觀念,一視同仁。不論你的出身如何,只要你有戰功,就給你相應的獎勵,公平對待每一個士卒。

  • 3 # 湘水微波

    曹操以發代首是討伐張繡的時候發生的故事。

    當時曹操征討張繡途經大片麥地。麥子已熟但因戰亂百姓逃避,一直無人敢來收取。曹操大軍路過,如不加以約束,成熟的麥子將被踐踏而損失掉。所以曹操發出了極為嚴格的軍令,就是踐踏麥田者處斬。

    為何要作出如此嚴厲的軍令呢?因為上次征討袁術,已在勝利之際,因軍中缺糧造成軍心不穩,曹操叫管糧官發放糧食時由大斛改成小斛發放,結果軍士怨氣沖天,不久曹操怕兵變,當眾殺管糧官,說是他擅自大斛改小斛,軍心復又穩定。那場戰役終因缺糧而退兵告終,曹操十分惋惜。現在糧熟之際出兵征討張繡,有感於上次缺糧,在自己軍紀感召下,老百姓就能大膽來收取麥子了,軍糧充足才能打勝仗。果然老百姓十分感激,望著走過的軍隊而拜,並出來收割糧食了。

    偏不湊巧麥田驚起了一隻鳥,造成曹操的馬受驚踩壞了一片麥田,曹操見了叫官員議罪,並拔劍出來要自盡。左右急忙勸阻。郭嘉說出了一個道理,就是法不加於尊者,曹操身為丞相自然免罪,但曹操覺得自定的軍法應尊守,所以有了以發代首(以割頭髮代替斬首)這樣一個故事。曹操如不懲罰自己,那會造成軍令不嚴,軍威難立。果然,以發代首後三軍悚然,無不凜遵軍令。

    曹操歷來被稱之為奸雄不是沒有道理的。上次殺管糧官來穩定軍心,就是一次充分體現,這次以發代完全是他自導自演一曲戲,純屬一次奸詐的表演,目的就是讓軍人知道軍令不可違,拿以發代首作為出征前的立威,同時獲取民心讓百姓感恩戴德,可謂一箭雙鵰也。

  • 4 # 使用者王者孝

    割發代首在古代是一種刑罰,曹操為什麼割發代首,看看曹操是怎樣一個人。

    曹操(公元一五五一一二二〇年)字孟德,沛國譙(今安微亳縣)人,是三國時期一位傑出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出身寒族,"本非巖穴知名人土"。年輕時,“攬申、商之法術",以執法森嚴著稱。二十歲那年,任洛陽北部尉。一到任,就趕製五色大棒十根,懸掛在衙門兩側;命人四處張貼告示:凡有違法者,“不避毫強,皆棒殺之"。漢靈帝的龐幸宦官蹇碩的叔父倚仗權勢,公然為非做歹。曹操大恕,立即命人將他倚法處死,京幾上下都為之震動。幾年後,遷任濟南相,又下令“楚斷淫祀”,使所轄之境,“奸究逃竄,郡界肅然"。年輕的曹操初露鋒芒,就大為“強豪所忿”,表現出與當時的土族、俗儒截然不同的戰鬥銳氣。

    曹操是地主階級的法家政治家,他起兵的目的,同那些爭權奪利的世家土族代表袁紹、袁術不同。曹操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清楚的表明,他起兵的目的,是要用戰爭手段消滅戰爭,結束軍閥混戰的面。為實現這一厷大抱負,曹操一起兵,就以遠大的政治目光,制定了政治、經濟的兩大方針。

    在政治上,曹操堅持“奉天子以令不臣"。一九六年,他親自把漢獻帝接到許昌。

    在經濟上,曹操提出了“修耕值,畜軍資"的方針。他深知“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的道理,稱讚秦國“以農兼天下",漢武帝“以屯田定要西域",都是"先代之良式",他繼承、仿效了這些前輩法家的經濟措施。從公元一九隻年起,曹操開始在許昌用圍大規模“建制屯田",命令各州郡“創置田官"。結果,使“所在積粟,倉廩皆滿”,軍隊"無運糧之勞",為曹操所進行的統一戰爭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上述可以看出曹操法治天下的理念,堅定不移。

    《三國演義》中的割發代首,是作者描寫曹操奸詐、假仁假義的作秀虛假行為。之前曹操己下令,三軍不得踩踏民田毀壞麥田,違者斬!結果意外,自已馬踏麥田。如果自已不以身作則,將失軍威,動搖軍紀,失去戰鬥力,難以指揮。所以曹操拔劍欲自刎,眾將勸說下,曹操割發代首,以示表帥。歷史上曹操並非作秀虛偽之人,而是嚴於律已,認真執法的人。如果不是曹操的以法治軍執政,以身作側,不會戰勝比自己強大袁氏土族軍閥革劇勢力,統一中原;擊敗不斷侵擾的烏桓奴隸主貴族,結束祖國北方的混戰局百。成為三國鼎立的梟雄,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

  • 5 # 無為老巷

    曹操早已下令禁止兵士糟蹋糧食,可是馬踏麥田,還是讓他惱怒不已。為啥?只為那幾顆麥苗?當然不是。

    好的為將帶兵者,務求軍紀嚴明,軍令如山。三國演義裡,于禁兵敗之際,尚且砍殺違令的青州兵以安軍紀,深受曹操讚賞,並不加罪;曹操視察細柳營時,徐晃部下規整嚴明,都讓曹操讚不絕口。曹操還給了徐晃一個評價:真有周亞夫之風!

