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LongTime常錟

    大家好,我是錟錟,本文900個字,閱讀時間大約3分鐘

    今天和大家講一起來聊一聊年貨的歷史。

    說到年貨呀,其實是趕集的一種演變,至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由於立法的不同,在夏商周三代,春節不一定是在正月初一。一直到了漢朝才正式把正月初一定為了春節。這才算是把春節的日期給固定下來。

    其實買年貨只是眾多春節習俗當中的一種,為了犒勞一下勞動人民一年的辛苦工作,各大城市都會把一些好的食品,物品,地方特色以比較好的價格拿出來到集市上買。

    實際它是集市的一種,但是它是辦在春節的集市,所以呀,買年貨也可以說是趕年集。隨著時間的推移,時代的進步,習俗沒變,技術在變。在2019年的春節到來之際,我們也能夠看到各大網商也在辦年貨節,在年貨節上可以領取到各種各樣的優惠券,能夠讓你在春節買到你想要的實惠的價效比高的物品。

    可以說趕年貨,就是中國雙十一消費節的鼻祖。

    這也能夠深深的證明我們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當然,春節僅僅只有年貨那還不夠,還得有各種各樣的習俗值得我們傳承。

    在唐代,就有寫對聯喝屠蘇酒的習俗,其目的也是希望在新的一年能夠撇開那些晦氣和疾病,能夠來年有好運,身體有建康。到了兩宋時期,這個宋朝人就更會玩兒了,開封可以說是當時世界的中心。《清明上河圖》就完美詮釋了那個時期的繁榮。在那個時候,宋朝就已經開始流行買“新曆”在此之前啊,新曆都是皇上才能享受到的待遇。當然,在宋朝年貨可更少了。在《武林舊事》當中就列舉了以下這個購物打清單。臘藥、錦裝、新曆、諸般大小門神、桃符、鍾馗、春帖、天行貼兒、金彩、縷花、幡勝、饋歲盤盒、酒簷、羊腔、果子、五色紙錢、糝盆、百事吉、膠牙餳。而到了清朝和民國時期,便出現了趕年集的玩法,也就是我們在文章開頭所說的那個樣子。無論如何春節快到了。不知道我們的小夥伴們有沒有去趕年集呢?不管是在線上買年貨還是線上下買年貨,只要你為買年貨做出一小步,就是對中國傳統習俗保護跨出的一大步。

    圖片:網路

  • 2 # 阿欽話談

    爆竹聲中一歲除,千門萬戶彤彤日。——(宋)王安石

    放鞭炮、守歲、貼春聯是華夏民族的傳統文化習俗。

    爆竹傳承為鞭炮,以及貼春聯傳說是為驅趕年獸,後來是沿襲,以及圖個響亮。

    給壓歲錢之前傳說是放在枕頭下面辟邪保命,現在是親情往來。

  • 3 # 銘人0502

    年貨的歷史啊~我也就活了30年,有印象的年貨也就20多年。從我父輩的口中知道的,和我小時候也差不多,所以我就說說我小時候和現在的不同吧。

    我是河北農村的,小時候父親在外做生意,一年也就回來幾次,那時我對年的最大期望就是家人團聚,這可比什麼年貨都更令人興奮。這當中的故事我就不多說了,畢竟咱們要說的是年貨。當然這裡頭也沒有什麼故事~~

    好吧,我爸回來了,開始預備過年的東西了。

    首先就是肉。俗話說:過年多吃肉,吃多少也不夠。那時候條件都不好嘛,不像現在看見肉就飽了。

    我小時候也沒有大超市,買肉可以從集市上買,也可以在自己村裡買。那時幾乎家家養豬,或是頭年把住賣了,或是把豬殺了賣肉。這可是養了小一年的豬啊,而且是一點飼料都沒餵過的家豬。有多少小夥伴還記得小時候的豬肉味?反正我只記得就是油膩,太膩了。

