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落客前花

    這就說明了劉備有識人之明,看人看得準。趙雲何許人也?當初袁紹和公孫瓚大戰,每個人都是看好袁紹,都去投奔他。那時候趙雲是來投靠公孫瓚的時候是這樣回答的,某乃常山真定人也,姓趙,名雲,字子龍。本袁紹轄下之人。因見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故特棄彼而投麾下,不期於此處相見。可見當時趙雲不謀名利,只求公義。後來劉備和公孫瓚曾相聚,可能這時,劉備就注意到了趙雲這個忠義之士。

    而張飛這個人和趙雲相識時間並不長,當時劉備又是如此落魄,有人背叛,張飛肯定是生氣了,所以會上馬去追。

  • 2 # 使用者62001428672

    趙雲趙子龍,識大體,知進退,明得失,懂分寸的人,劉備知人善任,不失為明主,君臣肝膽相照,不然趙子龍豁出命也要在百萬軍中殺個七進七出就是為救出劉備一個小阿斗!

  • 3 # 大飛熊騎士

    劉備淡定如初是在正史裡,《三國志》注引《雲別傳》記載簡單“有人說趙雲北投去了,劉備用手戟一指,子龍不棄我也,過一會,雲至。”所以,“有人說”不知道是何人,也不能說就是老臣。而張飛聽說趙雲北投,壓不住脾氣立馬開追,這是《三國演義》的事了,整個過程,可以說要意味深長得多。

    《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卻說劉備引著數十萬百姓,三千兵馬,趙雲保護老小,張飛斷後,一行人往江陵而去。劉備和簡雍,糜竺,糜芳同行,由於速度太慢,很快被曹操的輕騎兵追上,於是劉備軍民一下子就被衝散了。而劉備幸虧有張飛的護衛,才逃脫出來,環顧左右,趙雲和眾人都不見了。不一會,忽見糜芳面帶數箭,跌跌撞撞的跑來說,趙雲反投曹操了。劉備的反應是罵糜芳,張飛的反應是,懷疑趙雲是為了富貴而投降了。糜芳這時又來了一句:“我親見他投西北去了。”張飛聽後說:“待我尋他去,若撞見,一槍刺死。”劉備急忙以當年誤會關羽的例子提醒張飛。

    這裡有兩點很可疑,常常動不動大怒的張飛,這次卻沒有發怒的大叫道,刺死趙雲。雖然,張飛的迴應也很粗魯,又似乎帶著殺氣,但要是張飛要是真的懷疑趙雲,早殺進亂陣之中尋他了,又怎麼會跑到當陽橋,守在那裡呢?而且,故布“疑兵之計”,這還是在做斷後的工作。所以,張飛可能不是真的懷疑趙雲,最多半信半疑,而和劉備一唱一和,是另有目的的。大飛熊認為,當時劉備處境危急,身邊除了張飛,沒有別的大將,張飛又要斷後,又要保護劉備,分身乏術。所以,張飛故意說趙雲為了富貴投降,要刺死趙雲,其實是威懾劉備身邊的人,不要相對劉備不利,還有俺張飛呢。這也證明了張飛確實“粗中有細”。

    可是,糜芳為什麼一口咬定趙雲反叛呢?這是另一個疑點。我們來看看,大隊被衝散後,劉備身邊的人在幹什麼?張飛不用說了,趙雲正在找劉備一家老小呢。簡雍一介文士,聽說二位夫人在前面,趕緊跑去保護,結果被曹軍刺傷,幸虧被趙雲救了,簡雍遇到張飛還替趙雲解釋了。另外一名謀士糜竺,則是被曹軍綁了,正要領功,還是被趙雲解救了。那麼糜芳呢?作為武將,他是第一個逃出亂陣的,連哥哥糜竺,妹妹糜夫人都拋下不管了,可見其貪生怕死。至於糜芳臉上的箭,大飛熊認為估計都是他自己插的“苦肉計”。要知道,孟達一箭射中徐晃額頭,徐晃就死了,甘寧被射中面門,死於大樹之下。夏侯惇被射中臉,還得搭上一隻眼睛,曹操則是兩顆門牙。而糜芳臉帶數箭,卻屁事沒有,不可疑嗎?

