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七班的歷史課代表
-
2 # 向偉大的蘇聯國土進發
其一,耗彈量太大,日本資源本來就少再加上mg42的耗彈量,國家基本就廢了。其二,MG42是1942年研發的而那時日本和美國在太平洋上打的正激烈,就算運過來了,人家美國的衣阿華一炮這艘運輸船就沒了,所以人家德國之所以不運過來是因為不願意冒風險。有些人就要問了,海運不行,那陸運呢?陸運更不可能,要陸運就必須經過蘇聯和中國,而蘇聯是德國的東線戰場,想運過來,基本不行。而中國和日本是死對頭,因此華人只要把情報弄到手,MG42就成中國的了。其三就是口徑不同,日本的歪把子是6.5mm而MG42是7.62mm所以彈藥不符
-
3 # 深度工場
有網友問二戰日軍為什麼不引進德國的MG-42型機槍,首先是,子彈不配套,日本的子彈生產線是6.5毫米和7.7毫米子彈,而MG-42型機槍則是7.92毫米子彈。
另外就是MG-42機槍並不適合在在炎熱地區使用,在炎熱地區使用,槍管非常容易過熱。MG42採用比MG34更輕薄的槍管,因此槍管過溫的問題更是嚴重。
因此,德國陸軍規定,禁止用連續不斷的點射打出超過250發彈,並列明實際射速不應超過每分鐘300~350發,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槍膛磨損和過熱的問題。瞄準基線較短,所以MG42在遠距離上的精度比不上MG34,甚至還比不上重型的MG08馬克沁機槍。
MG42機槍的優點是長點射,命中率極高,而且在長點射的時候,會發出撕布一樣的聲音。
這種機槍其實不適合日本陸軍使用,日本陸軍要求的步機槍必須可以通用子彈,而且,在日軍戰術裡面,要求機槍手必須要靈活,輕便的進行戰鬥,其實這種思維與蘇聯和解放軍是一樣的。
蘇聯和解放軍也不在班排裝備彈鏈式機槍,而是堅持使用步機槍通用子彈的班用機槍。要求一名機槍手只需要在一個火力點打幾個點射,發射十幾發到20多發子彈,就必須快速轉移發射位置。
並不太喜歡MG-42通用機槍這種壓制型機槍,日本陸軍也是一樣的思維,所以在日本陸軍最後淘汰歪把子機槍的是96和99彈匣式機槍。
-
4 # 戰壕
因為日軍用不到,而且日軍的戰術和後勤補給水平也決定了日軍用不起這種武器。
德軍使用MG42這樣的機槍,就是因為其步兵戰術中,機槍是火力核心,步槍只是配角。而且德國的工業實力更加強大,不會在意子彈消耗量這樣的問題。但是日本資源缺乏,所以才會重視步槍,日軍極端重視士兵的步槍射擊能力就是為了節約子彈,自然不可能去使用MG42這種彈藥消耗大戶。
日軍大正十一年式機槍組一般攜帶120發子彈,但是這對於MG42來說根本不夠用。而且德軍機械化程度更高,很多物品可以放置於車上,比如MG42機槍的彈藥,但是日軍時候只能徒步,而再讓步槍兵來為機槍手攜帶彈藥,這會極大增加士兵的負擔,反而降低作戰效率。
同時,即使日軍用得起,MG42畢竟是德制武器,使用的是德式7.92X57毫米彈,和日軍的彈藥體系完全不同,和其6.5毫米彈完全不通用,這反過來又會極大增加日軍的後勤壓力,這對於日軍來說更像是一個壞訊息。至於改膛換成日式口徑,這項工作也沒有那麼簡單,而且MG42出現時日軍也很缺乏自動武器,根本不可能騰出力量去進行研究改造工作。
-
5 # 國平軍史
日軍三八步槍的先輩,就是引進德國的毛瑟1889步槍,日本人將其7.92毫米口徑改成了6.5毫米,除了原槍發射7.92x53毫米大威力步槍彈導致後坐力過大,不適合身材矮小的日本兵以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出於節約資源的考慮。當時,步槍、機槍子彈和彈殼,包括耗量極大的炮彈彈頭和彈殼等,都是用寶貴的黃銅製作的,需要消耗大量的黃銅原材料,作為島國的日本,畢竟資源非常有限,所以就縮小了步槍子彈的口徑。