    好了,我家已經打了幾十斤的豬肉,或還有豬頭,或還有肘子,或上下水。時間到了臘月二十,點大鍋,開燉。你就吃吧,我又覺得膩了。

    年貨裡的肉沒什麼好說的,就是多買,就是吃嘛。咱們過年還得走親訪友啊,所以預備年貨也要備好走親戚的禮品。

    我小時候好東西不多,更沒有現在這般五花八門,包裝比貨物還好的各種禮品,那時走親戚都買匣子。不知道誰知道這東西,一個四方盒子,盒子上印著各種漂亮的圖形,一般都是紅色的,大小和裝披薩用盒子差不多。裡面裝著有,蛋糕,方酥,蜜餞等等各種小點心。這些都是提前買好,從正月初二始各家拜年,每家一個。我小時候總是偷偷開啟看看,再蓋上,再開啟看看,再蓋上,好饞啊~

    “不能吃,這是要走親戚用的,到時人家開啟一看少兩塊,這多難堪啊。”這是我媽跟我說的π_π

    除了這些過年還要預備鮮菜,沒有超市嘛,只能提前在集市上買夠了,然後在家放著,等客人來了開炒。我小時候冬天比現在冷的多,菜也壞不了,現在可不行了,沒冰箱肉都凍不上了。

    菜有了,肉有了,好煙好酒也是必須的。好酒兩箱,好煙兩條。今天這個叔叔來了,吃。明天那個大爺來了,造。過年嘛,你不喝多了都不好意思跟別人打招呼。

    這不轉眼臘月24了,又是一個大集。買春聯,買鞭炮,花生,瓜子,糖塊,統統買。小孩子,一人一身新衣服,買。媽,我吃糖支(糖葫蘆),買。媽,我吃這個,買。媽,我吃那個,買。呀哈哈哈哈哈~幸福在哪裡~朋友啊我告訴你~它不在柳蔭下,它就在集市裡~呀哈哈哈哈哈~

    這就是我小時候要備的年貨,能想起來的就這些了,都是美好的回憶啊。下面我再說說現在的年吧。

    要說現在的年啊?沒勁!

  • 4 # 瘋狂地球人

    小時候過年還是覺得挺有意思的,與現在大不相同,那時候的年味遠遠不是現在能夠比的。

    一、殺豬,那時候條件不像現在,平時也很難經常吃肉。豬肉都很少,更別說羊肉,牛肉了。因此到了年底,村裡就會有人殺豬,不管誰家殺豬,場面都會很熱鬧,好多人圍觀,殺好的豬,也會分點給鄰居們。一個村裡的,誰也不會跟誰多計較。

    二、魚也是必須準備的年貨,寓意著“年年有餘”。要麼去河裡捉,要麼去菜場或者集市或者捉魚的師傅手裡買,但不管哪個途徑,魚是必須準備的東西。

    三、大年初一,一個村裡的,會互相拜年,互相送點祝福,祝願彼此來年發財,身體健康,諸如此類。小孩子,總會給他們準備一些果品。我小的時候,那時候多是給一些散裝糖,或者蘋果啥的,現在隨著經濟條件變好,變成了曲奇餅乾之類的。但寓意總歸還沒變。

    四、年三十晚上吃餛飩。和北方不一樣,北方很多地方年三十會吃餃子,而且東北還有些地方晚上十二點才開始吃飯。三十下午打掃衛生結束,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一起吃頓團圓飯,比較簡單,並不複雜。

    五、過年煙火必不可少,吃完飯,休息一會,看一會春晚,等到良辰吉時,開始放煙火,這時候,就會發現整個村裡鞭炮聲此起彼伏,好不熱鬧。

    六、過年必不可少的,還有打牌。那時候,年三十吃完飯,到了七八點鐘的時候就會有鄰居張羅起來,我們小孩子有時候也會聚一起玩玩撲克。但是,現在的人很少這麼做了,大家更加養身,也更不喜歡晚上打牌了,覺得傷身體。

