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日小堯茗居
-
2 # 上將噯福斯
要了解抬旗對官員有什麼用,首先要知道抬旗是什麼。
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時期是不存在抬旗這個詞的,八旗都一樣,並沒有什麼差別,也就不會想往別的旗“轉戶口”。這個時期汗王親率兩黃旗,其餘六旗分別給了汗王的兄弟子侄。
直到順治八年,多爾袞猝死,順治提前親征,把多爾袞的正白旗也拿了過來,這樣一來皇帝手中就有了兩黃、正白三旗。這才有了“上三旗,下五旗”的說法,(八旗其實還細分為漢八旗、蒙八旗、滿八旗),抬旗也就是這麼來的。
抬旗對官員有什麼作用?抬旗對官員來說象徵著至高的榮譽,從“下五旗”或者漢軍旗、蒙軍旗搖身一變成了“上三旗”意味著徹底成了皇帝的“自家人”。
在清朝長期“重滿抑漢”的政策下,抬旗無疑拉近了官員與皇帝的距離,自己在朝中的地位自然與之前是不可同日而語,升遷也會容易的多。
而且抬旗還不光有這些好處。“上三旗”官員的後代無論是在皇帝選秀還是選拔人才進行科舉考試的時候都有特權(“上三旗”的秀女、考生選拔標準均低於其他五旗),要是官員碰上了一個像甄嬛一樣的女兒那不是飛黃騰達了嘛,這也難怪歷朝官員都對抬旗趨之若鶩了!
抬旗的例子:雍正可以說是利用抬旗政策的佼佼者了,他在沒有登基之前就依靠自己負責管理宗人府事務的職務之便,給年羹堯一家抬入了鑲黃旗,這不得不說也是年羹堯為雍正效死命的一個重要原因。
另一個例子則是田文鏡。田文鏡因為執行新政得力,在雍正五年“命抬入正黃旗”,從此對雍正更加忠心,成了雍正的鐵桿追隨者。
-
3 # 於左
清朝的滿洲、蒙古、漢軍八旗是有等級次序的,分為上三旗,即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和下五旗即正紅旗、鑲白旗、鑲紅旗、正藍旗、鑲藍旗。
抬旗一般是指由下五旗抬入上三旗,比如田文鏡原本是漢軍正藍旗,雍正年間,做過河南總督,加兵部尚書等。雍正皇帝非常欣賞他的才幹,恩准他抬入漢軍正黃旗。對於田文鏡來說,抬旗更多的是一種榮譽,抬高了他升遷的天花板。
另一種是由包衣抬入旗藉,就是擺脫了奴才的身份。比如乾隆年間的福寧,原本是貝子永固的包衣,做過工部郎中,陝西布政使,湖北巡撫等,被抬入鑲藍旗滿洲,擺脫了奴才的身份。
抬旗是一份殊榮,不是一種定例,能夠享受到這份殊榮的,主要有這樣幾種情況:
第一是功勳之臣:比如乾隆年間,和隆武因為征戰金川有功,由滿洲鑲藍旗抬入正黃旗。
第二是皇后、皇貴妃的孃家。比如咸豐皇帝的生母鈕祜祿氏,於道光十三年進封為皇貴妃,第二年立為皇后。她的生父頤齡,是滿洲正紅旗人,二等侍衛,此時已經死了,也被追封為一等承恩侯,抬入鑲黃旗。
第三是皇帝的特殊恩典。比如范文程,歷仕努爾哈赤、皇太極和順治皇帝三代,雖然身居高位,但一直屬於包衣籍,也就是奴才。後來順治皇帝開恩,為他捐資一萬兩,向本旗牛錄贖身,范文程才算擺脫了包衣籍,成為上三旗的鑲黃旗人。
抬旗的範圍,有的是本人所在的整個牛錄,有的是本人及其家族,有的只是自己這一支。比如前面說的和隆武,乾隆皇帝是讓他所在的整個牛錄抬旗。如果是皇后的孃家抬旗,大概只是整個家族或者自家這一支。
最後看看抬旗的影響。
抬旗是皇帝特許的一種恩典,意味著皇帝的肯定,非常難得。
八旗制度內部,其實是有嚴格的等級的,不同等級對應著不同的特權。比如,只有上三旗的子弟,才有可能入侍宮廷,充當領侍衛內大臣,而且每旗最多兩員。其他五旗就沒有這種資格。
類似的,許多有形、無形的特權都與旗籍對應,其中的複雜之處,我們今天已經很難知曉。
在日常生活當中,抬旗的影響更為明顯。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前面說到的福寧,雖然做到了湖北巡撫,但還是包衣奴才,在旗人的宴會等等場合,如果福寧和夫人遇到旗人男女,哪怕對方只是看大門的,他們都要畢恭畢敬地施禮,自稱奴才,人家喝斥打罵,他們也不敢有絲毫的不滿。
