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諞諞英語和教育
-
2 # 1126518629956
謝謝邀請。我覺得,在高中階段,普遍的知識結構還是有點難度。有些父母沒有受過很高的教育,他只能透過付費的方式請人幫忙輔導他的孩子,希望孩子能夠考上理想的大學。而有很多受過高等教育的父母,他們忙於工作,忙於賺錢,又沒有多餘的時間來教育自己的孩子,所以也不得不透過付費的方式請人輔導他們的孩子。
-
3 # 果業風雲
高中階段的孩子面臨高考,是決定孩子命運的關鍵階段,也是家長付出心血和資金最大的時期。在付費方面,家長最願意付出的方面是改善孩子的學習環境和生活條件。所謂生活條件,就是儘可能地給孩子提供營養豐富全面的飲食,讓孩子以充沛的體能去投入緊張的學習,這一點無論家庭條件好壞,家長都會盡力而為。至於學習條件,儘可能上教學條件和風氣好的學校,是所有父母的願望,這方面有時家長即使願意付出高昂的費用也未必能夠如願。古代孟子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可見從古至今,家長都是如此。
-
4 # 修外求內
一般家庭會為分數付費,富裕家庭會為興趣付費。
目前絕大多數高中階段的付費教育都是基於分數的。不管是線下的教輔班也好,還是各種線上教育軟體也好,廣告效果最好的永遠是提分廣告。
提分就是硬道理!
背後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分數就決定著孩子未來的命運。對於絕大多數沒有能力為孩子鋪好未來前程的家庭來說,高考就是最大的“魚躍龍門”的機會。所以絕大多數父母都願意為了孩子的分數不惜一切代價。
而極少數富裕家庭的父母除了在分數之外還願意為孩子的興趣付費。因為在他們所在的階層大家的情況都差不多,在財富、權勢或者其他上很難拉開質的差距。只有比拼孩子反而容易拉開質的差距。只是因為大多數高分的考生即使很努力也很難在未來從財富或權勢上到達他們的階層,所以這些人雖然重視分數,但是不會為了分數不顧一切。所以在他們的比拼中除了分數,比拼孩子的才藝也是一個常見的選項。
並且孩子的才藝可以各有擅長,即使再調皮的孩子也有一兩個可以拿出手的專案,所以富裕家庭會為了孩子的興趣長處投資,確保自己在自己社交圈裡不會淪為笑柄。
-
5 # Breeze小阿哥
家長認為可行的都會去付費,各種業餘補習班,基礎課興趣愛好課程,各種營養的豐富,私人家教,考驗家長磨難孩子們的艱辛一年
-
6 # 夕陽輓歌
當前,在中國的教育產業和事業發展中,校外培訓機構、教育科技企業等新型教育供給者層出不窮。與此同時,線上教育、虛擬學校等由網際網路技術發展帶來的教育供給新方式、新形態也迅速蔓延,並由此帶來了整個教育行業組織形式的改變。近日,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釋出了《中國教育新業態發展報告(2017)——基礎教育》(以下簡稱報告),以上教育行業的新興形式都被稱為“新業態”。
北京大學中國教育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該報告主編王蓉在釋出會上表示,在居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的背景下,教育選擇自由將成為很高比例的較高收入家庭重要的公共政策訴求。如果高收入家庭的這種訴求能夠得到維繫或者鼓勵,將可能在某些情況下損害教育平等,拉大低收入群體與中高收入家庭子女受教育質量的差距;而如果為了維繫教育平等、拒絕這種訴求,則將直接影響中高收入家庭“對高質量、個性化教育的需求”的滿足。
基於這些新興教育市場出現的問題與矛盾,該報告對教育新業態的發展現狀、作用、影響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開拓性的實證研究,並提出了具體的對策與建議。
民辦學校
高收入群體有更高的差異化教育需求
