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珠在葉尖

    在美術史上,一個大畫家形成自己的個人風格總需要逢遇一個契機,透過一個接近頓悟的方式獲得認識與表現上的飛躍。對於中國畫大家傅抱石來說,這個飛躍無疑來自20世紀三四十年代入蜀生活的八年時光,而獲得這段生活經歷的直接原因竟是祖國淪陷時避戰的輾轉。①這八年時間是傅抱石畫風大變的時代,也是他個人風格的形成期,為他後來的創作定下了總的基調。

    在近百年來的中國畫史上,四川山水的典型意義是其他地方的景色難以比擬的,成為神州大地上帶給藝術家最多“心源”的“造化”。黃賓虹、傅抱石、陸儼少、李可染等20世紀大家,都在巴山蜀水間發現了最適入畫的美和最宜表現個人風格的樣式,這一點從黃賓虹與傅抱石的作品、經歷中表現得最為充分。1932年秋,69歲的黃賓虹應友人之邀入蜀遊歷、寫生、講學,其間上峨眉、遊青城,樂不思返,時間竟長達一年,得畫稿千餘幅,此次蜀地之遊使黃賓虹從真山水中了悟了他晚年變法之“理”,青城坐雨的經歷讓他在《青城煙雨冊》的十餘幅筆墨試驗中找到了“雨淋牆頭”的縱橫淋漓,瞿塘夜遊則使他驗證並發現了“月移壁”的虛實妙趣和詩情畫意,這個階段正是黃賓虹學習宋畫和領悟“黑密厚重”之佳處的時期,巴蜀山川之遊,恰恰開啟了黃賓虹的大智慧,使他在驚喜和興奮中透過造化認證了宋畫法理,“入蜀方知畫意濃”。對筆墨傳統的精研加上造化的點悟——這應是中國畫在現代情境中求新求變的主要途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青少年心理健康如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