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上官英華
-
2 # 六千年
如果三國能如果,現在我們還不知道是個啥樣子呢,不過,人們都喜歡開個如果。那麼如果夷陵之戰是諸葛亮指揮,這種低階的錯誤一定不會犯。
當初劉備為了給二弟報仇,不顧諸葛亮的勸阻,孤意要與東吳決一死戰,衝動在權利的威懾下終於戰勝了理智,劉備率領幾十萬大軍,馬匹糧草先行,一路浩浩蕩蕩去討伐東吳。諸葛亮明知結果,但是無奈只好在京都哀嘆不已。好好的一個蜀國被搞垮了。
其實陸遜的計謀並不高明,罵戰不出,就是要耗掉劉備的銳氣,況且南方那種炎熱的環境,不愁陸遜找不到劉備的破綻,終於陸遜將劉備的幾十萬大軍給燒的差不多了,雖然赤壁之戰燒了曹操一回,沒想到劉備自己也被燒了一回,而且燒掉了元氣。如果不是諸葛亮在白帝城接駕,劉備在半路上就給交代了,還好,最後還來了個白帝城託孤,也算有個始終。
那麼,諸葛亮如果要是在前線指揮會咋樣呢?
可以斷言,諸葛亮絕對不會犯劉備這樣低階的錯誤,即使贏不了戰爭,至少不會輸得如此慘。
夷陵之戰是蜀國由強轉衰的分水嶺。這也或許就應了天意吧!
-
3 # 瘋趣樂園
諸葛亮是人,不是神!
夷陵之戰中,劉備被陸遜火燒連營,打得大敗而歸。
那麼,如果指揮伐吳的是諸葛亮,而不是劉備,結果會更好嗎?
首先必須要說的是,諸葛亮是反對伐吳的,諸葛亮認為,如果法正還活著,是勸諫劉備的最佳人選,後來他不無惋惜地說:“如果法正還活著,一定會阻止主上東征;即便是東征,也不會敗得這麼慘。”這就明確表明諸葛亮的立場,他是反對伐吳的。
其次,我們冷靜的想一下,一個人的能力,是要在實踐中鍛鍊成長的。
在此之前,諸葛亮曾經指揮軍隊入蜀,打過一些小戰,但是總體上說,經驗還是很欠缺,而且當時敵人也是比較弱的。
要是這個時候讓他來與作戰經驗豐富的陸遜對抗,顯然是吃虧的。
即便在日後諸葛亮成為蜀軍統帥,多次指揮北伐,戰績仍然差強人意。
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歷來爭議頗大,個人看法,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是比較一般的。
說到這,反觀吳軍統帥陸遜,在夷陵之戰前,就表現出卓越的軍事天才。
他的軍事生涯,是從剿匪開始的。
起初會稽山有一夥以潘臨為首的強人,東吳多次進剿都沒能打垮。
陸遜招兵買馬,深入險境,剿滅潘臨。
後來在剿滅鄱陽盜賊尤突的戰鬥中,陸遜再建奇功,被提拔為定威校尉。
孫權對陸遜的才華非常欣賞,任命他為帳下右都督,清剿山寇。
盤踞于丹楊的山寇費棧接受曹操頒給的印信,鼓動山越人造反。
陸遜巧施疑兵之計,正面佯攻,暗地裡遣主力夜出山谷,大破賊兵,體現出高超的用兵之道。
陸遜最出色的一次表現,就是奪取荊州。
他故意示弱於敵,麻痺關羽,在關羽大舉北伐後,吳軍突然襲擊其後方,斷其後路。
在整個荊州之戰中,陸遜擊破劉備麾下將領詹晏,後又大破秭歸地方部隊,斬俘及招降數萬人,戰果驚人。
除此之外,還有一點非常重要,從日後諸葛亮用兵來看,他的風格比較謹慎的,這與他的性格有關,缺乏冒險的精神,講究穩紮穩打,攻擊力不足,但防禦力不錯。
諸葛亮的打法有點類似足球裡的防守反擊,首先他防守能力是很強的,因為他很謹懼,“先為不可勝”,首先保證自己不被殲滅,再來尋找機會。
諸葛亮在北伐戰爭中,打得比較漂亮的,都是防守反擊,在撤退時設個伏,撈個小便宜。
但是正面攻擊能力,是比較弱,因為他腦子不夠靈活,用兵偏正,對手司馬懿的評價是:“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
一針見血指出諸葛亮用兵的權變機謀水平是不夠的。
其實正史上的諸葛亮沒有小說中那麼神奇。
他不是一個百戰百勝的神,他多次北伐都沒有成功,就是很好的例子。
劉備在世的時候,諸葛亮只是個後勤管理員,相當於劉邦的蕭何,重要是重要,但打仗一般劉備仰仗的不是他。
