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bindong1
-
2 # 戰略論
二戰包括德國在內的各戰爭國都是實行的戰時經濟體系,即企業的原材料分配、訂貨、勞動力分配都是由國家控制的,所以經濟的發展取決於國家能夠獲取多少各種戰略資源。
德國國內完全不生產棉花、橡膠、錫、鉑、鐵礬土、水銀、雲母,而德國製造炸藥(棉花)、輪胎(橡膠)、雷管(水銀)、化學儀器(鉑)、一般絕緣物(雲母)都急需大量的上述資源,這隻能從國外進行運輸。而其他的鐵、銅(電力裝備)、銻(冶金)、錳(冶金)和石油雖然國內擁有這些資源,但是遠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仍需大量進口。
而最為限制德國經濟和軍事發展的就是石油了,尤其是德國軍隊日益依賴摩托化的運輸和強大的空軍,所以德國對石油的需求極為巨大。二戰爆發前,德國國內的油井只能獲得50萬噸,再加上以煤為原材料提煉人工石油外,即使是和平時期德國每年仍要從國外進口500萬噸的石油,這些石油的主要來源是委內瑞拉、墨西哥、美國、荷屬東印度和羅馬尼亞、蘇聯,而一旦爆發戰爭前四國的石油是不可能運到德國的(海路被英國切斷),只有從蘇聯和羅馬尼亞獲取,而羅馬尼亞距離蘇聯太近,所以德國只有採取戰爭手段才能徹底保證石油的來源。估計戰時德國每年的石油需求量是不少於1200萬噸,德國除非完整的佔領羅馬尼亞的油田(700萬噸),才有可能解決石油的問題。
所以從經濟角度來看,就算德國採取被動的防禦也毫無希望,德國要想崛起成為歐洲真正有話語權的強國,就必須保證控制國家所需的最基本的戰略資源,而這些除了發起戰爭別無他法,否則德國永遠都要受制於人!
-
3 # 諶人
一戰結束至二戰結束,德國經濟走勢
“低迷中徘徊→重新崛起→再快速崩潰”,呈“倒馬鞍”型。
1919年;一戰德國戰敗,被迫簽訂《凡爾賽合約》,除了被協約國肢解領土,限制軍種和軍事規模,還必須支付鉅額戰爭賠款。
德國無經濟能力賠償,靠發行債券賠款度日。時逢1929年世界爆發經濟危機,德國百業凋零,民不聊生,物價飛漲,馬克不斷貶值,德國勞工拿到工資第一件事,就是爭先恐後衝入商場糧店搶購保命的基本生活物資,去晚了,手裡的馬克會成為“廢紙”。
1933年;世界經濟復甦,但德國仍然有600萬失業大軍。這個時刻,德國“原來的 上帝死了,希特勒誕生”。
希特勒喚醒了德國自我救贖的意識,並大無畏地將德國承擔的賠款義務一筆勾銷。倡導日耳曼民族過清平節儉的生活,併發火熱的愛國主義激情重建德國,在納粹旗幟感召下,德國再沒有一個閒人懶漢,經濟爆發式增長。
1940年,德國已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
當年世界主要經濟體GDP(美元)排名:美國1013億,德國561億,蘇聯443億,英國380億。德國僅次於美國居住世界第二。
隨後德國全力開動戰爭機器,東西兩線作戰,國力不支處於頹勢,後來工業製造基地被美英狂轟濫炸成廢墟,德國經濟逐漸陷入癱瘓。
1945年,德國一片焦土,科技製造人才被美國攫去,殘餘機器裝置被蘇聯搬走,大量青壯年勞動力作為戰俘被羈押,德國經濟一夜回到了一戰失敗的原點。
從經濟原因,德國為何要發動二戰?
一,經濟復仇!“你吃了我的肉,我要讓你連皮帶毛通通吐出”!
