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流月璃雪

    本來是沒有的,但是被殺了全家之後,也就沒有辦法了。

    他是被人坑了一波,最後戰敗,不得已投降。但是這個時候,也並沒有殺他全家。後來漢軍北伐,統軍將領打了敗仗,怕自己挨處罰,就撒謊說是李陵幫助匈奴人。因為被小人誣告,漢武帝才殺他全家的。

    在那之後,李陵就對漢朝不再抱希望,甚至在蘇武被扣押的時候,去勸蘇武投降。

    李家屬於倒黴那一類的,總是被同行坑,要麼被賣,要麼被誣陷,從李廣那時候,就是這樣。

  • 2 # 小火龍完成

    《史記》被魯迅稱道為:“史家之獨唱,無韻之離騷”。許多人也知道《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因為仗義執言為叛將李陵辯護被漢武帝降罪,遭受腐刑的奇恥大辱。此事成為了司馬遷人生重大的轉折點,他痛定思痛,發憤圖強,終於修成了千古的絕唱《史記》,開創了中國史學的新天地。可是,很少人會去了解當初司馬遷為誰辯解的?這個人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為什麼投降?他真的投降了嗎?

    司馬遷祠位於陝西省韓城市南十公里芝川鎮東南的山崗上

    說到李陵,大家可能比較陌生,但是稍有點歷史嘗常識的人肯定認識他的祖父——李廣。沒錯,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飛將軍”,讓匈奴人聞風喪膽的男人。可是這位“不教胡馬度陰山”的將軍一生都在和匈奴戰鬥,他的孫子怎麼會投降匈奴呢?

    李廣戎馬一生,戰功赫赫,能力超群,可是命運坎坷,一生得不到冊封,生活窮困潦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李廣難封”。李廣有三個兒子,可惜大兒子和二兒子早死,三兒子也因事被霍去病殺害,李陵作為李家的長孫,揹負著家族復興的巨大期盼成長。作為李家唯一的希望,李陵也一直充滿了雄心鬥志,早年他和蘇武都漢武帝的身邊當過郎衛,職位雖小,但是晉升途徑優越。漢武帝也比較看重這個年輕人,認為李陵有李廣將軍的風采,所以:“使將八百騎,深入匈奴二千餘里,過居延視地形。”

    路博德曾在攻打南越時立下大功,後因犯事淪為強弩都尉,他不願意被一個晚輩騎在頭上,於是他一邊跟李陵說此刻匈奴的馬正肥壯,不要在秋天出兵;一邊跟漢武帝打小報告說李陵不願意執行命令進軍。漢武帝怒了,下令催促李陵到東浚稽山南龍勒水上觀察敵情。晚年的漢武帝迷信神仙方術,性情大變,喜怒無常,這個命令,使得李陵犯了兵家大忌——孤軍深入。

    毫無意外,李陵很幸運地遇到了祖父一輩子都夢寐以求想見卻見不到的人——匈奴的單于。李陵也是不幸的,因為他直接面對的是匈奴的三萬大軍,實力懸殊,李陵卻沒有半點退縮,指揮者他五千步兵硬生生殺了數千人。匈奴自然也不甘示弱,立馬召集多了八萬兵馬圍攻。李陵發現軍隊的戰鬥力不行,調查後才發現,軍隊還帶了婦人,於是十分果決地下令處死了隨性的婦人,以此刺激軍隊的戰鬥熱情。

    第二天,在和匈奴的正面交戰中,又斬殺了幾千匈奴。匈奴以為這是漢朝的精銳部隊、主力軍,傾國之力召集了更多的軍馬圍堵李陵的軍隊。李陵僅僅有五千的步兵,屬於孤軍深入,沒有其他的軍隊和糧草的支援,很快就面臨了兵乏糧絕的境地。不過他還是和匈奴抗爭到最後一刻,最後身邊計程車兵只剩下十幾個人,但是他們被匈奴幾千人包圍。此刻李陵的內心必然是掙扎的,國仇家恨,壯志難酬,他沒有選擇戰死,而是選擇了投降。漢書記載李陵此刻的心情:“無面目報陛下!”

