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靈空獨享

    與25歲就當副丞相的曹丕相比,曹植為人比較隨便,略顯輕浮,固執己見,惹是生非,不是個合格的政治人才,最多適合做個落拓不羈的文人墨客。

    《三國志·卷十九·魏書十九·陳思王植傳》載:“陳思王植字子建……性簡易,不治威儀。輿馬服飾,不尚華麗……植旣以才見異,而丁儀、丁廙、楊脩等為之羽翼。太祖狐疑,幾為太子者數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勵,飲酒不節。文帝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宮人左右併為之說,故遂定為嗣……植嘗乘車行馳道中,開司馬門出。太祖大怒,公車令坐死。由是重諸侯科禁,而植寵日衰……二十四年,曹仁為關羽所圍。太祖以植為南中郎將,行徵虜將軍。欲遣救仁,呼有所勑戒。植醉不能受命,於是悔而罷之……植與諸侯並就國。黃初二年,監國謁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脅使者」。有司請治罪,帝以太后故,貶爵安鄉侯”。

    曹丕除軍政以外,自幼好文學,於詩、賦、文學皆有成就,尤擅長於五言詩,與其父曹操和弟曹植,並稱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另外,曹丕著有《典論》,當中的《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有系統的文學批評專論作品。

    《魏書》記載,曹丕文武雙全,八歲能提筆為文,善騎射,好擊劍,博覽古今經傳,通曉諸子百家學說。

    211年,曹丕被任命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

    217年,曹丕在奪嫡之爭中擊敗弟弟曹植,被立為魏王太子,正式成為曹操的繼承人。

    220年,正月,曹操逝世,曹丕繼任丞相、魏王。十月乙卯(十三日)漢獻帝劉協遜位,庚午(廿八日)曹丕受禪登基,以魏代漢。他感慨說:“舜、禹之事,吾知之矣。”(傳聞舜、禹透過禪讓成為天子)

    改革選官制度。採納陳群建議,實行九品中正制,使門閥士族的政治特權得到確立和鞏固,得到他們對曹魏政權的支援。此項制度受後人指責頗多,直接導致晉朝士族壟斷政治、人事的局面。

    限制宦官、外戚權力。頒令“其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保證了魏始終沒有因為宦官、外戚干政造成政治危機。

    削奪藩王權力。曹魏藩王的封地時常變更,沒有治權和兵權,舉動受到嚴格監視,形同囹圄。這個政策雖然吸取了漢朝諸侯國作亂的教訓,卻留下隱患,導致宗親勢單力薄,日後無力阻止外臣奪權。

    重視文教。黃初二年,下令人口十萬以上的郡國每年察舉孝廉一人,如有特別優秀的人才,可以不受戶口限制。黃初五年,封孔子後人孔羨為宗聖侯,重修孔廟,在各地大興儒學,立太學,置五經課試之法,設立春秋穀梁博士。在短期內使封建正統文化復興。

    恢復社會生產。除禁令,輕關稅,禁止私仇,廣議輕刑,與民休養,使北方地區重現安定繁榮局面。

    聽任典農治生,民屯的成效受到影響,出現弊端。

    在貨幣政策上,雖曾於登基時發行錢幣,但卻遭到失敗;之後更因穀物價格高騰,罷除了五銖錢,自此之後終曹魏一代“以物易物”反成為北方主要的經濟型態。

    與吳交鋒。黃初前期,孫權曾向魏稱臣,接受吳王封號。經過多次斡旋,魏吳最終走向敵對。期間曹丕三次親征東吳,均無功而返。

    平定邊患。擊退鮮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復漢朝在西域的設定。

    曹丕知人善任,能夠聽取群臣諫言。但是他氣量狹小,不能公正處事。

    力行簡葬。曹丕在《終制》中表示,壽陵因山為體,不封樹,不立廟,不造園邑神道,不含珠玉,斂以時衣,陶器陪葬。曹丕提出“夫葬也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見也。骨無痛癢之知,冢非棲神之宅”“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深受當時社會風氣和他父親曹操的影響。曹丕死後,按《終制》葬於首陽陵。

    曹丕詩歌形式多樣,而以五、七言為長,語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手法則委婉細緻,迴環往復,是描寫男女愛情和遊子思婦題材的箇中能手。