    現在,年味淡了許多,雖然吃得更好了,該準備的年貨也必不可少,鞭炮煙花也因為政策原因不能放了,但總覺得比以前少了一些什麼。

  • 5 # 欽廉府

    謝謝邀請!過年,也就是我們講的除夕,大年三十,那時家家貼對聯,掛燈籠,殺雞殺豬祭拜祖先,告慰天地神靈,保佑一年五穀豐登,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六畜興旺等等。說起年貨,從兒時一直到現在,基本上變化不大,但是包裝,品種系列就豐富多了。就我這邊來說,年貨也可歸納成幾樣:1.敬祖先用的:香,冥幣,紙寶,蠟燭,金銀元寶。2.春聯,福字貼,燈籠。3.糖果,餅乾,茶果,蔴通,瓜子,花生等等。4.沙蟲幹,魷魚乾,紅魚乾,蝦米,臘腸,臘肉,臘鴨之類的,這些都統稱為年貨。特別是現在,大年初幾串親拜年的,各類年貨禮包更是豐富又顯檔次。什麼旺旺大禮包,徐福記禮包,蛋黃派,瑞士捲,雪米餅,十全大補酒,蘋果醋飲料,等等都是拜年必備之品。

  • 6 # 拍案歷史

    據介紹,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這個叫“年”的怪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所以每年除夕,家家都要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人們為了慶賀趕跑了年獸,迎接吉祥的來臨,還要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春節的風俗歷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後來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所以我們過年的時候要置辦的年貨有:

    1、紅色的對聯、紅色福字或者窗花,或者各種紅色的喜慶的物品,如燈籠、財神、門神像等。

    2、煙花鞭炮,焰火。

    3、新衣新帽。

    4、年夜飯。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宋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公元420年至589年)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年夜飯上的很多食物都是年前要置辦的年貨,包括雞鴨魚肉、茶酒油醬。另外還要準備一些南北炒貨、糖餌果品,以及一些過年時走親訪友時要贈送的禮品。

    5、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麵,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

    6、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7、臘月開始的時候就會準備製作一些臘味,比如臘肉、臘腸或臘排骨等。

  • 7 # 最愛肉丸子先生

    過年是華人最重視也是舉國歡慶的大節日,不過春節定在陰曆一月一日,是直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104年)時改用以一月一日為歲首的太初曆才定型下來。

    現在過年家家都會貼春聯和“福”字,農村還流行貼門神和年畫,這算是年貨的必備之品。

    那麼古人過年時備些什麼年貨呢?現在生活日新月異,年貨都能流行起來網購了,古人的年貨還是可以從一些古籍中窺探出一二的。

    兩漢年貨:餃子+爆竹+門神

    漢朝時人的壽命較短,而且體弱多病者多,所以在過年飲食習俗是多重視防病和強身作用。

    醫聖張仲景曾將大蒜、小蒜、韭菜、蕓薹、胡荽五種辛香料放在麵皮一包,發明了餃子,從此中國過年餃子成了必備品。

    說的爆竹,很多人學過王安石那首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其實在漢朝時候就流行爆竹了,不過這個爆竹不是用火藥製成的(畢竟火藥在唐朝末年才發明),這個爆竹就是少竹子而發出“畢波”的爆炸聲。

    東漢時就已經有了貼門神的習俗,不過此時的門神不是秦叔寶和尉遲敬德,而是在桃木板上書降鬼大神“神荼”、“鬱壘”的名字。(《後漢書·禮儀志》記載)

    唐、五代:屠蘇酒+春聯

    據敦煌唐朝的文書記載“歲日賞屠蘇酒、五辛盤、假花果,膠牙餳”。可見唐朝時屠蘇酒、乾果、糖果(膠牙餳是用麥芽或谷芽混同其他米類原料熬製而成的粘性軟糖。)成為過年必不可少的年貨。屠蘇酒和漢朝時候的餃子是異曲同工之妙,都有闢疫氣,令人不染溫病及傷寒之作用。

    (唐人飲宴圖)

    唐朝時貼在大門上的“神荼”和“鬱壘”二字逐漸變成了畫,也就形成了門神畫。不過到了五代時終於出現了歷史上的第一幅對聯,據《宋史·蜀世家》說:後蜀主孟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木板,感覺學士文筆不行,就自己來了一手:“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便是中國的第一副春聯。

