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uassy
-
2 # 婉兮歷史
中國古代歷史上中原民族與遊牧民族之間的矛盾持續了兩千多年,為什麼遊牧民族總是來襲擾中原,並且大多數時候還總是遊牧民族勝利呢?
首先說遊牧民族顧名思義就是靠放牧生存的民族,一般來說如果年景好沒有天災人禍遊牧民族一般不會來襲擾中原,但是如果有了天災人禍例如牛羊生災都死了或者老天爺總是不下雨草場乾旱牛羊沒有口糧也死了的情況之下,遊牧民族為了生存下去就會來中原搶奪糧食資源,這是為了生存。
那麼為什麼遊牧民族那麼勇猛矯健並且中原人都很懼怕這些人並且還稱他們為野蠻人呢?主要原因就是遊牧民族的男兒是在馬背上長大的男兒,並且是吃牛羊肉喝馬奶酒長大的漢子,十萬男兒十萬健兒個個可以打仗出戰,可是中原是農耕民族,十萬男兒幾千健兒,人口多不代表可以打仗作戰的健兒多,所以中原總是慘敗,但是中原也常常會組織軍隊報復遊牧民族,正所謂冤冤相報,所以兩個民族矛盾一直很深。
-
3 # 七畫蒼滄
根本原因在於生產模式的不同。
遊牧民族生產收成不穩定,遊牧生活依山傍水,受天災人禍的影響大,遇到災年牛羊大量死亡,食不果腹,迫於生存,他們往往會選擇侵略農耕民族。
因為農耕民族生產較為穩定,人口集中,容易搶掠,遊牧民族大部分都有秋獵的傳統,這使他們戰鬥意識往往強於農耕民族。
中原地區自古以來就是農業發達地區,這裡人口集中,資源豐富。且有很大一部分良田集中在地主手中,資源分散,容易搶掠。
辯析匈奴騎兵南下,蒙古騎兵南下,還有東胡,契丹等遊牧民族的攻擊,其本質還是由於生產模式的差異造成。
-
4 # 文史趣聞
傳說古代,中國第一個王朝建立,稱為夏王朝。黃帝戰勝蚩尤之後,將天下分為九州,夏朝之都原城(今河南濟源)屬冀州轄,冀州在九州之中,又稱中州,原城在九州之中,故稱“中原”。後隨著時代更替發展,中原由原來的一座小城,逐漸演化為中部王朝的統治範圍。
上古時期,黃帝大戰蚩尤,而這個蚩尤就是當時的少數民族。但這畢竟只是一個傳說,無從考證,然而就是從這個傳說開始,我們和少數民族的恩怨情仇拉開了帷幕,上演了千年。
戰國後期,北方匈奴族進入奴隸社會。當時匈奴是北方遊牧民族之一,隨著部族之間的吞併征伐,秦統一六國時,已經成為了北方最強的一支。主要活動在南達陰山,北至貝加爾湖的廣袤區域。
他們利用騎兵行動迅速的優勢,經常深入中原,對以農業為主的農耕文明進行襲擾、掠奪。秦三十二年,有方士向秦始皇進獻圖書曰:亡秦者胡也。秦始皇遂命大將軍蒙恬領兵三十萬北擊匈奴,匈奴不敵,向北遷徙。
雖此戰以匈奴敗北落幕,但南北之間戰爭的種子就此深埋,千年來,不時的發芽生長,從未停止。
匈奴被秦擊潰後,又被強漢北討,後一分為二,一部為烏桓,一部為鮮卑。烏桓被曹魏消滅,鮮卑拓跋族入主中原,建立北朝,是北方遊牧民族第一次登陸成功。鮮卑其餘部族分化為土谷渾和柔然,柔然建立汗國,後被突厥擊敗西遷,餘下的又分化為蒙古和契丹。契丹建立遼國後被女真族同化,有一部逃至中亞,建立西遼,與當地人融合,成為了現在的中亞人。而蒙古建立遼闊的帝國,影響遍及歐亞大陸,其主體一直存在至今,就是現代的蒙古族。
女真族建立金國,後被蒙古所滅,遷至東北。後建立後金,南下中原建立大清。
為什麼遊牧民族每一個時期都要南下中原呢,這跟遊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文明的特性有關係。
一、遊牧民族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奴隸社會,弱肉強食,奉行武力至上,強者為王。中原文明一旦進入和平時期,提倡卸甲歸田,修養生息,發展農耕。
二、生存條件惡劣,資源匱乏。完全靠天吃飯,雨水豐富牧草豐盈還好說,都能勉強自給自足。一旦遇到天災,除了部族之間鬥爭,還要向外爭取更多的資源。中原農耕文明相比來說有較大的抗災特性。
三、道德準則被生存準則打敗,為了生存不擇手段,殺戮,鬥爭,從未停歇。而中原一直被儒家思想所統治,喜歡中庸和諧。有不少王朝甚至重文輕武,以致給與可乘之機。
四、武力強盛,騎兵機動性強,以戰養戰,而中原最害怕的就是戰爭,十萬兵力需要十萬老百姓去養,打一場打仗就如同得了一場大病。
在這個長達數千年鬥爭過程中有過不戰自敗的恥辱,也有過千里直搗黃龍的傳奇。這些歷史我們現在只有在書本文獻中才可以憑弔一二。現在民族內部的硝煙已經幾於無形。五十六個民族之間的關係日益和諧,你我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更應該珍惜現在和平的來之不易,也更應該知道好戰必亡,亡戰必危的道理。
共勉!