-
4 # 五味社
清朝時期,旗籍才是身份地位的重要象徵。
眾所周知,旗最初是清朝重要的軍事組織,旗的人口包括官兵、家屬和奴僕。清兵入關後,八旗逐漸從流動變為常住,因此,旗從軍事組織標籤變為戶籍,階層,用來區別於民。
和民相比,旗在政治、經濟、社會享有諸多特權,最明顯的便是,旗人不需要從事生產勞動,均有清政府供養;旗人享有更多的做官機會,也不需要透過科舉。在清朝官僚體系中,滿官比漢官的地位要高,也有更多配額。滿漢之間存在壁壘,比如禁止通婚。
由此可知,旗的地位高於民。但在旗的內部,也存在等級地位劃分,比如上三旗和下五旗。“抬旗”就是提高身份,比如雍正愛臣田文鏡,原是正藍旗,因政績出眾,被抬入正黃旗;慈禧原是鑲藍旗,掌權後抬入鑲黃旗。
旗的背後是出身地位,有人可以含著金鑰匙出身,有人則需要透過努力,然後被皇帝賞識,從而才有“抬旗”改變身份的可能性。
-
5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所謂抬旗,是針對滿洲、蒙古、漢軍八旗和內務府包衣三旗及下五旗的包衣牛錄而言的,不針對漢人。當然,也有漢人編入漢軍八旗者,這類情況多發生於清初,以降臣居多。如平定鄭氏臺灣的施琅,就被編入了漢軍鑲黃旗,而被他平定的鄭氏也被編入了漢軍正紅旗。
何為抬旗?即從等級較低的旗籍抬入等級較高者。包括從蒙古旗、漢軍旗抬入滿洲旗,從下五旗抬入上三旗以及從內務府包衣三旗、下五旗的包衣牛錄抬入滿洲旗等等。如清聖祖生母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的母家佟氏家族,就是從漢軍鑲黃旗抬入了滿洲鑲黃旗。清世宗生母孝恭仁皇后烏雅氏的母家則是由內務府包衣旗抬入了滿洲正黃旗。清穆宗生母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的母家則是由下五旗的滿洲鑲藍旗抬入了上三旗的滿洲鑲黃旗。此外,功臣因功抬旗者也是事實存在的,如清世宗的寵臣田文鏡即由下五旗的漢軍正藍旗因功抬入了上三旗的漢軍正黃旗。清高宗時期的名將兼名相阿桂同樣是由下五旗的滿洲正藍旗抬入了上三旗的滿洲正白旗。
現在很多電視劇裡動不動就給誰抬旗云云,實際上清朝抬旗者並沒有那麼濫,還是非常慎重的。基本上僅限於皇后(含皇太后)、皇貴妃母家和一些功勳卓著的功臣,以及極少量寵臣,並不是誰都可以抬旗的。抬旗是一種極大的榮寵,顯示了皇帝對被抬旗者的格外恩寵。上三旗是皇帝親掌,抬入上三旗等於是成為了皇帝的奴才、皇帝的自家人,其地位非同一般。同時,抬旗也是為了讓一些包衣籍的皇后、皇貴妃家族以及一些功臣擺脫奴籍。
除了宣示榮寵之外,進入上三旗也是有很大實惠的。清朝規定,侍衛必須在上三旗功勳子弟中選拔(後來增加了部分武進士)。換句話說,只有出身上三旗者才能成為侍衛。而侍衛是有品級的,是現任官,而且是可以直接在放擔任政府要職的。同時,在皇帝身邊工作,將來的發展空間也是旁人無法企及的。除此之外,還有其他許多實惠,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之,抬旗實際上就是皇帝對於外戚和功臣的一種拉攏手段。一旦抬入上三旗,就成為了皇帝的奴才、皇帝的自家人,身價自然倍增,機會和實惠也會多出許多,這是很多大臣可遇而不可求的。眾所周知,清朝在旗的大臣自稱奴才,而不在旗的大臣只能自稱臣。漢臣如果自稱奴才是要被皇帝“批評教育”,而且還會被在旗的同僚譏諷、恥笑的。即便是在旗的官員,也只有出身上三旗者可以認皇帝為“主子”。換句話說,電視劇《雍正王朝》裡年羹堯稱雍正為主子(年羹堯沒抬旗前所在牛錄就是雍正潛邸時期擁有的旗份,抬旗後更加是隸屬身為皇帝的雍正親掌的上三旗)是沒問題的,但是李衛稱雍正為主子就不對了。可想而知,這裡面差別有多大。俗話說“宰相家奴七品官”,那皇帝的奴才幾品呢?
