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換個方式的

      痺,即痺阻不通。痺證(Bi syndrome)是指人體機表、經絡因感受風、寒、溼、熱等引起的以肢體關節及肌肉痠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腫大灼熱等為主症的一類病證。臨床上有漸進性或反覆發作性的特點。主要病機是氣血痺阻不通,筋脈關節失於濡養所致。   古代痺證的概念比較廣泛,包括內臟痺和肢體痺,本節主要討論肢體的痺證,包括西醫學的風溼熱(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骨性關節炎、痛風等。 編輯本段病因綜述  本病與外感風寒溼熱之邪和人體正氣不足有關。風寒溼等邪氣,在人體衛氣虛弱時容易侵入人體而致病。汗出當風、坐臥溼地、涉水冒雨等,均可使風寒溼等邪氣侵入機體經絡,留於關節,導致經脈氣血閉阻不同,不通則痛,正如《素問·痺論》所說:“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根據感受邪氣的相對輕重,常分為行痺(風痺)、痛痺(寒痺)、著痺(溼痺)。若素體陽盛或陰虛火旺,復感風寒溼邪,邪從熱化或感受熱邪,留注關節,則為熱痺。總之,風寒溼熱之邪侵入機體,痺阻關節肌肉筋絡,導致氣血閉阻不通,產生本病。   痺證發病原因: 正虛  即正氣不足。所謂“正氣”是指人體的抗病、防禦、調節、康復能力,這些能力又無不以人的精、氣、血、津液等物質及臟腑經絡之功能為基礎。因此,正氣不足,就是人體精、氣、血、津液等物不足及臟腑組織等功能低下、失調的概括,由於正氣不足是痺症發生的內在因素,所以又說內因正虛。引起正虛的原因不外下述三個方面:   1.稟賦不足   稟賦是痺症發生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現在研究也證實,類風溼關節炎的發病與遺傳因素有關。   2.勞役過度   首先,勞力過度致正虛進而可致痺症。   其次,勞神過度及房勞過度同樣有損正氣而致痺症。   其三,不僅過勞易傷正氣,過逸同樣有所遺害。因為生命在於運動,若長期不運動、不鍛鍊,容易使氣血執行遲緩脾胃功能減弱而出現呼氣氣短,言語無力納呆食少,倦怠乏力等症狀。   3.大病、久病、或產後   正虛作為引發痺症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成因不外上述3個方面,另外飲食失調、外傷亦可以引起正虛,上述諸多因素又往往相互影響,一虛俱虛,不可絕然分開。 邪侵  1.季節氣候異常   季節氣候異常是指季節氣候發生異常變化,如“六氣”發生太過或者不及,或者非其事兒有其氣,春天當溫而寒,冬天當寒反熱;或氣候變化過於急聚,暴寒暴暖,超過了一定的限度,超越了人體的適應和調節能力,此時“六氣”即成“六淫”而致弊。從臨床上來看,類風溼關節炎[3]患者往往遇寒冷、潮溼、的氣候而發病。且往往因氣候變化而加重或者緩解,均說明四季氣候變化異常是類風溼關節炎的重要外因。   2.居外環境欠佳   其人居住在高寒、潮溼地區、或長期在高溫、水中、潮溼、寒冷、野外的環境中生活工作而易患痺證。   3.器具調攝不慎   導致邪侵依法痺證的第三個原因是起居不慎。既日常生活不注意防護。如睡眠時不著被褥,夜間單衣外出,病後及勞後居處簷下、電風扇下,汗出入水中,冒雨涉水等。 編輯本段表現  表現在:各類骨關節疾病的發生往往始於滑膜病變、軟骨受損或是變性;服用某些抗炎類、激素類藥物所造成的軟骨損傷也是許多骨關節疾病的主要成因之一。由於關節滑膜、軟骨的損傷以及關節滑液的缺失,導致關節骨骼缺少必要的保護,以至於人體一活動,關節處的骨骼因缺乏必要的“軟骨保護”直接發生劇烈硬性摩擦,而引發患者關節疼痛、腫脹、變形、骨刺增生等多種症狀。更為重要的,人體關節器官如果免疫失調,關節必然因缺乏必要的“免疫保護”而造成外界炎性因子的侵入,最終導致各類骨關節疾病的發生。 編輯本段辨證  主症 關節肌肉疼痛,屈伸不利。   