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達到鼎盛時期的原因有哪些?
5
回覆列表
  • 1 # 平地起驚雷

    詩詞作為一種言簡意賅,句詞優美的一種文學表現形式,在中國的的歷史上出現得很早。

    但是詩這種文學方式,在每一個朝代都會興起很多的規律和格式,像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以及現代的散文詩、現代詩等等,多種多樣化。

    而詩詞每一次興起的詩體,可以流傳很長遠的一段時間,但並不是把以前的詩體就淘汰了,更多的是一種共存,共同發展的趨勢。

    即使是淘汰某一種久遠的,不常用,或者說小眾的一些詩體都要經歷很長的一段時間,少則幾十年,多則幾百上千年。

    所以說唐代律詩的興起並不是淘汰上古詩體的關鍵,真正的原因是時間,隨著時間的流逝,總有一些古老的東西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

  • 2 # 平安行者3

    首先講古體詩,人們習慣把唐以前的各種詩體稱為古體詩,以區別近體詩與古體詩的不同。

    一:古體詩最早出現的詩歌形式是"四言體" ,如巜詩經》的第一首巜關睢》、又如魏風中的巜碩鼠》。採用的是比、興筆法。這是以後的近體詩中經常出現的表現形式。這是古體詩沒有沒落的原因之一。

    二:漢代以後形成了完整的五言古體詩,它是在四言體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再說早在巜詩經》中也有少數的五言體詩,如召南的巜行露》。漢代的巜古詩十九首》、《陌上桑》、長篇敘事詩巜孔雀東南飛》、巜步出東門行》都是一直延頌至今的優質詩文。

    還有魏、晉、南北朝時期,五言古體詩有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很多優質五言古體民歌和有名的作家,這是古體詩一直沒有沒落的重要原因。

    三:古體詩中後來又出現了七言古體詩,如曹丕的巜燕歌行》。詩句長短不齊,從一言到十一、二言隨意交錯使用的雜言體,如巜東門行》。這些使古體詩出現了各種形式,內容豐富,主要從民間蒐集整理,反映了當時的民生現象。

    由於古體詩對格律要求不嚴,詩言沒定數,沒有對偶句,章法自由,所以沒有沒落且很受詩人喜愛。

    四:至齊、梁間,對詩的要求注重了音律,講究對仗,出現了"永明體"。將古體詩漸漸演變成了近體詩。但近體詩的出現,古體詩並未消亡,如唐代杜甫的三吏、三別、《兵車行》、巜麗人行》等,李白的巜關山月》、巜長幹行》、《夢遊天姥吟留別》等都是古體詩的形式。

    五:由於古體詩沒有固定句數的限制,沒有固定的句式,沒有固定的平仄韻律,也就是說沒有固定的格律,所以唐以後直至現代,古、近體詩仍然經常被詩人、詞人相互使用,至今沒有沒落。

    以上,是我粗略的回答。

  • 3 # 三千年玉兔

    詩是一種形象思維。

    律詩講平仄格律,相對高雅。作詩得有一定文化層次,一首詩的完成,除了當時情境隨感記錄,要一定文學功底,什麼“平仄對仗,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等的規矩很多,需要時間推敲斟酌。侷限於文人墨客。

    而古體詩僅著重韻腳,通俗。由於不拘於平仄格律,不僅豪放、流暢,追求整體境界優美和氣勢磅礴,最大特點是比較大眾化。如“琵琶行”、“長恨歌”,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陳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獨蒼然而涕下”等,除了當時興盛,還流傳千古。

    古體詩不僅優美,而且便於製作,適合不同層次人寫讀,廣泛流傳。所有不因律詩興起而衰落。

  • 4 # 抱庸詩書

    律詩之所以興起,抱庸以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律詩自帶聲樂美感。漢字發聲平仄交錯就有樂感,而律詩的平仄更加規整,吟哦起來更加抑揚頓挫、鏗鏘有致,這也是律詩之所以興起的重要原因。宋代詞的繁榮,長短句的韻雖寬但須依譜,其實對聲韻之律的要求更高更嚴。眾所周知,宋詞名人無不是通音律的行家裡手。

    二是規範的詩歌體式更便於探討交流。永明體的出現宣告律詩正式成型,而杜甫把近體詩再推一步,將詩的“工”做的更實更強。嚴謹的體式不僅沒有束縛詩人的靈感與熱情,反而把律詩絕句推上了高潮。一時間,詩人們步韻唱和樂此不疲,近體詩漸漸成為詩的主流。

