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趣向雜談

    經典戰役不少,但說軍事奇蹟的話大部分答案都不算是奇蹟吧。。

    國內:

    項羽的兩次戰役 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

    光看數字,彭城之戰的比例在冷兵器時代已經很神奇了,四萬爆了五十六萬啊。

    不過在我看來難度更大的是鉅鹿之戰,因為彭城之役你可以解釋說項羽對手太渣,不經打再多都沒用,但是鉅鹿可不一樣,秦軍的戰鬥力在當時那個時代是非常恐怖的。而且最關鍵的是,跟項羽作戰的秦軍絕大多數是由王離統領的戰鬥力最強的長城邊防軍,這些人長年在邊塞駐軍與匈奴對峙,其戰力我認為不比統一六國的秦軍差。而且在戰局上,也是秦軍以逸待勞,布好了口袋等著你來送死的,就這樣的一個兵力部署戰局規劃,典型的圍點打援。我也認為這是秦軍非常正確的一個戰略部署。這至少三十多萬的秦軍吃掉一百萬的諸侯軍都有可能。但是就這樣一種絕對劣勢的情況下項羽能夠用六萬的兵力主動攻擊,硬碰硬的跟以逸待勞的四十萬秦軍拼,並且取得最後勝利,勇戰派的屬性發揮的淋漓盡致。這贏的根本就是開了修改器了。

    ———————————————學大家的分割線————————————————————

    作為萬年潛水黨,第一次被人贊,心裡有點小緊張,自己才疏學淺平時都只敢看不敢說話 0.0

    第一次回答還是稍微認真一點吧。所以補充一點鉅鹿之戰的情況。

    迴歸正題:

    先補一張圖

    首先稱為軍事奇蹟的話,就意味著難度非常非常大,大到幾乎不可能完成。那麼作為軍事的奇蹟,戰役的奇蹟,不單單隻看數字的比較,我們更應該注意的是:

    1、敵軍的戰鬥力以及敵軍將領的能力

    2、敵軍的數量以及對對手的重視程度

    3、戰場的戰略部署以及敵我態勢

    4、這場戰役造成了多大影響

    那麼先從敵軍的戰鬥力以及敵軍將領能力來看,當時項羽面對的是兩股強大的力量,一個是當時中國乃至是世界最最精銳的戰鬥力最強的長城邊防軍,這支部隊是由華夏第一勇士蒙恬建立的,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邊境不穩定。派蒙恬修了長城,並建立了這支軍隊。在賈誼的過秦論中提到的大家非常熟悉的那幾句話“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這句話說的可就是這支長城邊防軍,這群人可不是諸侯軍這樣的烏合之眾,而是職業軍人,作戰經驗非常豐富。這支部隊是不會輕易到內地來的,秦二世把這些人抽調過來平叛可以說是放大招了。再說說章邯的二十來萬人馬,史稱驪山軍,全部是由驪山的死囚組成,這些可都是不法之徒啊~跟普通農民可不一樣啊,都不是什麼老實人,章邯帶他們打仗,按照秦國的制度,是可以以軍功抵罪,甚至能升官拿爵位的。所以這是一支標準的敢死隊啊。章邯就是靠著這一支軍隊到處平叛的,打的各路反賊稀里嘩啦的,可見戰鬥力之強。然後再來看項羽人少不說,這些還都是剛入伍的兵,也許很多人都沒有上過戰場,更沒有殺過人,很多是餓著肚子日子過不下去才造反的農民(當然還是有不少有節操有理想的熱血青年跟著項王準備大幹一場的),所以在戰鬥經驗上、軍人素質上根本就沒辦法相提並論,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然後我們再來看將領。歷史上確實有不少因為帶頭的弱導致軍隊在明顯優勢下潰敗的案例。但是項羽面對的這兩個絕對不是省油的燈,先來說王離。王離何許人也,名氣確實不大,但是說起他爺爺那就碉堡了,戰國四將之一的王翦,秦始皇掃六國的時候最大的功臣,軍事才能不必多說,再來說說王離他爹王賁,秦始皇滅六國,王翦王賁爺倆就包了五個,王賁滅了齊國、魏國。王翦滅了趙國、楚國。燕國是這爺倆一起滅的。雖然王賁啃的骨頭並沒有王翦硬,但是也足夠體現他的軍事才華。王離作為一個將門之後,作為他們的兒孫,又是秦國的大將,長年在北邊指揮長城軍團和匈奴對峙,軍事能力一定不弱,而且還有一點特別有意思的是,當年他爺爺王翦滅楚的時候,敵軍統帥正是項羽的爺爺項燕,作為個人感情而言,他也想打敗項羽,弘揚爺爺的風采,這對他來說簡直是求之不得的好機會。再來說章邯,作為秦國最後一員大將,其軍事才能絕不一般,因為在遇到項羽之前他就已經帶這這群驪山君到處平叛,迎擊陳勝起義軍周文部,屢戰屢勝,使大秦帝國得以苟延殘喘。又陸續攻滅義軍田臧等部於滎陽直逼陳,迫陳勝遁走。後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魏咎、田瞻、項梁。所以這兩個對手絕對不是省油的燈啊。

