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邏輯文史游

    先說歷史上確實有單刀赴會這碼事,主人公也一樣,並且《三國志》中有關單刀赴會的橋段和小說裡的很類似,但不同的是小說中的主角明顯是關公,而史書中卻是魯大師在出風頭。

    據《三國志·魯肅傳》記載,正在益陽駐紮的魯肅每日心神不寧,因為“借”出去的土地遲遲收不回來,於是他就相約關羽會面,聊聊這土地歸還之事。二人在約定的時間見面後可並沒有閒情逸致賞舞喝酒,而是在相隔百步的兩邊對峙著:

    肅住益陽,與羽相拒。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

    所以我們能看到雙方頗有劍拔弩張的氣氛,而最後一句提到了“諸將軍單刀俱會”理解為雙方的將士們都只帶了隨身的佩刀更為合適,所以之後的民間故事“望文生義”的把它理解成帶了一把大刀也是很有意思了。

    與小說中唯唯諾諾的魯大師不同,歷史上大師咄咄逼人又是先發制人,看到關二就沒好氣的詢問不還城池的緣由:

    自己去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

    魯大師的意思也很容易理解,說我主仁義,當年看你家主公落魄無安身之處才把地盤借給你們,現在你們得了益州也有了一定的基礎,為何絲毫沒有還荊州的意思。荊州不還你們總得還個三郡吧,但你們又不還,你得給我個解釋!最終關羽也知道沒理,便回去轉告劉備,劉備以湘水為界向東吳歸還了荊州數地,此舉也讓兩國緊張的關係得到了一定的緩和。

    那麼到了後來的《三國志平話》裡,這個故事就變味了。談判的內容還是那個內容,只不過這時候的關羽就頗為大膽了,僅僅帶了幾十個士兵就去東吳了,一身便裝一口佩刀很是自信。宴席間東吳的3000甲士已將關公等人包圍,但關公依然談笑自若,以東吳樂師水平太差為由佯裝發怒一把抓住魯肅,這時魯肅連忙求饒,並且承諾放關羽走,可以說《三國志平話》裡的魯肅就是一個又膽小又怕死的人物了。

    再往後的《三國演義》中,關羽和虛構人物周倉一起去吳國,形勢更為驚險,但關公還是機智的全身而退,令人讚歎。

    這麼一看其實魯肅也被抹黑了不少啊…

  • 2 # k笑笑生

    對於三國這段歷史,大多數人是從羅貫中先生的《三國演義》中所知。其中關雲長單刀赴會的英雄氣概更是被人所敬佩,大大坐實了關雲長義薄雲天、一代武聖的形象。但是羅貫中先生在《三國演義》中“尊劉貶曹”使得好多真實的歷史事件都被張冠李戴,這段被人津津樂道的“單刀赴會”也是一樣,其實他的主角並非只有關羽一人。

    據《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記載

    “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以上,但諸將軍單刀赴會”

    可見確實是魯肅主動邀關羽相見,這和演義描寫相同。但是各有兵馬在百步之外,只有雙方將領帶著隨身佩刀,這就和演義中關羽只帶周倉一人赴會不同了,其實關羽並沒有一人帶著周倉獨自赴會。而是雙方都帶著各自的衛隊,但是在約定的地點會談的時候雙方只是各自帶著佩刀,而衛隊則在外面守衛。

    所以如果說真的存在單刀赴會的話,那麼主角其實有倆,那就是關羽和魯肅!

    再者《三國演義》中對關羽赴會後的不卑不亢、英雄氣概也全是憑藉羅先生的喜好而寫。在雙方的會談中,關羽其實是一直處於弱勢的,畢竟劉備借荊州之後不還是沒有理的,魯肅在開始就據理力爭,連聲責備關羽。關羽雖然不滿卻也無處爆發,無言以對。

    從這也可以看出,關羽這種深明大義的人怎麼會不知道“好借好還再借不難”的道理,不過劉備又哪肯還荊州。這次會談,完全就是關羽迫於無奈才去的,所以“單刀赴會”的氣魄就真的只是在小說裡面而已。

  • 3 # 自家講譚

    赤壁之戰,曹操戰敗北歸以後,三國第一守城名將曹仁鎮守江陵。周瑜和劉備兩面夾擊之下,曹仁硬是撐了一年,後來劉備派關羽準備斷曹仁的後路,曹仁才被迫放棄江陵,退守南陽郡的宛城一線,襄陽由夏侯惇鎮守,合肥之戰後,樂進守樊城。