    更何況,在趙雲加入之前,糜芳是負責保衛劉備家眷的,就是因為糜芳是糜夫人的哥哥《三國演義第十八回》。結果,糜芳就這麼跑到劉備跟前一看,其他人都沒脫險呢,於是借“趙雲北投”來轉移注意力。正掛念趙雲和妻兒的劉備,自然也沒有察覺,一心想著讓劉備脫險的張飛更不會察覺。所以,糜芳的自私怕死,正符合日後被傅士仁脅迫而投降東吳的表現一致。

  • 4 # 安定郡小書生

    這段故事出現在《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中,說劉備被曹操追的悽惶時,忽見糜芳面帶數箭,踉蹌而來,口言:“趙子龍反投曹操去了也!”玄德叱曰:“子龍是我故交,安肯反乎?”張飛曰:“他今見我等勢窮力盡,或者反投曹操,以圖富貴耳!”

    這裡劉備與張飛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①兩人處事不同,劉備認為趙子龍不是富貴所能動搖的人;張飛則認為會投曹操意圖富貴。

    ②兩人地位不同,劉備身為主公當聽到手下稟報某人怎麼樣的時候,都會首先進行思考然後再下結論;張飛作為劉備鐵桿粉絲聽到有人背叛主公時首先就是劃清界限,緊跟著堅決反對。

    ④兩人處境不同,劉備此時面臨事業低谷,面臨打擊有一定的預防能力,當有人稟報趙雲叛了之後才會處亂不驚;張飛跟隨劉備流浪,此時聽說有人背叛老大就會認為也是對自己的一種背叛,是一種對革命友誼的背叛,當然接受不了。

    ⑤兩人顧慮不同,劉備聽說有人背叛還要想想是不是有人誤報,訊息準確不;張飛可沒有此類顧慮,直接想去一槍刺死;就像劉備同意張飛去察看情況,並叮囑說“休錯疑了。豈不見你二兄誅顏良、文丑之事乎?”

  • 5 # 喝點喝點78

    首先子龍投敵是謠傳,劉備審時度勢必須安撫軍心在探究竟。其次多年跟隨,作為劉備的警衛隊長其衷心與否心知肚明。而張飛看似對於子龍投敵怒火中燒,其實應該也是抱著五五對開的想法,真投敵看看有機會殺了他,不是投敵就接應一下。仔細想想當時關羽已經去了江夏,劉備身邊還有誰能護他?看似魯莽其實張飛也有自己的想法

  • 6 # 補刀蝦

    這個要從劉備初次相識說起,當初趙雲先是跟隨公孫瓚,劉備投奔公孫瓚時,透過公孫瓚與趙雲相識,劉備非常賞識趙雲,與之深交。後來,在鄴城,劉備與趙雲第二次相遇,兩人相談甚歡,同床臥眠。能夠與劉備同床臥眠,二人的交情必定是極深的了,等同於關羽,張飛。所以劉備肯定趙雲不會叛變,二人交情並非金錢權勢所能動搖。

  • 7 # 靈魂的感觸

    關於趙雲叛變一事在史料中確有記載,而劉備對此事的態度則是充分相信趙雲不會背叛自己,至於張飛對此有何看法,史料中並沒有記述。據《雲別傳》記載:

    “初,先主之敗,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龍不棄我走也。’”

    至於聽說趙雲背叛劉備,張飛立刻上馬去追一事則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描述,其實這段描述寫得特別精彩,關鍵有兩個亮點,不細細體會可能感受不到。

    其一:刻畫出了張飛“粗中有細”的性格特點。

    其二:為後來糜芳降吳埋下了伏筆。

    下面結合原著和大家談談這“趙雲叛變”一事。

    “粗中有細”猛張飛

    這段描述出自《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原著寫到:

    “正悽惶時,忽見糜芳面帶數箭,踉蹌而來,口言:‘趙子龍反投曹操去了也’”