二戰時,日本陸軍裝備了6.5毫米的歪把子輕機槍、7.7毫米的九九式輕機槍和九二式重機槍,而德國MG-42是一挺通用機槍,發射的是7.92x57毫米和毛瑟98K步槍通用的子彈。
儘管實戰證明了MG-42是一挺出類拔萃的通用機槍,自帶兩腳架狀態時,就是輕機槍,有效射程800米;當裝上三角架時,就是重機槍,有效射程1000米。
因此,MG-42通用機槍非常適合作為步兵班排連的火力支撐,每分鐘1000發以上的射速,使其與對手的機槍對射時,未曾有過強勁的對手,一般都是火力蓋過了對手。
但日本陸軍倘若引進MG-42通用機槍將面臨兩大問題,首先,得引進7.92x57毫米子彈生產線,戰時不可能連子彈都進口,而此口徑的子彈與日本陸軍裝備槍械口徑不配套,將造成6.5、7.7、7.92三種槍械口徑並存的嚴峻局面,將對戰時的後勤供應帶來相當大的麻煩。
其次,MG-42通用機槍射速過高,是名副其實的戰場吞子彈的巨獸,不適合日本資源有限的國情;事實上日本陸軍裝備的九二重機槍,特意設計成30發保彈板供彈,戰鬥射速每分鐘才100餘發,目的就是為了節約子彈;二戰時期的重機槍大都採用彈鏈供彈,採用30發保彈板供彈實屬非常罕見,日本陸軍算是特例了。
最後,日本引進MG-42通用機槍,那也只能是整槍,不可能引進生產線,因為日本當時的機械加工製造工藝在發達國家中屬於落後的,對於大量採用切削、衝壓工藝的MG-42通用機槍,日本只能懵圈了,因為根本就沒有掌控節約材料和工時的衝壓工藝技術。
綜上,由於射速過高、子彈口徑不配套、未掌握金屬衝壓工藝等多種原因,是日本陸軍不引進德國二戰名槍MG-42通用機槍的原因,事實上,日本陸軍就從未想過要引進MG-42通用機槍,所以算是自媒體自嗨的文章吧。
-
6 # 史論縱橫
在二戰時期,軸心國之間的合作並不是那麼牢靠,尤其是日德之間的合作只是存在於精神層面,別說是MG42機槍,在整個二戰中德國根本就沒有向日本提供過什麼武器,相對來說,德國為日本提供的武器,還沒有在二戰前德國賣給中國的多。
有很多人認為德國和日本距離太遠,所以雙方沒有合作,實際上德國都已經把武器送到中國了,怎麼可能送不到日本呢?其實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距離遠,這個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永遠都不是地理上的距離(而是你和你心愛的人之間的距離)。
德國能夠向中國運輸武器是因為時間節點在二戰爆發前,而真正到二戰爆發後,德國的軍艦根本出不了大西洋,海軍一直是德軍的短板,在整個二戰期間,日本還能造幾十艘航母,德國則是一艘也沒有,德國的軍艦想要出大西洋,那也只能是潛艇慢慢悠悠的出去。
儘管希特勒曾經表示看不上日本民族,但也把日本當做其最重要的盟友,在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本宣戰後,德國遵守和日本的同盟關係,立即向美國宣戰,由此可見,德國還是想和日本一塊玩耍的。
當時德國自身的武器也存在缺口,並不可能送給日本現成的,當然,這並不表示德國一點作為沒有,希特勒還真的嘗試給日本運送武器,甚至動用了幾艘潛艇慢慢悠悠的開到日本,當然,潛艇也裝不了多少武器,德國給日本的這份大禮是很多德國先進的武器圖紙,也就是說,有了這些圖紙日本便能夠加以仿造。
但是,我們看到無論是在中國戰場上還是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都沒有使用MG42型機槍,這又是為什麼呢?