《凡爾賽合約》給德國攤上了沉重經濟枷鎖。
協約國最初核定德國戰爭賠償2690億金馬克(1920.6);後改為1230億..(1921.4);賠款總額、年限不固定,第一年必須賠10億(1924.9“道威斯計劃”);1139億(1930.1.“楊格計劃”);最終賠款30億(1932.6.“洛桑協定”,算是協約國發善心,對在世界經濟危機中死亡掙扎的德國最後寬限)。
可以看出,德國就是板上魚肉,被美英法(意)任意宰殺。
德華人民承受了食不果腹、衣不遮體的長期痛苦,他們雖暴發過抗議罷工甚至起義,但最終只能屈服。在德國無力償還的冏境中,法國還曾聯合比利時佔領德國魯西爾,強迫德國以“產品抵押”賠款。
……
德國最終挺過來了,除了民族的堅韌不拔,還得益於利用了協約國之間的矛盾。
英國不願看到法國獨吞半數以上德國戰爭賠款,在歐洲大陸坐大;美國也不願德國“死去”,失去對紅色蘇聯的牽制。德國戰爭賠款在英美的曖昧下一再削減,美國還給予德國大量貸款“放水養魚”。(1924—1930年,美國給德國貸款達24.75億)。
德國以發展經濟增加償債能力為藉口,將引進的外資,著重用於秘密發展軍備和大力改善交通等基礎設施,為復仇做好了物質準備。
希特勒復仇的物件主要是貪得無厭的法國,以及跟隨法國乘火打劫的波蘭,它倆分別攫取了對德國經濟尤為重要的的阿爾薩斯—洛林地區(盛產煤鐵)和西里西亞(紡織中心)。
結果都知道,希特勒當時復仇成功了!
還可以看到,二戰中,希特勒不願招惹美國,對是否滅亡英國也猶豫,是否有記恩情節?對這個“天才+瘋子”當時的思維,現已無從考證。
二、德國為日耳曼人是世界最優秀人種正名,他們認為有理由攫取更大的生存空間
德國在戰敗國的艱難夾縫中,創造了世界第二的經濟奇蹟,民族自尊心重新喚起並爆棚。他們除了要洗去歷史的恥辱,還要向世界證明他們的創造和統治力。德國是歐洲的主人,中西歐國家必須臣服;東歐紅色蘇聯必須向德國交出廣袤的土地;美國退離歐洲,在北美自個兒玩去。
三、滅猶太人也是希特勒發動二戰的經濟原因之一
猶太人有天生的經商能力,經常在低調中攫取巨大的物質財富,並具備應對災難的堅韌沉著能力。
在一戰戰敗的德國,日耳曼人生活貧困,而寄居的猶太人相對生活富裕。這被希特勒視為奇恥大辱,他認定猶太人是金融投機者,經濟秩序破壞者,是貪得無厭的經濟蛀蟲,文明世界的垃圾。德國要重建歐洲經濟秩序,“猶太垃圾”必須剷除。
“滅猶”是德國二戰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在有組織有秩序持續進行。600萬歐洲猶太人被殺戮,佔總數的2/3。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二戰德國戰敗後,再次被美蘇肢解管制,再次民不聊生貧困。但德國經濟也再次在戰爭廢墟中崛起,如今是世界第一流製造和貿易大國。所不同的是,再次強大的德國沒有重走復仇的老路,而是對納粹塗炭歐洲的罪惡歷史進行了深刻的反省。
儘管如此,德國管控經濟創造財富的能力,仍然令世界尊敬並感到敬畏。
-
4 # 愉悅讀軍事
首先一戰德國戰敗,國力極度下降,國內經濟低迷,處於崩潰的邊緣。
1919年德國被迫簽訂《凡爾賽合約》,除了被協約國肢解領土,限制軍種和軍事規模,工業及國防力量受到嚴格限制,還必須向協約國支付鉅額戰爭賠款。1929~1933年世界爆發經濟危機,德國民不聊生,物價飛漲,馬克不斷貶值,到1923年11月,德國馬克從一美元兌換4.2貶值至一美元兌換42億馬克,由此可見德國國民當時的經濟狀況是多麼的差勁。當時在德國勞工拿到工資第一件事,就是爭先恐後衝入商場糧店搶購保命的基本生活物資,就是不想讓自己辛辛苦苦掙到手裡的馬克成為“廢紙”。
1929年~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各國紛紛樹起貿易壁壘;阻隔國際貿易,這也導致了德國國內完全不生產棉花、橡膠、錫、鉑、鐵礬土、水銀、雲母,而德國製造炸藥、輪胎、雷管,化學儀器、一般絕緣物都急需大量的上述資源,這隻能從國外進行運輸。而其他的鐵、銅、銻錳和石油雖然國內擁有這些資源,但是遠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所以只能透過戰爭來獲取這些資源。而且當時德國工業下降4成,失業人員佔勞動力的與50%,物價飛漲,民不聊生。