若疼痛遊走,痛無定處,時見惡風發熱,舌淡苔薄白,脈浮,為行痺(風痺);疼痛較劇,痛有定處,遇寒痛增,得熱痛減,區域性皮色不紅,觸之不熱,苔薄白,脈弦緊,為痛痺 (寒痺);若肢體關節痠痛重著不移,或有腫脹,肌膚麻木不仁,陰雨天加重或發作,苔白膩,脈濡緩,為著痺(溼痺);關節疼痛,區域性灼熱紅腫,痛不可觸,關節活動不利,可累及多個關節,伴有發熱惡風,口渴煩悶,苔黃燥,脈滑數,為熱痺。 編輯本段治療基本治療  治法 通痺止痛。以病痛區域性穴為主,結合循經及辨證選穴。   主穴 阿是穴 區域性經穴   配穴 行痺者,加膈俞、血海;痛痺者,加腎俞、關元;著痺者,加陰陵泉、足三里;熱痺者,加大椎、曲池;另可根據部位循經配穴。   操作 毫針瀉法或平補平瀉法。寒痺、溼痺可加灸法。大椎、曲池可點刺出血。區域性穴位可加拔罐法。   方義 病痛區域性循經選穴,可疏通經絡氣血,使營衛調和而風寒溼熱等邪無所依附,痺痛遂解。風邪偏盛為行痺,取膈俞、血海以活血,遵“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義。寒邪偏盛為痛痺,取腎俞、關元,益火之源,振奮陽氣而祛寒邪。溼邪偏盛為著痺,取陰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溼。熱痺者,加大椎、曲池可瀉熱疏風、利氣消腫。 其他治療  (1)刺絡拔罐法 用面板針重叩背脊兩側和關節病痛部位,使出血少許,加拔火罐。   (2)穴位注射法 採用當歸、丹皮酚、威靈仙等注射液,在病痛部位選穴,每穴注入0.5~1毫升,注意勿注入關節腔內。每隔1—3日注射1次。   (3)電針法 選擇上述處方穴位,針刺得氣後,通電針機,先用連續波5分鐘,後改疏密波,通電10-20分鐘。   (4)中國古代藥酒治療方法 【酒,素有“百藥之長”之稱】因為人體對酒吸收較快,藥物之性(藥力)透過酒的吸收而進入血液迴圈,周流全身,能較快地發揮治療作用,有效緩解病情。 中藥處方治療痺症  1.類風溼性關節炎中藥方1——熱邪迫絡   【症狀】肢體關節疼痛,痛處掀紅灼熱,腫脹疼痛劇烈,遇暖加重,得冷則舒,痛不可觸,筋脈拘急,不能屈伸,日輕夜重,口渴煩悶,舌質紅,苔黃燥,脈數小滑。【治法】清熱通絡   【方藥】石膏30克,知母10克,巴山金銀花15克,太白半支蓮20克,太白毛羌30克,野生丹參15克,太白茶15克,盤龍七20克,太白木通20克,甘草8克。   【用法】一日一劑,水煎,分兩次溫服。忌食辛辣之品   【按語】熱為陽邪,其性急迫,侵入人體經絡關節之後,與人體氣血相搏,導致氣血鬱滯,脈筋拘急,不能通痺。石膏偏清解,知母偏清潤,二藥清涼苦寒,以剎其火焰之勢;銀花清熱,配知母養陰液;半支蓮抗病毒,毛羌芳香,太白茶甘溫、盤龍七甘苦,四藥合用能通絡清熱舒筋,利關節;太白木通苦寒,清熱解毒;丹參苦、微寒,除煩涼血,補血活血;甘草緩急止痛,調和諸藥。全方清熱毒通經絡,熱去絡通,氣血調暢,通則不痛。   【出處】肖學忠、李兆洪經驗方(陝西民間名老中醫)   2.類風溼性關節炎中藥方2——風熱溼浸   【症狀】關節紅腫疼痛,屈伸不利,區域性有灼熱感,伴有發熱、惡風、咽喉疼痛,舌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透表清熱,化溼通絡   【方藥】麻黃5克,連翹15克,赤小豆30克,防風10克,桂枝5克,赤芍10克,見雪灰30克,生薑3克,生甘草3克,太白毛羌15克   【用法】一日一劑,水煎,分兩次溫服。慎起居   【按語】風熱溼邪侵入,溼熱交阻,留注關節而發病。麻黃祛風,赤小豆利溼,連翹清熱,三藥相配伍,解表清熱利溼;防風、太白毛羌祛風發表,勝溼通痺,再配桂枝舒筋通陽和絡,見雪灰清熱解毒,清除經絡間之風熱從而止痛。全方祛風清熱以解表,利溼和絡以通痺。   【出處】肖學忠、李兆洪經驗方(陝西民間名老中醫)   3.類風溼性關節炎中藥方3——脾腎陽虛   【症狀】痺證日久不愈,骨節疼痛,關節僵硬變形,冷感明顯,肌肉萎縮,面色淡白無華,形寒肢冷,彎腰駝背,腰膝痠軟,尿多便痛,舌淡,脈沉弱。   【治法】溫陽益氣   【方藥】紅毛七10克,公丁香3克,桂枝6克,乾薑6克,生薑3片,太白毛羌6克,獨活6克,陳皮6克,秤桿七15克,長勝七15克,紅棗5枚,潞黨參15克,懷牛膝9克,蘇葉6克,蘇梗6克   【用法】一日一劑,水煎,分兩次溫服。   