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上歷史

    我們看明朝歷史,會發現兩個非常矛盾的特點:

    第一,明朝盛產異常多的忠臣和姦臣。幾乎每個皇帝的治下都要出幾個著名的忠臣和姦臣。

    第二,奇葩皇上特別多,有的幾十年不上朝,但國家機器運轉的很好。

    老子說:六親不和有慈孝,國家昏亂有忠臣。

    這意思就是說,只有在親屬之間不和睦的時候,才能顯出孝子。只有在國家比較混亂的時候,才能顯示出忠臣。

    明朝國家不混亂,但盛產忠臣和姦臣,這是為什麼呢?

    要解釋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弄明白一個事情,那就是:

    皇帝和誰共治天下,歷來是一個問題。

    安史之亂前,中國是一個豪族社會,皇帝是和豪族們共治天下的。

    這些豪族是在漢武帝時期興起的。他們包括以前的戰國貴族,大商人,還有地方的俠士,豪強等等。

    這些豪族有自己獨立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他們獨霸一方,又往往在政府中任職,不僅僅依附於皇權,反而對皇權有相當的制約。

    隋朝和唐朝的開國君主,都是出身於豪族,他們也是依靠豪族建立的王朝。

    皇帝們和這些豪族共治天下,心裡邊是很憋屈的。舉個簡單的例子。

    隋文帝的老婆獨孤皇后就是出身於豪族。這個獨孤皇后特別的專一霸道,不允許隋文帝找其他的女人。隋文帝忍不住把一個宮女給睡了,獨孤皇后就把這個宮女給殺了。氣得隋文帝一個人騎著馬跑出宮,大臣在後面緊緊追趕,攔住他的馬頭說,

    皇上千萬不能為了一個女人而至天下於不顧呀?

    隋文帝為什麼這麼怕獨孤皇后呢?當然不僅僅是因為愛情,而是因為獨孤皇后身後站著的豪族。而這些豪族正是隋文帝統治天下的基礎。

    為了擺脫這些豪族的制約,所以隋煬帝才遷都洛陽,才實行了科舉制。

    這一下子得罪了豪族,導致了隋朝的滅亡,李唐王朝吸取了教訓把首都又遷回了長安,豪族的大本營。

    但時間久了,皇上總想擺脫豪族的制約。於是武則天又遷都洛陽。

    於是終於發展起了一股新興的力量,可以供皇帝來對抗豪族。

    這就是官僚系統。

    雖然隋唐時期就發明了科舉制度,但因為當時受教育的人一般還是豪族子弟,所以科舉制度上來的人,一般還是豪族子弟。

    到了宋朝,印刷術普及,江南經濟發展。中國一下子進入了平民社會,科舉制度在這時也空前的發展起來。有大量的平民透過讀書科舉而成為官僚。

    從此皇上就與官僚共治天下。

    官僚和皇上合起來形成帝國的皇權系統。

    這個系統導致皇權非常的大。但皇權大,不代表皇上的個人權利大。

    舉個例子。宋神宗時期,有一次大宋對西夏戰敗,皇上很憤怒,打算殺掉一名官員。沒想到宰相不同意,跟皇上說,我們宋朝從來沒殺過士大夫,你破這個例可不好。

    皇上猶豫了一下說,那就把他刺字發配到邊疆吧。

    副宰相又說,這樣還不如殺了他呢。

    皇上蒙了問,你這話什麼意思呀?

    副宰相說,士可殺不可辱。

    皇上大怒,說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想幹點痛快事都不行嗎?

    副宰相毫不客氣的說,這種痛快事不做也好。

    這個例子可以看到,宋朝皇帝的個人權利是很受制約的,雖然他擺脫了豪族的制約,但他受強大的官僚體系的制約。這個由皇帝和官僚共同構成的皇權系統,是帝國的公共工具,它的規則對包括皇上在內的所有人都有約束力。

    但只要皇上的意志和這套規則不衝突,實際上就沒人能夠反抗這套強大的皇權,這和豪族社會是不一樣的。

    時間的巨輪發展到了元朝,情況就不一樣了。

    元朝的皇帝是草原來的,他理解不了這種官僚系統。元朝的可汗只能理解兩種關係,一種是他和其他軍事貴族之間的共治關係,一種就是他和自己的僕人和奴隸之間的關係。

    到了中原,皇上有巨大的財富,把軍事貴族都養起來了,不和他們共治天下,那剩下的就是和私人奴僕的關係。

    所以元朝的皇帝沒有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精神,他是把官僚當成自己的奴僕來對待的,皇帝的個人權利遠遠要比宋朝強大。