    其中告知劉備趙雲叛變之人乃是劉備的舅哥糜芳,而當時劉備的第一反應便是怒叱糜芳,自己堅信趙雲不會背叛,而張飛則說趙雲恐怕是見到我方勢單力薄,為圖富貴,所以確有投曹的可能。這時劉備反駁,說到趙雲與自己是患難之交,絕對不會因貪圖富貴而背叛自己。這時一旁的糜芳又補充到自己親眼看見趙雲往曹軍的方向去了,張飛聽完到底是忍不住了,於是上馬折返欲尋趙雲,原著中這樣寫道:

    “代我親自尋他去,若撞見時,一槍刺死。”

    張飛臨走前劉備還曾有叮囑,要他切莫心急誤殺了趙雲,而原文僅僅用四字(哪裡肯聽)概括了張飛的態度。不過有意思的卻是張飛拍馬走後並沒有去追尋趙雲,而是來到了當陽長坂橋邊,並在此佈下疑兵,然後自己持矛立馬守在橋上。

    在劉備面前時還口口聲聲說要殺趙雲,而離開劉備後卻是自己帶兵獨自守在了當陽長坂橋上,話說張飛為何會如此行事呢?

    其一:在劉備面前說要殺趙雲其實是在“敲山震虎”,張飛對於趙雲叛變一事最多也就是半信半疑的程度,不至於衝動得要去殺了趙雲,正如張飛前面說到現在劉備是勢單力薄,此時跟隨劉備的人想必都存在另一番打算,在人心不穩的時候來上這樣一句有威懾作用的話對穩定人心還是很有幫助的。

    其二:當陽長坂橋有險可守,橋東樹木叢生,可布疑兵,故張飛選擇了在此地鎮守以阻擋曹軍的追擊。

    從這段描述中足見張飛的大智。

    貪生怕死的糜芳

    這段描述中關於糜芳的描述不算多,卻將糜芳“貪生怕死,自私自利”的形象生動的刻畫了出來。首先我們看看糜芳出場時的描述,原文寫到是“面帶數箭”,看到這我還真是感覺很疑惑,面部中了數箭還能活?若都是面部表面的刮傷那還真是老天庇佑他啊,恐怕多半是自己弄的吧。原文描述當時劉備的家小以及糜竺,簡雍,趙雲等人都失散了,然獨獨糜芳跑了回來還只受了輕傷,恐怕是拋棄了親友只顧自己逃命吧。

    說到趙雲投曹,開始是信誓旦旦的說趙雲投靠了曹操,被劉備反駁後又只是說親眼見到趙雲朝西北而去,可見之前所言明顯是想讓趙雲背鍋。畢竟當時劉備的家小失散了,糜芳不覺得他們還能活著回來,而自己回來了卻丟下了他們,這難免自己以後要承擔責任,由此想到了誣陷趙雲。

    而糜芳是如此之人,故後來降吳也在情理之中了。

  • 8 # 有書共讀

    這段話出自《三國演義》中“劉玄德攜民渡江,趙子龍單騎救主”這一段,曹操征戰劉備時,劉備引著數十萬百姓,帶著三千兵馬往江陵而去。由於速度太慢,被曹操的輕騎兵追上,劉備軍民一下子被衝散了。

    劉備有張飛的護衛才逃脫出來,環顧左右,趙雲和眾人都不見了。這時,糜芳面帶數箭,跌跌撞撞地跑來說,趙雲反叛投了曹操去啦。劉備聽了淡定如初,堅信趙雲不會背叛自己,反而是怒斥糜芳。張飛卻是一陣跳腳,飛奔上馬揚言要刺死趙雲,為何兩人的反應如此天差地別,有書君就帶著大家一起來解析一下吧。

    一,兩人的性格不同,遇事的反應也不同。

    劉備性格沉穩,遇事會先經過思考再來判斷,不會聽風就是雨。趙雲是他的至交好友,他的脾氣秉性他還是瞭解的,他深知趙雲不是富貴所能動搖的,且當初在自己最落魄的時候追隨了自己,對他忠心耿耿,又豈會因自己一時的失敗而轉投曹操呢?

