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鬱州居士
-
2 # 史海泛讀
題主提這個世界史問題涉及中歐國家匈牙利的歷史,為了更好的回答這個問題,我就簡要的寫一下匈牙利的歷史,分析幾個原因。
歷史背景公元896年,馬扎爾人的領袖阿爾巴德,率領馬紮人部落來到了喀爾巴阡盆地,並決定在此定居。公元972年,阿爾巴德的曾孫蓋佐統一了馬扎爾人的各個部落,建立了匈牙利歷史上第一個王朝阿爾巴德的王朝。在蓋佐的推動下,馬扎爾民族全部皈依了基督教。公元997年,蓋佐的兒子伊什特萬一世繼承了他父親的王位。伊什特萬一世比他父親更加虔誠的信仰基督教,將匈牙利徹底變成了一個基督教國家,他自己本人也接受了教皇的CROWN,承認教皇的權威。公元1077年,拉斯洛一世繼承王位,平定了伊什特萬一世死後的匈牙利內亂。在1096年,他的兒子卡爾曼一世擔任了匈牙利國王。在他們父子二人苦心經營下,匈牙利在當時成為了中歐地區最大的強盛國家。▲匈牙利在歐洲的位置
公元1241年,蒙古人入侵了匈牙利,時任的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逃出了匈牙利王國。蒙古人撤退後,貝拉四世重建了匈牙利王國。貝拉四世死後,安德拉什三世因為無法控制國內貴族龐大的勢力,匈牙利王國進一步衰落。由於其死後無子,阿爾巴德王朝結束。隨後匈牙利國王的王位先後落入了歐洲幾大家族的手中,分別是義大利的安茹家族、盧森堡家族。但是就在盧森堡家族的匈牙利國王日格蒙德手中,匈牙利敗給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軍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始染指匈牙利。1526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蘇丹蘇萊曼一世親自率領大軍和匈牙利軍隊會戰於莫哈奇,此戰中匈牙利軍隊全軍覆沒,匈牙利國王拉約什二世也陣亡於此戰役中,從此匈牙利王國名存實亡。國家被一分為三,中部和南部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佔領,西部和北部地區被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奧地利佔領,統一的匈牙利王國徹底滅亡。從此匈牙利民族開始了長達幾個世紀的復興鬥爭。那麼哈布斯堡王朝為何一直未能完全控制匈牙利?
原因一:匈牙利的民族主義精神沒有湮滅1526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莫哈奇戰役後滅亡了匈牙利王國,哈布斯堡王朝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刮分了匈牙利王國,對哈布斯堡王朝來說,匈牙利地區是對抗土耳其人西進的屏障,匈牙利因此陷入了極其黑暗的統治當中。在土耳其統治地區,土耳其人對匈牙利人橫徵暴斂,而在哈斯堡王朝統治的地區,與土耳其的戰爭連綿不斷,匈牙利民族變成了亡國奴,經受著戰亂的痛苦。匈牙利人不僅要向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繳納稅收,還要向哈布斯堡王朝繳納稅收,受到嚴酷的壓迫和剝削。但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匈牙利民族也沒有放棄反抗,雖然幾個世紀以來大部分的反抗都被鎮壓了。但是匈牙利民族並沒有放棄鬥爭,他們時時刻刻都懷揣著復國的夢想,這種鬥爭的民族精神在異族的統治下仍然保持著。匈牙利人的這種民族精神在哈布斯堡王朝漫長的統治期間也沒有湮滅,這使得哈布斯堡王朝在統治匈牙利期間,面對匈牙利連綿不斷的各種鬥爭,也有些力不從心。▲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滅亡匈牙利王國的莫哈奇戰役
