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龍門村夫

    如果把《學而》比作一堂課,孔老師講完課後,學生們紛紛發言,那麼第三個學生子夏舉手發言了。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學而》1·7)

    子夏站起來向老師彙報了自己的學習心得,和曾子說的意思差不多,甚至有點重複曾子的話。後面的幾句好理解,但是對於“賢賢易色”,當時的孔老師和其他學生們能聽懂,後世的儒生們就有點懵逼了。

    先介紹一下子夏。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歲。孔子既沒,子夏居西河教授,為魏文侯師。其子死,哭之失明。還記載了《論語》中子夏問學、孔子與子貢對他的評論,以及孔子的教誨等內容,包括可與言詩、過猶不及、君子儒與小人儒。本章沒有記載在內。《史記》將其排在孔子弟子第10位。

    關於“賢賢易色”的解釋,北宋經學家邢昺在《論語註疏》解:“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賢,則善矣。故曰賢賢易色也。謂以尊敬賢者之心去替代愛好美色之心。”清朝的劉寶楠《論語正義》引王念孫說,認為“易”,就是“如”的意思,賢賢易色,猶言“好德如好色”。 朱熹在《四書集註》裡說,“賢人之賢,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誠也”。錢穆《論語新解》也從朱子說。楊伯峻解釋為:對妻子,看中品德,不看中姿色。這一解釋,是從後面倒推回來的,即先對待妻子,然後事父母、事君、與朋友交。但是,在古代,特別是孔子時代,對待妻子是絕對不可能放在事父母、事君、與朋友交之前的。即使後世的“五倫”也是把夫婦放在第三位,即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因此,這一解釋是牽強的,或者說不對的。

    南懷瑾《論語別裁》認為,兩個賢字,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第二個賢字是名詞,指賢人——學問修養好的人。易,改變。在春秋的時候,易的改變暗含著持續的,不間斷的改變。色,態度,對人對事對社會的態度。賢賢易色換個說法就是“見賢思齊”,就是我們看到一個人,學問好,修養好,本事很大,的確很行,看到他就肅然起敬,態度也自然隨之而轉。南懷瑾堅決批判古人如宋儒對“色”字解作“女色”、“女人”、“男女之色”。

    在《論語》裡,“色”有兩個意思。一個是臉色、態度,如“巧言令色”、“色難”。這個意思有二十處之多。一個是女色,如“未見好德如好色”、“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這個意思只有三處,包括兩處“好德”“好色”。《論語》沒有用“色”表示顏色的意思。

    此外,色有“變臉色”、“改變態度”的意思,即作動詞用,用作“色然”。《公羊傳·哀公六年》:“諸大夫見之,皆色然而駭。”何休注:“色然,驚駭貌。”《孔子家語·正論解》:“ 季孫色然悟曰:‘吾誠未達此義。’”《孟子·公孫丑下》: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

    而在後世的《五行》中,則有“色然”這個詞的詳細使用:(1)同此聞也,獨不色然於君子道,故謂之不聰。(2)聞君子道而不色然,而不知其天之道也,謂之不聖。(3)同此聞也,獨色然辨於君子道,……是聖矣。(4)同此見也,獨不色賢人,故謂之不明。(5)見賢人而不色然,不知其所以為之,故謂之不智。(6)同此見也,獨色然辨於賢人,明也。上述前三句闡述物件為“聞君子之道”,後三句闡述物件為“見賢人”,都強調面對君子道、賢人時需要“色然”,否則便是不聰不聖不明不智。另外,《五行》還講:“見賢人則玉色,玉色則形,形則不亡。”玉色是面對君子道、賢人時,由內而外“色然”的表現。(參考牛鵬濤《簡帛零札二則》)

    “易”有以下幾個意思:一是簡單、簡易。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論語·八佾》3·4)二是指周易。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 (《論語·述而》7·17)三是容易。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論語·憲問》14·10)四是改變、改造。“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夫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論語·微子》18·6)

    根據以上解釋,我們可以說,“易”,就是改變的意思,這一點應當沒有疑義,也是其本意。“色”就是改變臉色,可以引申為態度,或者可以直接作態度解,取南懷瑾對人對事對社會的態度解釋。在這一章裡,“賢賢易色”是一句總括,後三句則是具體解釋。因此,對這一章,我們可以翻譯如下:

    子夏說:“一個人面對君子道、賢人時,要尊重學問、尊重賢人,並且要改變自己的態度,注重自己的行為,向賢人看齊,做到聰聖明智。事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事奉君主,能夠鞠躬盡瘁;朋友交往,能夠誠實守信。這樣的人,儘管他自己說沒有(跟隨老師)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而且有學問、有教養了。”

  • 2 # 張加林11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子夏說:“能自覺修養自己的道德品質,主動接近向賢能的人看齊學習.能做到好德不好色,如娶妻重德不重色,能改掉對待父母那些不好之處,尤其是那難看的臉色,為父母做事辦喪事能儘自身的能力!為君主為國為民做事能獻身!與朋友民眾長上老少親疏交往,說話守信做事忠誠!即使自謙說:‘還沒學好?’我也一定會稱讚他已經學得不錯了!”這是子夏對孔子老師孝忠信的發揮.

