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文史磚家

    在二十四部正史當中(實為二十六部),最受世人推崇的莫過於《史記》,魯迅先生便讚譽它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然而鮮為人知是,這部史料和文學價值俱佳的作品,竟然是在司馬遷遭受宮刑後,忍受奇恥大辱的情況下完成的。而他之所以被判刑,竟緣於他為叛降匈奴的名將李陵申冤,結果惹怒了漢武帝。那麼,司馬遷為何要替一個“叛徒”說好話?一切,還要從李陵戰敗被俘說起。

    天漢二年(前99年),漢武帝再度對匈奴用兵,以貳師將軍李廣利為主帥,出酒泉郡攻擊匈奴的右賢王部,並派名將李陵護送大軍的輜重。李陵不願做勤務兵,便向皇帝請求率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境內勘察敵情。武帝很欣賞李陵的膽氣,便同意他的請求,並派將軍路博德負責接應。

    李陵勘察敵情的工作進展的很順利,但在回程時卻遭遇敵軍三萬鐵騎的圍堵,由於眾寡不敵,便且戰且退。匈奴兵窮追不捨,李陵沉著應對,一天之中竟射光五十萬支箭,殺敵萬餘。然而,由於路博德援軍遲遲未到,李陵終因寡不敵眾、彈盡援絕,在距邊界百餘里之處被敵軍擊潰,他自己也被俘虜。被俘之前,李陵曾哀嘆:“復得數十矢,足以脫矣!”(見《漢書·李陵傳》)

    李陵被俘後,本想假意投降以“曲線救國”,再等待時機逃回內地。然而他這番心思卻並不為皇帝所知,所以等到李陵投降的訊息傳回國內後,武帝勃然大怒,恨不得將他碎屍萬段。群臣見武帝切齒於李陵,便集體聲討他的罪狀,唯有一個人沒有這樣做。此人,便是擔任太史令的司馬遷。

    司馬遷主動站出替李陵申冤,並跟武帝說:“微臣聽說李陵這個人對親人非常孝順,對士人講究信用,是一位矢志報國的棟樑之才。這次出兵匈奴,李陵只帶了五千步兵,然而卻吸引了敵軍全部兵力,並且擊殺萬餘人,就算是戰敗投敵,功勞也是遠大於罪過啊。以微臣來看,李陵投降並非出自真心,他必然是想活下來,然後找機會回國報效陛下。”

    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輮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鬥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拳,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見《漢書·李廣蘇建傳》。

    其實司馬遷跟李陵只是泛泛之交,根本算不得至交好友,他之所以為李陵申冤,完全是出於對他的欽慕,同時也是替國家考慮,不希望本方損失一員名將。然而在暴怒中的武帝看來,司馬遷的這番話無疑是替罪臣開脫,是欺君罔上之舉。所以在誅滅李陵三族之後,武帝又以“欲沮貳師,為陵遊說”為由,判了司馬遷一個“誣罔”之罪,按律當斬。

    上以遷欲沮貳師,為陵遊說。後捕得匈奴生口。言陵教單于為兵法。上怒,乃族陵家,而下遷腐刑。見《前漢紀·卷第十四·孝武皇帝紀》。

    在當時,官員可透過用錢贖罪、接受宮刑兩種方式來免除死罪,而拿不出大筆錢財贖罪的司馬遷要想活命,只有接受宮刑一條路可走。宮刑對於男人來講就是去勢,對他們心靈上的衝擊不言而喻。所以司馬遷在接受宮刑前,出於男人的尊嚴,一度想要自殺,但最終因為一種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將他拉了回來,並含羞忍辱地接受了宮刑。這份責任感、使命感,便是續修《史記》(又名《太史公書》)。

    若干年後,《史記》終於完工,全書分為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計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這部書涵蓋了從黃帝到漢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的歷史,不僅史料豐富,而且文字優美,作為二十六史之首,其意義之重大,如何強調都不為過。

    這部流傳千古的史學經典,最終竟然是在司馬遷含羞忍恥的狀態下完成的,試想當年若是他不肯遭受侮辱,我們還能見到這部曠世奇書的流傳嗎?

  • 2 # 宛如清揚

    司馬遷為何受宮刑?