    然後我們再看雙方的軍隊數量,這個更要命。剛才有說過項羽面對的是兩股軍隊,一個章邯的驪山軍一個王離的長城邊防軍。章邯的驪山軍人數是多少呢?其實這個史書並沒有明確記載,只說起源是驪山的七十萬囚徒,但是我認為這個數字水分不小。後來有一次出現了數字記載,是項羽坑殺了章邯手下的二十餘萬秦軍將士。在鉅鹿一場惡戰之後,手頭上還有二十餘萬的將士,應該說軍隊數量還是很驚人的,而且之前章邯迎擊各路叛軍的時候一直都打得很順利,人數上應該不至於特別少。再來說王離的長城軍團:這一支精銳之師人數其實也不好估計,“北方軍團”的總數應該是三十萬,可它可使要守衛整個“萬里長城”的。在突然發生的秦末大起義的面前,燕、趙、代這幾個長城沿線的地方都有人插旗造反。駐紮九原的王離在這種情況下,他最多就能控制九原、雲中、雁門這三郡,其他的地方都相對困難。所以他能控制在手中的北方軍團人數應該是二十五萬左右。秦二世給他下達平叛命令他也不至於把人都帶走,至少也要留下基本的守備部隊,那麼估計他真正帶到鉅鹿前線的軍隊人數也差不多二十萬。

    所以總結一下,秦軍的軍隊總數是四十萬以上。然後我們再來看看項羽的部隊人數情況,也就是楚軍:楚懷王派出了六萬部隊北上救趙,原統帥宋義被霸王宰了。然後項羽先派了兩萬楚軍渡河,或者說並不是先渡河,在我看來項羽是整個軍隊渡河渡到一半,還沒等所有人都到岸上就已經開始發起進攻了,兩萬人首先攻擊甬道,等六萬人都過了河,然後大家面對著河水,項羽就開了個非常成功的戰前動員大會,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破釜沉舟,也是鉅鹿之戰的精華所在。然後六萬男女老少齊上陣,再加上一個中國第一掛B戰神項羽。

    所以雙方的兵力我們可以清楚了,是40+萬 VS 6萬

    這裡可能會有朋友說我忽略了其他諸侯聯軍,因為這些人雖然在戰場上有起到一定的強制敵人的作用,但是實際作用並不大,因為看看章邯的表現就知道了,他並沒有和王離一起在而是把部隊遷移到了漳水的南邊,和王離形成掎角之勢,為的是和王離準備一個口袋等著項羽鑽進來,這說明在他們眼裡北邊的諸侯聯軍根本就不是一盤菜,因為他們知道諸侯聯軍膽小不敢和他們打,所以章邯才敢把部隊遷移到漳水,準備迎擊項羽。所以諸侯聯軍並沒有在整個鉅鹿中起到多少強制秦軍的作用,反而從這件事上體現出了章邯王離對項羽軍隊的重視程度。所以鉅鹿之戰並沒有投機取巧的成份,因為項羽的對手足夠重視他,並沒有大意,更沒有露出什麼大的破綻。

    然後我們在看看敵我態勢和戰略部署。王離圍城,章邯在漳水,中間有運糧的道路,並且和以逸待勞的章邯形成掎角之勢,等著項羽往裡面鑽,典型的圍點打援。就怕你項羽不來,來了就吃掉你。

    所以鉅鹿之戰難度真的不是一般的大,比人數:人家7:1、比單兵素質:人家是職業軍人,你是沒打過什麼仗的平民、新兵、比戰場優勢:人家以逸待勞布好了陷進就怕你不來,你千里迢迢北上救人往人家的口袋裡鑽。這種仗古今中外幾個人有辦法打得贏?

