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wu123說說
-
2 # 單親媽媽快樂育兒
我沒有和家長動過手,但是我哥哥在高中時期和我媽媽動過手,其實是推搡了幾下,也算是動手了。十幾年前的事情也不是什麼好事,我也不方便問問哥哥當時是什麼心情,為什麼動手,只是知道我媽媽說話有些過分,哥哥憤怒至極,採取了錯誤的解決方式。
我觀察我身邊,就動手來說,男孩要比女孩多得多。
我覺得孩子和家長動手主要出於以下原因:
父母教育缺失,孩子不懂得解決問題。孩子不可能從一直溫順突然變得暴力,連父母都打,這其中必然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肯定會有一些表現,比如打其他的孩子、打小動物、打砸東西等,出現問題的時候,父母沒有意識到問題,對孩子沒有及時獲知正確的引導,導致孩子覺得用暴力解決問題是對的。
孩子不懂得尊重父母,不知感恩。這點說到底也是父母失職表現在孩子身上的問題。中國自古有百善孝為先的文化傳統,孩子不尊重父母不知感恩,父母要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太多獨斷不尊重孩子?孩子犯錯時經常打罵孩子?父母對老人是否尊重給給孩子樹立一個好榜樣?有沒有過度溺愛孩子讓他覺得做什麼都是對的?
資訊社會大環境的影響。比如當年風靡一時的古惑仔,多少孩子看得熱血沸騰,模仿電影中的角色覺得特別酷。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各種紛繁雜亂的資訊都有可能出現在孩子眼前,孩子認知能力尚不明確,錯把錯誤的資訊當做信條,學以致用。
叛逆期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覺得自己有力量,用拳頭解決問題。我覺得我哥哥就是這種情況,孩子處於叛逆期可能脾氣火爆,覺得父母利用家長權威總是想控制他,再加上有些父母確實不擅長溝通交流,遇到問題孩子沒有更好的解決方式,只能用自己的拳頭解決問題。
父母發現孩子開始有“暴力”的苗頭時,就應該意識到這是個問題,及時引導教育,把問題扼殺在搖籃裡。孩子已經出現和父母動手這種情況,就應該和孩子好好談談了,嚴肅對待,瞭解孩子的需求和動手的原因,找出問題的關鍵,比如有些孩子是不懂得發洩情緒,有些是叛逆期,有些是看了什麼電視電影或者受身邊人影響學來的壞習慣等。
總之,孩子和父母動手並不代表他就是一個壞孩子,父母對孩子要有信心,及時溝通教育,孩子肯定會改掉這個壞毛病的。比如我哥哥現在工作踏實,家庭和諧,我爸媽對他也很放心。
-
3 # Auto學習
孩子向家長對手,我經歷過2次。從背後原因來看都是家長對孩子的禮儀和日常溝通做得不足導致。
孩子詞窮語盡,自己已想不到應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了比如,特別想一件東西,特別不想與爸媽說話,特別討厭一件物事. 當時的環境,一時想不起來應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直接動手去拿、去推、去搶這樣的行為就發生了,甚至擴充套件到動手和家長相博。
對策
這種時候,我們可以透過孩子的動作表情猜測他的要求。即使您已經知道孩子的要求是什麼,但還是要鼓勵並耐心等待他用語言把他的想法表達出來。慢慢訓練孩子的表達能力,抑止他們的動手解決問題的習慣本能.
家長應當給予孩子足夠的陪伴和教育,引導孩子用文明的言語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平常生活也要教導孩子如何正確的表達情感,經常和孩子游戲,多關注,多溝通,多交流,如何正確的與人相處。透過言語訓練,可以讓孩子慢慢學會在處理矛盾時不採用過激的、直接動手打人這種方式來解決問題。
孩子沒有認識到動手是違背禮儀甚至會引發更嚴重後果的行為孩子是有好勝心的,他們打人是為了展示力量,證明“我比你厲害,我的力氣比你大”。他不知道打人是不被接受的,也不知道被打的人會很痛。
對策
-
4 # 浮塵微草
中國傳統的教育理念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為了教育懲處孩子,施以拳腳,彷彿天經地義;然而反過來,孩子毆打辱罵父母,則往往被視為大逆不道,不可容忍。所以一旦發生這樣“以下犯上”的行為,在當網路的支撐下必然會迅速發酵,引起公憤和譴責。 這兒擷取一段相關報道:
[據新華社]蔡女士15歲的兒子沉迷於上網打遊戲,學習興趣不高。他平時寄宿在學校,週六週日一回家,就發脾氣要錢,然後讓媽媽滾出去。最近一個週末,他回來要錢,媽媽沒答應,他竟掄著拖把追著打媽媽。現在蔡女士只能睡在親戚家,不敢回家。這樣的事件,委實令人痛心、心寒,尤其是有孩子的父母。但是,我們看問題不能只停留在表象,應深究造成如此令人不堪事件背後的真相——父母的教育問題,是什麼引發了“這種新型的家庭暴力”?