【按語】痺證日久不愈,導致脾腎陽虛,表衛不固,易感外邪。紅毛七、生薑溫經散寒;潞黨參、秤桿七、長勝七、乾薑益氣溫中健脾;公丁香入脾胃溫中焦,入腎經溫下焦助腎陽;陳皮理氣健脾;桂枝溫經通陽;牛膝補肝腎強筋骨;蘇葉、蘇梗、太白毛羌、獨活祛風溼,疏通開痺,全方標本兼顧,扶正法邪。   【出處】肖學忠、李兆洪經驗方(陝西民間名老中醫)   4.類風溼治療方法4:助腫療法用藥求腫,見腫則效,腫極則消,消徹則愈.臨床上,在辨證無誤的情況下,用藥後可出現3種治療反應;一是藥後症減。二是藥後平平,三是藥後症劇。對於第一種情況,守方較易;對於第二種情況則守方較難,往往求效心切而改弦易轍;對於第三種情況則守方更難,往往遇此迷茫不解,雜藥亂投。   中醫稱其為“頑痺”又稱“白虎歷節風”。其臨床症狀:雙手指,雙腳趾,腕,踝等小關節首先發病,晨間出現關節僵硬,並有渾身不適。化驗:類風溼因子(RF)呈陽性。到中晚期,關節腫痛增劇,腫處較硬晨僵時間延長;關節逐漸累及肘、肩、膝、髖等大關節,病人活動受限,生活多難以自理。並逐漸出現,關節間隙變窄,關節強直,或嚴重者出現關節半脫位和畸形。   現代醫學對類風溼性關節炎病因病機的認識,認為它是全身性免疫功能低下的芥蒂組織疾病。而關節腫痛則是IgG、IgM,等免疫複合物的致炎物質在關節“作祟”所致。因此,在治療中將腫脹、疼痛作為“靶的”來消除;又因為類風溼性關節炎為無菌性炎症,一般抗炎藥難以奏效,所以,非甾體抗炎藥和激素成為主要控制腫脹、疼痛、僵硬、高燒的主要藥物。而該藥用上後,很快能緩解腫脹和疼痛。用藥量也不自主的由少到多,否則,腫痛會“此起彼伏”,而該治法的最大的缺點是不能停藥,停藥既“犯病”,也叫“反彈”。   由於非甾體抗炎藥和激素,對胃腸、肝、腎有較大的損害作用,久治不愈,又不能停藥逐漸出現骨質疏鬆、關節間隙變窄、關節強直關節半脫位、關節畸形而致殘。最後,現代醫學的專家學者,稱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不可逆轉的疾病。這就是現代醫學對該病治療的基本狀況。   新治法的發現過程,是透過對類風溼性關節炎病人的治療,意外發現的,具有偶然性。   筆者從八七年開始臨床對風溼性關節炎、類風溼性關節炎及滑膜炎的病人治療。其中有一位病人,在市醫院確診為類風溼性關節炎,當時他雙手、雙腳小關節腫脹、疼痛、膝踝、腕等關節也時有腫痛,伸曲受限,化驗:類風溼因子呈陽性。經筆者切脈、舌診後認為該病人屬偏寒型類風溼性關節炎,舌質淡、苔白潤、脈沉緊。治以補氣助陽,通經活絡。意在消除病人關節腫痛之苦。處方做了一料藥面,大約能用一個療程。   當病人服用一週時,家人告之,“服藥後腫痛劇烈,病人臥床”。於是,筆者前往之,觀察服藥病人。經診察後,診斷和用藥無失當之處,筆者鼓勵繼續用藥。三個月過去了,病人親自來取藥,並彙報了服藥經過。病人發現腫脹增劇後繼續用藥,大約腫脹兩個月後,各關節開始柔軟,腫的地方象氣吹的一樣,關節內疼痛減輕,膝關節逐漸伸直,並能使上勁。病人連續服用十六個月後,經過大小三十餘次腫消的過程,終於,不腫,不痛,不僵硬了,關節功能恢復了正常。筆者建議到市級醫院複查。化驗:類風溼因子已轉陰。醫生告訴他:他的身體已無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症狀與體徵。他得到了徹底的治癒,該病人經追訪得知至今離藥已十七年之久未復發。   透過這個病例,引起筆者的深思,該病人用藥竟然透過反覆的腫消使頑症治癒,腫是否起到了消除無菌性炎症的作用?後來又治癒了一批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病人,在他們中間有患病1—7年不等,治療反應則大同小異。幾乎都要經過腫消的過程,治癒時間,最短的一年左右,最長的是四年。最明顯的是長期服用激素的病人,腫、消緩慢而療程最長。就這樣筆者無意中發現的用藥助腫的療法,竟成為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法寶”。   為了弄清楚以腫除病之“迷”,筆者大約花費了十年的時間。