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靜坐727

    夫易本無八卦,只有乾坤,本無乾坤,只有太極。太極者,天應日月,地應水火,人應耳目,煉其耳而耳自聰,修其目而目自見。人是萬物之靈,心是一身之所主。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易者上日下月,日月交替,週而復始,意在變而不變,易而不易。否極泰來,是事物發展到一定極限,即物極必反。天地否,地天泰即是事物發展歸律。動靜陰陽,反覆遷變,雖永珍之紛紜,須一理而貫融。借用一些古書,只求闡理,望師兄弟鑑別!!!!!!

  • 2 # 水煮周易

    怎樣正確看待《周易》?

    其一、《周易》就是一本書。僅管有三聖、三古,但是這本書是用圖形或者圖畫狀符號來表達作者的思想。

    對不知道那些圖形或符號意義的人,它就是無字天書,不懂。

    因為都不懂,就亂猜,所以花樣就多了。

    後來周公組織一幫人,根據圖形或符號把每個卦的一層意思寫岀來就有了卦爻辭。但是後人對那個辭的來由不知道,但又要學又要講,所以又猜,又花樣百出。

    傳到今天花樣就更多了。誰都可以說一通,讓後學不知其可,無從下手。

    當然,為什麼有人樂於將其神秘化,隨便猜。

    其二,《周易》是寫給西周人看的,特別是西周貴族子弟,是為西周實現滅商大計而準備人材用的培養教材,或者說是它的幹部培訓教材。

    從自強不息講起,到厚德載物,到爭取封侯建國,到蒙養百姓等等步步為營,直到水火既濟,天下太平。還講不可懈怠,因為,平衡會被打破。

    其三,就算《周易》起源於算卦,但它本身已經不是算卦書。雖然解讀它有可能用到相關知識。但它就是表達作者思想的一本書而已。

    其四,周易的真相藏在它的辭與卦象、爻象的關係中。而破解它的鑰匙藏在《焦氏易林》。很幸運,這個鑰匙被我找到了。

    只是這個開鎖的密碼讀得懂的太少,這世上沒幾人能看懂。

  • 3 # 易境2

    易經這本書,從根本上來講就是一個符號影象方陣,是中華先哲仰天俯地觀察宇宙心靈頓悟的結晶。它的基本符號就是陰陽二爻,象徵天地,用數字表現則為2、3。2+3=5乃為五行。故235數字以陰陽五行二氣概念涵蓋時空運動的一切,同時235月也自然形成宇宙運動的一週期數,摺合為19年,從而同時體現了1~9數象徵宇宙存在的模式,並進一步揭示了萬物皆數,象數構成宇宙的客觀規律。

    一句話易經的靈魂是象數,8卦64象數符號則是它的骨骼或

    基因框架,乾坤二卦乃為其左右心房象徵天地,而12闢卦則是它的經脈,體現了陰陽二氣運動的資訊象。

    所謂的陰陽二氣,用現代科學的語言解讀則是顯隱、正反、明暗、表裡等兩種能量的表現,是陰陽兩種力量互為消漲的運動形象,為時空運動的基本模式。也為太極宇宙的存在表象。是我們人類觀察和認識世界的利器。正如易經繫辭所表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太極圖的意義是什麼?太極圖像的陰為6數,象徵影象中的陰魚。陽為9數,象徵影象中的陽魚。陰陽二魚即是生命的象徵,代表時空運動的一切運動的事物形象。6+9=15=5×3用象數語言解讀為能量子。6×9=54為一正方體,象徵為物質存在方式。54數用象數語言解讀為能結構。以上就是太極圖所蘊含的玄機。

    綜上所述,易經就是以數字表象宇宙的結晶,陰陽五行二氣乃是它的精髓,64卦是它的骨骼。所以我們如果能以氣為本,每臨大事從數入手,即時得到該時空生成的卦象,那麼瞬間必然會出現我們所需的資訊,有待我們解讀,若如此易經則真正能為我們所用矣!

    遺憾的是易經雖然為我們時代大多數人所鍾情,但是遍覽現代人對易經的解讀,大多是脫離實際,離開了易經的卦象符號,隨心所欲的展開想象,為賺眼球,誇誇其談所謂的易理,使易經淪為書齋裡的空談!削弱了易經的生命力。

    故本人認為,要想真正汲取易經的精華,必須守住象數二字不放,帶著事物運動的訊號自然生成卦象符號進行認真的理解,體悟其中的資訊,方能得其精髓!易經的魅力是深藏在運動的事物之中的,不是五顏六色的氣泡泡!

  • 4 # 永飛78233648

    周易很好一本書、看見一本手抄本,六十四三百八十四爻每卦元之元,爻與爻相通,難惱忙,其除文章一套真沒幾,多謝了

  • 5 # 君一易經大義

    《易經》,微言大義,廣大悉備,以卦、爻、象、辭為主要表現形式,揭示宇宙變化規律,演繹社會人文關係,啟迪人生思想智慧,被稱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哲學鉅著。如同世界著名經典指引特定民族,創造燦爛而又富有特色的文化,併成為區域文明之精神支柱一樣,《易經》指引中華民族,開啟了偉大的東方文明,創造了偉大的中華文化,培育了偉大的華人的精神。其核心思想,指引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發展方向,融入華人的哲學、藝術、倫理、生活和心靈之中,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共同的道德根基和精神支柱。"

  • 6 # 何必八卦

    《易經》中蘊含眾多德義,可惜世人虛妄之心難滅,總是妄圖投機取巧,才導致《易經》淪為占卜這類迷信之用,令人痛惜!