原因二:哈布斯堡王朝與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反覆爭奪匈牙利地區的控制權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征服匈牙利王國之後,將匈牙利地區分成了三個部分,哈布斯堡王朝佔領了西部和北部地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佔領了中部和南部地區,東部地區則變成了埃爾代伊大公國,這個國家是匈牙利王國滅亡後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扶植的新國家。1541年以後,哈布斯堡王朝曾經一度佔領這個國家,雙方的勢力此消彼長,哈布斯堡王朝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反覆爭奪這個地區。▲16-17世紀快速擴張的奧斯曼帝國,征服了匈牙利王國
1613年,在土耳其人的支援下,拜特倫·加博爾成為了埃爾代伊大公,驅除了哈斯堡王朝的政治勢力,並且利用德意志地區爆發的三十年戰爭的機會,收復了部分匈牙利地區的領土,匈牙利民族曾一度復興。但是隨著三十年年戰爭的結束,哈布斯堡王朝捲土重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始衰落,1658年埃爾代伊大公國再次淪為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之下,但是土耳其人依舊對匈牙利地區有很強大的影響力,隨時準備發動新的征服歐洲的戰爭,1683年的維也納戰役,奧斯曼帝國的軍隊甚至透過匈牙利地區打到了奧地利的維也納城下。由於哈布斯堡王朝和土耳其人在匈牙利地區的反覆爭奪,使得哈布斯堡王朝無法徹底控制匈牙利地區。▲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與奧斯曼帝國的維也納之戰
原因三: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不斷髮動對外戰爭,且以失敗告終,實力和影響力大大減弱1683年維也納戰役之後,哈布斯堡王朝阻止了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向歐洲的進攻,重新確立了哈布斯堡王朝在中歐的霸主地位,隨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衰退,匈牙利地區再次落入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之下,獲得了一段較長時間的穩定統治。當時間進入19世紀後半期,奧地利先後在義大利戰爭、普奧戰爭中失敗,耗費了大量的錢財,大大消耗了哈布斯堡王朝的國力,這就直接導致了奧地利對匈牙利地區控制力的減弱,奧地利在國際上也遭到了孤立。在這種情況下,1867年哈布斯堡王朝和匈牙利人開始了談判,雙方達成了妥協,哈布斯堡王朝決定給予匈牙利人足夠的自治權,建立一個包括奧地利和匈牙利的二元帝國——奧匈帝國。匈牙利完全實行內部自治,弗朗茨·約瑟夫一世,既是奧地利的皇帝,又是匈牙利的國王。奧匈帝國只掌握軍事、財政和外交,其餘都由匈牙利人自治。▲1867年成立的奧匈二元帝國
結語:匈牙利地處歐洲中部,在中世紀時一直是西歐基督教世界對抗伊斯蘭教入侵的橋頭堡。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寄希望於徵服匈牙利王國後,以此為跳板進一步進攻西歐地區,最終達到徹底征服歐洲的目的。而奧地利的哈布斯堡王朝作為中歐地區的霸主,為了遏制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西進,與土耳其人在匈牙利地區反覆進行爭奪。而且由於土耳其人的殘酷統治,匈牙利地區湧入了大量其他民族,保加利亞人、斯拉夫人都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領土湧入匈牙利地區。這使得匈牙利地區的民族宗教和文化情況極其複雜。哈布斯堡王朝想要控制這樣一塊多方勢力染指複雜多變的土地是非常困難的。即便是在哈布斯堡王朝妥協之下建立的奧匈帝國,最終也還是瓦解了。
