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英國一項新研究表明,嬰兒的生長環境太潔淨反而會增大他們患白血病的風險。 英國倫敦大學梅爾·格里夫斯教授經過30多年的研究提出了該理論。實驗室測試中,超淨無菌環境飼養的小鼠暴露於常見傳染性病菌後,患上了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梅爾·格里夫斯分析認為,兒童發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孩子在胎兒期發生可導致該病的基因變異。二是受到一種或多種感染。感染多發生在一歲以內、成長環境過分潔淨的孩子身上。如果嬰兒本身具有該病的易感因素,在生命的第一年幾乎無法接觸到任何細菌,就更有可能患上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沒有接受過母乳餵養、不去上託兒所、較少與小朋友玩耍的孩子患病機率大;發達國家、富裕階層發病率更高。 你覺得這種說法科學嗎?
9
回覆列表
  • 1 # 懸壺小兒科

    但是,一千個人閱讀這篇文獻後可能有一千種“說法”,很多說法其實都是不嚴謹或者說不科學的,比如,“太乾淨兒童易患白血病”這種說法就和原文獻有比較大的偏差。

    1.首先,這項研究僅限於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ALL,最常見的兒童癌症),結論不能擴大為所有型別的白血病。因此,“太乾淨兒童易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這樣的說法更嚴謹、更科學一些。

    2. 其次,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發生,必須在子宮中胎兒期發生能夠誘發兒童患白血病的基因突變,這種基因突變是前提條件。而即使發生了這種突變,也只有其中1%的人發生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這就大大縮小了可能罹患ALL的範圍,不用人人自危。

    3.在胎兒期發生致病的基因突變的基礎上,如果在嬰兒期(一歲以內)幾乎無法接觸到任何細菌,環境“過於乾淨”,就很有可能發生ALL。換句話說,如果在胎兒期沒有發生特定的基因突變,即使環境過於乾淨無法接觸到細菌,也不會得ALL。

    因此,我們需要正確解讀這篇文獻,不要片面理解或誤解。其實我覺得也不要對“過於乾淨”片面理解,講究注重環境衛生和手衛生的習慣不應該鬆懈忽視,這對預防常見傳染病(如手足口病)仍然十分重要。不能多於乾淨應該理解為多讓孩子接觸大自然,玩玩沙堆采采野花野草什麼,不排斥和其他孩子多些集體活動,而不是一直把孩子關在家裡。

  • 2 # 裸猿的故事

    論文字身是可信的

    即不存在故意作弊造假的人為主觀偏差,但是否真的正確,仍然有待未來的繼續研究,因為該論文並沒有得到因果關係,依然只得到相關性。而衛生假說,其實是一個古老的假說,並不是這篇論文的作者們才提出來的。

    但提問者犯了一個大錯,把範圍擴大到了所有兒童

    這遠遠超過了論文字身的範圍。該論文中的衛生假說,針對的是擁有特定基因突變的幼兒,這些幼兒在過度乾淨的環境中成長,就有大約1%的可能性患上白血病。

    再次強調,論文並不是針對所有兒童的。衛生沒有錯,只有當幼兒先天帶有一個致白血病的基因突變時,才可能會出現嚴重問題,但即便如此真正患上白血病的風險也只有百分之一!當前,中國大約為每10萬個幼兒中,有7個患上白血病,其中男孩多於女孩。是的,發病率為7/10萬。

    如果不講衛生,那你很容易死於別的原因。白血病不是你想得就能得的。

    如果用傳統的不乾不淨吃了沒病的觀念養娃,那死亡風險可遠遠高於10萬分之7,比如非洲,由於缺乏乾淨的飲水,其幼兒的死亡率極高,聯合國正在努力將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降低到2.5%以下,看清楚是百分之,而上一資料是10萬分之,兩者相差數百倍。

    而且,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對於幼兒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的治療,已經取得長足進展,大約八成的幼兒可被治癒,見上圖不同時代ALL患者治療後的五年生存率,越來越高。