    李陵斬殺幾千匈奴的訊息傳回長安,讚譽聲一片。李陵戰敗投降的訊息傳回長安,輿論立馬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漢武帝對這個年輕人寄予了很大的希望,自然不能接受事實,惱羞成怒,召叢集臣討論此事,群臣混跡官場,深諳察言觀色的基本技能,自然對李陵口誅筆伐。司馬遷作為太史令,實際上只是一個品級低微的史觀,他也被詢問了意見。司馬遷醉心於學術,常年泡在國家圖書館,和李陵幾乎沒有正面接觸的機會,也僅僅是點頭之交罷了。不過,他遵循了自己的內心,沒有見風使舵,他認為李陵有“國士之風”,投降只是權宜之計,他應該是為了儲存實力以伺機報效國家。但這並不是真正促使漢武帝惱羞成怒的根本,而是司馬遷認為李陵以五千的步兵抵擋匈奴的幾萬軍隊,殺敵過萬,非常了不得。漢武帝認為這是在暗中諷刺李廣利的不作為,所以異常憤怒。

    後來的事實證明,司馬遷的判斷是正確的,漢武帝也曾後悔過,不過李陵終究還是投降了。原來,李陵投降後,漢武帝把李陵的家人關進大牢,等待後續的訊息,不料,聽到了李陵為匈奴練兵的訊息。漢武帝徹底怒了,殺了李陵的全家。幾年後,漢朝的使者到匈奴進行外交活動,李陵質問漢朝的使者,他雖然投降了匈奴,但是從來沒有辜負過漢廷,沒有做過一件對不起祖國家鄉的事,皇帝為什麼要殺了他全家。使者說:“皇上聽說李將軍為匈奴操練軍隊。”李陵聽後悲憤喊道:“練兵的是李緒啊!不是我李陵啊!”

    由於資訊不對稱導致的歷史悲劇,也造成了李陵態度的轉變,匈奴對於有實力的人總是禮遇有加,他接受了匈奴的所有好處,娶了單于的女兒為妻,被封為右校王。期間,他還到過北海,勸蘇武投降,被拒絕。十八年後,新皇登基,漢匈關係改變,漢朝的使節來匈奴接蘇武回國。此時,漢朝的政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掌權的正是李陵年輕時期的好友霍光和上官桀,使節還有一個任務,就是接李陵回國。李陵拒絕了,他說:“吾已胡服矣!丈夫不能再辱。”

    十八年了,早已經不再年輕,生活習慣和價值觀也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好友在匈奴的寒苦之地呆了十九年,對漢朝的熱愛之心一直沒有熄滅,哪怕是聽到妻子的背叛和朝廷的冷遇的訊息,依然沒有動搖。而自己呢?縱然有千般的委屈和無可奈何,沒有守住本心,有何面目回國。好友註定是要青史留名的,而自己註定是遺臭萬年。這也許就是宿命,若是再給一次機會,耿直的司馬遷依然會選擇仗義執言,蘇武依然會選擇愛他的國。幾年後,李陵死在匈奴,他的兒子陷入了匈奴內部的權力鬥爭,結局並不好。

  • 3 # 刪繁就簡347

    題中說的男人是西漢名將騎都尉李陵,一次他帶著5000步兵深入匈奴腹地,被8萬多匈奴騎兵保圍,浴血奮戰多天,殺死殺傷敵人無數,最後寡不敵眾,詐降於敵人,一年後李陵不得不詐降成真,發生了什麼產生這麼大的變化?事情還得從頭說起。

    那是在公元前99年,武帝召見李陵說,李廣利將軍統領三萬騎兵已從酒泉出發,打擊在天山活動的左賢王,準備讓你為他運送部隊後勤物資。

    李陵向武帝主動請戰,親自率領他的5000屯邊將士,到蘭幹山南邊以分匈奴兵力,武帝同意了。

    李陵率領他的五千步兵從居延出發,孤軍向匈奴腹地走了30多天,到浚稽山紮營。在浚稽山遭遇到匈奴主力,被匈奴三萬多騎兵包圍。與敵人進行了激烈的戰鬥,殺死匈奴兵數千,引來八萬多匈奴騎兵一起圍攻李陵他們,經過幾天的殊死戰鬥,最終由於力量懸殊,沒武器了就斬斷車輪輻條當武器,又被一座大山所阻折入狹谷,敵人切斷了他們的退路,在險要處放下壘石,很多士卒被砸死,不能前進,又經過激戰部被打隊散了,死傷無數,李陵長嘆:“我無臉面去見陛下呀!”於是下馬投降了。他的部下四散逃命,逃回僅四百餘人。

    聽說李陵投降了,漢武帝問太史令司馬遷,司馬遷說:“......,況且李陵提兵不滿五千,深入匈奴腹地,搏殺數萬之師,敵人被打死打傷無數而自救不暇,又召集能射箭的百姓來一起圍攻。他轉戰千里,矢盡道窮,戰士們赤手空拳,頂著敵人的箭雨仍殊死搏鬥奮勇殺敵,得到部下以死效命,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他雖身陷重圍而戰敗,但他殺死殺傷敵人的戰績也足以傳揚天下。他之所以不死,是想立功贖罪以報效朝廷。”武帝認為司馬遷是為李陵說情,於是把他下獄施以腐刑。