    三是詩界名流的聚能效應。五言七言絕句是近體詩高度成熟臻善的產物。唐代之後,行歌般的詩歌不多見了,詩越寫越短,格式也越來越工。杜甫,王昌齡,李商隱,杜牧,這些格律大家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到了明清,詩人一出手十之七八都是律詩絕句。

    近體格律詩興起之後,古風並未沒落,這是因為舊體詩歌本就是多樣化的,有人喜歡近體,也有人喜歡古風,各有喜好便各有執著。即便是今人對待古風和近體詩依然如此,時常會見到格律重要還是境界這樣的爭論。古風有古風的自由灑脫,近體有近體的形體玲瓏,不宜必分高下。

  • 5 # 詩詞書院

    進入唐代,五、七言格律詩獲得了充份的發育,成為創作主流。其主要原因是格律詩擺脫了古體詩必須依賴樂工、歌女演唱的表現形式,而改為藉助文字的聲律和句子的節奏進行吟誦。其大大增強了表現的便利性,加之沒有了音樂的伴奏,詩人更著重於文字的修煉,將漢語言之美髮揮到極至,使格律詩成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

    那為什麼在唐代格律詩的快速興起,並沒有使古體詩快速沒落呢?

    如上所述,古體詩基本上都是配樂演唱的,統稱為詩歌。今日,很多人稱古人寫古體詩也不講究平仄,只講押韻,是對古體詩的一種誤解。實質上,古體詩大多是依樂譜而填寫,相當於現在的歌詞,只不過至今日,樂譜已盡秩,留下的只有文字而矣。

    唐代詩人寫的古體詩,又以樂府詩(包括歌、行、呤、引等)較為流行,如我們都非常熟悉的,李白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和《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這其中《將進酒》、《清平調》便是樂府曲名,也就是說此為李白依這兩種樂府曲譜而填寫了歌詞,而其他如《俠客行》等也是屬於行歌,都是有譜可依。

    假若用現代的話語簡述,古體詩是歌詞,近體詩才是詩,是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

    很明顯,古體詩在唐代沒有未落,是因為還有需求。不論宮庭宴會,達官貴人的家宴,以至歌樓酒館,均需此一表現形式。

    至唐未,由樂府演變出了一種叫“詞”的文學形式,其兼收了樂府的音樂美和格律詩的文字美,獲得了迅速的發展,並在入宋後取代古體詩,成為配樂演唱的主流。

  • 6 # 使用者61261209737

    詩,起源於古代的勞動號子,在艱苦的勞作中,人們用簡樸通俗的語言,自覺不自覺地運用韻律,在勞動中齊聲呟喝,苦中作樂,提神而使動作整齊劃一,形成合力。

    後來發展為民間用簡練的語言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情感的文學體裁一一詩。《詩經》大多來自民間詩歌,可見,詩歌根植於生活。

    詩逐漸為文人雅士所青睞,並且,與樂曲相結合,登堂入室,成為達官顯貴消遣的主要方式,形成了宮體詩。

    到唐代,古代詩歌進入高峰。在唐代三百餘年的歷史中,湧現了無數的詩人。其中的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李商隱等更是才華橫溢,光彩照人,名垂青史。正是無數有名或無名的詩人,鑄就了唐詩星光燦爛的景象,讓千百年後的詩人詩壇黯然失色。

    唐詩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即初唐、盛唐、中唐和睌唐。

    (一)初唐詩歌:即唐玄宗以前,是唐詩發展的初級階段。宮體詩在南朝詩壇佔據統治的地位,唐初,唐玄宗、上官儀等大寫“華麗婉媚”的作品。以陳子昂、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為代表的一批出身低微的下層詩人,透過自身的遭遇意識到詩歌必須表現真情實感,提倡“興寄”、“風骨”,寫出了《登悲州臺歌》、《感遇》、《從軍行》、《送杜少甫之任蜀州》等情感充沛動人心魄的作品,從內容上對宮體詩進行了改造或改革。以沈佺期、宋之問、上官儀為代表的上層詩人在對詩歌藝術的精雕細琢中,發展並完善了詩歌格律,且最終完成了詩歌格律的定型。這從形式上發展了宮體詩。初唐雖然沒有偉大的詩人,但有不少的詩歌改革家。