    且看人家霸王外掛續費效果。

    首先面對這種態勢,項羽也在尋找勝利的機會,尋找對方的弱點。

    最重要的就是燃起戰士的激情,讓將士們有足夠的精神力量來支撐著肉體打這一仗,項羽讓所有將士向河站立,把鍋碗等砸了,把船沉了。將士不知所云,項羽開始了動員大會。他講三點,一是明確戰鬥重要意義,要麼秦軍贏我們死,要麼我們贏秦軍死,不是生就是死,我們沒有退路。讓天下諸侯看看什麼是楚國純爺們。二是男人活一世,就不能白活,生死何懼,要有精神狀態。三是表態,我項羽標準貴族高富帥也一定同你們共存亡。說完,大家都明白只有勝利才能活,根本沒有退路好不好。遂齊呼,願共存亡。這就是破釜沉舟。之後,項羽覺得勁差不多了,摩拳擦掌,開啟修改器奔向鉅鹿背後,打了九次硬仗,九戰九捷。王離被俘。蘇角戰死。(涉間自焚了貌似)史記中對這個場景有形象描述。“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兵呼聲動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手下兵都是一頂十,高叫興奮(不知道項王去搞傳銷之類的效果怎麼樣= =)連作為友軍的諸侯軍都嚇得哆嗦,你猜秦軍怎麼看?這精神力量爆表。項羽收拾完王離,就南下準備捅章邯,章邯一看氣場太強趕緊跑,趙國的圍也就解了。

    不過其實鉅鹿之戰並沒有那麼簡單,現在可能在很多人的心中,項羽是屬於那種有勇無謀的型別,其實在軍事上,霸王絕對是個奇才,咋一看鉅鹿之戰是靠著項羽破釜沉舟給大家統一續費外掛然後就這麼簡單的一路狂暴打贏的。真就這麼簡單?當然不是。

    之前就有提到,項羽在破釜沉舟之前就有做過一次進攻,就是進攻甬道。這雖然是一個小勝仗,但是也具有很大的意義。第一項羽看出來了,想要贏必須要切斷章邯王離之間的聯絡,如果他們合兵一處那麼幾乎沒有取勝可能。想要切斷他們的聯絡,攻擊甬道是最直接最效率的辦法。第二,因為攻擊的是地方薄弱環節,所以取勝把握很大,能夠鼓舞士氣,告訴士兵們,秦軍也沒啥了不起,這不就打贏了。第三就是示敵以弱,讓章邯王離覺得項羽膽小不敢硬碰硬,就知道找軟柿子捏。這些都是項羽軍事水平的體現。還有一點就是鉅鹿之戰收尾部分,剛才說到章邯看項羽氣場太強跑了,項羽這樣性格的人當時並沒有乘勝追擊一口氣吃掉他,為什麼?因為畢竟他手裡還有二十萬兵啊,萬一章邯帶著剩餘的二十萬人殺一個回馬槍怎麼辦,如果項羽繼續強攻,把他逼急了,鉅鹿之戰勝負就難說了。其實霸王並不是總會來硬的(雖然他喜歡硬的=、=)但是這次他很冷靜的採取智取的戰略,選擇攻心。最後成功勸章邯投降,到這裡鉅鹿之戰才算真正結束。不戰屈人之兵才是最高境界。所以別老以為項羽是那種有勇無謀型別的,雖然政治智商確實不高,但是單看軍事水平來說,項羽的軍事才能在中國歷史上絕對是一流的,人家只是玩法不同而已(就是喜歡簡單粗暴開外掛打你怎麼滴,不服單挑咯)壯哉勇戰之王~

    至於鉅鹿之戰對當時中國造成了多大影響大家都知道,二十六歲的項羽從一個普通將軍一躍成為西楚霸王,中國的第一個中央集權王朝秦帝國也因此次戰役完全失去戰鬥力,走向滅亡。

    國外:

    高加米拉當然算一個不過亞帝本來就是百戰百勝,自帶不敗光環,親自衝鋒讓大流士嚇尿了差點當場取其首級,大流士逃跑後軍隊潰敗,反而把此戰的奇蹟部分削弱了。相比較而言,坎尼之戰,蒙吉薩之戰的奇蹟成份更大一些。 下面要說說貝利撒留的成名作達拉斯之戰,此戰是典型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之役,並扭轉了拜占庭帝國對波斯戰爭的頹勢。想想萬一拜占庭被波斯滅,後來波斯再被阿拉伯帝國滅,那後果會如何吧。此戰也是查士丁尼時代拜占庭帝國輝煌征戰史的開端。下面把李德哈特著作《間接路線》的相關部分貼出來,簡略介紹下此戰經過。預知詳情,請翻閱普羅柯比的著作《戰爭史》或者後面貼出的論文地址。    公元六世紀初,東羅馬帝國面臨著一種危險的局勢。它的軍隊在波斯邊界的作戰中,接連幾次遭到慘敗,因此,它在整個小亞細亞的地位也都開始動搖了。稍後一個時期,由於匈奴人從北方侵入了波斯,這個壓力一度有所緩減。然而,快到公元525年時,邊界上的戰爭又重新爆發了。不過,這時的戰鬥活動還只是零零星星地進行而沒有什麼系統性。就在這個時候,貝利撒留開始嶄露頭角。他率領一支騎兵,向波斯的屬地亞美尼亞實行了幾次成功的進擊。稍後,當波斯人佔領一個邊境要塞之時,他又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反擊,把要塞奪了回來。把他的成功和其他將領的失敗作一番比較,查士丁尼受到很大鼓舞,於是提升貝利撒留做了東線各軍的總司令官。那時,貝利撒留還不到三十歲。    公元530年,一支總兵力十萬人的波斯大軍,開始進攻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達拉要塞。貝利撒留帶兵迎擊敵人,但他的兵力勉勉強強只能達到敵人的一半,而且大多是不久前才徵召入伍的新兵,沒有受過什麼訓練。可是,他並不想困守城池,而是決心冒險,準備與敵人進行一次會戰。當時,他選擇了有利的陣地,經過很好的準備以後,使陣地既便於採取防禦行動,也有利於實施進攻。但他並不以此為滿足,而是仔細估量敵人,認為敵人充滿著對拜佔廷人的仇恨,依靠其兵力上的優勢,一定會首先向他發起進攻。他下令在要塞前面挖掘一條又寬又深的戰壕,壕溝離城牆的距離不遠,正好可使守壕的部隊得到城牆上的“射擊”支援。貝利撒留把力量比較薄弱的步兵部署在壕溝裡。在這條戰壕的兩端,按照成直角的方向,又向前各挖一條塹壕,而在兩條塹壕通向谷地兩邊高地的方向上,再各挖一條橫向塹壕。在這些側射工事之間,還構築了一些寬廣的通路。貝利撒留把自己的重騎兵支隊沿著這些側射工事加以配置,其目的是要使用它們進行反衝擊。同時,他又把匈奴人組成的輕騎兵擺在由戰壕和塹壕構成的兩個內角里,一旦兩翼的重騎兵為敵人逐回,他即可派出輕騎兵去突擊當面敵人的後方,用以減輕對重騎兵的壓力。   波斯人開近要塞以後,首先就對貝利撤留的作戰部署感到困惑。於是,他們在第一天即花了整天時間來進行戰鬥偵察。第二天早晨,貝利撒留給波斯的總司令官送去一封信,建議他最好不必兵戎相見,而採取和平談判的方式來解決有爭論的問題。根據克薩里斯基對考古發掘物的研究,他在信中曾這樣寫道:“和平是一件最大的好事。凡是略有理性的人,都會同意這一點……因此,力求以和平來結束戰爭的統帥,才是最偉大的統帥。”這真是至理名言,而且由一位年輕的統帥在他第一次獲得偉大勝利的前夕說出來,更屬難能可貴。可是,波斯主帥給他的回答卻是:對羅馬人的諾言永遠不可相信。按照這位主帥的看法,貝利撒留給他送這一封信和採取防守戰術,正是對方有著畏懼心理的表現。就這樣,波斯人開始了進攻。不過,他們也是相當謹慎的,沒有向中央部位進攻,認為那裡是一個明顯的陷阱。然而這種小心謹慎的態度,卻正好中了貝利撒留的圈套。因為這不僅使他們兵力分散,攻擊力受到削弱,而且使其戰鬥行動侷限於對付兩翼的騎兵。對貝利撒留來說,他的騎兵正是一個可以與波斯人相匹敵的兵種,在數量上也少不了多少,所以他正寄希望於騎兵。而在當時,貝利撒留的步兵還可以使用弓箭進行比較有效的射擊。那個時候,拜佔廷的弓箭在射程上是超過波斯人的,而且,波斯人的鎧甲也抵擋不住拜佔廷的利箭,相反,拜佔廷人的鎧甲卻可以有效地防護波斯人的弓矢。    波斯騎兵首先攻擊貝利撒留的左翼,最初似乎頗有進展。可是有一支埋伏在高地後面的輕騎兵支隊,突然地向著進攻者的後方實施攻擊。由於這個意料不到的奇襲,加上匈奴騎兵又向波斯人的翼側實行猛攻,迫使波斯人不得不向後撤退。在右翼,波斯騎兵本來突進得還要深遠些,已經到達了城牆腳下。而這樣一來,又正好使進攻部隊的翼側與處在中央原地未動的部隊之間出現了一個缺口。於是,貝利撒留即把自己的全部騎兵投入缺口。這個反突擊指向了波軍戰鬥隊形的薄弱部分,迫使進攻右翼的波斯騎兵慌忙後退,以致變成毫無秩序的逃跑。這又給貝利撒留提供了機會,使他得以向位在戰場中央的波斯步兵實施翼側攻擊。達拉會戰最後以波斯人的徹底失敗而告終。多少代人以來,波斯還是第一次敗在拜佔廷人手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庭中,面對9歲的男孩作業拖拉不專心,幹任何事都要家長提醒,你會怎麼改變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