    以上可見曹操對軍紀要求甚高,令行禁止,言出如山。此次踐踏麥田,雖然是飛鳥驚馬的原因,但是曹操自斷頭髮,以為警示,所指就是讓大家明白,這次是失誤,你們要是再犯紀律,無論何種原因,都是故意。原本曹操要執行軍法,砍頭了事。一眾文武都勸諫,更說是刑不加於大夫,曹操才放下要抹脖子的寶劍,改為割發代首。雖然不排除曹操有作秀的可能,但是當時情勢再明白不過,我都知罪了,你們再踩麥苗試試,到那時,可就不是割發了,而是砍頭。

    劉備能得民心,靠的就是對百姓秋毫無犯。曹操能平定中原,靠的也是軍紀。可惜的是,這規矩是曹操早期堅持的,也可能是隻針對外姓文武,對內則不然,否則,長坂坡趙雲一槍刺死的背劍將軍夏侯恩也不會帶兵劫掠了。

    當時,曹操此舉無疑震撼了手下官兵,也讓百姓看到了希望,這為他打下良好基礎幫助頗多。如果沒有這種以身作則的表現,那麼多魏軍,誰願意聽他指揮?

  • 6 # 泊圖泊途

    曹操作為“三國”時期最活躍的人物,他既能平定暴亂,也能掀起事端;既能興農屯田,又會憤而屠城;既有鐵血冷酷;又有俠骨柔腸。所以新版《三國》曹操說:“可是我仍然是我,我從不怕別人看錯我!”曹操被賦予奸雄的形象,寫出作者既對曹操鄙視,但又不得不佩服的立場,也算是一種尊重和無可奈何。

    (《三國演義》中的曹操)

    當時的環境用魏書的話來說就是:“自遭荒亂,率乏糧谷。諸軍並起,無終歲之計,飢則寇略,飽則棄餘,瓦解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當時的糧草問題是個大問題,所以想平定天下,糧食就最最基本的東西,有糧不僅士兵能夠有戰鬥力,而且能安定大量的流民,消滅流寇於無形。

    《三國演義》曹操在徵張繡的過程中,路過一大片麥田,百姓因為怕官兵都跑了,麥子都不敢割。當時民不聊生,曹操深知糧食的重要性;又諸侯並起,一個好的名聲比什麼都重要,這也是為什麼曹操不選擇殺了唾手可得的劉備的原因,可謂兩項相害取其輕。

    (《三國演義》中的張繡,曹操的確會震懾人心)

    曹操釋出一個命令,不許踏麥,一有違反,直接斬首。百姓們聽了,是感激萬分。可是曹操剛發命令就打了自己臉,突然飛起一鳥,那馬看見了驚了一跳,亂踩一通。曹操當即就要砍自己腦袋以正法規。

    曹操肯定知道他的謀士會勸阻,算是一種知道結果的演戲。果然郭嘉來了引經據典,郭嘉曰:“古者《春秋》之義:法不加於尊。丞相總統大軍,豈可自戕?”好嘛,想得到領導的歡心,沒點文化是不行的。所以曹操就削髮代首。

    (《三國演義》郭嘉,開始引經據典)

    “體之髮膚,受之父母”,所以說這個行為也可以當做一種表態,糊弄那些士兵足夠了。哦對了,之前夏侯惇也幹過類似的事,著實有點可怕。

  • 7 # 佳木棲息

    小時候我有過一本小人書,講的就是曹操以發代首的故事。當時讀了故事後,在我那幼小的心靈裡還產生了很大的震動,我有些茫然同時也有些憤憤不平,曹操在我心中的印象大大地打了折扣。士兵糟踏了莊稼要被斬首,曹操的戰馬受驚踐踏了莊稼卻只是剪掉了幾縷頭髮。誰不知道頭髮剪了還會再長,腦袋要是砍了,說什麼都不會再長出來了,這樣公平嗎?曹操制定的紀律不就是用來約束別人的嘛!其實,世間怎麼會有完全的公平呢,如果曹操率先把自己給斬首了,統一北方的大業又怎麼完成呢。