    ALL病因研究的關鍵資訊。

    1、ALL的發生涉及兩次基因突變,其中第一次發生在胎兒期

    2、已發生第一次基因突變的新生兒中,有大約1%的機率再發生第二次基因突變,正是這第二次突變,將他們變成ALL患者。

    數十年來,各路專家學者找遍了所有可能的因素,試圖解釋究竟是什麼引發了那關鍵的1%機率。如電離輻射、電纜、變壓器、電磁波、汙染、家庭裝修等等。但在嚴格的科學測試後,所有這些因素都被一一排除,但每種因素,都曾對社會造成了影響,比如家庭裝修和少兒白血病的關係在十幾年前也曾傳播得沸沸揚揚。

    而這篇論文講述的是,對於這些幼兒來說,在成長的第一年缺乏與微生物的接觸,但在此後又不可避免的與微生物發生接觸,是啟動第二次突變的關鍵誘因。

    但要證明這一觀察真的成立,還需要進行干預

    比如讓具有風險的幼兒,接觸安全的微生物,看看是否能讓發病率下降,比如從1%下降到0.1%等等 ,否則這件事還不能算蓋棺論定,需要繼續研究。

  • 3 # 掙脫枷鎖的囚徒
    太乾淨兒童易患白血病,這種說法科學嗎?

    這是基於幾十年來兒童白血病發病研究證據得出的結論。因此,至少就目前來看,當然是科學的。

    只不過,嚴謹一點,應該說:嬰幼兒期環境太過乾淨增加兒童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風險。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兒童白血病病因學研究幾十年的成果

    這個說法來自於2018年5月21日發表在自然綜述-癌症雜誌上的一篇綜述文章,文章作者是從事兒童白血病研究40多年的倫敦癌症研究所的科學家。

    作者透過對兒童白血病病因學幾十年研究成果(其中,很大部分來自作者的研究團隊)的總結得出的結論。

    這項研究說了什麼?

    我們知道,本質上講,癌症首先是一種基因病。

    就是說,癌症的發生首先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可以發展成癌症的基因的變異,即形成癌基因。

    其次,癌症還是一種免疫缺陷病。

    有成癌基因並不意味著一定發生癌症。

    因為,身體有一些列防癌機制。比如,細胞有基因檢測和修復機制,可以發現變異的基因並進行修復;即使沒有被修復,基因表達也是有條件的,存在癌基因並不一定就能表達;即使表達,形成癌症細胞,人體免疫系統也可以將癌變細胞識別為外來的入侵者,加以剿滅。

    也就是說,即使存在癌基因,也必須同時存在一系列缺陷才有可能發生癌症,其中,必須存在相關的免疫缺陷。

    兒童白血病的發生也不例外。

    作者透過對研究證據的梳理,發現,兒童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的發生主要有兩個步驟:

    第一步,白血病基因形成。

    這個過程發生在出生前,胎兒在子宮內發育過程中可以發生幾種染色體損傷,發生成白血病的基因變異。現在認為,這種染色體損傷是自發發生的。

    研究發現,這種基因變異是普遍存在的,每20個活產嬰兒中就有一個存在這種白血病基因,將來的兒童白血病將從攜帶白血病基因的孩子中產生。

    第二步,白血病的發生。

    如果攜帶白血病基因的孩子都發生白血病,那麼,白血病就是一種非常常見的疾病。

    然而,兒童白血病卻是一種罕見病。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從出生到15歲,每2000個孩子中才有一個發生白血病。

    這就意味著,即使攜帶白血病基因,最終發生白血病的機會也僅有1%,另外99%的孩子不會發病。

    就是說,僅有白血病基因是不夠的,環境因素在白血病發生中起著更大作用。

    哪些環境因素會觸發白血病的發生呢?