15~17世紀歐洲最為顯著的事件之一,是哈布斯堡王朝的衰落和英國、法國、荷蘭等新興民族國家的崛起。如果說16、17世紀的歐洲是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下的德意志、西班牙的天下,那麼,18、19世紀在歐洲舞臺上獨領風騷的卻是英、法等新興民族國家。一方衰亡,一方興起,顯示出大國間力量轉移的清晰軌跡。哈布斯堡王朝,既不是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也不是西班牙,而是以家族為基礎建立的王朝聯合體。這個家族王朝聯合體的領土從直布羅陀到匈牙利,從西西里到阿姆斯特丹,形成了一個網路。在德意志皇帝查理五世(1519年~1596年在位)時,王朝聯合體的領土包括了卡斯蒂利亞、阿拉貢、勃艮第、奧地利、波西米亞、匈牙利、葡萄牙,加上西班牙統治的尼德蘭屬地,哈布斯堡統治的領土上的居民佔近代早期歐洲人口的1∕4,無論從財政收入還是從兵力配置來看,在歐洲都屈指可數,雄霸一方。
哈布斯堡王朝失敗的原因在於:戰爭費用龐大導致帝國入不敷出;管事太多、敵人太多、要防衛的陣線太多;德意志侯的反叛;路德新教興起震動帝國政權不穩;加之義大利戰爭、與法國的戰爭、對土耳其的戰爭、對荷蘭的戰爭都是弊大於利,結果“長達140年的戰爭造成的可怕鉅額費用,就這樣強加到一個在經濟上無力承擔的社會上。哈布斯堡的君主們沒有能力用最有效的方式徵集賦稅,只得求助於各種權宜之計,這樣做短期內方便,對國家的長遠利益卻極其有害”。哈布斯堡王朝各種矛盾內外交加,衰落隨之發生。以經濟實力無力支撐昂貴的戰爭費用來解釋哈布斯堡帝國的瓦解頗有說服力,但似乎還有更加深刻的原因。
從實力運作的角度看,哈布斯堡王朝的衰敗顯然不只是經濟無力支撐軍費一個問題。其帝國統治基礎薄弱、帝國擴張的策略、國力構成的不均衡,以及非理性地濫用國力,是全面解釋哈布斯堡王朝聯合體衰敗的四個最主要的因素。哈布斯堡家族王朝其實並無穩固的政治、社會基礎。王朝是一個家族控制的聯合體,而不是獨立的民族國家。這種體制,原本就是中世紀的傳統,與先進的近代國家體制背道而馳。廣袤的領土來自於政治聯姻和繼承權,如1477年奧地利的馬克西米利安一世(1493年~1519年在位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透過聯姻獲得勃艮第、尼德蘭。1515年又透過一紙婚約,取得了匈牙利和波西米亞,因之獲得橫跨中歐的大片土地。採用同樣的方法,馬克西米利安一世還獲得了西班牙領土,最後的承繼者是其孫子查理,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和哈布斯堡家族在奧地利世襲領地的統治者。1526年,匈牙利國王路易二世在與土耳其人進行的戰爭中陣亡,查理又戴上了匈牙利和波西米亞的王冠。這種政體基礎的不穩固是可想而知的,因為這是一種靠家族成員控制的鬆散的聯合,不僅容易激起被統治地區的反感和反叛,而且還因為被統治地區資源無限制地被王朝統治者挪用,限制了這些地區向真正的民族國家過渡。為了控制住這些地區,家族王朝聯合體不得不建立起強大的軍事力量,用以鎮壓反叛地區和對外擴張兼併。結果,家族帝國就演變成了家族軍事帝國,導致經濟上入不敷出、政治上武力壓迫的局面。
在這種帝國軍事模式的統治下,財產權、靈活高效的生產方式、開放的市場、豐富的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的配置統統陷於停滯,戰亂不斷,危機不斷。不誇張地講,被統治地區、國家的主權、資源、制度建設都受到了粗暴干預。一方面,是哈布斯堡王室成員的揮霍無度;另一方面,是被統治地區的反抗情緒日益高漲。結果,哈布斯堡家族聯合體的基礎受到嚴重侵蝕,甚至發展到了這樣的地步:哪裡有哈布斯堡家族的插手,哪裡就有主權的丟失和戰爭的爆發。
來自英國的例子最有說服力:查理五世之子、西班牙國王菲利普與英國女王瑪麗的聯姻,不僅把英國拖進與法國的戰爭,而且還使菲利普一度成了英國國王。為了支援菲利普,瑪麗把政權與宗教狂熱融為一體,殘酷鎮壓新教徒,被時人稱為“血腥的瑪麗”。這裡得到的教訓是:如果喪失主權、尊嚴,就必然會任人宰割,最終失去自由與和平。一個未能得到充分認識的歷史事實是,哈布斯堡家族帝國關心的是家族利益而非國家利益。這種家族聯合體模式的定位及其衍生的基本戰略,就是在自己的轄區內打擊各種勢力以擴大家族的領地,利用自己的權力索取轄區所在國的資源,用以在歐洲的擴張,完全置自己轄區內的國家、以及歐洲其他國家的根本利益而不顧。