      公元前99年,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征討匈奴,僅帶了五千步兵,與幾萬匈奴人苦戰,因為主帥李廣利不給援兵,最後李陵被俘。訊息傳來後,武帝震怒。滿朝文武都很精明,沒誰為李陵說話,說他怕死的,說他不會用兵的,說他不聽將令的,反正李陵在他們眼裡,就是個貪生怕死不知所謂的東西,能怎麼撇清就絕對不沾上半點關係。漢武帝當時什麼想法呢?不清楚。

      他讓當時的大歷史學家司馬遷說幾句。司馬遷一反眾官員常態,為李陵請功擺好——這傻蛋,滿朝滿殿都在聲討,皇帝沒制止,那意思就再明顯不過了!他說李陵用五千對抗人家幾萬,雖然失敗,但也還算是個交待——如果事情到此為止,也沒什麼,這本來也算是事實。可是司馬遷說得太動情了,竟然推測說李陵不肯以死報國,是因為他在詐降,想來個將功補過。

      這話延伸起來戲太多,漢武帝因此大怒,把司馬遷送進了監獄。後來受了宮刑,成了廢人一個。

      那麼,司馬遷為何受宮刑?

      首先第一點,當然是漢武帝的惡毒。漢武帝是個有作為的皇帝不假,但是這一言不合就要人家命根子的習慣,真不好。象張賀啊,趙某啊,許廣漢啊什麼的,都是被這樣給廢掉的。司馬遷情商太低,公然挑釁皇帝的威嚴,的確該罰,但是這樣的處罰實在有損男人的尊嚴,不是明君所為。

      第二點:司馬遷智商高,情商低。如果司馬遷和李陵沾親帶故,或者是知交好友,冒著生命危險替他說兩句,也還算是有情有義。可是兩人沒有沾親帶故,也不算是生死之交,他拼命為他辯護就沒地方誇了。司馬遷從小熟讀史書,能寫出錦繡文章,是個再正直不過的讀書人,可他卻不會活學活用,遇上了開明隨和的君主也就罷了,打一頓板子,可是遇上的是變態的皇帝,不小心就被炸了。

      說他情商低是因為他完全看不清形勢。在大軍出征前,李陵因為將軍世家的出身,被皇帝誇讚為勇士,他自己也保證可以打敗敵人,可是大軍出征後不久,李陵就投降了,皇帝的臉往哪擱?何況主帥是李廣利,是漢武帝最寵愛的李夫人的親哥,也就是皇帝的大舅哥(不知排第幾),李陵五千對幾萬被俘是因為沒援兵,司馬遷又說他是詐降,那主帥何在?主帥的臉還要不要了?只有死死咬住李陵的過錯,才能證明李廣利的神勇帶兵——雖然李廣利的確是個草包,和衛青這位正宗的大舅哥完全是兩個極端。只是司馬遷理不清這裡面的彎彎繞繞,還一個勁地替李陵說好話,結果好話說得越多,他就越倒黴!

      第三點:司馬遷窮。漢武帝時代,所有的罪都可以被折算成錢來抵,也就是說,只要有足夠的錢,就算是犯了死罪,也沒有關係,交錢就好了。宮刑是次死之刑,當然也可以交錢,只不過這錢的數量有點大。(公孫敖就曾被判過死刑,繳納贖金後,變成平民,後起復。)司馬遷窮,又無親友幫助,於是只好接受這侮辱人的處罰。司馬遷雖受辱,卻堅強,著出《史記》,是真正的史學良心。

  • 3 # 君山話史

    司馬遷為李陵的投降辯解了幾句,就遭到宮刑的厄運,這是一起千秋冤案。

    司馬遷出生於史學世家,父親司馬談是一位著名的學者,曾擔任過太史令。他從小接受系統的古文教育,博覽群書,深受儒學影響。二十歲後,他遊歷了長江、淮河一帶,走訪名山勝蹟,又到禮義文化最發達的齊魯訪問講學,細心體會中原文化的民風習俗,參觀孔子的遺蹟,最後又遊梁國、楚國等地。這次出行令他大開眼界,也實地考察地方文化與風俗。

    後來,司馬遷被漢武帝任命為郎中,此時漢帝國正大力開拓西南,大舉用兵,司馬遷也隨軍參加了西南戰爭。根據他的自述,他參加過公元前111年郭昌將軍平定邛都、筰都叛亂的戰爭,以及公元前105年郭昌指揮的遠征昆明夷的戰爭。