其間翻閱了大量古代醫籍,包括《黃帝內經》《傷寒論》及《中醫名詞術語選釋》等工具書,想從中找出類似以腫治痺的先例,可惜書中沒找到類似的記載。於是,筆者又在中醫治病八種方法中去找答案。   中醫的八法是指“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種治療方法。而直接攻病者,只有汗、吐、下三種方法。而汗法主要是用來治風寒表實證的病人,用發汗的方法,使邪從汗道排出體外,該法又叫“開鬼門”;吐法是邪居高位,用吐法將胸膈上的宿食,痰飲湧吐排出體外的方法;下法是病人出現裡實證,腹部有痞滿燥實之邪,用瀉下的藥物,將邪從腸道排出體外的治療方法。只有將病邪排出體外,或在體內將其消滅,病才可得到徹底治癒。而類風溼性關節炎,病位深在筋骨,以上三法均不適對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而其他五法也只適合輔助治療之用。   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治療只能在八法之外,創造出一種新的治法,才能找到病邪排出體外的渠道。經過實踐證明,助腫的治法,是最客觀最科學的治法,因為,它透過中藥的助腫,能起到將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無菌性炎症”排出體外的作用。就這樣“助腫療法”一詞誕生了,它的概念是:“病人透過口服助腫重要,促使病人的患病關節,腫痛增劇,以至極限後,自動腫消痛減,以達到由裡及表,透邪外出的效果。經反覆多次的腫、消後,達到病邪出盡而治癒的效果。”這種治療方法,筆者稱之為助腫療法。   在《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中記載了“通因通用”“塞因塞用”的反治法,而助腫療法則與其所相似,故稱“腫因腫用”之法。它雖然晚出世三千年,但它與“通因通用”可稱為“孿生兄弟”,同樣都是反治之法,只不過所治療的疾病不同罷了。   類風溼性關節炎在醫生和患者印象中,是一種恐懼的疑難病症。由於,它給病人   帶來的難以忍受的痛苦,和使病人身形的扭曲,四肢的畸形以至廢用,充分展示了該病的“兇殘”,甚至病人痛不欲生。再加上現代醫學還沒有找到徹底治療的方法。認為該病是:“不可治癒的疾病”,使該病的病人生活在暗淡的絕望之中,不但每天承受著肉體上的痛苦,精神上的巨大壓力,精神近乎崩潰。   在這種氣氛下,名不見經傳的筆者,經二十餘年的艱辛探索,發現了以腫治該並的新治法——“助腫療法”。這對該病病人來說無異於雪中送炭,黑暗中見到了光明,因助腫療法以治本為終極目標,在除病的同時保護人體的正氣,方藥中以補肝腎、養氣血為住,兼祛病邪,病人的臟腑不受損害。又因為該治法以腫為出邪“渠道”,治療很徹底,愈後不復發。與“抑制腫痛”的治法形成鮮明的對比。治癒的病人感慨地說:“我們尋找的就是這種能根治的方法,儘管治療時要忍受痛苦,但可以永遠脫離病魔”。由於,助腫療法具有徹底祛除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病根”的作用,使知道這種治法的病人,不遠千里萬里前來應診,因為病人太需要這種治療方法了。   .   助腫療法是中醫學發展和創新的產物,是人類醫學歷史上“絕無僅有”的治法,它開創了以腫治頑痺的先河,也改寫了類風溼性關節炎不可治癒的歷史;它的問世填補了我過攻關計劃的空白,也將以前所未有的療效震撼著現代醫壇,標誌著祖國醫學為世界醫學作出巨大貢獻的又一新里程碑。 編輯本段按語  1.針刺治療痺證有較好的效果,尤其對風溼性關節炎。由於類風溼性關節炎病情纏綿反覆,屬於頑痺範疇,非一時能獲效。   2.在風溼熱的急性期要應用西藥迅速控制病情,以免心臟出現嚴重的損傷。   3.本病應注意排除骨結核、骨腫瘤,以免延誤病情。   4.患者平時應注意關節的保暖,避免風寒溼邪的侵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滿族百姓愛狗如命,從不殺狗,皇太極卻為何專門頒佈“禁犬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