近年來,中國民辦教育發展迅速。從2002年《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至2016年,各級各類民辦學校的在校學生數由1004.73萬人增長至4806.23萬人,增長了3.78倍。民辦學校學生數佔全國在校生人數的比例則由5.34%增長至18.94%。
根據2015年的各省民辦學校事業發展資料和2017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資料,該報告研究者對比分析後發現,在義務教育階段,有較高比例的來自中高收入家庭的學生離開公立教育系統,就讀於民辦學校。對此,報告指出,這昭示了中國新時代的教育政策面臨的最大挑戰可能是取得關於教育政策的社會共識。
2017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資料顯示,中國絕大多數民辦小學和民辦初中的校內收費均為每年數千元,收費最高的25%的民辦初中和小學,平均年度收費高達數萬元。尤其在一線城市,50%以上的民辦小學和民辦初中每年校內收費過萬元;校內收費最高的25%的民辦初中平均收費為6萬元以上,遠高於其他城市。
研究者分析,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教育購買力增強,教育需求也更加多元,對民辦教育的需求增加,因此民辦小學和民辦初中的學生比例與經濟發展水平正相關。例如,中國一線城市民辦小學和初中的學生比例最高,13%的學生就讀於民辦小學,26%的學生就讀於民辦初中。在其他城市和農村地區,民辦小學的學生比例均低於8%,民辦初中的學生比例在10%左右。
另外,在小學和初中階段,隨著家庭人均消費的提高,學生選擇民辦學校的比例在提高,並且所選民辦學校的校內收費也在提高。報告分析,這一現象表明,在義務教育階段,相較於公辦學校而言,民辦學校的主要功能是滿足高收入群體的差異化教育需求。就讀於民辦學校雖然意味著更多的教育支出,但可能接受到多元化的、高質量的教育。
當前,在中國居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收入差距拉大的背景下,報告認為,教育選擇自由將成為很高比例的較高收入家庭的一種重要公共政策訴求。因此,當前需要正視將教育選擇作為一類政策目標的合理性基礎,來滿足人民“對高質量、個性化教育的需求”的要求。與此同時,報告還認為,教育部門應該關注教育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設計平衡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發展的公共政策,考慮每一教育主體對於其他主體和整個生態系統的影響。
針對當前民辦教育的發展態勢,該報告建議,公辦學校應該被賦予更多的自主權,如此才能擁有真正抗衡民辦學校的競爭力;而民辦學校需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如此才能維繫其生存的可持續性。
在民辦教育中,國際學校是計劃走出國留學之路的特殊一類,也是滿足學生差異化教育需求的典型代表。近年來,隨著中國出國留學整體呈現的低齡化、平民化和常態化趨勢,就讀於國際學校的中小學人數也在持續攀升。對於教育行業的這一發展態勢,研究者認為,國際教育快速發展體現了教育供給的全球化以及中國民眾在全球範圍內配置教育資源的主動能力和主動意識,這對中國教育系統帶來的衝擊是深遠的、長期的,不可小覷。
校外培訓
家長的教育焦慮與期望轉化為付費衝動
中國校外培訓也在持續升溫。透過對比分析,該研究提出,課外補習行業十餘年快速發展背後的原因,是義務教育階段素質教育均衡性與高等優質教育資源競爭性的斷裂。在家庭對優質資源的巨大需求下,課外補習機構透過花樣營銷手段引導家長的焦慮與期望轉化為付費衝動,完成生源與資金的積累。
根據2017年中國教育財政家庭調查資料,中國中小學階段學生的校外培訓總體參與率為48.3%,包括參加學科補習或興趣擴充套件類培訓,參與校外培訓的學生平均支出約為5616元,平攤的生均支出為2697元。根據各層級在校生的規模估計,全國校外培訓行業總體規模達到4900多億元。