    直到宋代,春聯仍稱“桃符”,宋代後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和“春聯”,此風俗在明代盛行起來,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兩宋:年貨越來越豐富

    一幅《清明上河圖》充分描繪了大宋的繁華,宋朝時商品越來越多,過年可想而知年貨就不可勝數。根據南宋周密的 《武林舊事》第三卷《歲晚節物》記載一大堆年貨清單:

    臘藥、錦裝、新曆、諸般大小門神、桃符、鍾馗、春帖、天行貼兒、金彩、縷花、幡勝、饋歲盤盒、酒簷、羊腔、果子、五色紙錢、糝盆、百事吉、膠牙餳。

    過年要穿新衣服就是從宋朝開始的,買黃曆也是從宋朝流行的,不過大臣是皇帝賜給的,民間則要去市場上購買了。

    現代人過年要辦的對聯、衣物、果珍、肉類、紙錢那時候就已經需要買了。

    清、民國:趕年集,辦年貨

    清朝是專門有賣年貨的集市,叫做“年集”。根據清朝讓廉撰的 《京都風俗志》:十五日以後,市中賣年貨者,棋佈星羅,如桌几筆墨。人叢作書,則賣春聯者。五色新鮮,千張炫目,則賣畫幅者。

    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憑票買年貨

    建國後物質是相對比較匱乏的,那時候買東西都要出示相應的票證,“票證經濟”曾影響了中國幾代老百姓的生活,那是一段憑票吃糧喝湯的年代,也是靠糧票、布票等票、證過日子的計劃經濟時代。

    所以過年買酒、買肉、買布都是分配的,還必須有票據。

    九十年代至00年代:

    改革開放後經濟逐漸復甦,貨物產品越來越多了,我記憶中過年都要做新衣服或者買新衣服,還會去供銷社或超市購買瓜子、水果、糖果、糕點作為過年的零食,家裡會養一頭豬作為過年用。

    如今:

    現如今生活越來越好,網路也越來越發達,年貨也越來越豐盛,人們的購物方式也變化了,而且年貨也不再是吃的了,電氣或者化妝品都有買,而且大多年貨都從網商平臺購買了。

  • 8 # 白馬故事匯

    過年辦年貨是咱們的古老傳統,全國各地都有不同的年貨種類,那麼我們流傳下來的這些年貨有哪些悠久的歷史呢?

    先說說爆竹吧,爆竹可以說是中國古老的代表了。當其他國家用火藥來殺人放火的時候,中國卻用來做爆竹來迎接新年,趨吉避凶,有些和平的美好象徵。

    據說古時候,有個叫“夕”的怪獸,總在某個時刻出來禍害百姓,為禍人間。有位天上的神仙有感人間所受困苦,傳下製作爆竹之法用來趕走“夕”獸,後來人們就把這一天稱做除夕之夜,在這一天燃放爆竹驅趕邪惡,迎接美好。因為那位神仙總是穿著紅衣,所以爆竹又多是紅色。

    另一個主要的角色就是春聯了,中國傳統幾千年,春聯早在漢代就出現了。不過最早的時候並不是叫春聯,而是叫桃符,顧名思義。是桃木所刻的兩個板子,上面書寫著神荼、鬱壘兩位門神的名字。慢慢的就演化成了貼門畫,寫春聯。

    最後要說的當然離不開過年的標配——“餃子”了。餃子最早叫做“餃餌”,是由漢代張仲景發明的,用麵皮裡面包入驅寒的藥物,是為了為人治療凍瘡。後來到了清代,才該為“餃子”,在大年三十夜裡子時之前包好餃子,到子時食用,取“更歲交子”之意。有喜慶團圓,吉祥如意的寓意。

    中國幅員廣闊,各地的年貨數不勝數,其他的像豬肉,雞鴨魚肉,花糕棗山之類的。都寓意著辛勤勞作了一年的人們盼望來年有一個幸福祥和的氣象。

    也希望各地的朋友們來多多交流當地的各種特色年貨。最後祝大家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幸福團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闌尾炎的誘因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