    代表曹丕詩歌最高成就的《燕歌行》,據考寫於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三郡烏桓期間,採用樂府體裁,開創性地以句句用韻的七言詩形式寫作,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詩。《燕歌行》從“思婦”的角度,反映了東漢末年戰亂流離的現狀,表達出被迫分離的男女內心的怨憤和惆悵。全詩用詞不加雕琢,音節婉約,情致流轉,被清朝王夫之盛讚“傾情,傾度,傾色,傾聲,古今無兩”。

    曹丕的一些為後人稱道的作品都在擔任五官中郎將至魏太子期間所作,他的詩歌細膩清越,纏綿悱惻,缺乏曹操、曹植的慷慨之氣,後世對他的評價不如“三曹”中的另外兩人。

    學者葉嘉瑩在《葉嘉瑩說漢魏六朝詩》裡,列舉鍾嶸《詩品》、劉勰《文心雕龍》和王夫之《姜齋詩話》對曹丕的評價。《詩品》將曹丕排在中品,認為他的詩不及弟弟曹植,原因是曹丕詩“率皆鄙直如偶語”(“偶語”,即兩個普通人在講話),反觀曹植則是“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文心雕龍》(才略篇)說曹丕“魏文之才,洋洋清綺,舊談抑之,謂去植千里......子桓慮詳而力緩,故不競於先鳴”,與曹植“思捷而才俊”不同,又謂“俗情抑揚,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減才,思王以勢窘益價,未為篤論也”,世人都同情曹植的處境,曹丕是兄弟爭位的勝方,人們也因此忽略他文章的美妙。明末清初,王夫之在《姜齋詩話》裡直言:“實則子桓天才駿發,豈子建所能壓倒耶?”,可謂為曹丕文學成就“平反”的宣言。葉嘉瑩說,曹丕是一位“理性詩人”,有節制有反省,“以感與韻勝”。

    曹丕的《典論‧論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學理論與批評著作,寫於曹丕為魏王太子時,文中要點有:

    提出“文以氣為主,氣之清濁有體,不可力強而致”,認為作家的氣質決定作品的風格。

    肯定文學的歷史價值,“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曹丕是鄴下文人集團的實際領袖,對建安文學的精神架構起到關鍵作用,由此形成的“建安風骨”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曹丕命令劉劭、王象、繆襲等人編纂中國第一部類書《皇覽》,開官方組織編纂類書的先河。

    《典論‧論文》開創了文學批評的風氣,為中國文學批評之祖。

    陳壽:“文帝天資文藻,下筆成章,博聞強識,才藝兼該;若加之曠大之度,勵以公平之誠,邁志存道,克廣德心,則古之賢主,何遠之有哉!”(《三國志·魏書·文帝紀》)

    在《三國演義》和民間普遍存在的“蜀漢正統論”影響下,“篡漢者”曹丕備受非議。直到明朝末年,復社領袖張溥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的《魏文帝集題辭》中首次對曹丕德政品行作全面評價。張溥寫到:“魏王帝業無足稱,惟令宦人為官,不得過諸署令。詔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不得常輔政任,石室金策,可寶萬世。彼親見漢室炎隆,女主中人手撲滅之,麥秀黍離,傷心目。霸朝初創,力更舊輒,至待山陽公以不死,禮遇漢老臣楊彪不奪其志,盛德之事,非孟德所及……甄后塘上,陳王豆歌,損德非一。崇華首陽,有餘恨焉。”他認為曹丕的施政有可取之處,禮遇漢室君臣,可見並非無德,但殺妻、害弟罪名昭著。

    甄后塘上。文昭皇后甄氏原為袁紹次子袁熙之妻,建安九年城破被俘,曹丕納之。後曹丕稱帝,眷寵文德皇后郭氏,甄氏失寵口出怨言,觸怒曹丕。曹丕下令賜死甄氏,殮時“被髮覆面,以糠塞口”。

    陳王豆歌。陳思王曹植曾與曹丕爭儲,曹丕稱帝,曹植備受迫害,屢次遷封。《世說新語‧文學》中,曹丕命令曹植七步成詩,否則問罪,曹植才思敏捷,逃過一劫,即著名的《七步詩》故事。

    曹丕善擊劍騎射,好博弈彈棋,在《典論》的自敘中更自詡其非凡箭藝,能“左右射”,可謂文武兼備。 曹丕喜愛葡萄和葡萄酒。

    魏文帝詔群臣曰:“中國珍果甚多,且復為說蒲萄。當其朱夏涉秋,尚有餘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涓,脆而不酸,冷而不寒,味長汁多,除煩解渴。又釀以為酒,甘於曲糵,善醉而易醒。道之固已流涎嚥唾,況親食之邪?南方有桔,酢正裂人牙,時有甜耳。遠方之果,寧有匹之者?”(一說出自《與吳監書》)

    《與群臣詔》:“南方有龍眼、荔枝,寧比西國葡萄、石蜜乎!”

