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雲九段

    唐詩宋詞元曲並列,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三座高峰。唐宋詩詞都是在漢人的統治下產生的,並且時間較長,唐朝近三百年,宋朝包括兩宋三百多年,但元朝不足百年何以也產生了和唐詩宋詞並列的元曲呢?我認為有一下幾點原因。

    第一,隨著國家的統一,都市的發展人民娛樂的需要,出現了專供人民娛樂的場所勾欄瓦肆,並且出現了專門以此為生的唱戲藝人_優伶。

    第二,元朝統治者沒能實行科舉制度,使得許多中下層知識分子斷絕了進入上層統治階級的路線。他們懷才不遇,為發洩不滿,他們只好接近甚至參加了唱戲藝人的隊伍。二者的結合,很快產生了有別於唐詩宋詞的文學樣式_元曲。比如關漢卿,除了能寫,還能登臺演唱。

    第三,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帶來音樂的多樣性和語言的多樣性,打破了唐詩宋詞格律固定性呆板性,使得當下語言的表現力有了很大進步。西域胡人在元朝大量湧入大都,也帶來西域的音樂和語言,在和漢人的融合過程中,為元曲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

    第四,一大批中小層知識分子的加盟規範了元曲和摺子戲的語言,增強了元曲的文學色彩,使得元曲有民間藝術上升的文學藝術的高度。在這裡做出突出貢獻的有,關漢卿代表作是《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白樸的《牆頭馬上》,王實甫的《西廂記》等等。

    總之,一個文學樣式的產生離不開社會大背景的影響,元曲如此,明清小說也是如此。正是所謂,李杜文章百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 2 # 手機使用者雲天野鶴

    元朝時,文化發達的江南,讀書人不願入元為官,他們流落民間,為民間的小戲班寫唱詞,編戲曲。所以元雜劇從民間興起。一些戲曲的唱詞文化氣氛濃郁。逐漸出現了曲牌,成為文人交流的一種文化手段。一些不是整折戲曲的曲牌,就成了散曲,稱元散曲。

  • 3 # o風一樣的男人

    (風叔)

    唐宋盛世各三百,

    唐詩雅對盡風流。

    宋詩填滿繁華時,

    元朝未入不雅臺。

  • 4 # 梅月竹風

    國學大師王國維曾說過,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継焉也。

    話雖然是怎麼說,但是,當我們談到各個時期的文學形式的時候,千萬不要把一部文學史分割成一段一段的。這樣機械地分割歷史,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我們都知道,詩歌在唐代出現了一個高峰。但是,這不是一座飛來峰,不是一座孤立的山峰。

    從先秦到漢魏六朝,不論從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建立和發展,從思想內容、語言風格、手法技巧,加上聲律的運用,這都為唐朝詩歌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具備了必不可少的條件。李白、杜甫的詩歌的成熟,詩風的形成,得益於對前人的批判和繼承。

    談起宋詞,我們能甩掉唐代中晚期的詞的發展過程?

    詞是何時產生的?絕不會是到了宋代才有的。文學研究者發現,初、盛唐時期,已經有了詞的萌芽。比如沈佺期的“回波樂”以及唐玄宗的“好時光”。

    唐代流行的雜曲歌詞稱為“曲子詞”,也就是後來的詞。

    在唐代文人詞中,較早的作家有張志和、劉長卿、韋應物等人。

    中唐以後,文人詞的寫作者逐漸增多。特別是著名的溫庭筠,他精通音律,熟悉詞調,詞的寫作成績突出。

    五代時,有人選錄了以溫庭筠為首的十八家詞人作品編為《花間集》,花間派詞人的稱呼由此而來。

    宋詞的繁盛絕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我們談到的元曲,分為兩大類。這就是劇曲和散曲。劇曲就是存在於戲劇裡的。而散曲是獨立的。

    散曲又分為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

    在這裡,我還要重複這個觀點,元曲不是到了元朝才獨有的。他的歷史甚至要追溯到中晚唐的醞釀時期,到了宋金南北分立的時期,又吸收了女真族、蒙古族等民族樂曲的營養,作為散曲的詩歌形式,已經開始流傳了。