即便是到了1933年;世界經濟開始復甦,而此時德國的失業大軍仍然有幾百萬之多,這是一個令當時德國非常頭疼的事情。希特勒喚醒了德國自我救贖的意識,各協約國看出了德國已經不在是剛剛戰敗時的德國,此時的德國已經開始初露鋒芒,於是給德國貸款給美元,減少年度賠款額,德國在大量資金的推動下,德國透過不斷大量的貸款和搜刮猶太人的財富,依靠雄厚的工業基礎和高素質的勞動力,迅速恢復發展,實力迅速上升
-
5 # 當狗容易做人難
1939年9月,納粹德國進攻波蘭,二戰全面爆發,戰火迅速波及全世界的主要國家,最終結果慘烈,9000餘萬人傷亡,主戰場歐洲被打成一片廢墟。關於二戰爆發的原因有的說是希特勒、墨索里尼等人的野心,有的說是嚴苛的《凡爾賽和約》留下的怨恨,但從經濟角度考慮,當納粹黨掌握德國權力,希特勒執行新的經濟復甦政策開始,戰爭已經不可避免。
簽署《凡爾賽條約》
二戰可以說是一戰的延續,談二戰就要先回顧一戰。1918年,一戰以同盟國的失敗而告終,因為主要戰場不在德國境內,因此德國遭到的破壞並不嚴重,但後來簽署的《凡爾賽條約》可以說徹底毀壞了德國的經濟基礎。
《凡爾賽條約》對於德國經濟的傷害主要是這幾點:1、德國失去了主要的煤鐵資源產地阿爾薩斯和洛林,失去了主要農業產地西普魯士、波森省、西里西亞及部分東普魯士,工農業基礎受到動搖;2、德國失去了包括德屬東非在內的所有海外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產品失去了國外市場;3、德國被限制了陸海空軍發展,特別是坦克、重型火炮等重灌備的研發,和武器相關的產品被限制出口,德國經濟支柱的重工業遭到重創;4、德國揹負了高達113億英鎊(相當於9.6萬噸黃金)的戰爭賠款,每年都需要償還鉅額債務,經濟發展陷入停滯。
魯爾危機
一戰之後,德國陷入了長期的經濟衰退,企業、銀行大面積破產,失業人口激增,動亂、飢餓,德國民不聊生。就是這種情況下法國又給了德國一刀,1922年深陷財政危機的德國政府申請延期支付戰爭賠款,法國直接出動軍隊佔領德國魯爾工業區,強行掠奪魯爾工業區的礦產資源和工業裝置抵償債務,釀成“魯爾危機”。德國當時的魏瑪政府無力應對,只能號召民眾消極抵抗,企業大範圍停工,資金大量外流,導致惡性通貨膨脹,馬克幣值暴跌,一美元兌4.2馬克暴跌至一美元兌100萬馬克,到1923年11月更是跌到一美元兌4.2萬億馬克,德國經濟崩潰。
當時英美兩國為了防備新生的蘇聯,不希望德國發生動亂,因此於1924年推出了《道威斯計劃》。《道威斯計劃》主要就是兩個方面,一是由美國提供貸款和經濟援助,幫助德國恢復經濟秩序和企業再生產,讓德國再次擁有償還債務的能力;二是降低《凡爾賽條約》中的戰爭賠款數額,減輕德國經濟壓力。《道威斯計劃》還是很成功的,1924至1929年德國經濟恢復發展,失業人口下降,可惜1929年的全球經濟危機再次將德國經濟打入深淵。
美國大蕭條
1924至1929年的德國經濟繁榮是建立在美國大量資金投入基礎上的,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德國經濟中存在的問題,一旦資金鍊斷裂,德國經濟立馬打回原形。1929年,美國股市暴跌,大蕭條蔓延到整個美國,短短兩個星期內300億美元財富蒸發,銀行倒閉、工廠關門、工人失業,美國自顧不暇,自然沒辦法在支援德國了。
本就脆弱的德國經濟在全球經濟危機面前更是弱不禁風,到1932年德國失業人口高達560萬(總人口才6千餘萬)。飢寒交迫的人們將困境歸咎於軟弱的魏瑪政府和《凡爾賽和約》,這給了納粹黨上臺的機會。1932年,納粹黨成為德國國會第一大黨;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被任命為德國總理;1934年,希特勒成為德國元首,徹底掌控德國軍政大權。