    曹植為上品:“魏陳思王植其源出於國風。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粲溢古今,卓爾不群。嗟乎!陳思之於文章也,譬人倫之有周孔,鱗羽之有龍鳳,音樂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爾懷鉛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餘暉以自燭。故孔氏之門如用詩,則公幹升堂,思王入室,景陽、潘、陸,自可坐於廊廡之間矣。”

    曹丕為中品:“魏文帝其源出於李陵。頗有仲宣之體則。所計百許篇,率皆鄙質如偶語,惟西北浮雲十餘首,殊美贍可玩,始見其工矣。不然,何以銓衡群彥,對揚厥弟者邪?”

    曹操為下品:“魏武帝曹公古直,甚有悲涼之句。”

    不過到了唐宋以後,對於曹操作品評價普遍提高,認為其詩歌的意境、胸襟都有極其深遠的影響力。

    當代學者餘秋雨認為雖然多數文史學家會把曹植排第一,他卻認為應該是曹操第一、曹植第二、曹丕第三。“曹植固然構築了一個美豔的精神別苑,而曹操的詩,則是礁石上的銅鑄鐵澆。”

    曹植是最早對司馬氏家族專權提出警告的人。他對魏明帝大權旁落極為恐慌,上表告誡說:“取齊者田族,非呂宗也;分晉者趙、魏,非姬姓也。”“今反公族疏而異姓親,臣竊惑焉。”但是魏明帝正倚重司馬懿以拒蜀漢北伐軍的挑戰,沒有將叔父的忠言放在心上。

    曹植前期由於境遇順適,詩歌充滿著昂揚的精神,調子開朗豪邁。作品風華有餘,而血肉不足。後期他壯志受挫,備受壓抑和迫害,詩風轉為沉痛激憤,慷慨不平,表現出對於壓迫者的憤恨,和要求解放的強烈精神。

    曹植作品“骨氣奇高”,他一生不斷追求建功立業的理想,善於以飽滿壯勁,而又波瀾壯闊、雄奇恢闊的形象,表現慷慨悲壯的情懷,沉鬱頓挫,悲憤交集。

    曹植詩歌詞采華茂,善於煉字,描寫深刻細膩。手法方面,曹植注意對偶和聲色,屬對精工,對偶漸趨精密,並善用豐富比喻,善於託物起興,起調講究氣勢,善於用警句帶動全篇。

    南朝宋著名詩人謝靈運稱“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植)獨佔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算是對曹植最高評價了。《詩品》的作者鍾嶸亦贊曹植“骨氣奇高,詞彩華茂,情兼雅怨 ,體被文質,粲溢今古,卓爾不群。”曹植與王粲、劉楨並稱“曹王”、“曹劉”。南朝蕭綱《與湘東王書》:“遠則揚馬、曹王,近則潘陸、顏謝。”王士禎嘗論漢魏以來二千年間詩家堪稱“仙才”者,曹植、李白、蘇軾三人耳。

    據《書斷》記載,“曹植亦工書。”《宣和書譜》上亦記載曹植少年聰慧,記憶力驚人,萬言不忘,其胸中磊落之氣發於筆墨閒。曹植以章草書寫的《鷂雀賦》乃書法中一極品

  • 2 # 濤121518

    與 曹植相比,政治能力較好,有一定的手段和頭腦,但與曹操相比,就不是差一個檔次了,說點難聽的,沒有遠大的眼光,心胸狹隘,睚眥必報,覺對稱不上什麼政治家

    例如,因為曹洪以前不借他錢,差點殺了曹洪這位重臣(始,洪家富而性吝嗇,文帝少時假求不稱,常恨之,遂以舍客犯法,下獄當死。群臣並救莫能得。)

    再如,以小過殺鮑勳,鮑勳忠直,數次犯顏進諫,曹丕對其恨入骨髓,不顧群臣反對而殺了他

    再如,對待于禁,于禁晚節不保,固然可恥,曹丕殺了他可以,罵他一通廢而不用也行,可這位皇帝卻一方面召見他說,回來就好,要繼續為國奉獻之類的安慰話,另一方面卻又在曹操的靈堂畫些于禁向關羽討饒的壁畫來羞辱他,手段陰險,不是帝王所為