    周瑜把新得到的江陵分出一部分給劉備作為回報,劉備在此設公安縣,作為自己的首府,治理從劉琦那裡繼承下來的長沙、桂陽、武陵、零陵四郡。

    當時還在是孫劉聯盟的蜜月期,劉備以公安地小,荊南四郡又欠發達為由,向大舅哥孫權討要江陵作為根據地,孫權因為在合肥、濡須口一線要和曹操、張遼對抗,也需要劉備替他防備曹仁夏侯惇,因此在魯肅的建議下就同意了——這就是所謂的借荊州的真相,其實就是借了幾個縣。 後來劉備佔據了益州,形勢已經發生了轉變,孫權出於自身利益就想完全據有荊州。

    畢竟孫權也是一代雄主,荊州作為江東的門戶,是順江而下的咽喉戰略要地。無論掌握在曹操或者是劉備手裡,都是極大的威脅。

    劉備當然不同意,於是雙方翻臉,發生了單刀赴會等大家熟知的事情。也就是說,所謂的單刀赴會,其實就是一場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談判,換了誰去都很難有結果,甚至讓諸葛瑾和諸葛亮來談也一樣。

    魯肅和關羽作為雙方的重量級人物,各為其主,爭奪雙方的最大利益,都無可厚非!能做成這個樣子,沒有大規模打起來,對雙方來說,其實都已經算是成功了,所以單刀赴會,其實是一次雙雄會,是兩位重義輕生死的英雄人物生命火花的碰撞,他們倆是共同的主角。

    最後劉備因為要回去和曹操爭奪漢中,無奈之下,只能以湘江為界,江夏、長沙、桂陽歸孫權,武陵、零陵、南郡(江陵、公安)歸劉備。

  • 4 # 潯陽鹹魚

    《三國演義》第66回說了“關雲長單刀赴會”的故事,這故事是羅貫中編的,其框架應該是取材於“鴻門宴”故事。

    《鴻門宴》的故事,大家也應該耳熟能詳,大致內容是:項羽請劉邦赴宴,準備在宴會上殺害劉邦,結果項羽一時心軟,沒有動手,之後劉邦託詞上廁所而逃之夭夭。

    【鴻門宴中,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羅貫中按照“鴻門宴”故事來寫,塑造出關羽知難而上,從容不迫的英雄氣概,內容大致是說:

    不料,關羽將計就計,帶著周倉和八九個關西大漢親自赴宴,然後在宴會之上裝醉親近,把魯肅挾持而出,隨後從容登船告辭。

    【老版《三國演義》電視劇是按照演義故事編寫】

    有答主說拿出《魯肅傳》中“但請將軍單刀俱會”的內容,認為魯肅是“單刀赴會”的主角,這就是不懂裝懂了。

    《魯肅傳》原文如下:

    (魯)肅住益陽,與(關)羽相拒。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肅因責數羽曰:“國家區區本以土地借卿家者,卿家軍敗遠來,無以為資故也。今已得益州,既無奉還之意,但求三郡,又不從命。”語未究竟,坐有一人曰:“夫土地者,惟德所在耳,何常之有!”肅厲聲呵之,辭色甚切。羽操刀起謂曰:“此自國家事,是人何知!”目使之去。

    原文重點是: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俱會。

    如果大家分得清主語、賓語的話,也可以看得出來:主語是魯肅,賓語是關羽,這段話的意思是“魯肅請關羽單刀赴會”。

    是的,按照陳壽寫《魯肅傳》的內容,其單刀赴會的主角還是關羽,並非是魯肅。

    包括易中天在《品三國》中也是如此記載:

    戰爭之前,魯肅和關羽有一次會面,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單刀赴會”。但是要講清楚,單刀赴會的是所有人,就是當時約定所有來參加談判的人都只能帶一把刀,魯肅也是單刀。就事論事談一下雙方會面細節