    初唐末期,張若虛的一首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寫月夜春江眀麗純美的景象,融入濃烈情思和深刻哲理,音調婉轉,韻味無窮,意境完美,奠定了張若虛唐代詩歌史上大家的地位。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霞;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二)盛唐詩歌。盛唐即唐玄宗裡唐代宗時期,是唐詩高度繁榮的時期。盛唐詩人將初唐詩人對詩歌的內容和形式的改革成果合二為一,使詩歌創作大放異彩,光芒四射,湧現出王維、孟浩然、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李白、杜甫等著名詩人。他們無論寫作田園山水,還是描寫邊塞生活,抑或表現社會人生,都窮形盡相,極盡能事,況且,各有鮮明的個性特徵。他們以各自的聲音,合唱出令後世敬仰的“盛唐之容”——一種富有理想,昂揚向上,熱情豪邁的精神風範。這些詩人是這個時代的偉大詩人,由於他們站在這個時代的頂峰,也就成了整個歷史的偉大詩人。尤其是李白和杜甫,成了後世不可企及的典範。

    李白最能代表盛唐的精神風貌和詩歌藝術的的高度。他性格豪邁,感情奔放,想象力極為豐富。他的詩充分表現了盛唐社會士人的自信和抱負,神彩飛揚,具有濃厚的理想色彩。他極大地豐富了古體詩的表現技巧,把樂府詩的寫作推進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杜甫的詩拓寬了律詩的表現範圍,既遵守格律規則,又不受格律束縛,變化莫測卻又不離規矩,寫得出神入化。杜詩多寫時事和底層群眾的生活,為便於表達,寫時事時,他常用古體。

    (三)中唐詩歌:中唐即唐代宗至唐文宗時期,這也是唐朝詩歌精彩紛呈的時期。“安史之亂”使唐朝由盛而衰,國力式微,但詩歌並沒有衰落。湧現出白居易、韓愈、柳宗元、劉禹錫、元稹等優秀詩人。

    (四)睌唐詩歌:晚唐即唐文宗到唐亡,這是唐詩的夕陽期。代表詩人李商隱的“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是這一時期詩歌的寫照。這個時期沒有了理想,只有悲哀、感傷、華豔,構成這個時期詩歌的特色。代表詩人李商隱、杜牧、溫庭筠也只是天鵝的絕唱。

    綜觀唐詩的發展過程,唐詩達到鼎盛時期,律詩興起,古體詩漫有沒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1.盛唐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給詩人們提供了靜心創作的物質條件。

    2.良好的社會環境能引人富有理想,昂揚向上,求知問學,崇雅重文。動盪的社會環境引人思考,不良的社會環境令人悲觀、頹廢、傷感。

    3.隨著社會的發展,詩歌也隨之發展,從初唐到中唐,詩歌一直在不斷向前推進和提升。可以這樣說,詩歌能反映一個時代的精神風貌,詩歌繁榮與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會文明發展與否。

    4.古體詩與格律詩各有特點,格律詩比較規範,要求較嚴,富有音樂美。但是,對語言和思想表達有一定的束縛。古體詩相對靈活,不失樂感,更便於語言的運用和表達思想、情感,更不受篇幅限制。這是唐代格律詩興起,古體詩並沒有衰落的主要原因。

  • 7 # 梧桐樹邊羽

    這個問題要從整個詩歌的發展來看。

    詩的發展從來與音樂脫不開關係。最早的詩都是用來唱的,在西漢王朝建立之後,文化開始普及,文人創造了大量的詩歌,但是音樂的發展沒有跟上,詩這種形式才逐漸脫離了音樂,開始獨立吟誦。

    雖然平仄格律是在唐朝近體詩形成的時候提出來的,但古體詩並非沒有韻律,在格律詩之前的永明體就已經開始遵守四聲韻。而且在千年淘汰下來,隨著漢以前那些古詩附著的音樂散佚,那些讀起來不順口,沒有語言美感,不便於吟誦流傳的詩就慢慢淘汰忘卻,不存於世了。但是有些有文字記錄的還在,我們今天拿出來讀,就會發現平仄不順,因為在歌唱的時候,字詞會發生變調,不用遵守漢字本身的音調,當然也可能千百年來漢字的音調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這一點和現在的歌詞極其類似。流行歌曲,除了尾字押韻之外,考慮更多地是符合音樂的音調,而不考慮漢字本身發音的影響。