-
5 # 尚南北
還是根據你的問題來說吧:
首先是中國古代時期(主要封建王朝)中原王朝統治者重農抑商。為什麼呢?主要是便於統治穩定,將勞動力綁在土地上,進而產生了繁榮的農耕文明(阡陌相通、雞犬相聞、城廓相望)。所以,天然上相對於遊牧民族(分部落以存、逐水草而居)在生產生活資料以及對抗天災疫病方面有著龐大的優勢!
其次中原王朝每每一統之後,因地域相連之故,對外首要面對的就是遊牧民族的威脅。王朝強盛時伏低做小,向中原王朝稱臣受封。王朝衰弱時張牙舞爪,枉自稱大。幾千年來都是這樣的主要入侵套路。
最後就是天災人禍,沒吃沒穿,當然是哪裡有就到哪裡去搶,去劫掠(人口、糧食、錢財布帛即能拿走帶走趕走的一切)。遊牧民族統治者野心膨脹,想馬蹋中原,也當一當皇帝,過個朕即天下的癮(歷史上遊牧民族還真成功了幾次)。
綜上,既然中原王朝日子過得那麼紅火,周邊的遊牧民族時常餓的前胸貼後背,想用把殺牛宰羊的刀都得靠進口,經常吃肉還得煮點茶解解膩,煮肉用鍋那就更別提了等等。所以不打不搶才怪,反正都是手段(戰爭劫掠拿到想要的、和平互市貿易換到想要的),這是赤裸裸的需求。 -
6 # 子由拍案驚奇
在中國幾千年悠久的歷史程序當中,中原地區興起的封建王朝比比皆是,其所孕育、創造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所貢獻給人類的文明成果燦若星辰,史不絕書。
那麼,“為什麼古代歷史上的中原會受到一些遊牧民族的攻擊?”
實際上,我們所認同的中原王朝是有著具體的概念和內涵的;首先,它的國都以及政治、文化等要素的中心要地處中原地區。其二,它是沿襲中華文化及其文明體系的國家。
這樣一來,我們所說的中原王朝就包含了上起夏、商、周、漢,下至晉、隋、唐、宋等封建王朝。
可是,這些封建王朝共有一個噩夢,那就是來自所處朝代遊牧民族的侵擾和攻擊。
一直以來,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對於中原王朝就是一個莫大的威脅,王朝更迭,帝王輪換,千百年來,中原王朝反抗遊牧民族的戰爭幾近於不間斷。當然,在朝代的更迭、興起同時,也無形中促進了民族融合。
夏商之時,年代過於久遠,暫且忽略不計,單單隻說西周,乾脆就是被當時的北方遊牧民族戎狄所滅朝的,兇悍的戎狄人舉著火把,呼嘯著攻進鎬京,禮儀之邦的西周彷彿一夜之間,就被尚且處於部落制度的遊牧民族戎狄所滅國。
基本上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北方遊牧民族時而就縱兵攻擊中原地區的諸侯國,使得這些諸侯國苦不堪言,防不勝防。
直到戰國後期,趙武靈王搞的胡服騎射,也是為了對付來去如風的北方遊牧民族的襲擾,而採取的師胡長處以制胡的方法。
秦始皇統一宇內之時,為了對付北方的遊牧民族匈奴,始皇帝撥出精銳秦軍30萬,盯死匈奴,又修築長城,不使其再湧入中原腹地一箭之地。而此時的匈奴也確實被擠兌的元氣大傷,無力再竄犯中原。
同樣,正是由於秦帝國覆滅時候的群雄逐鹿,天下無主,導致了匈奴人苟延殘喘,再度復活,復覬覦中原。
及至漢高祖劉邦白登與匈奴一戰,幾乎蝕盡血本,漢初朝廷上下,都領教了匈奴的厲害,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漢朝與匈奴就是靠和親來維持關係。
這種情況到了漢武帝執政中期,才有了改觀,或者說被動、屈辱的局面才漸漸開啟。
包括漢武帝劉徹本人,另有衛青、霍去病等人,都是在與匈奴的戰爭中成長起來,衛青、霍去病成了民族英雄,而匈奴在漢武帝一朝,也委實遭到了滅頂般打擊,以至於到了漢宣帝劉洵時期,匈奴已經公開的臣服漢朝,主動的請求與漢朝和親。
說到這裡,人們不禁要問,為什麼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經常性的對中原地區進行竄犯、攻擊呢?