    關於元曲,我最好還是回到悟空問答的題目上來。元曲之所以在元代短短的一百多年中,居然和唐詩宋詞並肩而立,這不是偶然的。他也有一個從孕育到發展,從發展到成熟期。元曲這個娃娃,早在前朝就已經坐胎了,已經經過了幼兒期,只是到了元代才成長為一個大人。

  • 5 # 詩詞書院

    首先,表達一個觀點,元曲可作為元朝最具特色的文學體裁,但個人認為在文學上,仍不足以與唐詩和宋詞並論。今日我們可背誦出很多唐宋名篇,也很多人進行詩詞創作。而元曲則趨於邊緣化,讀、寫曲的人口遠遠小於詩詞。

    詩歌至唐,分成兩脈。其中偏文字為主的律絕一脈,盛況空前,成就了唐詩的輝煌。宋詞則由樂府發展,再吸收唐人重文字之風氣,使宋詞文、樂俱佳,獨樹一幟。即使至今,詞的樂譜盡佚,詞仍能單憑文字傳世。

    元曲又分為散曲與雜劇。散曲取徑宋詞,特別是當中的小令,仍帶有很重的“詞味”,如馬致遠和白樸的《天淨沙》:

    《天淨沙·秋》 (元.白樸 )

    孤村落日殘霞,輕煙老樹寒鴉,一點飛鴻影下。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

    散曲在元時又稱樂府,最初並未劃入元曲範圍。其在金未已開始盟芽,成因是基於金未元初取消了科舉,文人無所寄託,時常出入風月場所,使“詞”與當時歌妓們修集創作的文間俚曲結合,從而一改宋詞的典雅,傾向俚俗、淺白,形成了更接地氣的散曲。散曲是元代文學主體,但對後人的影響較大的是雜劇。

    散曲和雜劇都是採用北曲的演唱形式,其吸收了“蕃曲”、“胡樂”的元素,形成獨特的“宮調”。又以兩支以上的“宮調”,形成戲曲套數和散曲套數。最後發展成融合各種表演藝術一體的完整戲劇形式,對後人戲曲產生深遠的影響。

    但這種影響更多是一種綜合的表演形式,不象唐詩宋詞這麼純粹。

  • 6 # 鄭秦雲

    《戰鬥時代成長起來的藝術形式一一元曲》

    蒙古韃子剿滅了南宋之後,將人分成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原北宋臣民)、南人(南宋臣民)。他們在原漢族人耕作的土地上大肆圈佔,改作牧場和狩獵場。失去土地的漢族人大量湧向城鎮從事手工業勞動、家庭服務業、演藝事業和其他行業,以換取基本的生活資料。這些人中最流行的一句話叫"天報”,指蒼天有眼,會主持公道。他們特別贊賞宋孝宗為岳飛平反這件事,幾乎所有的漢人都口口相傳,述說秦檜等人跪在嶽武穆之前,是天報的結果。他們迫切希望天報會迅速落在那些些迫使他們失去生產資料的韃子身上。在這種形勢下,以"天道輪迴、報應必爽"為內容的一種文藝形式一一元曲問世了。元曲大量地吸收了唐詩和宋詞,特別是宋詞這種長短句的精典文學形式的創作成果,把元雜劇和散曲緊密結合起來,改造成音樂、歌唱、舞蹈、表演和道白融成一體的獨具漢族民族風格的綜合性舞臺藝術一一漢族戲劇的前身。其中元雜劇活潑、靈巧甚至誇張,主要在長江以南地區流行,散曲主要流行於北方各地。當時出現了許多把韻文和散文形式組合起來的空整的文學劇本,其中的韻文甚至直接引用唐詩或宋詞的原句。成長起一大批熟悉各種門類文學藝術形式的作家一一當時俗稱寫手,當時社會公認的高階寫手有關漢卿(主要作品是《竇娥冤》、《救風塵》)、白樸(主要作品《牆頭馬上》)、馬致遠(主要作品《漢宮秋》)、鄭光祖(主要作品《倩女離魂》)等四家。其中尤以關漢卿所寫《竇娥冤》對天報主題的宣示最為堅決、徹底,最具感召力。多少次在斬殺竇娥的戲劇現場雷聲隆隆,六月裡大雪飄飄,臺上臺下呼成一片…。元曲題材形式多樣化,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有著強烈的現實性和戰鬥精神。大家甚至至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八月十五喝燒酒、聽元曲及殺韃子的習慣。元曲在漢族人反元的戰鬥風雨中成長,甚至成為元朝存續期間凝聚漢族人團結意志和精神取向的主要文學形式。從某種意義上說來,元曲成為加速元朝滅國的斷魂曲。從對後世的影響耒說,就文學形式而論,明朝湯顯祖所寫《牡丹亭驚夢》顯然借鑑了不少元曲的韻文形式。清朝的康麻子(即康熙大帝)顯然從元曲加速元朝滅亡的事實中吸取了不少統治經驗,一是懷柔漢族知識分子,二是大興文字獄澆滅反清復明的文藝火焰。因為他感受到了文藝作為戰鬥武器的威力。