你看劉備入川帶的是龐統,打漢中帶的是法正,說明了諸葛亮在劉備心中的地位。
《三國演義》有一個很奇怪的怪圈,至少在後期之前是這樣的:誰挑事,誰兵多誰就死得快。
官渡之戰,袁紹兵多敗給了兵少的曹操。
赤壁之戰,曹操兵敗給了兵少的孫劉聯軍。
合肥之戰,孫權兵多敗給了張遼。
夷陵之戰,傾巢而出的蜀軍一樣敗給了兵少的陸遜。
關於戰爭的程序,《三國志》中是這樣記載的:“(遜)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破其四十餘營。備升馬鞍山,陳兵自繞。遜督促諸軍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備因夜遁,驛人自擔燒鐃鎧斷後。”
也就是說,劉備僅被東吳方面燒了一些營寨,但是當時還沒有一敗塗地,只是劉備指揮失誤,把大軍拉到了山上,被陸遜包圍,劉備為了逃跑,自己放火燒了營寨。
後來火勢控制不住了,越燒越厲害,劉備徹底玩完。
如果是諸葛亮,不會幹這種傻事,蜀軍不會敗得這麼慘。
但失去天時地利人和的蜀軍,想要取得戰爭的勝利,幾乎是不可能的。
哪怕是諸葛亮帶兵。何況正史上的諸葛亮並不是神。
-
4 # 東方大狂俠
其實這種如果是不成立的!
劉備伐吳是打著為結義兄弟報仇的名義去的,自己不去,於情不讓、於理不通。事實上,劉備是藉此機會真的想滅掉東吳,好擴大地盤增強實力和曹魏一決高下!派諸葛亮去?不可能。首先諸葛亮本身就反對伐吳,因為這樣的軍事行動會破壞聯吳抗魏的大略,劉備知道他反對還派他去?其次,劉備對諸葛亮的治國能力不懷疑,但對其軍事能力還是有所顧慮。何況,劉備出征,後方必須有萬無一失的保證,而這非諸葛亮莫屬!再則,萬一打下東吳,要鎮壓下東吳的軍心民心,也只有劉備的名望才能夠!總之,在蜀漢尖端人才的選擇和任用上,劉備親自伐吳、諸葛亮留守成都是不二選擇!
順便說一下,一直史家和眾多讀者都認為諸葛亮的政治才能長於軍事才能,甚至懷疑諸葛亮有沒有軍事才能。孔明出山,初次用兵火燒博望火燒新野就證明了他的軍事才能,劉關張皆心悅誠服。雖一度劉備把他放在一邊不讓他帶兵,那是劉備怕他兵權在手,取勝太多容易功高震主,這是劉備有意為之的。不然擒孟獲,蕩平各地動亂,安撫少數民族,你以為沒有軍事才能能做到?其實諸葛亮更結合了政治手段,所以才能六出祁山而無須顧慮後方。諸葛亮北伐未果,首先是因為蜀漢國力比曹魏弱太多,其次遠征糧草供應困難,再者用人有誤,還有劉禪聽信讒言,致使到手的時機失去。他和司馬懿鬥陣鬥法鬥智鬥勇,司馬懿屢避其鋒,還差一點燒死了司馬懿父子難道不能證明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只是大雨傾盆救了司馬懿父子,也是天意,非人為可定!說諸葛一生唯謹慎,那既是他的性格所使,也是弱小的實力的不允許他亂賭,不然魏延的子午谷奇兵他應該是能想到的。
三國演義確實把諸葛亮神化了,但他是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來的這也是史實。劉備當時需要的是一個軍事政治皆為出色的人物,諸葛亮沒有那本事劉備是犯不著去三顧茅廬的。劉備不傻!
-
5 # 溯源語史
陸遜勝劉備是掌握了劉備急於復仇的心理以及軍事上的失誤。而換成諸葛亮,從才能上來說,諸葛亮的才能更勝劉備,當諸葛亮知道劉備連營七百里的時候就已經斷定劉備會輸,所以諸葛亮不會犯與劉備的相同錯誤。而透過兩人戰績的對比,我更傾向於諸葛亮會勝,不僅僅是個人才能因素,還有當時的蜀漢國力已經超過了東吳,所以排除掉外界干擾因素,一旦諸葛亮率領蜀漢和陸遜的東吳對戰,我覺得諸葛亮勝算更大。
但是諸葛亮歷來主張聯吳抗曹,所以諸葛亮出兵東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們也就無從知曉二人對弈的結局!