遊牧民族的寄身所在基本是大漠與草原,面對中原文明地域的富庶繁華,往往就會有徵服、擁有的衝動,當遇到大的自然災害來臨之際,想使得部族生存下去,就要去掠奪生活必須品和其它物資補給。
所以,在不同文明與文化的衝突之中,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與遊牧民族的掠奪習俗成了最主要的矛盾。
遊牧民族的唯一產業就是畜牧業,部族之中必須保持大量的牲畜以維繫日常生活。這樣的產業在古代生產力水平極差的情況下,一遇到氣候驟變,瞬間就全部崩塌。農業文明的中原地區,雖然面對氣候變化也會難以抵抗,但是,不至於因此死人。
而只是旱災和雪災,就能使遊牧民族牲畜死盡,人口凋零。
正是這樣的原因,使得遊牧民族千百年來,屢犯中原。
特別是到了五代時期,契丹人把燕雲十六州之地盡歸掌握,也就是從這時候起,中原王朝沒有了地理上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天然屏障,特別是北宋時期,面對馳騁在平原上的遊牧民族的騎兵,來自中原王朝的軍兵難以抵擋,只能屢屢求和。
綜上所述,遊牧民族長期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草原文明與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的矛盾衝突,軍事、地理上的因時變化,都促使並生成了這種遷延前年的歷史過程。
-
7 # 濤說精彩歷史
可解釋角度的很多,我列舉四個:
1、地緣衝突(中國北方易攻難守,遊牧民族搶奪資源、發動戰爭的成本低廉);
2、氣候災害(因為旱災、寒冷、逃難需要,遊牧民族要進攻更溫暖溼潤的南方);
3、轉移國內矛盾(遊牧民族經濟危機、即位問題,為緩解內部壓力,要發動對外戰爭);
4、不同意識形態、生產方式的衝突等(遊牧、農耕生產方式不同,既有文化共性,更有衝突);
1、人類300萬年進化史的根本矛盾:遷徙VS定居
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鬥爭持續數千年,不光中國獨有,更是世界現象。解釋的角度很多,我個人願意透過“歷史排程學”將多種元素綜合,綜合為“利益排程衝突”。
眾所眾知,大猩猩可不會種地,過著幾百萬年遷徙找食的生活;而人類"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革命"發生前(譬如中國的三皇五帝傳說之前),也過著逐水草的遷徙生活。所以加上舊石器時代,縱觀人類300萬年的進化史,遷徙時間>定居時間。
(祖先的生活,舊石器時代)
(祖先的生活,舊石器時代)
到了新石器時代馬被馴化,產生了“遊牧、漁獵遷徙"VS“農耕定居”更具體分化形式;到了工業革命,又產生了“海洋文明”VS“大陸文明”的進一步衝突;甚至可以預言,在人類星際航行後,還會產生“地球文明”VS“移民星球”的矛盾。
2、緩解遷徙、定居矛盾,利益排程是關鍵
許多專家對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衝突進行了研究,譬如陳強教授統計,嚴重的災荒+王朝時長 = 決定攻打中原、奪取政權的機率。
(虛線代表和平時期,實現代表衝突,峰越高機率越大)
加上傳統的“地緣衝突說”、“轉移矛盾說“、“遊牧農耕的意識形態衝突“,亂花漸欲迷人。其實濤說史認為,這些說法還可進步一簡化,簡化為“利益排程的衝突”。
地緣衝突說、災害說、轉移矛盾說、意識形態衝突,其本質都是利益排程的衝突;自然界對個體利益排程的原則很簡單,“弱肉強食”;但群體利益排程,可是智慧生物,尤其是人類的特徵。