    咸陽人

  • 7 # 雲卷飛山

    元朝不足百年,可也整整八十年,夠幾代人成長了!崖山之後,南宋漢人淪為南人,塌塌實實地做了亡國奴,眼裡禽著的除了淚水還是淚水!但生活還得繼續,無論心中有多麼不情願,十萬軍民跳了海,總不能整個民族都去蹈海吧!

    原有的生活節奏已被打亂,新的生活方式也悄然產生,讀書再也不能做官,也已換不來黃金屋和高頭大馬。加上大量原有的官家女子淪為官奴,充斥勾欄,娛樂業卻畸形發展了起來,大量的讀書人為了生計,加入其中,充當寫手,於是新的藝術形式一一散曲由此誕生。

    原有的大江東去、鐵馬冰河、搵英雄淚當然不再適合,更多的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多了份精巧細緻,幽怨婉轉,悲愁蒼涼。而且語言也隨之悄變,胡漢夾雜,插渾打科也多了起來。如張養浩《朱履曲》:

    那的是為官榮貴,止不過多吃些筵席,更不呵安插些舊相知。家庭中添些蓋著,囊篋裡攢些東西,教好人每看做甚的。

    唐宋時期從未見過的語言都出來了。元朝雖只八十年,對後世影響卻巨大,《紅樓夢》裡的語言就有好多元時痕跡。

  • 8 # 使用者61261209737

    元朝短短不足一百年,卻產生了與“唐詩”、“宋詞”相提並論的“元曲”,這是由特殊的元朝的時代背景和有選擇地繼承傳統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

    唐宋各歷三百餘年,均為漢族天下,先後創立了盛況空前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文化領域隨之具有飛躍式的發展。尤其是唐詩宋詞,一度成為文化發展的時代里程碑,成為中華文化無可爭議的瑰寶。

    1206年,蒙古族成吉思汗鐵木真武力統一漠北建立蒙古帝國後開始擴張,先後攻滅西遼、西夏、東夏、金等國。成吉思汗鐵木真死後,1260年忽必烈爭得了汗位,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並在1272年遷都於北京,時稱大都。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戰”消滅南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由少數民族稱帝的首個大一統王朝“元”。元朝建國以後,一邊繼續向東南亞沿海國家擴張,但屢遭失利;一邊與世界各地從事貿易往來,對外貿易相對比較發達;另外,以北京、杭州等城市為中心,大力發展城市經濟,人口越來越多地向城市集中。但由於長年戰亂,朝政政變頻繁,政治實際上從沒上過正軌,經濟也不如宋朝。

    所謂的“蕃曲”、“胡樂"首先在北方民間稍稍興起和流傳,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便在大都(北京)、臨安(杭州)為中心的南北廣大地區流傳開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和音樂相互融合,逐步演變為能與唐詩宋詞相提並論的元曲。

    元曲是雜劇和散曲的總稱,是元代文學的主體。它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朵奇葩,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因具有其獨有的特色,與唐詩宋詞鼎足並立,成為中華文化史上的三座里程碑。