一、種“籽”得“果”,“父母家暴”最終換來“孩子家暴”。有的孩子的成長史就是捱打史。在他們童年的記憶中,稍有不慎做錯了事,就會受到父母的打罵;或者未做錯事,而是在某些方面未達到父母的要求,同樣會捱打。父母的這種棒棍教育,讓孩子親身體驗,認可了這種解決問題的暴力手段。所以一旦他們有了反抗能力,遇到難以實現的願望,包括父母,就會自然而然地採取暴力手段來解決。 且看以下心理醫生的診詢結果:
“我是在爸爸媽媽拳腳下長大的……她從不考慮我的自尊,經常當著別人的面打我……一次她打我,我順手擋了一下,她挺吃驚,還後退了……從那以後我發現有能力反抗了,他們再來打我我就打他們。我讓他們給我買什麼他們就得給我買,不買我就打他們……”人們常說,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孩子的行為就是父母行為的投射和翻版。可見,孩子對父母的家暴應從父母對孩子的家暴上追根究底,尋找原由。父母切記:要改變孩子,先改變自己。
有人說,有的父母從未家暴過孩子,那為什麼孩子還會家暴父母呢——
二、寵慣溺愛釀苦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自我意識逐漸覺醒,以自我為中心的欲求不增加。但由於其心智發育尚未成熟,認知、辨識能力不夠,所以他們的要求意願不分合理與否,不分過分與否,“唯我獨尊”,最大限度地求得滿足。這個年齡段——2-6歲之前,正是孩子建立秩序視窗期的關鍵,需要父母加以約束,給予引導、教育,給孩子立下規則,不可聽其任性,自由瘋長。如果父母溺愛無度,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孩子就會私慾膨脹,變得脾氣暴躁。而暴力恰恰就是一個人發洩內心焦慮、憤怒的最強有力的、最直接簡單易行的手段,當他們的慾望得不到滿足、情緒過激至於失控時,就會表現出對父母、爺奶動手的行為來。父母覺得孩子小而不加約束,爺奶則將捱打當作親情享受,長此以往,必然形成習慣。孩子小時所施“小暴”可以承受,等孩子長大之後呢?當以後“大暴”降臨,演成“悲劇”就悔之晚矣。
12歲男孩家中殺害親生母親
這是發生在湖南沅江泗湖山鎮的悲劇。吳某由爺爺奶奶一手帶大,老人對他的管教比較寬鬆。小小年紀,吳某就學會了抽菸、逃學等。吳某曾還偷過爺爺1000多元,他爺爺也不批評他。一次外公給他20元錢,他覺得少,打了外公。如此倍受寵溺的吳某最終在與母親的爭執中拿菜刀將其砍死。當然這一慘不忍睹的血淋淋的教訓中,父母之愛的缺失(長期在外的打工)不能不說是原因之一,但爺爺奶奶的嬌慣縱容,比重更大。
結束語:前段時間我在網路上看到過一篇關於孩子為什麼打父母的文章,認為父母的控制慾太強,對孩子的行為管得過死,而孩子正值叛逆期,當孩子的忍耐度升至極限時,最終情緒爆發,與父母衝突,甚至動手於父母。我想說的是,這種情況下,孩子動手的前提仍是父母先動手“家暴”孩子的。如果強勢的父母不採取硬暴力,那孩子面對強勢無法忍受的行為要麼是與父母發生語言暴力,要麼是離家出走。我認為這一種情況下孩子的動手和以上的兩種情況“孩子主動動手”是有質的區別的,這是孩子在情緒失控、至極的狀態下的對父母施暴於自己的被動性的本能的抵禦。
另:本人沒有這樣的經歷,因為我沒有打過自己的孩子。
-
5 # 平衡教育
小孩子不聽話呀,慣的,
長大了要犯法呀,禍害!