-
6 # 史海爛柯人
清朝的政治、軍事和社會體系,都與“旗”有著密切關係,甚至賞功罰過也會涉及到改旗、抬旗和出旗。可以說,學習清史,勢必要理解清朝的八旗制度。在《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曾提到:“滿洲各族內有旗分移易者”,所指便是“調整改換”了旗分,也就是改旗和抬旗。
八旗制度下的改旗與抬旗我們常說的清朝八旗,實際上還可細分為八旗滿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故有人特意強調此事時,會稱清朝有“二十四旗”。不過,要解釋“抬旗”的問題,則需要從另一個角度來“劃分八旗”。
八旗創立之初,並無高低,都是平等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有了“上三旗”和“下五旗”的說法。清入關前,正黃、鑲黃、正白三旗由皇帝親自掌握,故稱“上三旗”,餘下的鑲白、正紅、鑲紅、正藍、鑲藍稱為“下五旗”,旗主為王公、貝勒。及至清軍入關後,又稍作調整,將鑲黃、正黃、正白歸為“上三旗”,其餘為“下五旗”。
八旗制度既是一種軍事制度,又是一種社會組織。不過,“旗分”(指具體所屬哪一旗)並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可以調動。這被稱為“改旗”。顧名思義,改旗就是改變所屬旗分。因八旗有“上三旗”和“下五旗”之分,故這種旗分的調整,也有了廣義和狹義的區別:凡調整旗分,皆可視為“改旗”,但由“下五旗”調整到“上三旗”,則又稱為“抬旗”。
從用詞上便可以看出,“抬”是一種自下而上的調整,也是皇帝所施行的恩典。在抬旗中,還存在著八旗漢軍、八旗蒙古和八旗滿洲之間的變動。曾等級上看,三者間由低等旗分改為高等旗分,也是一種抬旗。
不過,這種情況比較少,見於記載的也十分零散,比如清初有一個叫張寬的漢人,起初隸屬漢軍鑲黃旗,後又因功被抬入滿洲正黃旗。
至於說抬旗的影響到底有多大?在《雍正王朝》中,胤禛曾給年秋月一家抬旗,這令秋月感恩戴德,算是從側面反應了抬旗一事的重要性。不過,即便這種恩典難得,倒也不至於是“最高賞賜”。
八旗制度中的改旗和抬旗,反映著八旗組織內部的變化,同時也意味著個人的等級和榮辱變化。在古代皇帝的馭人之術中,以“恩典”“榮譽”來拉攏、賞賜大臣,是一種很常見的做法。比如,唐朝時為了凸顯徐世績的功勞,特意賜其與皇室同姓,改為姓“李”。同樣的道理,皇帝給大臣抬旗,也是如此。
另外,除了榮譽以外,這種從低到高的變化,也意味著可以在官場中佔據一定的主動。畢竟,前文所述,八旗關係著清朝的政治、軍事和社會組織,從這一角度來講,抬旗也是抬高了當事人的地位。
-
7 # 三悟頻道
抬旗,顧名思義,就是向上抬、向上升的意思,它是晉升官階、提高地位的一個重要過程。到底有大影響呢?我們先了解一下清朝的八旗制度。
八旗也有三六九等。努爾哈赤為了方便管理女真各部,建立了八旗制度,分別設有正黃、正白、正紅、正藍和鑲黃、鑲白、鑲紅、鑲藍,此時,各旗地位大致相當。
到了順治時期,為了加強對八旗的管理,順治對八旗做出了重大調整。他將鑲黃、正白、正黃三旗改為皇帝直接管理,而其餘諸如正紅、正藍、鑲白、鑲紅、鑲藍五旗由王爺們、貝勒們統領。以此,可以看出,鑲黃、正白、正黃的地位要比其餘五旗高貴的多,所以,鑲黃、正白、正黃又稱上三旗,其餘五旗成為下五旗。
下五旗的人要成為上三旗的人,就需要抬旗,這樣才能一步一步地往上晉升。
至於抬旗的影響,我們可以從下面這個例子中窺見一二。
年羹堯及其妹妹兩人得道,年氏一族雞犬升天。年羹堯我們很熟悉,他是大清朝的名將,官至四川總督、撫遠大將軍、川陝總督,此人能征善戰,為大清立下了赫赫戰功。他的妹妹年氏,在雍正還沒當上皇帝的時候,只是一個側妃,不過,她為雍正生下了三男一女,也算是大功一件了。