但人類利益排程能力有限,有許多bug:譬如“效率、公平難兼得”,“精確率、召回率”難兼得;所以戰爭與金錢,成了人類debug的工具。遊牧民族總是進攻農耕民族,就是特別典型的表現。
回覆列表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的衝突從未停止,主要是由於雙方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根本原因是由於自然條件導致雙方發展走上了不同方向,遊牧民族幾乎就是貧瘠、落後、野蠻的代名詞,而中原王朝恰恰相反,它代表了富饒、先進、文明。所以,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
貧瘠VS富饒
這主要是由於氣候原因造成的,北方遊牧民族一直以遊牧為生,並不是他們看不到農耕文明的先進性,而是由於氣候原因導致他們生活的土地根本沒辦法種莊稼,他們只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遊牧生活方式,這是一種被動的選擇,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正因為遊牧是一種較為落後的生產方式,再加上時不時的天災,導致北方遊牧民族極為貧瘠,百姓只能為了生存而掙扎。
而反觀中原王朝,同樣由於氣候原因的影響,大部分地區都是極為適宜種植莊稼的,這就造成了中原王朝以農耕為主的生活方式。農耕顯然要比遊牧更加先進一些,因此即使處於戰亂年代,處在百業荒廢的時期,相較於北方遊牧民族,中原王朝還是要富饒的多。
為了生存而掙扎的貧困人群,旁邊恰恰生活了一大群富戶,這豈能不產生衝突?
落後VS先進
正如前文所說,北方遊牧民族大多數時期都在為了生存而掙扎,這種情況下他們是根本沒有辦法去搞建設和發展的,再加上游牧民族需要經常遷徙,所以遊牧民族的城市化水平極差,而城市化水平則完全反應了一個民族的發展水平,從這一點上來講,遊牧民族在社會的各個方面,無疑是全面落後於中原王朝的。
而中原王朝則不同,農耕社會比遊牧民族無疑穩定了很多,因此中原王朝除了少數時期因戰亂導致的大規模人口遷徙外,極少出現遷徙的情況,因此城市化水平相對較高,甚至從唐宋時期就已經開始出現百萬人口規模以上的城市。同樣由於較為富足的原因,中原王朝的科技、文化、教育、娛樂、商業等各方面,是要完全碾壓北方遊牧民族的。
落後的文明羨慕不羨慕現金文明?答案是肯定的,誰不想過上舒服的日子。所以,大多數時期北方遊牧民族在強盛起來後,無疑都選擇了南侵。
野蠻VS文明
這則是由於文明的生存方式決定的,由於草場能夠養活的動物有限,這決定了遊牧民族更多是以部落形勢生存的,而這又導致遊牧民族除了契丹、遼國、蒙古等少數時期,在大多數時期都處在分裂狀態。而這些部落又因為生存資源的問題,經常爆發戰爭,這導致遊牧民族極為善戰,且發動戰爭以掠奪為主,通常採取的都是以毀滅和掠奪為主,而不以建設和統治為主的野蠻戰爭方式。
中原王朝再次相反,由於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原王朝更多以聚居為主。這種情況下,中原王朝作戰通常以佔領和統治為主,這同樣決定了農耕文明更為強大的同化能力,這是保證中原王朝在較長時期內能夠維持和平和統一的根本。
野蠻的掠奪和文明的同化,同樣決定了雙方之間的矛盾,即使蒙古和後金能夠佔領中原,但要統治中原王朝,他們同樣需要轉化為農耕文明,而這也導致他們最終被中原所同化。
除此之外,穩定後的人口爆發,也導致了遊牧民族的資源分配更加緊張,因此他們需要透過戰爭或擴張來化解這種矛盾。所以,通常情況下,中原王朝以防守為主,而遊牧民族以進攻和掠奪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