德國MG42通用機槍無疑是二戰時期世界上最先進的機槍之一,作為最先進的機槍,射速就一點,那就是射速極快,被稱為“希特勒的電鋸”,在西線戰場上的盟軍士兵聽到這個槍聲後都會極為緊張,因為害怕啊。
這個時候再來看日本在二戰中採用最廣泛的機槍,歪把子機槍,可以說連國軍的捷克式輕機槍都不如,在二戰時期是一款low的不能再low的機槍,據說只有我們的游擊隊繳獲後會使用,正規軍從來都不會使用,可見質量有多差。
儘管歪把子機槍不那麼優秀,但是依然作為日本的制式武器,原因就一點,因為他的口徑是6.5mm的,與日本最標準的步槍三八式步槍的口徑是一樣的,在生產的時候能夠極大的方便軍工製造(機槍子彈和步槍子彈口徑一樣,但是並不能通用)。
MG42機槍的口徑是7.92mm,估計整個日本的槍械口徑是7.92mm的也少見,假如日本真的有能夠生產mg42型機槍的能力,也不會採用,如果要採用這款機槍的話,就需要專門生產7.92mm口徑的子彈,MG42機槍是在1942年才研發並投入使用的,當時日本已經深陷和美軍的太平洋戰爭不能自拔。
除了子彈不能通用之外,日本人對於全自動槍械還是有點牴觸的,由於日本資源不足,對於這種速度極快的機槍在他們看來就是浪費子彈,日本人始終認為,只有三八式步槍這樣打的遠、打的準、不浪費子彈的槍才是最適合日本的槍。
綜合起來,德國沒有送日本武器的想法,即使有也送不過去,即使送去了圖紙日本也未必會生產,即使生產出來也未必會有子彈,即使有子彈日本也未必能打的起,所以,日本基本不會使用MG42通用機槍。
-
7 # 前沿陣地
MG42這種武器完全不符合日軍的作戰需要,而且即使引進了日軍的後勤水平也養不起,還不如用歪把子,96/99式等這些機槍。
首先就是彈藥的問題,MG42使用的是德式7.92毫米彈,但是日本可沒有這種子彈,再加上日本當時已經有6.5和7.7毫米彈,再搞一種新口徑的子彈無疑會增加後勤壓力,徒增麻煩。
至於改膛發射日軍彈藥,也是不現實的。改膛從來都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比如英軍使用的貝沙坦克機槍,本身是捷克ZB53的英國版,但是用的還是7.92毫米彈,就是因為改膛7.7毫米過於麻煩耗費精力,而戰局有極為需要武器,因此英軍將就著繼續使用。MG42也是如此,而且出現時已經是戰爭中期,日本已經開始面臨日漸衰微的戰局,也來不及改膛。
而且戰術不同,德軍中機槍佔據著核心地位,步槍兵等都是圍繞機槍作戰的。而日軍的步兵戰術核心還是步槍,機槍就是支援作戰的用途,像92式這樣的重機槍,用於防禦等任務,日軍進攻作戰真正常用的還是歪把子,96/99式這些輕機槍,彈藥基數往往只有100多發,還不夠MG42塞牙縫的。而且德軍機械化程度要高於日軍,攜帶大量彈藥也不是問題,但是日軍就不行了,MG42這樣的武器日軍的後勤是養不起的。
-
8 # 鄧海春
在二戰時期,德國和日本是關係非常密切的夥伴,1940年正式結盟後德國曾經不遠萬里專門用潛艇為日本送去了MG42通用機槍的圖紙,作為同盟國的日本為何沒有製造呢?聽筆者娓娓道來!