-
6 # 戰忽局副忽長
劉備伐東吳,盡起西川之兵,總計75萬人馬。夷陵一戰,幾乎全軍覆沒,只帶了些許殘兵,逃回白帝城,幸好有諸葛亮前來接駕。否則,東吳的追兵沒準就把劉備拿下了。劉備見諸葛第一句話就是,悔不聽先生之言,以致慘敗,最後抑鬱而終。先不說劉備犯了哪些錯誤,因為很多人都給他總結過了。如果換作諸葛用兵,首先,他會採用水陸兩軍並進,以陸軍為主,畢竟西川兵將,大多不習水戰。以荊州水軍,策應陸軍這樣能夠避免大軍深入,陷入重圍,而且水路運糧,更加方便。
諸葛用兵,最為謹慎,遇到陸遜,陸遜的計謀還不如周瑜。所以,陸遜不會有可乘之機,全殲漢軍,最大的可能性,就是一番攻城掠地之後,東吳閉門不戰,而一些堅城又久攻不下。東吳向曹操稱臣,請曹出兵伐蜀,最後蜀國只能撤兵。而諸葛亮也會看到這一點,在大軍久攻不下的時候,他或許會先命人去東吳談判,要求歸還荊襄九郡。從此蜀吳和好,繼續抗曹。
劉備,出兵之時就把戰略目標定的太高,而且不切實際了,蜀和吳,國力相當,而且,東吳經營日久,比較穩定,而劉備剛剛平定西南夷族,對西川的統治,並不穩固。想要一舉就滅了東吳,那是根本完不成的任務。而且,就算他能,曹操也不會答應,一旦他戰事順利,重創東吳,那麼曹魏必然出手干預,曹魏若分兵兩路,一路進攻成都,一路進攻荊州,劉備首尾難顧,必然慘敗。
夷陵一戰,蜀國國運盡喪,被滅亡只是時間問題。還好有諸葛亮在,曹魏沒有出兵伐蜀。夷陵一戰之後,諸葛亮,成為蜀國軍事集團的實際掌舵人,他不得不,從新聯吳抗曹,從此蜀國斷了東出之路,只能翻越岐山,遠征伐魏。如果我是諸葛亮,在一出岐山之後就著手,修子午穀道路,在六出岐山的幾十年裡,多難的道路,也能修得好,最後兩路大軍分別出擊,雖然未必能把曹魏就此打敗,起碼也比無功而返的好。
-
7 # 小鴻哥
我認為伐吳統帥是諸葛亮的話,陸遜最多是小勝。諸葛亮即使東征不利,也能全身而退。公元222年八月劉備退回白帝城。諸葛亮曾嘆道:如果法正在就能阻止劉備東征。就算不能阻止,有法正隨軍出征也不會大敗。從中也說明諸葛亮認為劉備軍事指揮是不行的,也說明法正善長謀劃。劉備東征主要是犯了以下錯誤。
全軍推進、進易退難、舍船就步、犯了兵忌、輕敵:
鎮北將軍黃權曾勸諫:吳人驍勇善戰,水軍進易退難。讓我率領一支軍隊試探吳人深淺,陛下在後方坐鎮。劉備不聽,反而讓黃權率領一萬人在江北防曹魏。公元222年二月劉備從秭歸率諸軍推進到猇亭、夷陵跟吳軍對峙。後來兵敗,黃權歸蜀之路讓吳軍切斷。黃權率部投降魏國。蜀漢執法部門抓拿黃權家人問罪。劉備講是我辜負了黃權,他沒有辜負我。官渡之戰時沮授也曾勸諫袁紹不要全軍進駐官渡。應分兵進攻官渡,將軍你留守廷津。如果前方戰勝,再增兵官渡也不遲。攻擊不順利的話,大軍也可以安全撤離。袁紹並沒有什麼聽從袁紹的建議。劉備犯了跟袁紹一樣的錯誤。
當時劉備伐吳是水陸並進的。公元221年七月馮習吳班攻破東吳設定在巫、秭歸第一道防線。公元222年正月吳班陳式程畿等人率水軍推進到夷陵。公元222年二月劉備率諸軍推進到猇亭。但劉備並沒有繼續水陸並進反而讓水師上岸。當時陸遜給孫權上琉:臣初嫌之,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佈置,必無他變。劉備的水軍順流而下,而東吳要逆流迎敵。公元272年西晉在益州打造水師時。陸抗立馬上疏吳主:若敵汎舟順流,舳艫千里,星奔電邁,俄然行至,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縣也。此乃社稷安危之機,非徒封疆侵陵小害也。
劉備從巫至夷陵、猇亭連營七百里是一忌。主力於猇亭紮營的地方都是在草木茂盛、廣闊平坦。遠在洛陽的曹丕得知就料定劉備會敗。三國志:謂群臣曰: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曹丕都知道,陸遜會不知道?但陸遜還是很謹慎,派人先攻一營。雖然敗了,但已經清楚蜀漢軍的弱點。陸遜決定全軍出擊,每人都帶著茅草攻進去就放火。三國志: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斬張南、馮習及胡王沙摩柯等首,破其四十餘營。