    過去一段時間後,漢武帝悟到李陵是孤軍無救援所致,沒辦法才委屈自己投降了,於是派使者慰問賞賜了李陵的殘部。並在一年後,派將軍公孫敖帶兵深入匈奴境內接李陵。

    公孫敖空手而回見到武帝說,聽俘虜說李陵在訓練匈奴兵對付漢軍。因而沒接到他。武帝聽到後,便將李陵家處以族刑全家都被誅殺。可惜啊,辦事的人道聽途說,沒有把事實弄清楚就回來向武帝彙報,使國家失去了一位良將。使李陵詐降成真。

  • 4 # 三月客

    李陵是西漢名將,飛將軍李廣的長孫,李當戶的遺腹子。

    李陵年輕時擔任侍中、建章監。善於騎馬射箭,對人有仁愛之心,謙讓下士,名聲很好。漢武帝認為他具有李廣的風範,命他率領八百騎兵。

    李陵曾深入匈奴二千餘里,越過居延偵察地形,未遇到匈奴順利返還。後升為騎都尉,帶領精兵五千,駐在酒泉、張掖等地教習箭術以防衛匈奴。幾年後,漢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徵大宛,命李陵帶其五千兵馬隨後。行至邊塞,武帝又詔令李陵,要他留下手下將士,只率五百輕騎出敦煌,至鹽水,迎接李廣利回師,然後仍駐屯在張掖。

    天漢二年(前99年),李廣利統領三萬騎兵從酒泉出發,攻擊在天山一帶活動的右賢王,武帝召見李陵,想要他為大軍運送糧草。

    李陵來到武臺殿,向武帝叩頭請求說:"臣所率領的屯邊將士,都是荊楚勇士、奇材、劍客,力可縛虎,射必中的,望能自成一軍獨當一面,到蘭幹山南邊以分單于兵力,請不要讓我們只做貳師將軍的運輸隊。"武帝說":你是恥於做下屬吧!我發軍這麼多,沒有馬匹撥給你。"李陵答道:"不須給馬匹,臣願以少擊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搗單于王庭。"漢武帝為他的勇氣所感便同意了,並詔令強駑都尉路博德領兵在中途迎候李陵的部隊。

    公元前99年10月,奉漢武帝之命出征匈奴。11月,為主帥李廣利分兵遇到匈奴單于8萬騎兵作戰,連戰8天8夜,戰敗被圍,投降匈奴。由於漢武帝誤聽信李陵替匈奴練兵的訛傳,漢朝夷其三族,母弟妻子皆被誅殺,致使李陵徹底與漢朝斷絕關係。

  • 5 # 張履琚

    對於這個問題,要矯正一個常識:李陵才是漢天子,漢武帝不過是個假象。看李陵事蹟,可知他們家族一直在一線作戰,此為“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我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你要明白一個原理,李陵是從西域出兵的,他跟小劉徹就不在一地辦公。其次、李陵打到山窮水盡,小劉徹沒派兵救援。第三、李陵剛被抓,小劉徹就滅了他全家。第五、李陵墓宮殿俄國扒出,其中瓦當上寫著“漢天子常樂未央”。第六、劉徹原名“彘”,這是有獠牙的“野豬”。

    “漢”是“銀漢”,是瓷器,是天水銀娃娃。從譜系來說“彘”不是“漢”,它是家養的豬,我有一文專門論述“彘”你們看看就明白了。

    我為何說小劉徹置李陵於死地?其一、Murano王國是李陵的家,小劉徹用生化武器把Murano王國滅掉,這就是“盅惑之亂”。第二、俄羅斯出土李陵宮殿其中有“漢天子常樂未央”有人解讀他熱愛劉彘政權,這是扯蛋,這是他身份最後的證明。第三、李陵就是司馬遷,《史記》就是他的絕唱。原本想專寫一文說明李陵的身世,看到提問,就簡單寫一下吧。

    “大漢國內復有大漢國”,史書留下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大漢國是個早就存在的國家,劉彘即“西亞”搞獨立,玩了個“小大漢國”,即“偽漢國”。張騫是“賽西亞”,張騫曾經揍過他,被他偷襲殺死,“賽裡絲”即華人痛恨劉彘,給張騫取名“賽西亞”,再告訴他你永遠不是“賽裡絲人”的對手。今華人是天被打瞎的一隻“眼”,我們是賽裡絲人,但是“瞎子”,我們已不能明白祖先文化。“絲綢之路”取此名,標誌著這條路是“賽西絲”即真正的華人開創的。

    “劉彘”是個了不起的人物,唯一遺憾的是“賽裡絲國”不該存在,若當時沒賽裡絲,他就是“天下第一霸”,我們為他感到遺憾吧!