    父親司馬談臨死前,遺願就是司馬遷能繼承自己的事業,擔任太史令,整理史料,完成一部歷史著作。司馬遷在父親死後三年,終於成為太史,他全身心地研究國家各種歷史書籍、文獻、檔案,寫作《史記》一書。但是在不經意之間,他卻捲入到李陵事件的旋渦之中。

    李陵兵敗投降,當時所有朝廷官員,齊聲討伐李陵,只有太史令司馬遷為李陵說了幾句辯解的好話。他說:“李陵對母親孝敬,對朋友有信義,為國事奮不顧身,有國士之風範。他率領不足五千人的步兵,深入匈奴戎馬之地,對抗匈奴數萬精銳騎兵,使敵人傷亡慘重,救死不暇。匈奴以傾國之兵追擊圍攻,轉戰千里,直到矢盡路窮,士兵以空弩對抗白刃,仍然頑強苦鬥。李陵得部下的效死,即便是古代名將也未必可以做到如此。”

    司馬遷又說道:“李陵之所以不死,可能因為他想找到合適的機會,報效朝廷。”

    其實,司馬遷所說的是實情。李陵以五千步卒,轉戰數千裡,殲敵過萬,名震塞北,雖然兵敗而降,並沒有做什麼對不起朝廷的事情。而且司馬遷對李陵的個性很清楚,他並非貪生怕死之輩,否則也不會冒著那麼大的風險自動請戰。

    可是,這一席話卻令漢武帝勃然大怒。司馬遷沒有想到這番話會帶給自己終生的恥辱,武帝劉徹聽得勃然大怒,下令將司馬遷處以腐刑。腐刑是割去男性的生殖器,這不僅是身體的創傷,更是心靈的創傷。司馬遷後來說:“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毀肌膚斷支體受辱,最下腐刑,極矣。”

    他曾經想到一死了之,因為大丈夫可殺而不可辱。死生,晝夜事也,可是就這樣一死了之嗎?在這個人生的十字路口,偉大先賢的事蹟,是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他想起古代偉人們在困厄之中,頑強地與命運抗爭,留下寶貴的精神遺產:“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他要向先輩學習,在困厄中奮起,完成他的偉大著作:“所以隱忍苟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於後也。”

    在忍辱含垢之中,司馬遷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完成了《史記》一百三十篇。這是中國最偉大的一部名著,魯迅贊之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 4 # 趙劉果兒

    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史學名著,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它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公元前122年的歷史。史記全書包括12本紀、30世家、40列傳、10表、8書,共130篇,526500餘字。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史記本來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記,也省稱太史公。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

    眾所周知,司馬遷是中國過古代歷史時期著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司馬遷出自於官宦之家,他攥寫了名揚千古的史記。就是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的人物,竟然讓漢武帝殘酷地對他處於了宮刑。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這段歷史。故事主角源自於一位將軍,他叫李陵。再一次遠征塞外討伐匈奴的戰役中,李陵率領五千人馬在浚稽山一帶和匈奴主力交戰。由於李陵統兵有方,五千人馬英勇無畏,硬是將匈奴三萬騎兵打的四處潰敗而逃。但是,在關鍵時刻,由於部下被俘導叛變,嚴刑拷打之下供出了李陵的軍事部署和兵力數量。匈奴單于隨後調動了數萬兵馬將李陵團團包圍,以至於李陵在彈盡援絕之際,被單于俘獲後投降於匈奴人。

    漢武帝時候得知,龍顏大怒,立議李陵叛變的罪行。朝中臣子紛紛落井下石,悉數譴責李陵的種種行徑。漢武帝想聽聽太史令司馬遷有何高見,太史令司馬遷因看不慣眾臣醜陋的嘴臉,就站在道義和公理的角度,非常耿直地替李陵說了幾句公道話。於是,就招來了漢武帝的痛恨。盛怒之下的漢武帝絲毫沒有聽取司馬遷的言辭,而是給司馬遷扣上了蠱惑無妄、奸臣餘黨的罪名,送交司法機構定罪,按律當斬。漢武帝統治時期律法非常的嚴酷,漢武帝又生性殘酷,因此在統治時期上也多用嚴刑懲罰犯錯之人。嚴刑拷打必多冤獄,就連司馬遷這樣的清官也沒能倖免。但是漢朝政權時期是可以用宮刑替代死刑,司馬遷心中還有宏偉的理想,還肩負著祖輩們的遺願,因此司馬遷選擇了接受宮刑,保住了性命。以至於司馬遷遭受到了慘無人道的宮刑。【腐刑又被稱之為宮刑,宮刑即閹割男子生殖器、破壞女子生殖機能的一種肉刑】。司馬遷在經歷了殘忍至極的宮刑之後,在痛不欲生的狀態下憑藉著頑強的意志繼續攥寫他的鉅作。也正是司馬遷這個選擇,後世才能看見【史記】這部經典傳奇的鉅著。