劉備失敗後羞慚憤怒的講:我居然讓陸遜所折辱,難道是天意嗎?從中也能說明劉備根本看不上陸遜,把失敗歸結於天意。當年關羽北伐時也看不上陸遜。當時呂蒙裝病讓陸遜接任,他到任後立馬寫了一封書信給關羽。信中內容大體上是吹棒關羽貶低自己。關羽看到書信立馬放鬆了防範。三國志:羽覽遜書,有謙下自託之意,意大安,無復所嫌。
如果換成諸葛亮為統帥伐吳,即使不能勝也能全軍而退。諸葛亮善治軍、善謀劃,慮進退、從不輕敵
諸葛亮治軍是非常歷害了。公元234年司馬懿路過蜀漢軍留下的營寨評價諸葛亮:天下奇才也。說明諸葛亮下營寨的地方非常好,佈置的非常堅固。公元231年張郃率軍攻打南圍,守將王平堅守。張郃是魏國名將都不能攻破。諸葛亮兵要:凡軍行營壘,先使腹心及鄉導前覘審知,各令候吏先行,定得營,壁立軍分數,立四表候視,然後移營.....高山樹頂,令人遠視,精兵四向要處防禦。諸葛亮還為防火攻定下軍令:戰時,皆取船上布幔、布衣漬水中,積聚之,以助水淹。賊有火炬、火箭,以掩滅之也。公元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政。諸葛亮開始訓練蜀漢軍隊。三國志: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打造出一支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的軍隊。蜀漢軍的戰力也是得到曹魏將領的認同。鄧艾評價:五兵犀利,上下相習。所闢之鋒。
諸葛亮每次軍事行動都有備無患。諸葛亮戒備:若夫失之毫釐,則差若千里,覆軍殺將,勢不踰息,可不懼哉......故三軍之行,不可無備也。諸葛亮出征時馬謖送行,諸葛亮講:雖共謀之歷年,今可更惠良規。說明諸葛亮徵南中時就跟馬謖他們謀劃了很久。公元228年北伐,隴右三郡叛魏響應諸葛亮。雖然用錯馬謖守街亭,但如果街亭能堅守一個月就不一樣了。當時諸葛亮大軍攻隴西郡。隴西太守對手下講你們把我綁了投蜀漢吧。手下感動要堅守。隴西太守講先堅守吧,如果援軍不到再降。隴西人對前來攻城的蜀漢軍講你們如果能擋住援軍一個月,不用你們打我們都會開城投降。十幾天後張郃援軍到達。諸葛亮還是能率主力安然退回漢中。公元228年冬再次北伐,退軍時斬殺魏國追擊將領王雙。公元231年退軍伏擊追擊將領張郃。公元234年反旗鳴鼓嚇跑司馬懿。雖然沒有完成北伐目標,但也能帶回大軍。而公元222年閏六月劉備敗於猇亭,接著吳軍繼續追擊七百多里。蜀漢軍於馬鞍山、秭歸兩次大敗。八月劉備退回永安。說明在近兩個月的退敗中劉備根本沒有安排好斷後,只顧著逃跑。
諸葛亮在謹侯:夫敗軍喪師,未有不因輕敵而致禍者,故師出以律,失律則兇。諸葛亮從未輕視過東吳。諸葛亮曾說過:彼賢才尚多,將相緝穆,未可一朝定也。
-
8 # 晰經濟
如果是諸葛亮,那時不會去伐吳,所以不會有陸遜勝利與否的事情。
至於諸葛亮和陸遜誰厲害,諸葛亮各方面優於陸遜。
回覆列表
答案是肯定的!!!
諸葛亮未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他的政治報復,有一半是寄託在聯吳抗魏上的。
沒有吳國,就不會有蜀國。三國前半期,吳和蜀是唇亡齒寒的關係,滅吳是諸葛亮的最後一步棋。
諸葛亮如果被劉備逼著去滅吳,我估計諸葛亮肯定會詐敗而回,負荊請罪,然後再向劉備闡明其中厲害,讓其儲存實力,以圖日後滅魏。
所以,換成諸葛亮去伐吳,陸遜也是肯定能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