    張飛的性格暴躁,他嫉惡如仇,眼睛裡揉不得沙子。他遇事第一反應也是他的本能反應,從中也可看出他是個心直口快之人。

    張飛和劉備、關羽桃園結義是情同手足,對劉備不僅僅是忠心,更是一種敬重。在張飛的心裡,誰要背叛他的大哥,他是無法容忍的。

    二,兩人的身份不同,所考慮的結果也不同。

    劉備身為軍中最高權利者,前有將士和百姓追隨,後有曹操追兵將至,在這軍心渙散的時刻,他要做的首先就是穩定軍心,提高士氣。不管這訊息準確與否,他都要表現得處亂不驚,而不是自亂陣腳,鬧得人心惶惶。

    他堅信趙雲不會背棄自己,所表現出來的態度也是對將士們與自己同甘共苦的一種肯定。他的信任也為自己收穫了一大部分人心,換來了將士們對自己的忠心耿耿。

    張飛對於趙雲的叛變未必是肯定的,可是現在大隊人馬被衝散,劉備勢單力薄,只有自己守護,還要防止曹兵圍追堵截,他恨不能分身。

    在這每天刀頭舔血的戰亂時期,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本來就低,又恰逢劉備都自身難保的情況下,難保其他人有了異心,自己放出去的一句狠話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震懾了那些此時有二心的人。

    趙雲果然沒有辜負劉備的信任,單槍匹馬地從百萬曹軍中七進七出救出阿斗,劉備的充分信任換來了趙雲的誓死追隨。他的知人善任也為自己招攬了一大批能征善戰的猛將和謀士,成就了自己的帝業之夢。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 9 # 哥哥123

    劉備深知趙雲性格,知道趙雲不會背叛,就算背叛也會找個藉口離開,不會不辭而別。趙雲第一任主公大家都知道,是公孫瓚,公孫瓚當年忠於漢室,忠於朝廷,而趙雲忠於漢室,所以趙雲選擇了公孫瓚,當劉備像趙雲丟擲橄欖枝,被趙雲婉言謝絕,依然跟隨公孫瓚,直到公孫瓚背離朝廷,趙雲失望之餘,藉故兄長過世,離開公孫瓚,從此六年杳無音訊,世人無從得知趙雲去想。直到劉備漢室宗親身份坐實,打起匡扶漢室江山的旗幟,這個時候趙雲才重新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直接投奔劉備。劉備自己也清楚,只要自己不背離朝廷,趙雲不會離開自己,許多文臣也不會離開自己,所以劉備最後建立的政權國號也是漢而不是蜀

  • 10 # 歷史都付笑談中

    這是長坂坡的場景,混亂之中,劉備等人向南撤退,趙雲獨自向北,給人一種要去投降曹操的感覺。

    有看到的人,就去劉備跟前打小報告,說趙雲叛變了,這個打小報告的人,可能就是一直跟隨劉備的糜芳。

    那聽到趙雲叛變的訊息,都是什麼反應呢?

    劉備是根本不信,張飛則是要一槍刺死趙雲。

    劉備表示我並不想聽你講話,並且丟給你一隻短戟。為何劉備如此篤定呢?這就是劉備的識人能力,趙雲和劉備早就相識,當時他們還同屬公孫瓚帳下,兩人惺惺相惜,但是趙雲也沒有馬上背叛公孫瓚,是等到公孫瓚敗亡之後,趙雲才去找到劉備。

    劉備十分敬重趙雲的品格,並且趙雲和劉備患難與共,心如鐵石,論忠誠度,不在關羽張飛之下,絕對不可能背叛。

    張飛這個人,是那種想到什麼就幹什麼的人,生性莽撞,不會多想。這種性格其實也有好處,執行力強,有想法就立馬去做,絕不糾結。

    張飛聽到訊息以後,下意識就以為這是真的,因為他想不出趙雲一個人往北跑的理由,難道一人一騎去和曹軍幹仗?這種情況大機率就是投降,所以張飛認為趙雲是貪圖榮華富貴,投降曹操了,對於這種忘恩負義的行為,張飛很憤怒,決定一槍去幹掉趙雲,雖然說他未必有這個本事……

    所以說,咱們平時做事,還是不能太主觀,你的眼睛會欺騙你,你看到的未必是真相。遇事多想想,不要急著得出結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朗普前律師科恩承認受其指使支付封口費,特朗普是否會面臨國會彈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