    首先,雙方會面的規則是符合當時慣例的:兩軍相隔一百步以上(安全距離),雙方主帥在中間地帶見面。

    在歷史上,關羽是武將,且頗有勇名;魯肅也不是《演義》中塑造的儒將形象,他在《吳書》中有“擊劍騎射”的記載,他的射術也很厲害,當然武勇肯定是比不過關羽了。

    其次,這次會面是談崩了的,魯肅和關羽也沒有就此動手,當場打起來。

    【新三國電視劇中編劇弄巧成拙,編造出關羽和周倉兩人前往,讓大家對“單刀赴會”的誤會加深】

    《吳書》上還說,見面之前,有吳軍將領勸魯肅提防關羽,擔心關羽會在會談時動手,魯肅表示不怕。由此可見,陳壽和韋昭各自寫這同一段故事,都在刻意拔高自己人的形象。

    所以簡單來說,歷史真相是:魯肅和關羽在雙方陣前做了一次簡短的會談。僅此而已。

    讀書不求甚解的人看到《魯肅傳》中的“單刀俱會”,就誤以為魯肅是“單刀俱會”主角,這就是鬧笑話了。

    後話

    如果“陣前會談”等同於“單刀赴會”,那麼韓遂和樊稠,韓遂和曹操也有類似記載,是不是韓遂也是單刀赴會的英雄呢?

    恐怕喜歡“望文生義”的好事之徒,也不會同意這個觀點吧?

    建安十六年(211年),韓遂、馬超作亂關中,曹操率軍討伐,韓遂和曹操各自帶了一些人在陣前相談,雙方沒有談攏,然後開打。當時馬超也在場,準備動手抓曹操,看到許褚在旁邊,才沒有敢動。

    【老版《三國演義》中,韓遂告訴馬超,許褚勇猛過人。】

    有一說一,不偏不倚,感謝關注!

  • 5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歷史上三國“單刀赴會”

    《三國演義·關雲長單刀赴會》中說道,劉備得到益州之後,孫權派諸葛瑾前去索要荊州,諸葛亮獻計劉備,只當諸葛瑾到諸葛亮哭訴的時候,諸葛亮假裝向劉備求情,劉備先是怒斥,爾後決定假意寫信一封,還荊州一半,將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給孫權。不過這之前,諸葛亮和劉備算計好了關羽必定不會將手中城池白白送給孫權。話說諸葛瑾帶著劉備書信到荊州找關羽索要地盤,卻被關羽一頓羞辱。諸葛瑾又跑去向劉備哭訴,結果被劉備忽悠了一頓,說等拿下涼州,調關羽去守關中,然後再將荊州還與孫權。諸葛瑾沒辦法,只得回國向孫權敘說。孫權認為劉備既然答應先還三郡,先派官員前去接收,結果去被關羽趕了回來。於是乎,呂蒙獻計,邀關羽前來江東赴會,如果關羽不肯歸還荊州,就把關羽扣留。結果關羽大義凜然的前來江東赴會,倒是魯肅在宴會中被駁斥的無法還口,最終還被關羽挾持著上了船,關羽大大方方的回了荊州。

    這次“單刀會”,經過小說家、戲劇家的修飾,變成了流芳百世的千古美談,也是武聖關雲長聖人事蹟上的璀璨明珠之一。但是歷史畢竟是歷史,我們抹去小說家、戲劇家的修飾,真實的單刀會又是什麼樣的情況呢?“單刀會”真相是這樣的。

    據史書記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取得益州後,任命關羽總督荊州事務。第二年,孫權派使者向劉備索要荊州,劉備藉口說奪取涼州以後再歸還荊州。孫權大怒,派官吏強行接受長沙、貴陽、零陵三郡,關羽派兵將孫吳官吏全部趕走。孫權決定武力奪取荊州,他派呂蒙攻打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又派魯肅率領一萬人馬駐守益陽。劉備不甘示弱,親自帶領五萬大軍屯兵公安,又派關羽率領三萬軍隊前往益陽與魯肅對峙。孫、劉兩家荊州對峙,隨時發生一場惡戰。

    魯肅為了不讓孫、劉聯盟破裂,主動與關於談判,據《三國志·吳書·魯肅傳》記載:“肅邀羽相見,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請將軍單刀赴會。”意思是說,在益陽前線,兩方軍隊各距百步之外,魯肅和關羽兩人不帶士兵,在兩軍中間搭起帳篷,在裡面談判。在談判時,魯肅說道,我們國君誠心將土地借給劉備,是因為劉備兵敗遠道而來,沒有依靠的緣故。現在你們一定得到益州,既沒有奉還我們全部土地的意思,我們只索求三郡,你們仍不同意。話還沒所完,關羽手下有一部將說道:“天下的徒弟歸屬賢德之人,沒有永遠屬於一方的。”魯迅當即呵斥,臉色非常嚴厲。關羽隨後說道:“國家大事,這個人懂得什麼?”示意那人退下。關羽談判回去之後,向劉備報告談判過程,劉備聽後,猶豫不決,正好此時,曹操親率大軍進攻漢中。劉備和諸葛亮商量後,害怕腹背受敵,決定派使者向東吳講和。於是雙方達成協議,以湘水為界,長沙、江夏、桂陽劃給東吳,南郡、零陵、武陵歸劉備,所以孫劉兩家才暫時緩和矛盾,相安無事。

