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不存在538
-
2 # 月夜汪
說真的,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對手太強大”。
二戰時的德國軍隊,幾乎是一種逆天的存在。先說說他們在二戰中慫過的國家
1.捷克斯洛伐克,這個分兩部分
①1938年10月1日,慕尼黑協議簽訂,德國凱對蘇德臺地區實施軍事佔領。
②1939年3月15,16日,德軍完全侵佔捷克斯洛伐克。
2.波蘭
1939年9月1日-9月27日
3.丹麥
1940年4月9日,大約4小時
4.挪威
1940年4月9日-6月10日
5.盧森堡
1940年5月10日
6.荷蘭
1940年5月10日-5月14日
7.比利時
1940年5月10日-5月28日
8.法國
1940年5月10日(曼施坦因計劃開始實施)-6月14日(首都巴黎被攻佔)
9.希臘
1941年4月6日-6月1日
10.蘇聯
1941年6月22日-1945年5月9日
可以清楚的看到,基本上進攻並佔領一個國家,納粹德國一般都是1個月內解決戰鬥。不僅是法國,其實戰前波蘭也是個軍事實力排前十的軍事強國。
戰前波蘭軍隊共39個步兵師,11個騎兵旅,3個山地步兵旅,2個裝甲摩托化旅,近80個民防營。計有輕型坦克220輛、超輕型坦克650輛、4300門火炮和迫擊炮,407架飛機。波蘭海軍編有16艘戰鬥艦艇和輔助船隻,總兵力為約100萬人。是歐洲乃至全世界都公認的一隻強軍。
然後呢?然後被他們一直所防備的納粹德國軍隊一衝而入、再衝而破、三衝而潰。僅20多天,就徹底被佔領了。
即使是蘇聯這個納粹德國的掘墓人,在戰爭前期的僅4個月中,也損失了近200萬的軍隊及幾乎大半的坦克、戰機、火炮等裝備,被德國軍隊對其首都莫斯科進行了圍困。最後還是廣袤的國土和寒冷的天氣才拯救了蘇聯。
除此之外,還有可憐的日不落帝國和民主希望美國。前者和法國一樣被打的落花流水,然後在墩克爾克狼狽的逃竄回了本土(當時恨不得把國內能漂著的浴缸都劃上接人了)。而據說最偉大的美國,即使在納粹德國幾乎全部精銳都損失在蘇聯,並且二線作戰(東線才是主戰場,在防禦蘇聯的爆種攻擊),仍被德國在阿登打出了一個漂亮的反擊戰。說真的,假如戰爭伊始雙方就在歐州展開會戰,也不用考慮蘇聯這個方向,在不投原子彈的前提下,我還真不看好美國。
綜上所述,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幾乎在陸地上慫完了世界上全部的軍事強國,並且勝多敗少。而且細究每次失敗,從軍事角度上來說,幾乎都雖敗猶榮。可以說,貫穿整個二戰,德國陸軍甲於天下,冠絕群雄。
納粹德國軍隊強大的原因先進的戰術理念
這個才是最關鍵的所在,納粹德國是閃擊戰的發明者,並將其運用的爐火純清。這也讓他們能避免再次踏入一戰時那陣地戰的泥沼,從而迅速的打敗以往敵手的關鍵。
簡單的說,一戰時採用的戰壕陣地戰,雙方挖戰壕+鐵絲網+重機槍堡壘+重炮基地,來互相攻守。在這種消耗戰場中,士兵只是一種可以損耗的數字,戰爭的方式與數百年前火槍兵們面對面的排立開槍幾乎沒有什麼區別。一戰中法國也因此徹底拖垮了德國,從而獲得了一戰頭號軍事強國的地位。
而閃擊戰(又稱:閃電戰),則是集中大量快速的機械化力量,然後在敵人長長防守線上任選一點薄弱區進行飽和式攻擊,由於大量裝甲力量、空中打擊的集中使用,往往很容易的能將敵人防守線撕開。然後撕開再從防線守軍的側向甚至後向進行攻擊。這種空中打擊+裝甲突擊+機械化步軍清掃的集中突擊的方式,才是德軍數天、甚至數小時就滅亡一國軍事神話的主要原因
先進的戰術裝備和精銳的戰鬥人員
二戰德國的陸軍裝備和空軍裝備都是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流的,1943年以前,世界上沒有一輛坦克能與德軍的虎式相對抗。在蘇德戰場的很多時期,T34與虎式坦克的戰損比高達85:1.