MG42通用機槍是由MG34改造創新而成的,這是一次機械生產技術的重要突破,也是金屬衝壓工藝製造的開始。MG42被譽為二戰時期最好的機槍,可以說是花費最低的成本用最短的製造時間生產出最出色的武器。在二戰中它也是射速最快的機槍,而且可靠性和壓制能力也是非常高,換子彈僅用幾秒鐘時間就可以做到。
作為一把掃射型機槍,MG42僅僅用5秒鐘就可以打完125發子彈,造子彈可是要錢的啊,這短短5秒鐘就消耗這麼多子彈。日軍在二戰的中後期完全沒有足夠的後勤保障來供應這個吃子彈的傢伙,就連財大氣粗的德軍在使用的時候也不得不養成點射的習慣,來儘量節省彈藥。
此外MG42通用機槍使用的是德國或波蘭毛瑟98式的7.92毫米子彈,而日本的子彈生產線主要生產的卻是6.5毫米和7.7毫米的子彈,若是引進生產MG42通用機槍,日本還需要為這款機槍再建立一個獨立的子彈生產鏈。如此費事不說,也會影響日本侵略其他國家地區的速度。當時的日軍完全是在搶時間,早一步佔領更多的資源就可以早一點脫離資源枯竭的危險。
日本的軍事戰術也要求機槍手的靈活性一定要高,新款式MG42通用機槍雖然重量較輕,但使用也需要日本軍隊重新訓練他們的機槍手。MG42通用機槍是連發型機槍,在高速射擊下,槍管必然會產生熱量,況且常年擁有季風性氣候的日本及太平洋戰區溫度並不是很低,並不適於MG42通用機槍的使用。
那麼日軍使用的是什麼呢?我們在抗戰劇中其實經常能見到日軍92式重機槍的身影,這款重機槍可是為日軍量身定做的。可能真的是為了省子彈,日軍的重機槍不是用來當壓制火力的,日軍也很少掃射。就連重機槍上也裝上了瞄準鏡,而且採用彈板供彈,每個彈板只有30發子彈(沒錯,和輕機槍一樣)。這種設計完全是讓機槍手瞄準了再打,什麼水冷散熱根本用不到,省子彈都省到了這個程度,哪還有心思換裝新式通用機槍。
德國的工業水平雖然比日軍高,二戰時德軍的裝備也整整領先日軍一代,但好裝備並不一定適合日軍。在日軍的作戰過程中並沒有出現裝備落後於對手的情況,也就沒有必要研發和替換新的裝備,舊的就完全夠用,留下錢多造幾艘航母打盟軍才是要緊事。
綜上所訴,MG42通用機槍並不是非常適用於日本的軍隊,無論是從環境、槍支本身、還是作戰策略上,它都不是最優的選擇。
回覆列表
首先,MG42發射7.92mm重尖彈,二戰日軍使用的6.5mm和7.7mm步機槍彈都無法在MG42上使用,雖然中國當時使用7.92mm彈,但像機槍這種使用廣泛的武器總不能光靠繳獲敵方彈藥來維持吧?所以如果日本想要引進原版MG42的話,光是彈藥無法保障這一項就足以放棄這個想法。
那麼能不能將MG42口徑改為6.5mm和7.7mm以適用日軍的彈藥呢?理論上可以,但接下來就面臨下一個問題,如何批次生產引進的MG42。
MG42比起它的前輩MG34之所以能夠大大降低生產成本是因為使用了衝壓工藝。而日本在二戰期間的槍械生產中對沖壓工藝的使用幾乎是一張白紙,連百式衝鋒槍都還在沿用切削工藝,而同時期,德國的MP40,英國的斯登,蘇聯的波波沙,美國的M3都已經大量採用衝壓工藝了。所以,從生產工藝上講,即使日本引進MG42,也不具備大量生產的能力。既然無力生產,那像機槍這種每個分隊都要配一挺的武器總不能全靠從德國萬里迢迢的一船一船的運吧?如果只是少量引進的話,這些數量稀少的MG42分攤到幾百萬日軍頭上又能有多大意義呢?而且以日德之間運輸的困難,真有那功夫還不如運點更有實際價值的東西。
退一萬步講,就算以上都不是問題,MG42的彈藥消耗也不是日軍能承受得起的。
舉個例子,1942年德軍共消耗步機槍彈28.3億發,而1942年日本生產的步機槍彈才4.49億發。 在步槍方面,德軍與日軍都以栓動步槍為主(德軍的半自動步槍當時還沒有大量列裝),那就只能是機槍方面,MG42佔了彈藥消耗的大頭。考慮到日本的彈藥生產能力,蝗軍恐怕是養不起MG42的(二戰時鬼子為了節約彈藥連重機槍都使用30發彈板供彈,而不是各國普遍使用的彈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