年氏兄妹本是漢軍鑲白旗,地位並不算高,但是,兄妹二人為愛新覺羅家立下了汗馬功勞,等雍正當上皇帝后,就為年氏兄妹改為了鑲黃旗,年氏一族成員大約170餘人,也跟著佔了光,全部提為鑲黃旗,成為了上三旗的人。年氏也從側妃升為了雍正帝第一位貴妃和第一位皇貴妃。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年氏兄妹二人經過抬旗,地位飆升,其家族成員,也跟著逐步上升。
除了年氏兄妹,大清歷史上得到抬旗殊榮的還有河南巡撫兼兵部尚書田文鏡,因政績突出,由正藍旗抬入了正黃旗。慈禧太后本是鑲藍旗,隨著她不斷的掌權,從鑲藍旗抬升為鑲黃旗,從此,步入了上流社會。
因此,抬旗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榮譽,是下五旗子弟提升身份地位的重要途徑,也是皇帝為獎勵做出突出成就的人使用的一種獎勵手段,對一個人的身份地位影響很深。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聊一下清朝的八旗制度。早在明朝統治的末期,盤踞東北地區的後金政權開始於明朝對抗。當時,由於後金政權的人口太少,為了更好的整合自己的力量,努爾哈赤把自己的人口編成了八旗制度。起初,只有正白旗、正紅旗。正黃旗和正藍旗。後來,又增加了鑲紅旗、鑲藍旗、鑲白旗和鑲黃旗。在八旗中,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屬於上三旗,地位很高。其他5個旗的地位比較低,存在一定的差距。隨著清朝的建立和勢力的擴大,逐步出現了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八旗。
蒙古八旗和漢八旗的地位,肯定不如滿洲八旗,但由於屬於清朝建立的基礎力量,蒙古八旗和漢八旗的地位明顯高於後來的漢人。由於自己的人口太少,清朝入主中原之後,不得不重用那些漢人官員們。在很多重要的崗位上,基本上是一個滿洲官員和一個漢人官員共同擔任。滿洲官員的地位高於其他同僚,其中,又以上三旗官員的地位最尊貴。如果幾個官員有不同的意見,則以滿洲官員的意見為主。在官員的選拔和升遷上,朝廷會優先考慮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八旗出身的官員,這對很多人的誘惑力很大。
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覲見乾隆皇帝時,和珅總是自稱“奴才,”紀曉嵐則一直稱“臣。”不要感覺奴才不好聽,奴才是皇帝的家奴,不是皇帝的外人。至於漢人官員則沒有這樣的權力,各方面都不如滿洲官員。對於那些功勞卓著的漢人官員,清朝皇帝除了賞賜黃馬褂和花翎以外,還會把漢人官員抬旗,就是把籍貫編入漢八旗。不要小看這一點,這直接改變了官員的出身。例如雍正皇帝的大將年羹堯,由於年羹堯戰功赫赫,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雍正皇帝特意把年羹堯編入了漢軍鑲黃旗,已經屬於很高的檔次。
即使是那些滿洲官員們,其實也分三六九等,不同旗的官員待遇都不一樣。對於下五旗的官員們來說,如果立下了一系列的功勞,皇帝會把這些官員編入上三旗。慈禧太后原本是鑲藍旗出身,在慈禧太后掌握實權以後,慈禧太后把自己家族編入了鑲黃旗。進入了上三旗以後,在各方面與其他官員都不一樣。在清朝的末期,曾經鬧出了一個大笑話:曾國藩平定了太平天國以後,率領湘軍的文武官員前往京師覲見兩宮皇太后。湘軍的大將鮑超是一個粗人,他看到那些王公大臣們自稱“奴才,”自己也跟著自稱“奴才。”
結果,滿朝的官員們鬨堂大笑,嘲笑鮑超不懂規矩。由於手下的無知,搞得曾國藩很沒有面子。當時,曾國藩一直稱“臣”,證明自己還是一個外人。起初,咸豐皇帝在臨死之前曾經表示:誰平定了太平天國,就冊封誰為王。但最終是漢人曾國藩平定了太平天國,清朝最高層這次失言了,僅僅冊封曾國藩為侯爵,比起封王差得遠。與曾國藩相比,蒙古八旗出身的僧格林沁,由於擊敗了太平天國的北伐,挽救了清朝的統治,咸豐皇帝加封僧格林沁為親王。由此可見,不同出身的官員,待遇上確實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