以德意志為例:馬丁·路德要搞民族教會,市民階級要發展近代工商業,普通百姓要有安定的政治生態環境,這些有利於德意志發展的願望,統統遭到查理五世的拒絕甚至軍事鎮壓。結果不難想象,路德宗教派獨立,市民階級與君主結盟破產,百姓發動被後人稱為德意志農民戰爭的1525年起義,而德意志諸侯則乘機而起,承擔起維護自己領地內政治、社會秩序的職能。
在家族王朝聯合體之外,哈布斯堡是個可怕的掠奪、擴張和戰爭的代名詞,法國、英國、葡萄牙、尼德蘭、義大利無不深受其害,不得不奮起反抗,或以政治名義、或以宗教名義,形成了抵制哈布斯堡家族王朝的大聯合。結果是哈布斯堡家族王朝四面樹敵,內外交困,逐漸走向衰亡。哈布斯堡家族王朝在體制上是封建的、畸形的,既不能適應現實社會發展的需要,也無法做到國力的均衡發展。哈布斯堡在政治上的影響力是擴張、霸權、宗教裁判所和對各個國家的粗暴干涉;在經濟上,則竭力掠奪本國資源用於對外的戰爭;在軍事上,儘管貌似強大,卻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才能支撐;在文化方面,則抗拒一切新興的事物。
無論是文藝復興,還是宗教改革,在德意志都是受打擊的物件。除了武力鎮壓路德新教,德意志最著名的兩個人文主義者胡騰(Hutten)和紐倫堡的市政委員維利巴德·皮爾海默(Willibald Pirckheimer),都遭到鎮壓。可以說,頑固推行中世紀的封建體制,拒絕和鎮壓一切有利於國家發展的先進制度和文化,嚴重阻礙了德意志的國家發展。奢侈的宮廷生活最能夠反映出哈布斯堡帝國舊體制的政治特點。
在國力運作上,哈布斯堡王朝濫用國力,把全部人力、物力、財力完全用於對外爭霸戰爭中,致使國庫空虛,民生凋敝。例如:德意志統一的關鍵在於王權和德意志南部城市的結盟。所謂的奧地利道路,就是以奧地利為中心,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奧地利曾經一度成為實現德意志統一夢想的基礎,“一切地球上的土地歸奧地利”是當時流行的口號。在馬克西米利安一世統治時期,曾希望以奧地利和它在南部德意志的統治區為基礎來實現帝國的統一。當時的計劃是建立一個由奧地利控制的帝國政務委員會來實現統一事項。這個委員會最後在1518年成立。查理五世在1520年曾有過相同的計劃,但他不是一個卓越的統一事業的領導者。1523年,南部德意志的城市曾建議查理五世或由他的兄弟管理南部德意志,但查理五世僅要求對那裡的銀行家擁有更多的特權,這說明他對這一地區的興趣僅在於把它當作帝國的一隻錢袋。不久,查理打敗了那裡的新教同盟,出於對南部地區進行滲透的需要,他加緊了對士瓦本同盟和低地同盟之間的聯絡,並在奧格斯堡等地召開帝國會議,但討論的中心仍然不是中央集權的君主制。統一的行動只有在斐迪南大公那裡才真正邁進了一步,但其興趣主要是波希米亞和匈牙利的權杖。
結果,奧地利的力量不是用來統治南部德意志和帝國的,而是用於抵禦奧斯曼土耳其人的擴張。皇帝搜刮市民的金錢用於擴充自己勢力,大肆進行對外戰爭,無意建立德意志民族國家,這嚴重惡化了君主與市民階級的關係。更有甚者,皇帝甚至無法守護已有的德意志疆土,馬克思米利安一世統治時期,德意志的版圖迅速萎縮。西北部奧地利家族對瓦洛依(Valois)家族的取代弱化了德意志卻強化尼德蘭;東北部條頓騎士團的德意志殖民區、轄區逐日轉入波蘭之手;在南部,帝國在義大利的權威在逐年衰弱;1499年的施瓦本戰爭,更導致了瑞士從帝國中分離出去,成立了獨立的瑞士聯邦。
簡言之,哈布斯堡家族王朝衰敗的原因,完全在於王朝的基礎不穩和濫用資源。王朝插手全歐洲事務,置王朝轄區內諸國的利益於不顧,傾其所有致力於對外擴張;國力發展不均衡,拒絕並且打擊一切先進制度;國力使用完全失控,大量資金都被用於戰爭,濫用武力,窮兵黷武,使哈布斯堡家族聯合體最終成了一個軍事聯合體。當然,裹在軍國外衣下的卻是外強中乾的軟弱軀殼。由於把一切都押在軍事的賭局上,一旦戰爭失敗,王朝便分崩離析。這正是哈布斯堡家族帝國走向衰弱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