  • 6 # 狐筆春秋

    投降了,而且降的堂堂正正、冠冕堂皇、乾淨利落、可歌可泣、縱觀古今漢奸莫能出李陵之右者。

    一:世家子弟意氣縱橫,深入絕域遭遇大敵

    李陵(前134年——前74年)出身世家大族,祖上李信曾為前秦大將、祖父李廣更是名著文景兩朝,除其父早死之外,他的叔祖李蔡曾是漢武帝的丞相,後因犯罪自殺,他的叔叔李敢也是橫戈躍馬馳騁疆場的悍將,後因李廣之死毆打大將軍衛青而被霍去病射殺。

    李陵作為李氏家族第三代的傑出代表,自然備受“銳意開拓”的漢武帝的青睞,年紀輕輕就已是軍隊統帥,獨自率領“驍銳果敢,悍不畏死”的特種部隊,可謂少年得志,前途無量。

    公元前99年,漢武帝命貳師將軍李廣利再次北伐,原被安排為後勤糧草總管的李陵以年少意氣的李陵聞言大喜,不顧武帝阻攔,堅請隨軍出征,並在急缺戰馬的情況下,舍長揚短的化騎兵為步兵,深入虎穴。一心想著藉此一役掃除李家屈辱,犁庭掃穴,建立不世功勳。

    屋漏偏早連夜雨,原就裝備粗糙、糧草不濟的李陵部在山遭遇匈奴主力,在經過數月艱苦抗爭之後,五千精銳喪失殆盡。原打算自殺殉國的李陵不知何故在最後關頭竟然投降了。美其名曰:“將以有為也”。

    二:漢法當誅,武帝卻曾法外留情

    漢軍法“將軍判降者誅全家”。世代將門的李陵哪有不知之理,但卻依然選擇投降,箇中情由實在令人難以揣測。倘真如後人所言是“欲有所為”那這代價也實在太高了。

    在李陵投降之後,漢武帝大聚群臣籌議此事並決定暫時收監李氏族人,並命將深入西域迎回李陵。可恨受命的將軍因為道路受阻並未見到李陵本人,由於害怕皇帝的責問又江道聽途說的“李陵為匈奴練兵”的訊息上報給了武帝。震怒之下的漢武帝於是盡數誅戮李氏一族。

    “久之,上悔陵無救。曰:‘陵當發出塞,乃詔強弩都尉令迎軍。坐預詔之,得令老將生奸詐’乃遣使勞賜陵餘軍得脫者。陵在匈奴歲餘,上遣因杅將軍公孫敖將兵深入匈奴迎陵。敖軍無功還,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故臣無所得。"上聞,於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誅。”

    由此可見,漢武帝對李陵是否真降也曾心存疑慮。而之所以誅滅李氏一族,則是因為他“替匈奴人練兵”;話說,戰敗而降已是大罪,為敵人練兵自然是罪上加罪。就此而言盡誅李氏也是無可厚非。換言之,漢武帝也是被公孫敖所矇蔽。李陵以此責武帝,未免有些牽強。

    三:做了匈奴前鋒,追殺漢軍千里地

    公元前90年,匈奴入寇邊關,漢武帝再次興兵北伐,此戰,李陵自願前驅為先鋒之職。一路上追亡逐北,將漢軍逼迫至浚稽山(當年李陵受困投降處)。漢軍憑藉天險頑強固守,雙方陷入僵局,後因漢軍援軍將至而李陵率兵撤圍。

    此戰,後人大都認為李陵有“讓戰”的嫌疑,畢竟,當年帶著五千兵馬就敢深入不毛和單于數萬人硬抗而不敗的角色。又怎會幹不掉區區幾千人的商丘成殘部呢?但在我看來,這種以過去看現在的眼光未免有些想當然了。所謂“世殊事異”在他背國投敵的時候,屬於他的榮耀和光輝就已經消失殆盡了。誰能肯定今時今日的李陵就沒有圍殲漢軍以報“家仇”的意思?

    四:文學畢竟是文學,歷史終究是歷史

    歷史是殘酷而鮮少有溫情的,但文學確實人性而溫暖的。出於各種各樣的需要,有太多歷史人物被刻意虛化、扭曲甚至抹黑。盲人騎馬臨深池,一不小心自然容易落入陷阱。關於李陵投降一事,原就存在諸多爭議,但無論如何,李陵降敵是事實,這是任誰也無法改變的。那麼總有千般無奈,萬般不願。大節已虧,又何必多言?司馬遷藉此宣洩個人憤懣,後世文人別有用心者卻透過對李陵形象的塑造來為自己的齷齪行徑尋找正當的藉口。

  • 7 # Wwhyl82

    史記就是故事會,為了生動可讀性強,司馬遷加了太多私貨和自己的主觀臆斷,對歷史人物的心理活動和語言動作描寫的繪聲繪色,好像司馬遷自己就是當時在場目擊者,這還不夠,心理活動怎麼知道的?肚子裡的蛔蟲,李陵就是投降了,自己怕死牽連了家人,沒種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公辦中學和民辦中學相比,哪個機構的教學質量比較好?有何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