    說他沒有政治眼光,可以看看他在對待吳蜀兩家的方法上,不聽劉曄的建議,在可以輕鬆滅吳的時候,猶豫不動,錯誤的加封孫權,後又在錯誤的時機去討伐孫權,按《三國演義》的描述,張遼都是被他拖累死在了這次戰役裡,MD,曹操要是這時候還活著,早就抓住孫劉不和的時機一統天下了,不過話說回來,正是老曹死了,劉備才敢放心大膽的去找孫權算賬,關羽死了好幾年了劉備都一直等著,一直到曹丕接位稱帝才敢起兵伐吳,也正說明了曹丕和老曹的差距~~~

  • 3 # 枕籍阿杜

    曹丕政治才能算是優秀吧,小弟這分析一下看如何展現的 , 1曹操共計25個兒子,有競爭能力的4個,長子曹昂,不幸在曹操徵張秀的時候的戰死,曹沖年少得病去世,實際上只有次子曹丕和四子曹植競爭了好多年,甚至一度要立曹植為世子,因為曹丕犯了幾次致命的錯誤,大家應該都知道,我就不在重複了,放在別的的朝代,不死也必然不會重用,更不可能立為世子,結果都被曹丕一一化解,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曹丕還是有倆把刷子的, 2曹操過世之後,曹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繼承王位,剿了三弟曹彰的兵權,並且很快速的當選丞相,魏王是爵位繼承理所當然,丞相可不是的,丞相是官位,需要競爭的,他可不是他父親,面對那些和他父親一起打天下的老臣,既無威信也無恩德,主少國疑,如何能讓他們聽話,支援自己繼承丞相職位,別忘了漢獻帝還在死死的盯著他呢,一有機會必然幹掉他,所以應付這些需要有足夠的政治智慧。 3不到一年內外整合明白,逼迫漢獻帝退位,特別是在地方諸侯這一塊那是很難的,按照法理,繼承魏王,魏王的封地是冀州,其他的地方他是管不到的,如何能讓各路地方諸侯支援自己這個,既無戰功,又無恩德的人,需要極高的智慧的,不可能像曹操一樣呼風喚雨,雷厲風行,因為政治是現實的,威望也是一點一點建立的,所以只能靠談判,就想出了九品中正制,爹沒了兒子可以接班這麼一個制度,能讓他們永享富貴,這也導致曹魏政權短命的其中一個原因,但那是後話,很明顯當時這個決定是對的,外部環境解決了,內部想做開國元勳的就多了,就這樣前赴後繼的大臣逼迫獻帝退位,曹丕幾乎在沒有任何波折的情況下繼承帝位,這一點是很牛掰的, 4曹丕繼位之後,擊退鮮卑,和羌,鮮卑交好,重新恢復西域設定,封獻帝為山陽公,禮儀車巒一切如故,並沒加害他,胸懷還是夠的,對大臣們駕馭和發揮其專才,也都做的非常好,工作上也是勤勤懇懇的,臨死前順利完成交接,沒有出現大的波折,總體上曹丕還是可以的,純屬個人意見,嘿嘿

  • 4 # 愛麗說史

    曹操逝世後,曹丕繼位。曹丕深知自己身上擔負的責任,面對這樣的政治局勢,曹丕知道實現政治抱負的機會來了。他積極參與政事,組建屬於自己的政治勢力,排除異己,穩定局勢。

    漢朝局勢混亂之時,曹丕抓住機會,與漢獻帝周旋,使得漢獻帝禪讓帝位,曹丕最終稱帝。

    曹丕在位期間,多次主張擴張疆土。他還推行仁政,鞏固中央集權。他還注重民生。曹丕有著跟父親相同的志向——統一山河,他經常親自領兵作戰,而且捷報頻傳。

    曹丕雖獨斷,但他是個勤政愛民的君主。有史書記載,他在遇到重要政事時經常不眠不休。

    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曹丕十分注重民生。他曾多次命人到民間視察,從而瞭解百姓的生活狀況,救濟貧困百姓。他對文學方面也十分重視,曾下令恢復儒學,讓更多的人學習儒家思想,傳播儒家文化。曹丕在位期間的一系列措施,使得封建文化迅速復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工薪階層現在買了房,怎麼樣裝修更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