  • 3 # 老聃22

    「賢賢易色」出處《論語》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以上是整句原段,為什麼要說整句?因為古典講究整體釋義,斷章取義就會造成誤解,孔子老人家為此背鍋不少。整段意義在於儒家弟子為人處世的道理,雖然身處不同位置,但都要做出相對合理的事。

    “賢賢易色”基本句解:賢賢的第一個賢是動詞,指德行和學問修養較高,第二個賢是指賢者,是名詞,易色的色不是女色,而是指態度,看法,賢賢易色是指遇到學問和道德修養較高的賢者,就會肅然起敬,認真的待他。

    要說現實意義,古為今用道理沒變,變的只是形式,所謂萬變不離其中,適當與時俱進。

    閒來無事,濫竽充數,回答不達之處還請海涵!

  • 4 # 在藍天綠水之間

    個人認為依靠道德,修養,明君賢臣治國理政是沒有出路的,國家強大還是要依賴法治。看看當今富國強兵的,哪個不是法治國家。

  • 5 # 王新莊律師

    先探討一下賢賢易色的意思。

    賢賢易色出自《論語·學而》1·7子夏說的一段話:“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孔子有三千弟子,但只有72賢人。所以,一個弟子到底算不算賢人,是孔子學生們很關心的一件事。已經取得賢人稱號的弟子,是不是名副其實,也是其他弟子關心的事,他們可能很不服氣,經常向賢人發難或者挑戰。如果被歸入賢人的弟子確實具備賢人的資格,那就是“賢賢”。

    子夏在這裡有解決的問題,就是怎樣判定一個賢人是不是真的賢人,而不是孔子偏心眼或者受賄把不夠賢人資格的弟子封作賢人。

    色,指什麼呢?當然也要從上下文來分析,不能脫離文字亂猜。根據下文,色明顯指言談舉止,而不是長相。

    易也一樣,根據下文,就是容易,就是不困難。

    因此,賢賢易色就是說,一個被歸入賢人等級的弟子,是不是夠格?是不是真的賢人?這是很容易根據他的言行舉止判斷的。

    後面的內容,就是透過舉例來說明判斷的方法,實際就是看言行舉止是否得體。得體,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做君主就要像個君主的樣子,做臣子就應該像個臣子的樣子,等等。不能不守本分,也不能三心二意不好好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

    有父母的,看他侍奉父母是盡心盡力,還是耍奸溜滑,如果盡心盡力,那就是真賢人了。

    如果他是君主的臣子,看他能否緊緊跟隨君主,隨叫隨到,忠心不二,而不是像奸臣那樣口是心非,欺騙君主。如果能做到,就是真賢人了,就不是冒牌貨了。

    如果他有朋友,就看他說話是否算數,說話算數就是真賢人,欺騙朋友當然就是假賢人了。

    後面提到了學與未學,應該指領會了還是沒領會做賢人的要義。

    子夏意思是,哪怕你不承認自己是個賢人,也瞞不過我,我搭眼一看就知道你是不是了,我老練得很。

  • 6 # 靜靜的奕靜

    別扯,孔子沒說過。孔子倒是指點過子夏,孝在色難,子夏這人能行賢但心裡不真高興這麼幹。賢賢易色是子夏說的,你當是孔子老師指點子夏之後子夏同學的感悟吧!

    題主,麻煩讀《論語》仔細點。弟子的話跟子曰比起來思維層次差遠了!你看看子夏的“賢賢易色”後面是啥,“與友交,言而有信”,對不是朋友的人就能胡說八道嗎?

    持心言行如一是為君子。在孔子的主張裡,只要言必信、行必果的人都是君子,沒有仁心也能當第三等君子。按孔子的標準,子夏連君子都稱不上,就是個小人。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沒限定信的物件吧?

    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忠,盡心。忠而信,即使你去外邦,也還得這麼做,與友不友有什麼關係?!

  • 7 # 借我三分鐘邱明速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評述】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人才很重要,但要如何分辨人才?

    用學歷分辨人才?

    用功績分辨人才?

    用資歷分辨人才?

    用知名度分辨人才?

    用容貌分辨人才?

    ……

    這一些分辨人才的方法,總是欠缺了一些?