    元朝的皇帝時不時就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痛快的來一把,不按照套路出牌。

    這也導致元朝的官僚系統的效率遠遠不如宋朝,對國家的治理能力很弱。

    長話短說,終於到了明朝。

    明朝的皇帝是漢人,他能理解這套官僚系統,但是明朝又繼承了元朝的很多的制度,比如說行省制等。最重要的還繼承了元朝皇帝與奴才共治天下的思想。

    於是,明朝皇帝弄了兩套系統出來:一個是帝國傳統的官僚系統,這個系統和皇帝組合成強大的皇權系統,對帝國有強有力的治理能力和控制能力,但反過來,它也會極強的制約皇帝個人的權利。

    為了避免陷入宋朝皇帝的尷尬,同時享受元朝皇帝的瀟灑,皇帝又弄出了一套只屬於個人的系統。這就是由太監們主管的東廠,錦衣衛等等各種系統。

    這套系統不受官僚系統制約,完全按照皇帝個人的意志運作。這套系統也不是來直接治理帝國,就是用來整治官僚的。

    這就導致皇帝的個人權利和代表皇權的官僚系統產生非常大的衝突。

    皇帝可以任由自已的個人意志來行事,來處理大臣,來找大臣的麻煩,這就導致明朝的大臣們除了要幹好工作,還要應對各種各樣的亂七八糟的事情。

    因為有了這套系統,一些官員也會繞開正常的官僚系統,而依附於它。

    這就形成了閹黨,依附於閹黨的官員就是奸臣。

    而能夠堅持原則,在正常的官僚系統中混的就是忠臣,這一派後來發展成東林黨。

    於是,明朝有了黨爭。

    當然,閹黨裡也有能臣,東林黨中也有壞人。

    但這種黨爭,卻讓明朝的政治越來越糟。

    所謂的忠臣、所謂的奸臣分別結成黨派,但實際上黨派本身與道德沒有多大關係,只和結盟的需要有關係,所以面對著國家的大事,一方面提出應對方案,另一方就要詆譭。頗像現在臺灣的政治,只為了黨派的利益,只要是對方黨派提出的,我們就要反對。

    到了明朝晚期,局勢極為艱難,需要做出一些重大的政治決斷,但是因為各種黨爭讓帝國的決斷能力就癱瘓掉了。

    比如李自成曾經想跟朝廷講和,要個大大的封賞就行。

    皇太極也曾經想和大明講和,多要點歲幣就行。

    在局勢極度危難的時候,有人曾提議遷都南京。

    所有這些提議,都在黨爭中被駁回。

    即使偏安到了南方,大家仍是內部消耗爭鬥不斷,不能一致對外,最終導致明朝滅亡。

    而這種局面就是皇帝一手造成的。

  • 2 # 購物返利868

    我們縱觀歷史可以發現,明朝的皇帝都是不怎麼喜歡處理朝政的人,很多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個個都是奇葩,他們當皇帝主要是為了自己的享樂或者自己的事,那麼朝廷中的事怎麼辦呢,大部分都是放手給了下面的人。

    當時透過科舉選擇官員,明明科舉之路那麼難還有無數的人前赴後繼,他們為的是什麼?還不是出人頭地,改善自己的生活。有人為了權財,有人為了美女,有人為了心中抱負。

    明朝皇帝不管事,他們的機會就來了,當他們一步一步位極人臣時,他們的願望就實現了。貪權好利之人可以更容易的獲得利益了,利益從何而來?可想而知?胸有抱負之人,肯定就會有所作為。

    明朝皇帝雖然不管朝政,但也不能任其發展一家獨大,威脅到自己身上,就會選擇平衡之道。有好就必定有壞,讓他們互相爭鬥。

  • 3 # 尋根拜祖

    “忠臣”和“奸臣”的界限其實很模糊,要看判定標準,在封建帝制下,這個標準本身就有問題。明朝確實是“忠奸對立”比較突出的朝代,其原因大致有三:一是黨爭的結果;二是判定標準的模糊化;三是刻意篡改歷史。

    關於“忠臣”和“奸臣”的界定,這個標準就非常難確立。

    讀史的是我們現代人,我們的標準,肯定跟封建帝制結構下的道德標準不一樣。比如我們對“忠”的理解,首先是要忠於國家,忠於人民。而古代卻不是,家天下的社會結構,皇權才是“天”,所以,那時候的“忠”,首先要求忠於君主!

