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黃甡育兒經

    家中小兒厭食怎麼辦?珍藏多年的“食療膳方”供你來改善!

    解決寶寶厭食的食療膳方如下:

    雞內金粥

    材料:雞內金10克,幹橘皮5克,砂仁3克,粳米30克,白糖適量。

    做法:1.雞內金、幹橘皮、砂仁研末備用。2.將粳米加水煮粥,粥將成時加入研好的粉末稍煮,最後加白糖調味即可。(原理:雞內金性味甘、平,入脾、胃、小腸、膀胱經,消食力強,且能健運脾胃,可治一切飲食積滯,為健胃消食之良藥。)

    紅棗陳皮粥

    材料:粳米50克,紅棗5顆,陳皮5克。

    做法:1.紅棗去核,粳米和陳皮分別洗淨。2.將所有材料放進鍋中,加入適量的清水,煮成粥。(原理:紅棗陳皮粥具有健脾養血,消食行氣的功效。適用於病後不思飲食、面黃少華、神疲無力的寶寶。)

    山藥湯圓

    材料:山藥50克,糯米粉500克,白糖90克。

    做法:1.山藥去皮、切段、洗淨、蒸熟,搗成泥加入白糖,調成餡備用。2.糯米粉加溫水揉成團,再分成若干小團,包入適量的山藥餡,搓成湯圓,下沸水鍋中煮熟即可。(原理:山藥是一味平補脾胃的藥食兩用之品,有利於促進脾胃消化吸收功能。)

    消食脆餅

    材料:雞內金2個,麵粉100克,鹽、芝麻各適量。

    做法:1.將雞內金洗淨曬乾或用小火焙乾,研末。2.將雞內金粉與麵粉、鹽、芝麻一起和麵,擀成薄餅,置鍋內烙熟,用小火烤脆即可。(原理:本品具有消食化滯、理氣和胃的功效。)

    高粱山楂粥

    材料:高粱米50克,山楂片15克,白糖適量。

    做法:1.山楂片和高粱米一起入鍋用小火炒至微黃。2.將炒過的山楂片和高粱米一起碾成粗粉。3.將粗粉置於砂鍋內加適量的清水熬煮至爛熟,再調入白糖即可。(原理:本品具有開胃消食、補氣健脾、化滯消積、活血化瘀、收斂止痢的功效,適合厭食的寶寶食用。高粱米難於煮透,媽媽們不要因為怕麻煩就沒有將其磨成粉。)

  • 2 # 白老師談健康

    厭食是指小兒較長時間食慾不振,食量減少,厭惡進食,甚則拒食的一種常見脾胃病 證。病程較長,症狀一般連續2個月以上。本病各年齡段均可發生,以1~6歲為多見, 城市兒童發病率較高。常因餵養不當,飲食失節而致脾胃運化失健所致。發病無明顯季節 性,但夏季暑溼當令,可使症狀加重。患兒除食慾不振外,其他症狀不明顯,預後良好。 但病程長者,可造成氣血生化不足,抵抗力差,容易罹患他病,甚則轉為疳證,也可成為 其他疾病發生髮展的誘因。現代研究證實小兒厭食多與微量元素缺乏有關,尤其與鋅元素 缺乏關係密切。

    厭食一症,古代雖無專門論述,但醫籍中提到的 “惡食” “不思飲食” “不嗜食” 頗 似本病。厭食為獨立病證,也可出現在其他疾病之後,但外感時邪及某些慢性疾病過程中 出現的食慾不振症狀,則不屬於本證範疇。

    【病因病機】

    一、病因

    1. 餵養不當 飲食失節,過飲過食,超越脾胃正常運化功能,損傷脾胃之氣,而致 不思進食,甚至拒食; 或過分強調喂以高營養的食物; 或因過分溺愛,養成偏食習慣,飢 飽不均; 或貪食瓜果生冷。