納粹德國計程車兵也以高素質而著稱,兼承德國傳統的軍國主義思想,德國絕大部分青壯年,早在兒童時期就接受過系統的軍事訓練。
而士兵入伍後,即使是最普通的步兵也要接受不少於6個月的新兵訓練,其他技術兵種的訓練更加嚴格。所以戰爭前期納粹德國的航空、裝甲部隊均湧現出一大批的王牌。有些王牌的戰果資料,幾乎讓人不敢相信。
德國頭號坦克王牌-奧托﹒卡爾尤斯,在戰爭期間共擊毀坦克178輛,各種火炮100門以上。其總擊毀數幾乎已經達到了一個滿編裝甲師的數量(二戰時一般裝甲師的坦克數為300輛,不含火炮)。
據統計,僅納粹德國的十大王牌戰車組,就擊毀了約6個滿編裝甲師的戰車。也就是說,不考慮空中火力的前提下,僅這十個戰車班組,基本就能碾壓日本這種準一流國家的陸上力量(尤其是再考慮日本那種“豆戰車“的因素)
思想上的充分武裝
雖然有點違和,但納粹德國的軍隊卻確實有著自已的信念和堅持。”讓德意志民族再次強大,民族復興的責任和光榮等“(是不是有點耳熟?)這幾乎是當時每一個德軍士兵甚至民眾所堅信的。在這種思想的武裝下,基本上納粹德國的部隊在戰鬥中能承受的傷亡比往往高達80%以上,甚至一些部隊(黨衛軍等)屢屢發生整個師戰鬥到全員戰死的戰場奇蹟。
戰後統計,二戰期間德國全華人員僅8000萬人,這還包括奧地利和捷克蘇臺德區的全部日爾曼人,但這區區8千萬人竟在戰爭期間動員出了1700萬人上前線。從炎熱的赤道到寒冷的北極,從比利牛斯山脈到遙遠的伏爾加河,600萬德國最優秀的兒女戰死在50多個國家的土地上。某些年齡段,如1918至1923年出生的男孩子幾乎全部戰死,但即使這樣,民眾卻依然默默的堅持到最後一刻(蘇聯攻入柏林,希特勒自殺,德國投降)。
在德國一座小城的廣場上,樹立著一塊紀念碑,二戰爆發時小城把一萬多子弟送上前線,他們組成了一個師。戰爭期間這個師三次遭到毀滅性打擊,小城居民又三次把它補充起來,到戰爭結束時有三萬多人再也沒有回來,他們留下的只有紀念碑上刻著的一句話:即使我們全體戰死,德意志仍將存在。
抱殘守缺的法國上面說了那麼多近乎神話的納粹德國,而法國呢?在神對手的襯托下,愈發顯得”豬隊友“起來,而且最豬的居然是自已!
依據痴迷於一戰的戰術
由於靠著一戰時的塹壕戰生生拖死了德國,爬上了世界軍事強度的寶座(高傲的大公雞覺得自已是一戰的勝負手,妥妥的世界第一軍事強國,至於別人認不認可,重要麼?)所以法國在二戰開始時,仍在痴迷著修工事、修地堡(著名的馬其諾防線),甚至於連當時的總統貝當,也是當年一戰時依據塹壕戰拖垮德軍而一戰成名的所謂名將。
所以耗盡國力造出的一條長長的防線,再把舉國兵力均攤在這條防線上,甚至將坦克也做為步軍防守的補充力量打散編入步軍團中。而德國卻在以舉國之力去打造裝甲突擊力量,然後出其不易的在這條長長防線上集中突擊,其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結論
綜上所述,仍痴迷於一戰時的戰爭方式的迷之自信法國,被臥薪嚐膽數十年,而且不斷的鑽研改進戰術、戰備的德國一鼓而下,這難道是一件奇怪的事麼?