    即便在古代,同樣也有爭議。比如“忠君”就等同於無條件地服從君主嗎?恐怕也不是吧?君主的最大利益不光是眼前的吃喝玩樂,還要保證他的長期利益,這就需要社會穩定。要達到社會穩定,君主必須剋制自己的慾望,請問無條件的服從,是“忠”嗎?

    正因為標準的模糊,導致了“忠臣”和“奸臣”的界限難定,也就產生了諸多是是非非。關於歷史人物的黑白之爭,從來沒有間斷過,只是明朝顯得更突出而已。

    尖銳的黨政,是明朝“盛產”忠臣和姦臣的主因

    除了明朝,北宋中後期,也是一個忠奸對立比較嚴重的時代,這兩個時代,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即黨爭現象嚴重。

    北宋圍繞改革和守舊,產生了新舊兩黨,也就是所謂元祐黨人和元豐黨人之爭。明朝的黨爭苗頭,起於嘉靖朝。到了明末,東林黨與宦黨、浙東黨之間的爭鬥,直接把大明王朝送上斷頭臺!

    嘉靖帝就是一個極其擅長於政治鬥爭的高手,為了皇權獨裁,他有意識地挑起大臣們之間的相互鬥爭,使朝堂出現了“嚴黨”和“太子黨”的說法。

    到了萬曆朝以後,隨著“國本之爭”等政治事件的發酵,東林黨與閹黨、浙東黨的鬥爭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各黨派既有內部的鬥爭,又有相互之間的鬥爭,把朝堂攪得烏煙瘴氣。

    黨爭到了極端的程度,已經不再關注事件的本身,士大夫們也忘了國家利益,只關注小團體的利益,唯黨派立場為馬首是瞻,相互攻伐。這個結果就是,無論是誰,都逃不脫黨爭,否則無法生存,無論你想做什麼事,總有一群人拆臺,誰做得越多,死得越快!

    剿滅李自成,洪承疇眼看大功告成,由於黨爭,被迫莫名其妙中斷,義軍死灰復燃。孫承宗經略遼東,步步為營,逐步蠶食滿人的地盤,卻又受到莫名其妙的攻擊,被迫辭職。

    每個人都在喊,自己是忠臣,對方是奸臣,全然不顧對方所做的事,關係到國家的安危。

    儒家思想的發展,讓忠奸判斷的標準更難以把握

    其實,如果按照“孔孟之道”,來判別忠奸,相對來說還不是特別複雜。孔子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從君臣關係上強調臣子對君主的忠誠,但也要求君臣之間的對等,而不是愚忠,如“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孟子在儒家思想裡增加了民本思想,要求君主的行為要以民生為綱。

    按照這個標準,判斷大臣是忠是奸就很簡單。不過,儒學的發展,造成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這種多元化,既有積極的一面,同時也產生了消極的一面。

    比如王陽明的心學,在明朝後期,由心學產生了諸多學派,這些學派就是黨爭的源頭。本來陽明心學對中國文化史,是一次巨大的推動,卻被士大夫們作為黨爭的武器了!

    再比如程朱理學,逐漸走向僵化,成了讀書階層進階的梯子,把孔孟之道,變成了僵死的君臣絕對服從。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嚴嵩,你如果說嚴嵩是奸臣,人家肯定不服。嚴嵩對嘉靖皇帝的忠心,天日可表。皇帝缺錢,他拼命幫著搜刮,皇帝喜好神仙道教,他積極忙於建觀修壇,皇帝辦個儀禮,老人家不辭勞苦帶頭參拜。甚至皇帝喜歡丹藥,老嚴嵩都要當小白鼠,幫他試吃,吃得直吐血,還得給皇帝寫實驗報告。

    嚴嵩是奸臣嗎?按照程朱理學,他可是天下第一號忠臣吶!他是忠臣嗎?這樣的忠臣多幾個,大明還能撐到崇禎嗎?

    這就是儒家思想多元化發展,帶來的副產品!