    2.他病失調,脾胃受損 多病久病,病後失調,元氣大傷,尤其溫熱病後,津液耗 傷,脾胃氣陰俱虛,受納運化失常,而致厭惡進食。

    3.先天不足,後天失養 胎稟怯弱,元氣不足,五臟皆虛,脾胃尤顯薄弱,出生之 後即食慾欠振,不思乳食。

    4. 感染諸蟲 蟲體繁殖過多,擾亂脾胃受納運化功能,引起厭食。

    5. 暴受驚恐或情志不暢 患兒被突發事件所驚嚇或經常情緒抑鬱均能引起厭食。

    二、病機

    本病雖然病因不同,但病位主要在脾胃。脾為陰土,得陽則運,胃為陽土,得陰則 和。若飲食不當,停積受寒,食滯內阻則納差; 久病多病,或先天稟賦不足,都可導致脾 運失常,納食不佳。本病遷延不愈,水谷精微攝取不足,無以化生氣血,可導致全身消 瘦,轉為疳證。

    1. 基本病機 納運失司。

    2. 常證病機

    (1) 脾失健運 小兒脾常不足,由於飲食不節、餵養不當或病後脾氣未復,以及其他 原因均可導致脾之運化失健,從而口不能食。這類患兒一般病情未久或病情未重。

    (2) 脾胃氣虛 久病耗傷,或先天不足而致脾胃之氣虛損,胃失受納腐熟之功,脾虛 無力運化,故出現厭食。

    (3) 胃陰不足 素體陰分不足,或熱病耗傷陰津,或過食香燥之物,胃津受灼,皆可 致胃陰不足,不能行其受納腐熟之職,因而產生厭食。

    (4) 肝氣失和 小兒本神氣怯弱、肝常有餘,若暴受驚恐或情志不遂則可導致肝氣鬱 結,肝失疏洩,橫逆犯脾傷胃而致脾胃失和,出現厭食。

    【臨床表現】

    長期不思飲食,厭惡攝食,食量明顯少於同齡正常兒童。可有噯氣、噁心、脘腹脹 滿、大便不調等症,或伴面色少華、形體偏瘦、口乾喜飲,但精神尚好,活動如常。

    【診斷與鑑別診斷】

    一、診斷要點

    本病的診斷主要根據病史和症狀,臨床上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 長期食慾不振而無其他疾病者。

    2. 面色少華,形體偏瘦,但精神尚好,活動如常。

    3. 有餵養不當史,如進食無定時定量,過食生冷、甘甜之物,吃零食及偏食等。

    4. 能除外急慢性疾病過程中出現的食慾不振。

    二、鑑別診斷

    1. 積滯 為乳食停積中脘,積而不消,氣滯不行所致,除食慾不振,不思乳食外, 伴見噯氣酸腐,大便酸臭,脘腹脹痛,有傷食病史。

    2.疳證 亦是由於飲食不節、餵養不當、脾胃損傷而致。在飲食方面的表現,輕證 可有食慾不振、食慾亢進或嗜食異物,同時伴有形體消瘦,面色不華,煩躁易怒,腹膨作 脹等症; 重證則杳不思食,面黃肌瘦,毛髮焦枯,腹大青筋,甚至病及五臟,出現舌疳、 眼疳、疳腫脹等兼證。

    3.疰夏 是發病於春夏之交的一種以全身倦怠,食慾不振,大便不調,身熱為特徵 的病證。其特點為發病有嚴格的季節性,“春夏劇,秋冬瘥”。秋涼後會自行好轉。厭食雖 可起病於夏,但秋後不會馬上恢復正常,且一般無便溏、身熱等症狀。