    幾十年來,科學家先後懷疑很多因素在白血病發生中起作用。

    其中,也包括一直在為兒童白血病背鍋的甲醛。

    但是,研究發現,再有可以的環境因素中,除了電離輻射獲得證據支援是白血病發生的確定性因素外,其他都被排除了。

    最新的這項研究的意義就在於,基於研究證據發現,在出生後早期,嬰幼兒期生活的環境如果太過乾淨,沒有機會接觸到在人類進化歷史上原本應該接觸到的一些微生物和寄生蟲,人的免疫系統就會缺乏“鍛鍊”的機會,也就會造成某些免疫缺陷。

    曾經發現,西方工業化國家,環境太過乾淨造成的免疫缺陷與兒童哮喘、炎性腸病、溼疹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風險增加有關,因而產生一種這些疾病發生的“衛生假說”。

    有關兒童白血病發病的研究證據發現,這種免疫缺陷也是兒童白血病發生的主要的環境原因。

    小結

    這樣,胎兒在子宮內發育過程中自發發生的染色體損傷形成白血病基因,為兒童白血病的發生建立了“群眾基礎”;

    出生後,一些環境因素導致免疫缺陷從而觸發了白血病的發生。其中,證據顯示,嬰幼兒期生活環境太過乾淨沒有機會接觸到人類進化過程中原本應該接觸到的微生物、寄生蟲等“老朋友”(目前主要敵人一些治病細菌和病毒反而不再這些老朋友之列),因而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免疫機制,是兒童白血病發生的最主要的環境因素。

  • 4 # 兒科恩銘

    太乾淨的兒童容易患白血病的說法不嚴謹。對於一個疾病的認識,需要大量的臨床實驗才能夠明確其致病原理。從循證學論證的程式上來看,科學家們先會進行動物實驗再進行人體實驗。僅憑實驗室中的小白鼠在無菌環境中生長容易罹患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推測人體在同樣的條件下會出現淋巴細胞白血病高發並不科學。最多隻能算是一種猜想。猜想是需要更多的臨床資料去驗證的。這就牽涉到許多倫理問題。當然,透過大資料對比兩組不同衛生條件下兒童的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發病率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的。

    急性白血病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惡性腫瘤。起源於造血系統的惡性增生。人群的發病率為3~5/10萬人。是兒童的主要病死原因之一。在兒童急性白血病中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佔75%,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佔25%,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目前認為急性白血病的發病與人體內癌基因啟用和抑癌基因失活有關。癌基因是人體內的保守基因,正常情況下的主要功能是控制細胞的生長和分化,在致癌誘因的刺激下(如感染或理化因素),癌基因發生畸變,出現功能異常進而引起細胞癌變。白血病不是遺傳性疾病,但有家族腫瘤易感性,也許與遺傳素質有一定相關。研究顯示,同卵雙生的孩子其中一個罹患急性白血病時,另外一個的患病率高達20%。電離輻射能引起白血病已經得到驗證。而一種RNA反轉錄病毒(人類T細胞白血病病毒)可引起人類T淋巴細胞白血病已被證實。但是並不意味著感染病毒就會導致白血病發生。對於白血病發病機制的探討,需要科學家們更多的推測和猜想。如果這些推測或猜想驗證屬實。那麼我們就可以針對性的採取相應的措施避免致癌誘因(感染、放射等)在某一時間段內對人體產生影響,從而達到降低發病率的目的。希望寶寶們健康成長,不受疾病的困擾。

  • 5 # 育兒網

    不少新手麻麻對孩子的衛生相當在意,吃的用的都要反覆消毒,生怕他會得病。然鵝,最近網上流傳英國一項最新研究表明 “孩子太乾淨易得白血病”。這是真的嗎?本期的《育兒奇葩說》將告訴大家答案。

    說法由來:英國一項研究表明“孩子在無菌環境中長大,更容易患上白血病”。

    媽媽請注意了,這種說法是的。

    孩子“太乾淨”易得白血病?難道讓孩子乾乾淨淨的,這也有錯嗎?

    其實,這份來自倫敦癌症研究所的研究是這樣說的“生命早期缺少和微生生物接觸,孩子免疫功能會有所缺失,容易在感冒或流感的侵襲下誘發基因突變,從而患上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這也就是說,並不是所有孩子都會得白血病!