    基於統治的需要,統治者或史學家刻意篡改歷史

    這個最可惡,遺毒千年!這個話題即便今天提起來,也會遭到很多人的抨擊,原因就是現代人被毒害的都比比皆是。

    舉個最典型的例子,王莽是奸臣嗎?別跟我抬槓,筆者對漢末至東漢初的歷史,做了七八年的研究,王莽肯定是個正面人物,他被黑是有複雜的歷史原因的,是統治者出於需要,刻意修改了歷史!不服氣的也把那段歷史研究明白了再跟我探討!

    少拿過時的道德標準亂扣帽子!

    政治鬥爭中的殘酷性,不是隻在魏忠賢身上體現,辨別忠奸,我們還是要回到他的目的性,他有過取代皇帝的野心嗎?他的目標是為了個人嗎?看清這些就大致不會跑偏了。

    同樣,東林黨就是忠臣嗎?基於儘量不抹黑正面人物的出發點,不細說了!

    綜上所說,明朝盛產忠臣和姦臣,是歷史發展過程中的“畸形期”,價值觀的多元化導致的標準混亂是根,黨爭是直接導火索,刻意篡改歷史是火上澆油。也正因為如此,明史的解讀難度其實很大,也更容易引起爭議,對讀史人來說,也需要更智慧的眼光。

  • 4 # 在下葵小胖

    向日葵認為不光明朝盛產忠臣和姦臣,歷朝歷代都盛行,所謂的這些不過就是黨爭和各個集團的利益之爭。

    如宋代的蔡京,秦檜等人都是集團結夥,清代的明珠和索額圖一派之間的黨爭,都在各個時間段為了權利進行互相打擊,只是明代顯的更突出!

    黨派實際上與道德無關,以結盟的形式出現。

    朱元璋和朱隸時期,設立東廠和西廠,而廠公都是以宦官作為行政長官,而宦官一般都沒有撒學識,能力有限,沒有正確的政治包袱,不會為國家和老百姓考慮,以至於明廷一直好幾個時期都被宦官亂政,而有些明朝大臣為了依附這些宦官,都為虎作倀,甘當犬馬,最著名的就要數劉謹和魏忠賢。

    慢慢的,宦官當政,使得朝廷裡有包袱的官員不能得到施展,集體結盟,又出現了東林黨,東林黨原本只是為了反對閹黨,但後期就變了味,凡是和自己不站在一派裡的全部打擊,完全改變了當時為政的初衷,不為國家出謀劃策,每天只是排除異己,拉幫結派。

    界限忠臣和姦臣這個名詞,很麻煩,因為自古以來這所謂所忠奸都在不時轉換,就像白和黑之間有個灰,古代皇帝喜歡看到黨爭,因為皇帝不喜歡看到一家獨大,聽到一家的聲音,他希望多方制約,相互壓制,方便自己來統治。這也時皇帝樂意看到的。

    向日葵總結:

    明朝為何盛產忠臣和姦臣

    這個問題只是個黨爭的問題,剩下的需要我們這些後人用智慧權看權衡這個問題,智者見智。

  • 5 # 不說話就不會有煩惱

    感覺這個還是要看利益代表,就像很多人說袁崇煥是忠的,那麼先說說袁崇渙怎麼上位的?真當崇禎一個人支援就能讓他總督遼東大部分軍事嗎?開玩笑,崇禎要是有這麼強的威望,力量,讓底下南北官員,勳貴,遼東將門士紳接受一個沒有什麼威望,資歷的人來坐這麼重要的位置?這個位置意味著什麼?錢糧物資,無數人的前程。說白了,袁崇渙能坐上這個位置,而且他還是廣東人(原籍廣西好像),能讓北地士紳官員同意,遼東將門地頭蛇接受,說袁崇渙不是別人的利益代表,誰信?不夠強,不夠大,根本擺平不了這麼多人。清朝的刺馬案怎麼來的?何況袁崇渙既沒有資歷,也沒有威望,孫承宗人家是帝師,官面上,士紳面,南北都有面,自家也是北方的大士紳。袁崇渙呢?同樣,很多人吹捧東林黨,當然,站著東南士紳角度來看,東林黨當然個個是君子了,畢竟東林黨維護他們的利益。但一針見血的說,東林黨,或者東林黨背後的利益集團願意拿他們的錢糧去補助西北,去補助饑荒天災的省份嗎?哪怕裡面個別人心懷天下,但他敢做嗎?坐的了嗎?他的親朋宗族,鄉黨,同窗,他能背叛這些?或者說拿出更多的利益來交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請問利可君片是激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