-
3 # 戰爭新視界
二戰中號稱擁有歐洲最強軍團的法國為何在德軍面前不堪一擊?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總共有三點原因:1、德國閃電戰的思維創新;2、法國自身的迂腐、保守和思維僵化;3、法華人對戰鬥的恐懼。接下來我會就這三點慢慢細講。
首先第一點,德國閃電戰的思維創新。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實際上閃電戰的出現早於任何機械化戰爭理論現代意義上的閃擊戰,是在20世紀初,由德國軍事家馮·施利芬提出的,而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施立芬計劃”其實就是德國對於閃電戰理論的一次實踐。而二戰中德軍的閃電戰其創新之處就在於將一戰時英國發明的坦克作戰與自己的“閃電戰”理論結合起來,同時利用新興的航空技術,發展出一套利用高度機動性的裝甲兵團與戰機緊密協同的戰法,而就是這一點創新,幫助了德軍在戰爭初期在歐洲大陸立於不敗之地。
其次是第二點,法國自身的迂腐、保守和思維僵化。法國在一戰結束後經過對一戰塹壕戰經驗進行深入總結,認為防守比進攻更有效,於是對於這一思想的直接體現就是法國在兩次大戰之間耗巨資在法德兩國修建的馬奇諾防線。馬奇諾防線綿延數百公里,內部設施完善,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和防禦能力,但是建造馬奇諾防線的同時也禁錮了法華人的思想,完全無視機械化立體式戰法的歷史洪流,誤導了一代法國軍人。
最後是第三點,法華人對戰鬥的恐懼。第一次世界大戰讓法華人被戰爭的重大傷亡嚇破了膽,法國因為戰爭整整損失了一代人,法華人已經不願再讓法蘭西青年再流太多鮮血了。而這種一味避戰、懼怕犧牲的膽怯心態同樣促成了馬奇諾防線的建成,這就像一隻把頭埋入沙中的鴕鳥,法國一頭埋在了馬奇諾防線的後面,以為憑藉防線就能高枕無憂,這就使得法軍的作戰意志和戰場主動性、能動性,從戰爭打響前就落於下風。而英法等國盟軍在德國入侵波蘭後作壁上觀,在馬奇諾防線被繞過之後被動無措,都是這種示弱心態的延續和傳染。
可以說導致一場戰爭失敗的原因有千千萬萬種,但是主觀原因其實從戰爭開始前就已經決定了戰爭的走向和結果,而在二戰法國戰役中法國方面的失敗,正是由於其在一戰之後的固步自封,寧頑不化以及怯懦膽小,保守懈怠所造成的的。
-
4 # 填哥嗑歷史
要說明一下,法軍號稱歐洲最強軍團,指的是法國陸軍。法國海軍軍力強盛,但是比英國要差了一截。在德軍面前不堪一擊的也是法國陸軍。法國海軍德國基本上沒敢動。而法國陸軍不堪一擊的原因,小甜甜在回答《二戰爆發後,希特勒德軍為何能輕鬆佔領西歐各國?》中已經做了回答,原因是:法國缺乏主動進攻的精神,坐等敵人的進攻。而且還是連敵人要怎麼進攻,都缺乏全面的考慮。這是法國失敗的致命因素。
俄羅斯總統普京有一句名言:“如果打架不可避免,你必須先動手”。這是制勝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勢均力敵的敵人面前。對待二戰的西歐戰場,更是必須這樣。
大家看一看二戰前的法德邊境。長達幾千公里。法國不可能處處防守。處處防守容易造成每一個地方都兵力薄弱。德國只要重點突破一個地方,然後長驅直入就可以了。後來德國也是這樣幹了。
在這種情況下,法國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進攻德國本土。其實,法國有很多次這樣的機會。至少在1940年夏季之前都有機會。比如在1936年德軍進入萊茵非軍事區之時,希特勒就曾經說道:“那是我一生中神經最緊張的時候,一旦法華人也進入非軍事區,我們只能夾著尾巴逃走,因為我們那點軍事力量,即使用來做稍微的抵抗也是不夠的。”1938年,捷克五月危機和1939年的波蘭戰役期間,德國都是要求德軍在西線採取守勢,絕對不能進攻。這都是法國進攻德國,結束戰爭的有利時機。但是法國並沒有把握住。除了加強馬奇諾防線之外,無動於衷。坐失良機。直到1940年5月,德軍主動發起進攻。