小時候媽媽就經常給我們唱這首兒歌,別說和爸爸媽媽動手了,我跟爸爸媽媽說話就沒大聲過,不是說我怕爸爸媽媽,而是我對爸爸媽媽有種天然的敬畏感,我家其他姊妹也是一樣!
父母對我們屬於散養狀態的,但是我們不能犯原則性的錯誤,一旦違反,那肯定是“大刑伺候”!
讓我記憶猶新的是在我6歲那年,一天下午我跟著一個比我大很多的大哥哥出去玩了,我沒告訴家裡人,結果家人找半天找不到我,問誰誰沒看見,後來和我一起玩的小霞說看著我被誰誰帶走了,往哪個方向去了,我爸爸就騎車向那個方向追,可能因為太心急了,半路上還摔了一跤,膝蓋都磕出血了。後來追上我們,把我帶回家。好嘛,剛進家門,爸就用細尼龍繩把我手腳綁起來,關上門,用大棍狠狠把我打一頓,打的我好幾天都不能走路。我爸打完我以後我還聽見爸在院子裡跟我媽說去給我買點好吃的,我記清楚的,當時媽媽給我買的我最喜歡的核桃酥。
那頓窮揍也是我爸這輩子唯一打我的一次!後來我才聽媽媽說帶我走的那個人是要把我賣了的,就是還沒走到被我爸爸追上了,沒撈到賣。唉,我這頓打捱的值啊,不然我小命休矣!從此以後,我可聽話了……
為什麼現在有的孩子會和家長動手呢?依我個人經驗,凡是能與家長動手的孩子都是慣的——-慣的——-慣的——-重要的話說三遍!
十多年前我教過的一個學生,在家裡面就打他爸爸媽媽,那時他上初二,才多大呀,但是他爸爸媽媽都不捨得動他一指頭,他還有兩個姐姐,也經常被他打,據說他家裡就是買油條也得先盡著他吃,他吃完了有剩別人再吃,沒剩就算!在班級裡他也是一霸,除了不學習,別的啥事都幹!由於經常違反紀律,我對付不了他就叫家長,他媽媽來了就拉著他的手說:“你好在學校聽話哈,你要什麼我給你買什麼!”他就一扭頭。聽聽吧,不但不教育還得好好哄著!
唉!現在他爸爸媽媽已經不用給他買好吃的了,早在幾年前他已經出車禍走了……
家長應該怎麼對待孩子,才不至於把孩子慣壞呢?一、愛孩子不等於溺愛
從知道孩子存在的那一刻起,家長就對孩子傾注了全部的愛,並且不求任何回報,但是這種無條件的愛是有限度的,超出了限度就變成了溺愛。對孩子的提出的要求不能無限制的滿足,合理的要求可以,不合理的堅決不行。
我曾在超市看到一位媽媽對孩子的教育就很好,在玩具區,小孩看好了一個玩具就要買,媽媽說家裡已經有一個了,不能買,要麼選個不一樣的,要麼不買,要是哭的話啥也不買了,包括好吃的。由於講的明確,孩子只好另外選了一個玩具。
二、孩子對父母或者其他長輩動手,零容忍
假如某一天孩子對父母或長輩動手,不能因為孩子小,就當鬧著玩了,一小巴掌不制止,會有更多的小巴掌,繼而拳打腳踢,久而久之,孩子還能怕誰?
所以從孩子第一次動手開始,就要嚴厲制止,不能嘻嘻哈哈的當好玩一樣,到最後想制止卻無能為力了!