    若能重拾《易經》之德義,大有裨益!

  • 7 # 趙日金141

    《易》曰:失之毫釐差以千里。這是《史記太史公自序》記載的一句話,成為家喻戶曉的成語。如今任何一本《周易》都不見,已是:失之毫釐差以千里了。

  • 8 # 周易自測牌

    關注如何看待周易,可看《周易》文化發展的歷史分析

    夏商周之前,早期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落後,伏羲觀察自然用符號記錄自然和社會現象,隨後先人萌發出借助於自然現象的記錄來預知橫禍或自己行為會帶來何種後果的需求,以達到趨利避害。

    基於此,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研究人與自然的預測方法,文王將伏羲八卦推演為64卦、384爻,並提出“剛柔相對,用了整整七年的時間,著成《周易》一書。

    而後孔子及學生做“十翼”來解說周易,一直傳承。

    秦朝時焚書坑儒,《周易》被列為卜筮之書逃過一劫,更加重了《周易》用於占卜的神奇色彩。

    《周易》的解釋學傳統至漢代而一大變。漢代對《易》的解釋最重要的學派有三:一是以孟喜和京房為代表的象數之學,一是以費直為代表的義理學派,一是以嚴遵為首的黃老學派。

    孟喜、京房之易以奇偶之數和八卦所象徵的物象解釋《周易》經傳文,同時講卦氣說,並繼承今文經學的傳統,利用《周易》講災變。費直易學解經多取道德教訓之意,用《彖》、《象》、《文言》中所講的道理髮揮《周易》經傳文。

    魏晉時代的王弼易學則轉一方向,盡掃漢易象數學中的各種學說,恢復義理學傳統。他在解釋《周易》經文中引入老莊哲學和東漢古文經學的傳統,在解易體例上主取義說、一爻為主說、爻變說、適時說等。

    北宋程頤世稱伊川先生,他的《周易程氏傳》是王弼《周易注》之後一部以義理方法解易的名著,在這部書中,解釋學的方法得到了更為廣闊的運用。程頤認為,《周易》是對宇宙萬物的摹擬,但所要表達的,不是可用數量摹畫的外在象狀,而是一種道理。

    南宋朱熹在評論程頤《易傳》時說:“《易傳》明白,無難看。但伊川以天下許多道理散入六十四卦中,若作《易》看,即無意味;唯將來作事看,即字字句句有用處。 ”就是說,《周易程氏傳》將《易》來做個載體講他所見的道理,或者說是借《周易》卦爻發揮他自己的哲學思想。故無一句講到卜筮,通篇皆在講事理。

    朱熹提出《易》之本義為卜筮的見解,由此對程頤易學和義理學派提出批評。朱熹主張區分《周易》經傳,提出易學發展階段說。朱熹以象數、卜筮求易理,把義理學派與象數學派統一起來,從而發展了宋代易學。

    現代中國學術界尤其是哲學史研究領域,《周易》一直被視為占筮書而難登大雅之堂。一方面承認其為傳統社會官學典籍,另一方面又棄如蔽履。《中國哲學史》第一卷中,介紹了《易經》中的“宇宙秩序”觀念。80年代,《周易》開始為大陸學術界所注意,從中國哲學史研究隊伍中分離出專門從事《周易》研究的學術群體,以《周易》流傳本及出土《周易》竹書、帛書文字為主;另一方面從邏輯學的角度審視和分析《周易》,相繼出版和發表了一些專著和論文。

    《周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群經之首”,是古代帝王之學,政治家、軍事家、商家的必修之術。

  • 9 # 趙日金141

    《周易》,又稱《易經》,據說周之王所作。掛名孔子為之作序,即《易傳》。現通行《周易》,《易經》與《易傳》合為一體,後人常經與傳不分。

    周易之經文部分,包括六十四卦卦符,卦辭,爻辭。六十四卦排列有序:

    第一卦乾,第二卦坤,第三卦屯,,第三十三卦遁,,第六十四卦未濟。

    周易之傳文部分,包括《彖》,《象》,《文言》,《繫辭》,《說卦》,《序卦》,《雜卦》。

    七十年代出土西漢馬王堆帛書《周易》,大不一樣。經文與傳文完全分離。

    其傳文部分,僅《繫辭》名同,但文字不同,其它篇則完全不同,為《二三子問》《衷》,《要》,《繆和》,《昭力》。

    其經文部分,一,卦符不同,為“一”形與類“八”字形組成。二,卦名多有不同,卦辭爻辭多有異文,但內容大致相同。三,六十四卦卦序完全不同:

    第一卦鍵(乾),第二卦婦(否),第三卦掾(遁),,第三十三卦川(坤),,第六十四卦益。

    照通行《易傳序卦》的說法,六十四卦卦序的排列有前因後果關係。帛書周易六十四卦卦序完全不同,因果關係也就不同。

    帛書周易,顛覆了兩千年來的易學乾坤!

  • 10 # 有話少說

    《周易》,《史記》及託名孔子《易傳》都稱《易》。據說周文王所作,後人稱之《周易》,因奉為儒家經典,又稱《易經》。

    《史記太史公自序》記有,“《易》曰:失之毫釐,差以千里”。如今,任何一本《周易》也找不出這句家喻戶曉的成語。由此推論,《周易》,自西漢以後已經是“失之毫釐,差以千里”。

    七十年代出土馬王堆帛書周易,無論是周文王的經文,還是孔子的傳文,與通行的周易都大不一樣。帛書周易也無“失之毫釐,差以千里”之句。

    由此推論,《周易》是已經被篡改的面目全非的偽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戚風蛋糕不發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