我們不能否認,當時法國發動戰爭也會有一定困難。但是在戰爭不可避免的情況下,你就得主動發起進攻。打亂敵人的計劃。
退一步來說,即使你要防守,那麼也要好好考慮敵人會怎麼進攻。根據這個來制定防守計劃。不能想當然的認為你會是這樣進攻的,然後就根據這個做了防守。即使敵人再傻。也會明白攻其不備的道理。
當時法國在法德邊境用鋼筋混凝土工事造了馬奇諾防線,並且派重兵把守。法德兩國都認為德軍不會正面進攻馬奇諾防線。所以,法國認為,德軍只能像一戰那樣,全力進攻荷蘭,比利時,這樣,英法聯軍只要迅速前往馳援就行。至少會跟德國打成陣地戰。而對於德,法比邊境的阿登森林,英法聯軍認為那個地方森林茂密,德國大規模部隊不可能透過。疏於防備。
這就得批判法國的軍事思想保守,沒能預料到德軍能夠穿越阿登森林了。其實,第一次率領裝甲縱隊快速透過阿登森林的正是法華人。
並且,1940年春天,一架德軍飛機因為失事迫降比利時,德軍的作戰計劃落入聯軍之手。英法聯軍看到後,大喜過望。因為這跟她們預想的完全相同。英法聯軍就算用豬腦袋想也應該會想到德軍會改變計劃了。但是英法聯軍根本沒這樣想。
還有,戰爭前夕,德國對阿登森林進行大規模的軍情刺探,英法聯軍其實也收到過很多有關這個方面的情報,但是英法聯軍認為這個只是德軍的煙霧彈。把它拋進垃圾箱了。
這樣,當德軍發起進攻之時,法國的失敗已經是必然的了。
在跟對手打仗的時候,你坐等著他來打你,還認為他只有可能打你的臉,絕對不可能捅你的腹部,因此對腹部不做防備。這樣的你,不死才怪。法國的失敗,不在於軍事力量,而在於保守防禦的思想。
回覆列表
二戰前,法國有近三百萬正規軍,一萬多架飛機,三千多輛坦克,而德國由於受到凡爾賽條約的限制,正規軍不超過十萬,還特別禁止擁有裝甲車和戰鬥機。單從數量看,法國的軍事實力確實可以號稱歐洲最強軍團,為何一個多月就被德軍攻陷?為何如此不堪一擊?
一、採取消極防禦,士兵厭戰怕死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國雖然是戰勝國,但死傷慘重,人們普遍厭戰,歐洲綏靖主義流行。法國在軍事準備上,一戰慣性思維佔主導,消極防禦,認為防禦工事和火力最有效可靠,其馬其諾防線足以抵擋德華人的進攻。德國入侵波蘭後,雖英法均向德宣戰,但實際態度消極,行動遲緩,生怕惹火燒身。當時德國西線都是一些缺乏訓練的雜牌軍在防守,而且防禦工事都是倉促修建的,可以說一攻就破,而法國只是派出一些小股的巡邏哨巡視下,別說發起大規模進攻,連觸碰一下都不敢,由此可見法國當時是何等地消極。
二、軍事思想落後,老將保守固執
二戰前,法國都是一幫參加過一戰的老將主持國防大事,這幫人思想始終停留在一戰的作戰樣式中,固執保守,不思進取。例如,戰前當法國將軍保羅.雷諾提議組建裝甲兵部隊時,卻遭到軍、政界一幫老傢伙的強烈反對,這幫老傢伙固執的認為未來戰爭,勝利的關鍵是防禦而不是進攻。由此就不難理解德國閃擊波蘭時,法國為何不在西線反攻德國,這樣既可以幫助波蘭,也可以阻止德國騰出手來禍害自身。
三、不重視裝甲兵,分散使用兵力
拿破崙是集中使用兵力的鼻祖,可是法華人卻偏偏忘記了這一重要軍事原則。一戰時,坦克已經得到實戰運用,但當時坦克不僅速度慢,而且裝甲防護弱,火力也不強,最要命的是經常出故障。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30年代的坦克在機動性、防護力、火力都比過去有了顯著的改進,特別是車輛自身之間的通訊聯絡更加暢通。可是法國仍然沿襲一戰做法,坦克平均分配在整個戰線上,只把坦克當作輔助步兵的武器使用。而德國二戰前就偷偷地用卡車模擬坦克集中突擊演練,並撕毀凡爾賽條約的限制,迅速將幾個騎兵師改編成裝甲師,在實戰中始終貫徹各兵種集中使用於同一時間、同一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