    元曲中雜劇的影響和成就遠遠大於散曲。四摺子一楔子是元雜劇的顯著特點之一,一人主唱是其另一顯著特點。元雜劇唱與說白緊密相連,就是“唱白相生”。元雜劇還有一些特點,例如:劇本注重舞臺化,角色分工型別化,漠視生活外部形態的真實,用型別化、象徵化等手法,表現劇作內在的本質的情緒,作家流逸的情思與本質生活的真實相結合等等。它具備了戲曲的本質特徵,完成了戲曲的綜合過程,是嚴謹、完整、統一的,又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元雜劇揉合了當時各種說唱和滑稽表演等各種各種表演形式的特點,並在金院本和宮調的直接影響下逐漸演繹形成的完整的較為成熟的戲劇。並以唐宋詞曲為藍本,創作出了完整成熟的劇本。元雜劇通俗易懂,雅俗共賞,既能藝術地反映現實生活,又能對社會百態冷嘲熱諷,感情色彩較濃,深受當代人們的喜愛而廣為流傳。《竇娥冤》、《西廂記》等一大批優秀的元雜劇,苴到今天,仍在梨園折射著萬丈光芒。

    散曲是將傳統詩歌,尤其是唐詩宋詞進行改造,有選擇地傳承,並摻合民間的通俗俚語逐漸形成的文學體裁。比唐詩宋詞更通俗,更直白,更火辣,更活潑,也不乏名家名篇。

    元朝短短不足一百年就產生了與唐詩宋詞相提並論的元曲,主要由以下幾個因素促成的:

    ①元朝地域遼閣,人口相對較多,加上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發展城市經濟,促成了人口相對集中,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文化藝術音樂的相互交融和揉合。這為元曲的產生創造了諸如經濟、場所、觀眾等必備的基本條件和創作源泉。

    ②唐詩宋詞本來就是中華漢文化的瑰寶,加上唐宋時期的小說,傳奇,說唱表演,音樂藝術為元曲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④元朝建國以後,少數民族的貴族階層和文人,對諸如唐詩宋詞等漢文化不能全盤接受,便會同漢族中部分文人對漢文化予以有選擇地傳承並加以改造。並且與少數民族的文化和音樂相融合。這直接促成了元曲的產生。

    正是由於上述主要原因,形成了元曲產生的基礎、素才和需要,元曲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橫空出世了。因此!儘管元朝短短不足一百年,就產生了與唐詩宋詞相提並論的元曲。

  • 9 # 阿覺

    這跟現在一樣,拍出經典的影視沒見幾部,火山小影片卻遍地開花。百年之後,後人從大浪淘沙中擷秀,又會象小編髮這種提問一一元朝真正入後世文化人法眼的應該是薩都刺,元好問之類人的作品吧?元人什麼文化底蘊,不興這些下里巴人還能指望他們文起八代之衰?清朝更甚。

  • 10 # 山泉水清12386265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說:“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文學也,而後世莫能及焉者也。”唐詩、宋詞、元曲是中國文學史上的高峰,也是中華文化光輝燦爛,最為絢麗的篇章。元朝時代,戲劇興起,出現了元雜劇,元雜劇把音樂,歌舞、動作、唸白等合為一體。當時還有一種歌曲,稱為散曲,元雜劇,散曲合稱元曲。元曲是當時優秀的文學作品,語言生動明快,情感豐富,充滿著樸實的民間市井氣息。藝術性高,感染力強,完全可與唐詩宋詞相媲美。元朝出現了很多傑出的劇作家:關漢卿、馬致遠、白樸、鄭光裕被人稱為元曲四大家。其中關漢卿最為突出,他的作品竇娥冤家喻戶曉。描寫一個年輕女子,受人陷害,有冤無處可澄清,反而被受賄的官吏判以死刑,臨死誓願驚天地,泣鬼神,六月飄漫天飛雪,悲壯慘烈。關漢卿用浪漫主義的手法,讓竇娥的誓言得以實現,憤怒無情地鞭撻了黑暗勢力。元曲是中國詩歌最後的輝煌,是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必將一代一代地承傳下去,永不褪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萬物有靈的經典語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