    【辯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 辨主證 長期食慾低下,進食量少,甚至對進食反感。

    2. 辨病位病機

    (1) 脾運失健 不思納食,食而無味,面色少華。

    (2) 胃陰不足 以多飲少食為特點。

    (3) 脾胃氣虛 面色萎黃,乏力,食慾不振,大便稀溏。

    (4) 肝氣失和 面青色暗,急躁或抑鬱,腹部時痛,食慾下降。

    3. 辨輕重

    (1) 輕證 病程相對較短,僅有食慾不振或食量減少。

    (2) 重證 病程較長,身高、體重增長減慢或停滯。

    二、治療原則

    1. 基本治則 開胃進食。

    2.具體治法 在祛除病因的基礎上,分別採用運脾、養胃、健脾和平肝的方法。其 中以調脾助運最為重要,宗 “脾不在補而貴在運” 的原則。

    三、分證論治

    1. 脾運失健

    證候表現: 食慾不振,甚則厭惡進食,食少而無味,多食或強迫進食可見脘腹飽脹, 形體略瘦,面色少華,精神良好,苔薄白或薄白膩。

    證候分析: 此由胃失和降,脾失健運引起,為厭食中常見證候,除不思食外,其他症 狀不明顯,若強迫進食可見脘腹飽脹。脾運失健,氣血生化不足,故形體略瘦,面色 欠華。

    治法: 益氣助運,開胃進食。

    方劑: 益黃散 (《小兒藥證直訣》) 加減。

    方解: 丁香健運脾氣; 青皮破氣消脹,有引食入太陰之倉的功效; 訶子健脾; 甘草 和中。

    加減: 若大便秘結或正常者,應去訶子; 兼有食滯,加焦神曲、焦麥芽、焦山楂以消 食化滯; 伴有腹痛、腹脹者,加枳殼、萊菔子以理氣止痛。

    2.脾胃陰虛

    證候表現: 不欲進食,口舌乾燥,食少飲多,面色不華,面板失潤,大便偏幹,小便 黃赤,舌紅少津,苔少或花剝,脈細。

    證候分析: 多由患兒素體陰虛或熱病傷陰,致脾胃陰液受損而成。陰虛則胃火偏亢, 故口乾舌燥,食少,飲多; 陰津不足,故大便偏幹,小便黃赤; 舌紅,苔少,脈細為陰虛 之象。

    治法: 滋陰生津,開胃進食。

    方劑: 養胃增液湯 (驗方) 加減。

    方解: 本方石斛、烏梅、北沙參、玉竹、白芍、生甘草具有酸甘化陰之意,此方具有 滋養胃陰,清而不膩的特點。

    加減: 飲食不化者,加谷芽、麥芽; 脾氣虛者,加山藥、扁豆補氣健運; 大便秘結 者,加火麻仁、瓜蔞仁潤腸通便; 手足心熱者加胡黃連、丹皮、蓮子心。

    3. 脾胃氣虛

    證候表現: 不思飲食,少食,甚則拒食,面色萎黃,精神萎靡,大便溏薄,夾不消化 食物殘渣,舌質淡,苔薄白。

    證候分析: 脾胃虛弱,中氣不足,故納呆,少食; 氣血精微化生不足,不能滋養全 身,故面色萎黃,精神萎靡; 脾胃氣虛,運化失健,故大便溏薄,夾不消化食物殘渣。

    治法: 健脾益氣,開胃進食。

    方劑: 參苓白朮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加減。

    方解: 本方由四君子東加味而成。方中人參、山藥益氣健脾; 白朮、茯苓、薏苡仁、 扁豆健脾滲溼; 砂仁理氣醒脾; 桔梗升清載藥上行。

    加減: 腹脹者,去甘草,加木香、香附理氣寬中; 口吐清涎,大便稀溏者,加高良薑、 肉豆蔻溫運脾陽; 易於出汗者,加黃芪、防風、牡蠣固表護衛; 苔膩者,加蒼朮運脾燥溼。

    4. 肝氣不和

    證候表現: 面色泛青,情緒不穩,易激惹或抑鬱,時有腹痛,食慾低下,便溏,溲 少,舌尖邊紅,舌苔薄白,脈弦滑。

    證候分析: 小兒所求不得,故令肝氣鬱結。肝失疏洩,則面色泛青; 肝木乘脾,故見 食慾不振,便溏,溲少; 肝氣鬱結,鬱而化火,故見急躁易怒,好動多啼,脈弦滑。

    治法: 平肝運脾,開胃進食。

    方劑: 逍遙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加減。

    方解: 方中柴胡疏肝解鬱; 當歸、白芍養血柔肝; 白朮、甘草、茯苓健脾養心; 薄荷 助柴胡以散肝鬱; 煨生薑溫胃和中。諸藥合用,可肝脾並治,氣血兼顧。

    加減: 飲食不化者,加炒谷芽、炒麥芽; 情緒抑鬱重者,加鬱金、川楝子; 煩躁易怒 者,加鉤藤、天麻、石決明。

    四、其他療法

    1. 中成藥

    (1) 參苓白朮丸 適用於脾胃氣虛,運化無力所致的厭食。

    (2) 鷓鴣菜散 適用於蟲積傷脾之厭食。

    (3) 健兒消食口服液 適用於厭食兼見食積者。

    2.針灸療法 取四縫穴,用三稜針點刺,放出白色黏液,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3. 貼敷療法