    而到了魏晉時期,曹植開發梵唄,沈約的《四聲韻》開啟了“平上入去”在詩歌創作中的使用,初唐的宮廷詩人在此基礎上,結合聲韻要求,對仗要求,字數要求,創造了絕句、律詩和排律這幾種格律體形式。當時的宰相許敬宗發現四聲韻相對於格律詩來說還是複雜,於是在武則天欽定下主持編制了一部聲韻書。這本書就直接把四聲韻針對格律詩簡化為平仄,把四聲中的“平”和“上去入”聲分為平仄兩部分。這就是我們今天的平仄來源,也是南宋末年劉淵《平水韻》的底子。

    相對來說,近體詩雖然後來成為科舉的主要手段,強行推動了平仄格律的發展,格律也確實是適合詩詞創作、語句通順的好工具,但是在個人創作中,像李白這類具有天馬行空想象力的詩人,在詩心爆發的時候並不會在乎平仄格式。詩以言志。平仄的規範雖然好,但是把所有的表現形式侷限在四句、八句自然是不必要的。所以格式自由的古體詩和精雕細琢的近體詩一直是齊頭並進,共同發展。

    但是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影響。格律成熟之後的古風,多多少少都會遵從平仄相間的規定,因為這些規定,本身就是從古體詩上總結出來並精細化的。古體詩不能做到字數對等、對仗、一韻到底,但是平仄上還是得遵從人們吟誦時的腔調變化,如果連這一點也要反著來的話,你的古體詩就是反人類,是會被唾棄淘汰的。

    嚴格來講,那種自由的古體詩還是沒落了的。它的沒落是在於它本身的古拙意境隨著人類社會的精細、精緻化而無法迴歸。唐以後的古風,其實有兩個走向,一個就是律古,就算不守平仄格式,不一韻到底,但是文字句式整飭,不再有雜言、長短句。

    另外一個就演變成了“詩餘”,從樂府歌行體直接生出了“宋詞”這另一個輝煌的格律體。宋詞除了押韻比近體詩寬鬆之外,平仄字數可是死死地,對音樂的附著也是很緊密的,只是音樂經過隋唐大融合,胡樂不斷入侵漢化,近現代全球音樂文化大融合,產生宋詞、元曲、現代詩、歌詞這些長短、隨性的新文體是歷史必然。

    至於現代人寫的所謂“古風”(古體詩),大都是想寫古詩,又不願意鑽研格律,寫出一些似古非古的東西,堆砌一些辭藻,自己圖一樂而已。

    也沒什麼不可以。

  • 8 # 黃土情愫

    唐代古體詩並未因律詩的興起而沒落,原因有哪些?古體詩從《詩經》,《楚辭》,到《漢樂府》一路走來,其中凝結著無數民族精英的智慧和心血,他們或謳歌民族英雄的事蹟,或書寫天災人禍所帶給人民的苦難遭遇,或抒發個人的心路歷程,後來者無有不受其赤子之心的感染而得以代代相傳。

    詩,做為能夠承載人類感情的藝術體裁,從形式到內容,在不斷的發展中完善,完善中日臻完美。從南齊到中唐,格律詩基本定型,到宋,才得以完善,至今,方才得到進一步的規範,是為格律詩或近體詩。但在格律詩日趨完善的過程中,古詩(古體和近體)卻一步步地日趨沒落,反倒是其它的文學藝術體裁一次次地興起而使古詩逐漸地邊緣化。

    說到這裡,早已離題,但格律詩極大地扼制了詩人的創作天賦還值得一提。唐詩能獨秀華夏,除杜工部工於律詩外,以李白為首的詩人,並沒有糾結於律詩的束縛,也沒有去完善律詩,而是豪情萬丈地直抒胸臆,才得以給後世留下這一藝術瑰寶。就工於律詩的杜工部而言,他的好多詩中,也有不合格律的詩作。即使到了格律詩已趨完善的宋朝,才貫詩壇的蘇軾,也因沒有糾結於律詩的束縛,方能展其才華,他的詞,也大多不合平仄。

    縱觀詩史,那些流傳千古的詩詞,大多不合格律詩的規範。那些偉大的詩人的創作,皆得力於天賦靈感的昇華——那隻靈感的小鳥永遠在籠外翩飛。唐詩的鼎盛和繁榮,得力於林中的百鳥和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樣的相框可以帶上國際航班或託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