    魯迅先生稱作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書,是中華文明史上的瑰寶,史記對後世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

  • 5 # 朝陽人

    公元前99年(漢武帝天漢二年),李廣利統領三萬騎兵,去攻擊在天山一帶活動的匈奴右賢王。漢武帝命令李陵為大軍運送糧草輜重,李陵謝絕,並另請步兵五千,欲深入匈奴腹地發動奇襲,漢武帝同意了李陵的請求。然而,當李陵領兵走到浚稽山時,卻遭遇到了匈奴單于的重兵,李陵帶領部下奮勇抗擊,殺敵無數,但終因寡不敵眾,戰敗降敵。

    忠言進諫陷囹圄

    漢 武帝聽說此事,非常憤怒,朝堂群臣一邊倒、紛紛指責李陵的罪過。漢武帝問司馬遷的意見,司馬遷說:“李陵孝敬父母,為人講誠信,一向忠君愛國。這次他只帶領了五千步兵,卻吸引了匈奴全部的兵力,殺敵一萬多。雖然李陵戰敗降敵,但他的功勞可以抵消過錯。我覺得李陵並非真心投降敵人,他一定是想活下來再找機會報效國家。漢武帝聽了司馬遷的話,認為司馬遷是在為李陵辯護,是故意貶低李廣利(李廣利是漢武帝寵妃李夫人的哥哥),便勃然大怒,說:“你這樣替投降敵人的叛徒辯護,是存心反對朝廷!”於是就把司馬遷關進大牢,判了死刑。

    沒錢贖身逢絕境

    但是,按照漢朝當時的規定,有兩種方式可以免除死刑,要麼交納50萬錢,要麼接受宮刑。這規定對司馬遷來說,可謂一線轉機,他先是選擇了交錢。但以司馬遷的家世和收入,是拿不出50萬錢的,於是他開始四處籌錢。然而,昔日的親朋好友,有的沉默,有的沒錢,最終,司馬遷還是沒能籌夠贖身之錢。在《報任安書》中,司馬遷說出了那時的困境:“家貧,財賂不足以自贖,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壹言。”

    50萬錢籌不到,司馬遷只剩下了兩條路:要麼去受宮刑,要麼去死。

    為書青史受宮刑

    其實,“交遊莫救,左右親近不為壹言”之時,司馬遷已經看透了人性,看淡了生死,之所以沒有一死了之,是因為有心願尚未完成。如其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其實這個心願,就是完成父親遺願,續寫史書。在《報任安書》中,司馬遷這樣說:“求生是人的本能,誰人不顧念父母?誰人能放得下老婆孩子?如此看來,貪生怕死也是人之常情。我很不幸,父母早早地去世了,也沒有兄弟,一個人孤苦伶仃。勇敢的人不必為氣節而死,怯懦的人如果追慕大義,可以去彰顯的地方也到處都是。我雖然怯懦,想要苟延殘喘地活下去,但也知道活著的好壞差別,我怎麼能再將自己送入大牢受盡折磨侮辱呢?即便是奴隸婢妾有時候都能有勇氣捨生取義,何況是到了我這種地步呢?我之所以隱忍著苟且偷生不肯赴死,留著一口氣在這汙穢的人世,是因為還有心願未了,我努力為之奮鬥多年的事業還未完結,我的文章史書還沒流傳下來。”

    所以,為了父親的遺願,為了寫史書,為了“文采可表於後”,為了完成未盡的事業,司馬遷選擇活下來。而活下來的唯一方式,就是遭受宮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室內裝修如何選擇窗簾顏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