    (1) 大黃、白豆蔻、焦三仙、高良薑、陳皮研碎過篩,加凡士林調成膏敷臍,每次 8~12小時,每日1次,10天為1療程。用於厭食症。

    (2) 炒神曲、炒麥芽、焦山楂各10g,炒萊菔子6g,炒雞內金5g,共研末,加澱粉 1~3g,用開水調成糊狀,臨睡前敷患兒臍上,繃帶固定,次晨取下,每日1次,5次為1 療程。不愈者,隔1周,再進行第2個療程。適用於厭食症。

    (3) 穿山甲、鱉甲、雞內金、使君子、檳榔、麝香、枳殼、甘草、紅榆蟲粉加蓖麻油 調和,製成黃豆大藥丸,為化食丹。敷臍,每3天換1次,2次為1療程。用於食積傷脾 之厭食。

    (4) 中藥香袋佩戴療法 將藿香、蒼朮、砂仁、冰片、茯苓、薄荷、陳皮研細末,裝 入布袋,白天佩戴在胸前,夜裡放在枕邊。10天換藥1次。

    4.推拿療法

    (1) 清補脾土,清大腸,揉板門,掐四橫紋,摩腹,揉中脘,按揉足三里,揉擦肩 井,每日1次,5次為1療程,適用於厭食屬飲食積滯證; 補脾土,揉板門,清肝經,補 腎經,揉二人上馬,運內勞宮,推三關,摩腹,揉臍,捏脊,揉擦肩井,每日1次,5次 為1療程,適用於厭食屬脾胃虛弱證。

    (2) 先清脾經、大腸各200次,揉板門、推四橫紋各100次,逆運內八卦、揉合谷各 50次,退六腑300次,揉天樞100次,摩腹5分鐘,適用於乳食積滯證。

    (3) 先補脾土、腎水各300次,揉一窩風、外勞宮各50次,推四橫紋100次,運內 八卦50次,清天河水100次,分推腕陰陽30次; 捏擠神闕以微紅為度,適用於痰溼困 脾證。

    (4) 先補脾經、大腸、腎經各300次,推四橫紋100次,揉一窩風、合谷各50次, 推三關300次,揉中脘50次,揉丹田5分鐘,按揉足三里50次,適用於脾胃虛弱證。

    (5) 點穴配捏脊療法 患兒俯臥,脊背放平,拇、示指自患兒長強穴向上捏拿至大椎 穴,要求將皮下脂肪層捏起,隨推隨捏隨搓。第二遍起在腎俞、脾俞、胃俞部位加重法, 連捏10次,然後再從命門向腎俞左右推捏數次。醫者捏脊後選取雙內關、雙足三里、天 樞、中脘、氣海、腎俞等穴,用右手拇紋面按壓上述有效點。

    【預防與調護】

    一、預防

    1. 正確餵養,糾正不良飲食習慣。

    2. 注意精神調理,讓小兒保持良好的情緒,以增進食慾。

    二、調護

    1.禁止採用強迫手段迫使患兒進食,防止產生逆反心理和不良刺激,反而加重厭食。

    2.從患兒喜好的食品入手,待食量增加後,再逐漸擴大和增加飲食品種。

    3.餐前避免大量飲水、吃零食,防止胃液稀釋和產生飽脹感,進而影響食慾和食量。

  • 3 # 姜楠美食

    小孩厭食不能說是病。

    我是這樣覺得的,寶寶厭食,多數是寶寶沒有胃口,寶寶不餓,寶寶對食物沒有慾望。家長可以改善一下食物來吸引孩子愛上吃飯。先改善寶寶吃的食物,從吃的顏色和味道,讓寶寶喜歡,如果還是不行,每天多出去曬太陽,讓寶寶多多運動,促進寶寶飲食的慾望。每天增加寶寶的運動量,不給寶寶吃零食,定點吃飯,寶寶和大人一起吃,寶寶會學習大人吃飯的。

    如果不能改善,可以到醫院進行專業檢查,看看寶寶微量元素,是不是脾胃不好,根據自身情況經營改善一下。可以適當的給寶寶開一些藥物進行促進寶寶對食物的吸引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女生說不合適時,是不是就沒有機會追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