希特勒當時參加選舉的時候有一個口號就是“讓德國每一戶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與麵包”,因此一上臺就對德國經濟政策進行調整。為了解決失業問題,德國政府擴大財政支出,大力興建民用和國防工程;大規模擴軍和實行勞動義務制,到了1936年基本上實現充分就業;而在經濟發展上,納粹德國推行卡特爾化,將資本集中到大企業上,大力發展軍工業,扶助外貿出口,開拓新興市場,納粹德國經過兩個四年計劃的發展,基本實現經濟復甦。到1938年,德國製造業產量超過英法兩國總和;德國鋼鐵產量居歐洲第一位;德國鋁產量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一位。
但是希特勒的經濟政策是有極限的,首先德國政府擴大財政支出造成了鉅額的財政赤字,而財政赤字不可能無限的擴大下去;其次經濟發展過於依賴出口,而因為貿易保護政策,德國商品很難打入英美等國勢力範圍和殖民地,市場有限;最後為了解決失業人口,刺激經濟發展,德國軍工生產擴大了7倍,這些東西不能吃不能喝,佔用了大量資源。說白了到1939年,德國經濟缺乏支援繼續發展的市場和資源,當時的德國經濟就像一個橡皮筋,越扯越長,但沒有新的橡皮筋加入,最終總有拉斷的時候。而市場和資源沒人會免費給你,只能去搶,戰爭機器一開啟就停不下來了,搶到資源就繼續擴軍,擴軍後就需要更多的資源去維持還得接著搶。
二戰後一片廢墟的德國
回顧納粹德國的侵略過程,對於市場和資源的爭奪一直伴隨其中。1939年波蘭戰役,德國奪回了重要的農業產區;1940年4月挪威戰役,德國是為了保護瑞典的鐵礦石運輸線;1941年4月南斯拉夫、希臘戰役,德國為了保護重要的石油來源,羅馬尼亞的普洛耶什蒂油田;1940年5月法國戰役,德國奪回了礦產資源地阿爾薩斯和洛林;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在進攻莫斯科的關鍵時刻,希特勒抽調中央集團軍群的裝甲部隊給南方集團軍群,用以進攻蘇聯的主要糧食、石油和煤炭產區。而每攻佔一個國家,德國的產品自然隨之充斥該國市場。
經濟發展沒有捷徑可走,所謂的捷徑帶來的都是災難!二戰爆發之前的德國、義大利、日本等法西斯國家幾乎都是走的相同的經濟模式,大力發展軍工製造畸形的經濟繁榮,然後在危機爆發前對外侵略掠奪滿足自身發展。二戰9000餘萬人傷亡、5萬多億美元經濟損失到今天依然觸目驚心,這個代價過於慘痛了!
回覆列表
重溫這段歷史,對解讀眼下如火如荼的關稅戰.貿易戰很有意義。
一戰戰敗,德國破落,戰勝國主導的《凡爾賽合約》,報復心切:德國割地賠款,工業及國防力量受到嚴格限制,,,
結果:德國百業凋零,無力支付賠款,經濟崩潰,到1923年11月,德國馬克從一美元兌換4.2貶值至一美元兌換42億馬克,令當今的辛巴維(威).委內瑞拉相形見絀,處於革命的前夜。
列強一看不好,實施《道威斯計劃》,貸款給美元,減少年度賠款額,德國在大量資金的推動下,依靠雄厚的工業基礎和高素質的勞動力,迅速恢復發展,位列西方世界第二。
1929年~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各國紛紛樹起貿易壁壘;阻隔國際貿易,德國外易下降2/3,工業下降4成,失業人員佔勞動力的與50%,物價飛漲,民不聊生,中產階級的財富灰飛煙滅,給納粹的崛起,提供了合適的土壤。
如同美國經濟近年來雖然有發展,但近二十年來,藍領階層的實際收入,並沒有增加,為特郎普的民粹主義的經濟政策提供了溫床一樣,特郎普作為總統是個特例,但他也代表了一種思潮,,
於是,德國戰車隆隆地啟動了,,
概略地:
經濟危機-貿易保護-關稅壁壘-其它保護措施-擴大到國家關係的其它方面-愈演愈烈-摩拳擦掌-操控民意-戰爭爆發,,
眼下的關稅戰有擴大到其它領域趨勢,
制約力量和智慧也相當強大,局面不會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