    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發生,需要經歷兩次基因突變。第一次突變來自母體,是一個隨機事件,無法人為控制。而第二次有可能是在孩子被感染時(比如流感),身體免疫系統出現異常時發生。

    這項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預防第二次基因突變。研究人員發現,孩子經常處於微生物的環境中接觸一些無害的病菌,可能能避免患上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簡單來說,孩子適當接觸微生物,就可能防止發生第二次基因突變,從而起到預防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作用。

    看到這裡,大家放心了吧?對於這項研究的結果,看看就好。要知道,實際上孩子患病的機率很小,而且此項研究還需進一步佐證,並不是業界統一定論。

    總之,請大家記住一點,過度乾淨其實對孩子沒有什麼好處,適當接觸細菌反而有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

    自然界裡到處都有微生物,人們所說的“乾淨”只是相對的,絕對的乾淨是無法實現的。打個比方,我們洗手時,只能洗掉大部分細菌,而不能洗掉全部細菌。

    曾有育兒專家指出,平常讓孩子太乾淨,完全不和細菌接觸,當孩子被迫接觸到細菌時,就更容易生病。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孩子平常多接觸傷害不大或致病性不強的細菌,就不太容易得病。而讓孩子在絕對無菌的環境裡生活,完全不接觸細菌,也許他接觸到致病性不強的細菌就會生病。

    而且讓孩子多和微生物接觸是很有好處的哦,比如可以減少過敏的發生。一起來看幾個研究結論吧~

    ▷ 家人越多,孩子越不容易過敏

    英國科學家Strachan對17414名在1958年出生的英國孩子展開了跟蹤研究。在這些孩子23歲時,他發現,有兄弟姐妹的人出現花粉過敏症狀的機率較小,家裡有寵物的人也是如此。

    1989年,這名科學家提出了一個假說,孩子在生命早期很少接觸微生物,長大後更容易患過敏性疾病。這個假說經過不斷的驗證、修正和挑戰,仍在不斷的發展中。

    ▷ 農場里長大的孩子身體更棒

    在農場成長起來的孩子,很少出現過敏和哮喘的情況。這些孩子接觸微生物種類十分豐富,免疫系統更強大。

    科學家經過深入研究後發現,媽媽懷孕期間和孩子一歲前,多接觸微生物十分關鍵,而長期接觸動物飼料、奶製品、牲畜裡的微生物,有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

    ▷ 順產的孩子很少出現過敏

    很多研究已經證實,孩子順產時從媽媽陰道中獲得了一些微生物,而這些微生物在孩子的身上繁殖後,不但加快其免疫系統的成熟,而且可以降低過敏風險。

    講究衛生當然有必要,但很多時候髒一點反而對孩子更好哦~

    讓家裡的生活環境“髒一點”,可不等於不需要培養孩子愛整潔的好習慣。建議從小培養,讓孩子做到整齊有序,收納規整。而這種行為習慣的培養,也是對孩子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

    傳染病高發期或者家人患病時,大家可以使用一些抗菌抑菌產品,但日常生活中就不要經常給孩子使用啦!大家不要總想這把微生物消滅乾淨,而應學會與微生物和平共處。

    孩子的生活環境可以“髒一點”,指的是讓環境裡的微生物種類和數量變得豐富起來。但是二手菸製造出來的髒環境,裡面有大量危害孩子身體健康的化學物質,大家一定要堅決拒絕!

    有了孩子免不了在公共場所給他換紙尿褲,不少媽媽總是擔心衛生會不過關。其實,大家無需在意,該給孩子換紙尿褲就給他換!公共場所的衛生只要經過簡單清潔,就可以放心用。事實上,病原微生物的種類是很少的,大家無需為此感到擔憂。

    平時,老公、婆婆等人帶孩子時,可能會讓孩子邋遢一點髒一點,大家就別太計較啦~畢竟孩子多接觸一點微生物有好處。but,如果孩子有傷口在恢復期,或是家人有臭腳、香港腳、傳染病,這些時候就千萬別忍啦!

    土壤中有多種多樣的微生物,孩子經常接觸對建立多樣性微生物生態有很大的幫助。有一點需要注意,動物糞便中有可能含有寄生蟲卵,大家帶孩子去農場時不要讓他觸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秋冬衣櫥裡的衣服該如何選擇顯氣質的顏色和穿搭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