    據《三國志·吳書·孫權傳》記載,孫吳並沒有要挾諸葛瑾前往劉備處索要荊州,只是派了一名使者例行公事,前去進行外交。史書並沒特別標明是派誰前去索要,而《演義》將使者變為諸葛瑾,並且一副老實面孔,遇到劉備、諸葛亮全無主張,只能痛哭流涕,實在是醜化這位諸葛亮的兄長。而據《三國志·吳書·諸葛瑾傳》的記載,諸葛瑾儀表堂堂、思慮有度,於時服其弘雅。孫權非常器重他,凡有大事必定諮詢諸葛瑾。而非《三國演義》中所描述的沒有主見的老實人諸葛瑾。

    而魯肅是三國難得的政治家,曾經有過孫吳版《隆中對》,並且大力支援孫、劉聯盟,是三國時期的蘇秦,更是周瑜的接班人,孫吳的軍事統帥。可是單刀相會卻讓魯肅變成一位老實、厚重的榆木腦袋。但是實際上魯肅一手促成了孫劉聯盟,併為之“守之終身而不易”。所以,劉備、孫權能逐漸強大,建立了與曹魏抗衡的蜀、吳二國,魯肅實在功不可沒。

    兩位著名的政治家卻成為不會思考的老實人,完全是因為羅貫中《三國演義》中“揚劉貶曹抑孫”的文學主線所造成的,而這一切所要推崇的,無非是劉備、關羽的光輝形象。單刀會更是為了讓關羽的武聖形象中的“勇”展現的淋漓盡致。

    羅貫中寫單刀赴會的目的是為了替武聖關公揚名,但是實際上卻將關羽的武聖形象給抹黑了。關羽沒有經過劉備的允許,私會魯肅。這實際上儼然成了背叛上級的行為,是觸犯政治立場的。正如襄樊之戰,關羽欲與徐晃敘舊,結果徐晃說道,誰砍了關羽人頭,贈黃金萬兩。而關公卻屢次觸發大忌,不免有點兒掉以輕心。

    而歷史上的單刀赴會,更是為魯肅揚了名氣,堂堂蜀漢大將,被對方將領駁斥的無法還口,到底是為關公揚名,還是魯肅?我想不用想也能看出吧。不過,關公畢竟是偉大了,脫下神服的關雲長仍然是萬人之敵。唯一一點缺憾,不免是偉人中光芒萬丈卻有瑕疵罷了。

    歷史傳承了一千多年,關雲長單刀赴會也已經成為千古美談,我們今天要做的不是替魯肅正名,那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繼承這種大無畏的精神,或許這還是我們後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 6 # 不凡視者

    “單刀赴會”在小說、影視中講的是關羽。孫權要回荊州,讓魯肅出計。魯肅出了一個餿主意“鴻門宴”,結果關羽沒有殺成,反而讓魯肅成為後人的笑話。

    “單刀赴會”在歷史上主角根本不是關羽,而是魯肅。有人就會問了,主角對換了呢?

    真實歷史中的魯肅,不僅熟讀兵法,足智多謀,本身也身形魁偉,善於擊劍騎射,是一個文武雙全的蓋世將才。並不是《三國演義》中文文弱弱的書生模樣。

    當時,孫劉兩家因荊州一地而劍拔駑張。此時曹操又在北方隔岸觀火,只想坐收漁利。魯肅為了維護大局穩定,提出將與荊州守將關羽進行談判,並不顧屬下勸告,單身赴會關羽。

    在談判桌上,魯肅不畏關羽威名,據理力爭。對關羽的狡辯之詞不買帳。陳述了孫權當初借荊州給劉備的仁慈之舉,最後又痛批了劉備無賴行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企業在上市時,一般會賣出自己多少比例的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