從家庭背景來看,隨著家庭經濟實力的增強,學科補習和興趣拓展類校外培訓的參與率都呈上升趨勢;隨著父母學歷的提高,學生校外培訓的參與率也隨之上升。然而,從校外培訓的參與率、參與時間和支出來看,均以學科補習和應試為主。從補習的供給方來看,由商業公司提供的學科補習佔30%左右。
資料顯示,校外培訓在地區之間存在巨大差異。在生均支出方面,中國東北部地區最高,每年平均支出達到4357元;其次為東部地區,每年平均支出為3592元;而中部地區為1970元,西部地區為1806元,都不及東北部地區的一半。城鄉之間也差異較大,農村學生的每年校外培訓平均支出為419元,城市學生則高達3710元,為農村學生的近9倍。
另外,根據不同收入家庭的資料,該研究還發現,家庭年消費水平在前25%的生均校外培訓支出每年為8824元,是家庭年消費水平最低的後25%學生的近6倍。而年消費支出最高的前5%家庭生均校外培訓支出每年為14372元,是最低的後5%家庭生均校外培訓支出的約20倍。
就不同學段的差異來看,全國範圍內小學生學科補習的參與率為33.4%,初中生為43.7%,高中生為48.2%。一些地區(如東北部地區)小學生學科補習的參與率在50%以上,初中階段的參與率高於高中階段。而且,中部地區和一線城市的初中階段學科補習參與率也呈現類似的情況。
報告分析,校外培訓可能會加劇教育不公平,但不能簡單地將其影響機制理解為由於弱勢家庭不能負擔校外培訓的費用從而直接造成不公平。富裕家庭往往有多種渠道獲得優質教育資源,比如透過買房擇校,進入優質的公辦或民辦學校等;而弱勢家庭如果能以相對較低的成本投資校外培訓,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學生從教育中獲得更高收益的可能性。
對此,報告建議,政策制定者如果試圖制定有效的干預政策以解決校外培訓可能帶來的教育不公平,則需全盤考慮不同學生群體選擇校外培訓的動因,以及培訓所產生的實際效果。相關部門應規範校外培訓市場、引導校外培訓行業理性發展、降低補習對學生和教育體系的負面影響、發揮正向作用。
教育資訊化
教育技術尚未成為中心性、主導性的改革力量
“資訊科技是數字化時代為教育帶來的又一次創新的契機。”報告指出,教育資訊化已經成為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推動教育創新的重要舉措,尤其是資源匱乏地區的教育資訊化,藉助網際網路彌合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
然而,現有資訊科技所具備的資訊採集、傳遞、分析與呈現能力還不足以承載這些長期目標,還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實踐與探索。在深入各地的實地調研後,研究者發現,地方政府在資訊化發展過程中承擔了主要的投入和建設責任。公用經費、教育費附加和省、市、縣設立的教育資訊化專項經費成為了中小學推進教育資訊化的主要經費來源。尤其在義務教育保障機制建立之後,由於地方政府財力有限,中小學資訊化的投入大量依靠地方政府和中心學校統籌使用公用經費。
研究發現,無論是各類專項資金、融資租賃,還是日常公用經費中的資訊化支出,大部分資金都流向了網路環境和硬體裝置的搭建、運轉及維護。資訊化投入重在“建、配、管”,而輕在“用、研”,尤其缺乏在數字資源和人員上的投入。而且,在目前基礎教育財政體制下,撥款嚴格以行政管理、人員編制和專案為中心,而不是以學校和學生為中心,也導致了教育資訊化產品和服務的採購者與使用者分離,資訊中心和電教裝備部門負責採購招標,不能很好地貼近使用者的需求。此外,報告指出,隨著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實施,政府對學校財政性經費使用範圍和結構的監管逐漸加強,而公用經費的統籌使用又擠壓了學校自主支配經費的空間,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校對數字資源和服務的需求及購買能力。
近年來,教育科技類企業已成為教育供給側改革的有力支持者。教育科技企業可以針對特定的教育專案,對教育過程進行更加精細的拆解和專業化分工,按照資源、教、學、練、測、評、管理、招生等各個環節進行業務佈局,解構傳統教育,並形成了教育產業鏈。