    言歸正傳。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曹操是建安文化的重要發起人。他善詩歌,所創作的詩歌作品多用來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反映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史稱建安風骨。曹操認為統治者應該“鹹愛其民”。曾經採取了許多措施來實現自己的愛民思想。減輕賦稅發展農業就是他採取的措施之一。曹操還十分,不論是行軍還是打仗,都不忘記保護農田莊稼,。以發代首的故事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發生的。

    話說有一次曹操率兵出征正逢麥收時節,大片大片的麥田黃橙橙的十分喜人,曹操遠遠看著翻滾的麥浪心裡想,好一個豐收的景象啊,這些年連年戰爭,真是可憐了天下蒼生,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百老姓多麼可望吃上一頓安穩的飽飯啊!於是曹操向部隊釋出了一道命令:凡有踐踏麥田者一律處死!

    不料,騎馬行進在佇列前頭的曹操剛剛靠近麥田,一群受驚的麻雀“呼”的一下從地裡飛起,把他的戰馬嚇得一聲長嘶,尥起四蹄向遠處跑去,踩倒了一片即將開鐮的麥子,曹操心疼極子。為了帶頭守法,曹操決定割發代首,以儆效尤。古人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曹操身體力行,為兵士做出了榜樣。

    沒有嚴明的紀律的軍隊不會成為虎狼之師,勝利之師。想必這也是曹操統一北方取得勝利的一個法寶吧。

     

  • 8 # 蔥蔥那年

    三國演義中曹操在統帥大軍經過麥田時,為了嚴明軍紀,讓士兵們的馬不要踐踏麥田,否則殺頭,可他自己的馬由於收到驚嚇,竄到地裡,踏壞了麥田,不可能把自己給殺了吧!於是他就割下頭髮代表殺頭吧!在東漢士大夫階層都是把頭髮蓄長綰起,若大家看到有人把頭髮割掉,是不是如同看到罪人一般;漢朝儒家文化是主流學派,儒家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不孝可是大罪,孔融不就是以不孝被殺的?

    民以食為天,東漢末年,民不聊生,多少人沒有吃的被餓死了,曹操心裡明白,成就大事需要有一支紀律嚴明的隊伍和天下的民心,如果此時不懲罰自己,那法只對準三軍將士,自己何來的號召力;百姓守望的麥田被踏壞,此時不交代,何來的統一?

  • 9 # 智圓行方1230

    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割頭髮代表不孝,所以一般不會輕易動自己的頭髮,那曹操為什麼還要割發代首呢?

    我們來還原當時的場景吧

    曹操的官兵在經過麥田時,曹操命令官兵們不準踐踏麥地,否則要殺頭。於是官兵們都下馬用手扶著麥稈,小心翼翼地蹬過麥田,這樣一個接著一個,相互傳遞著走過麥地,沒一個敢踐踏麥子的。老百姓看見了,沒有不稱頌的,有的望著官軍的背影,還跪在地上拜謝。曹操騎馬正在走路,忽然,田野裡飛起一隻鳥兒,驚嚇了他的馬。他的馬一下子躥入田地,踏壞了一片麥田。他要執法官為自己定罪,被執法官拒絕。曹操要舉刀自殺,被眾人勸住。於是,他就用劍割斷自己的頭髮說:“那麼,我就割掉頭髮代替我的頭吧。”

    如果你是曹操的話你會叫人斬自己的腦袋嗎?可是不斬的話又有辱軍威,於是就想到了割發代首。所以說曹操是奸雄就是這樣的了。

    這個故事曾被當作曹操嚴於律己的事蹟而流傳,但從現代的眼光看看,這種場景卻是特權的彰顯。

    如今,不少官員也玩起了割發代首的遊戲,當違反了紀律甚至法律時,只是象徵性地道個歉或以內部處分形式代替法律的懲罰,個別被免職的倒黴蛋,風頭一過就又走馬上任。在這種特權之下,普通公眾自然是十分不滿,卻又無可奈何。正如曹操的馬是因受了驚才犯錯,情有可原,誰又沒有“割發代首”的可原之“情”呢?

  • 10 # 小號哥

    我認為以發代首充分體現了曹操作為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軍事家的智慧過人之處,有些人批判曹操的虛偽奸詐,但這些人是站在忠君的傳統思想之上說的,試想如果因為踐踏麥田這件事就割下曹操的首紀,主帥曹操死了,那還進行什麼軍事行動,曹操這股軍閥力量也就垮了,那中國的歷史也就改寫了。因此對於踐踏麥田這件事殺了誰也不能殺曹操。但如果沒有任何表示也不行,也沒法嚴明軍紀,所以為了給全軍起到警示作用,曹操用割掉自己的髮髻來實現,因為頭髮對於古人有著非常重要的標誌,它與自己的首級具有同等象徵,所以割發就等於割掉自己的頭顱一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吊料平臺規範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