三、從小就讓孩子適當做點家務,培養孩子有一顆感恩的心
有的家長老認為孩子小能幹什麼呢?再說讓孩子乾點活還不夠費事的,自己三下五去二就幹完了。讓孩子乾點力所能及的活主要是培養孩子的勞動意識,不愛勞動的孩子,也不會尊重大人的勞動成果,我同事家孩子原本會把所有玩具扔地上,玩過後也不收拾,媽媽幫他收拾完了,他會隨意的再扔。自從他承包了客廳衛生以後,天天把客廳收拾的乾乾淨淨,物品擺放整齊,誰進客廳還得脫鞋,就媽媽進客廳不用拖鞋,他說媽媽為了給他們做飯太辛苦了,需要好好休息,聽聽,這孩子可比原來懂事多了!
家長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怕孩子吃苦,孩子會苦一輩子,不怕孩子吃苦,孩子苦一陣子!把握住這樣的原則,就知道怎樣對待孩子了!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成人,成才! -
6 # Tina育兒
有的孩子會和家長動手,多數情況下,可能是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孩子從一出生就是一張白紙,父母寫什麼,孩子就會有什麼。所以孩子打父母,父母應該反思自己的問題,之後是反思孩子的問題。
問這個問題的人,不知道年齡多大,角色是孩子還是家長。如果是孩子,我建議,你自己要分析自己的問題,到底是爸爸媽媽哪裡做的不正確導致你出現了動手這樣的行為?
如果是家長,更要分析,自己和孩子之間長期以來的關係是怎樣的?最好用幾個形容詞來形容一下親子關係。然後針對這些詞,開始梳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之後再去針對的解決問題。
我問他:你平時是不是對孩子很嚴厲?
他說:是的!這次打架的原因也是因為讓孩子把書包放好,孩子沒放好,我就嚷嚷了幾句,他還頂嘴。我就動手打了他,沒想到他還還手!
我說:你看,孩子的書包沒有放好,放好就可以了。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對吧?你嚷嚷他幾句,孩子肯定會反駁畢竟孩子也14歲了,已經具備了成年人的一些思維,有了自己的獨立人格和觀點,對吧?所以,你不該嚷嚷他,應該描述這個問題,或者說你自己的感受。這一點,你做的不對;還有,他頂嘴後,你動手打他,就更不應該了。他都能頂嘴了,動手也會理所當然呀……所以現在的問題是:如果想要做和解,首先,你要放低姿態告訴孩子,你哪裡做的不對!給孩子道個歉。
這位媽媽表示根本就不想理孩子。更不會去跟孩子道歉。
後來,不知道,這位媽媽跟孩子的關係到底如何。
透過他們的家庭模式可以看出來,媽媽對子女苛刻對待的大有人在,但是這些媽媽們並不覺得自己有問題,還口口聲聲表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
回覆列表
孩子會和家長動手,這個問題的成因應該有以下幾個:
一、孩子沒有學會面對和控制情緒。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總會有憤怒、悲傷等情緒的情況出現,誘因有可能是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或者是父母的愛和陪伴不足造成內心傷害。這個時候,也是孩子學習面對情緒,採取合理方法疏導和控制情緒的機會。
孩子的學習物件就是最親近的扶養者,通常是父母,或者是其他承擔扶養責任的親屬。在良好的教育情況下,撫養者幫助孩子面對這種情緒,並用語言和擁抱幫助年幼的孩子平靜下來,孩子在反覆的練習中最終學會控制情緒。
如果缺少這種引導和練習,孩子沒有學會控制情緒,就會使用最原始的方法表達憤怒:打人。
二、孩子缺乏界限感,沒有意識到打人是錯誤的,會有什麼懲罰性後果。
打人是憤怒發洩的方式,也可能是達到目的的手段。
年幼的孩子會打父母,應該是在打父母的經歷中沒有得到過懲罰和教育,反而得到了想要的目的。所以,會使用打父母這種方式來達到目的。
這種情況,應該一出現就制止孩子,不可溺愛。
三、孩子缺乏對父母的感恩敬畏之心
這種情況說起來讓人生氣。家長要在養育過程中,注意培養孩子的感恩心理,養個白眼狼就不必要了吧。
我自己沒有和父母動手的經歷。父母生我下來,給了我生命,就是最大的恩惠了。辛苦養我成人,讓我享受到其樂融融的溫暖,老人家付出了很多。
父母在,尚有歸途。我心裡一直感恩,也會好好孝順父母。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