報告指出,在業態變遷和供給側改革的視角下,各供給主體在“怎麼提供服務”與“提供什麼服務”這兩個維度上的變革推動力具有同樣的重要性。在教育領域,這兩個維度對應的就是“怎麼教”和“教什麼”的問題。相較於“教什麼”,教育技術力量在“怎麼教”這一維度上發揮影響可能更為容易。然而,在固化的課程結構和固定的教材、固定的課時及其背後統一的制度安排,包括國家統一的教材制度和高考制度下,教育資訊化的應用也受到某種程度的約束。
對此,王蓉認為,當前教育技術變革促使新型教育服務模式產生髮展的影響力、促使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影響力,雖然已經初見端倪,但仍然是區域性性的。教育技術尚沒有成為中心性、主導性的改革力量。如何進一步推動資訊科技支援下的教與學的創新,仍然是一個有挑戰性的命題。
政策建議
建設一批“高原式”而非少數“高峰式”的教育機構
透過對中國民辦教育、國際學校、校外培訓、教育資訊化等教育新業態的調查和分析,該研究發現,當前的教育新業態的各個主體,包括校外培訓機構、部分民辦學校和教育科技企業,在滿足人民對高質量、個性化教育的需求方面確實具有潛力,但當前它們首要的作用是滿足甚至調動人們對於教育“位置物品”的需求和焦慮。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如果放在教育領域,這種矛盾則體現為人民對高質量、個性化的教育服務的需求和優質教育資源不充足、分佈不平衡之間的矛盾。該報告指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教育領域中更多體現為人民對於教育的位置物品屬性的覺醒和追求,這種覺醒和追求給老百姓帶來了沉重的經濟壓力和集體的心理焦慮,其表象並不美好。由此也可能導致不同收入家庭之間教育“鴻溝”的加深。
那麼,如何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影響深遠的教育供需問題?報告認為,首先需要解決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間的均衡發展問題。王蓉分析,在過去幾十年中,中國基礎教育一直努力貫徹均衡發展的政策,但是在高中階段實施“普職分流”的政策、在普通高中領域“超級高中”現象在各地區氾濫,高等教育領域透過“985”“211”和當今的“雙一流”專案實施重點支援的政策,這導致優質高中、優質高校的入學機會競爭越來越激烈,這種競爭壓力一直涓滴到基礎教育的各個層級。
因此,在政策層面,報告建議,原則上應該切實減少市場力量帶來的對於教育體系的篩選功能和發展功能均衡的破壞性影響,減少其鼓動和增加老百姓“教育位置需求”焦慮的主動作為空間,顯著擴大普通高中和本科教育優質資源的供給,減少高等教育、高中教育機構之間的過度分化,適度遏制“拔尖”建設的政策衝動。只有建設一大批“高原式”而不是少數幾個“高峰式”教育機構,才能真正解決教育的供需矛盾。從教育財政政策角度,報告指出,只有繼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才能為上述的事業發展目標提供保障基礎。在現有教育財政投入的格局下,未來要更加重視對高中和普通本科高校的財政投入問題。
-
7 # 你的心在動
1,我是個窮教師,從教育和個人而言,不太建議家長亂花錢。2,正確的學習方法,良好的學習習慣,刻苦努力,再加上考試技巧,就是成功訣竅。3,所以平民家庭該花錢的地方是方法和技巧,有錢還可以請陪讀培養好習慣。4,高考有些學校有特長生加分,這些最好在高中前完成。高中再弄有點晚了。5,結論,所有該花錢的地方在前面,高中弄,我們只能說亡羊補牢。6,有家長可能會說,我孩子成績不好,基礎不牢要補課,我發張圖,你看看你的孩子是怎樣學習的。
回覆列表
主要為不能面對現實的不甘心,隨大流的盲從,不切合實際的期望,學校教學不負責任的老師花錢。正面自己的平庸,面對孩子的平凡,讓孩子有勤勞和善良的品質,比花大量的錢在其他方面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