    既然,這些方法辨別不了人才,那就不妨學學古人,看看孔子是怎麼辨別人才的?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句話,雖然不是孔子說的,但是能放入《論語》,代表著孔子的觀點。

    “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段話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先不做解釋。先重點說說“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這句話。

    第一個“學”指的是學習的意思。第二“學”現在大部分人還是把他翻譯成學習,我認為不妥當。因為我認為把第二“學”翻譯成智慧、能力更好、更準確。舉個例子來說:明朝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在當皇帝之前,沒有讀過書。

    那我們是這麼說朱元璋好:朱元璋這個人愛民如子,又有謀略,雖然沒有讀書,但是他是一個讀書人。

    還是這麼說朱元璋好:朱元璋這個人愛民如子,又有謀略,雖然沒有讀書,但是是一個有能力的人。

    答案顯然是第二個。

    再來說說“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這段話。 “事父母”指的是目的,孝順、孝心的意思。“竭其力”指的是行動盡心盡力的意思。有孝心,又有正確的行動,那這個肯定是孝順的人。在古代說人家孝順,指的是德業有成,是個人才的意思。至於“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都是如此,就不做解釋了。

    弄清楚了整段話的基本意思,整體意思也就出來。這段話意思就是:

    辨別一個人有沒有能力,有沒有智慧,看的只是這個人懂不懂理論,懂不懂“知行合一”。

    說白一點就是,分辨一個人是不是人才,就看這三個方面:一看他目的的正確性;二看他行動的正確性;三看行動與目的是否吻合。

    用王陽明的話來說,一個人是不是人才,就看他有沒有掌握:

    “知行合一”這個理論武器。

    有就是人才,沒有就是庸才,如此而已。

    學習學的只是道。所以只要能按人自己的本能做事,就是學了。可見看待一個人、一件事情,不要看表面,只要看結果就可以了,結果是檢驗事情對錯的唯一標準,古人的蓋棺定論就是這個道理。

  • 8 # 陶江14

    《論語》中記錄: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大致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把好色之心換成崇拜賢人的心,那麼無論盡孝道也好,為君主工作也好,還是與朋友交往也罷,都可以做得很好了。

    這段話雖然是子夏說的,也反應了儒學對待女士的態度和看法,或者說對待性關係的看法。

    孔子還有三句話,我們可以連在一起考慮。

    子曰:食色性也。

    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戒之在得。

    儒家不認為好色不應該,好色即性,人之本性,不可更改。夫妻關係是人倫,不可偏廢。但是對待性這個問題,態度要端正。對於兒童、未成年人,最重要的是不要讓他們對性感興趣,這樣才能健康成長。到了青春期或結婚年齡,荷爾蒙上升,娶妻生子已經是應該的了,君子好逑也是美談,但是要防止好勇鬥狠,做無謂的事情。老年人應該防止驕傲自滿,自以為是,要保持青春活力,知道自己的不足而繼續有所追求。

    子夏把好色與培養端正的品行聯絡在一起考慮,領悟到要把好色之心用在學習賢人方面,少好色,多修煉品行,向賢人學習比好色重要。這樣,方可以盡孝父母,忠於君主之事,對朋友言而有信,不爽約。

    孔夫子說的是氣話:你衛公和漂亮老婆同車坐著在前面走,把我撂下不管,這是重色輕賢人!我是真沒見過有人崇尚高貴品德像好色一樣!――這也是孔夫子發出的感慨。

    用上面儒家對色和品德的見解,反省我們自身,是否存在酷愛美色且崇尚性而不顧其他呢?省點精神頭做高尚的事情吧!

  • 9 # 朱清國1

    《說文》:賢,多財也。賢的古義是多財。因為多財與多才同音,故而假借為多才,引申為賢德。賢賢:與賢德者相處久了。易:變化。色:顏色,引申為面貌。易色:改變面貌。也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賢賢易色:平常人與賢德者相處久了就會改變面貌。故而子夏說:"平常人與賢德者相處久了就會改變面貌。他們能夠做到竭力盡孝,侍君以忠,對朋友有信。雖然他們沒有進過學堂,但我認為他們已經進過學堂了。"其現實意義是:要選取正能量的微信群加入,而負能量的微信群要退出。要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 10 # 曉木愛詩文

    【出 處】

    《論語》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解釋】賢賢的第一個賢是動詞,以...為賢的意思。指要看重德行和學問修養較高的人。第二個賢是指賢者,是名詞,是指賢能的人。易色的色不是指女色,而是指態度,看法,賢賢易色是指遇到學問和道德修養較高的賢者,就會肅然起敬,認真的待他。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學生,比孔子小44歲,生於公元前507年。孔子死後,他在魏國繼續宣傳孔子的思想主張。)

    【延伸】孔子“賢賢易色”的現實意義 ,就是要見賢思齊。就是不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中,遇見比自己有智慧,有能力,有魄力的人,要馬上學習,而不應該以相貌取人;看到不夠賢能而有些不好的品行的人,就要思考自己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毛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準備CATTI三級筆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