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louanhuamingyouyicun
-
2 # 喜楊的小生活
謝謝邀請我覺得這是老祖先的智慧傳承,應該繼續傳承下去。它既能反應祖先的智慧,又能傳承中國文化,更反映出一方水土的生活習慣。比如蘭州的拉麵,四川的麻辣,湖南的臭豆腐等等。讓人一看到這些小吃就知道了它的出生地,特別是獨自在外飄泊的人看到這些小吃就好比回到家鄉,心裡暖暖的。所以我很是支援。
-
3 # 黃雲強5
中國地大物博,各東南西北民族不同,氣候條件也不同,生活方式更不同,民族風俗文化及小吃更是五花八門……
①東有沿海地區生活以海鮮為主美食小吃
②南方天氣長年不需要烤火溫熱地區,如南海省長年能種出新鮮農作物產品,提供新鮮原汁原味美食小吃
④西北沙漠、草源地區,以燒烤和奶茶的民俗文化的小吃習慣
⑤中原與西北方的大遍是旱地種麥子為主,以麵食為主,大蔥、大蒜配料的麵食:如蘭州拉麵
⑥江南地區的魚米之鄉,以大米、魚肉為主美食小吃:如桂林米粉、柳州螺螄粉圖一
福建沙縣雲吞圖二、
南嶺都龐嶺富川縣沙子街餛飩麵圖三
富川美食小吃街如黑紅油茶配美麗《粿條》圖四、五、六、
廣東陽山縣七拱乳豆腐小吃
-
4 # 斐姑
從七月半的“金粿”、“冬至暝”的丸子想到節令食物的傳承
過了臘八,中華民族最集中的節日群就到了。不過到今天,各種體現節日內涵的既定儀式已漸漸淡化,忙年為儀式而進行的種種準備也變成了購買,留給我們的只剩下: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羊肉;二十七,宰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鬧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說到節日的食物,比起上述歌謠的全國通行來,家鄉的七月半做“金粿”和“冬至暝”搓丸子,因其儀式感強烈更顯得獨特。這些長輩們親手製作的民俗小點,它的香氣永遠伴隨著遊子們的腳步盪漾,讓我深深地懷念溫馨的少年時代,更讓我牢記住中國傳統的節氣文化。
一、金燦燦的中元節“板粿”和白花花的“冬至暝”丸子1. 從七月半(也就是中元節)起,“大火”星漸西沉,陽盛極轉陰始,就是“七月流火”。
對以禮孝詩書傳家的華人來說,中元節是個重要的節日。興化人的中元節是農曆七月十三祭拜祖宗,與處暑節氣相合;福州人是七月十五祭拜,與月圓相合。
各種祭品,一般在七夕就開始準備了,做“興糕”、做“印團”、做豆腐。其中最讓我感興趣的是做“金粿”(又稱“金板粿”“板粿”)。當地俗諺“初九初十,金水滴滴;十一十二,金粿嘗味”,就是做“金粿”、吃“金粿”、傳承節氣理念的民俗事象的口傳遺產。
白天做飯時,祖母就用幹豆莢杆燒出草木灰,過水沉澱出“金水”;當天晚上十二點左右,用“金水”浸泡大米(配比講究三分之一早稻米加三分之二糯米,這是根據當地的出產歷代總結得出的經驗)。
第二天早上天矇矇亮,我還在床上輾轉迷糊著,幾個姐姐就已經到磨房裡把泡好的米磨成米漿;母親在竹做的蒸籠裡鋪上紗布,又加上一層荷葉,把米漿倒上,放到加水的大鐵鍋上,用龍眼木柴燒熟。
蒸煮的香氣和龍眼木燃燒的香氣逐漸瀰漫到整個院子,年幼的我正式起床啦,看到吐芳馞馝、閃著金燦燦柔潤光澤的“金板粿”,立時胃口大開……
2. 冬至節在公曆12月21日或22日,節候到了陰氣極,大地一陽初生。
過冬至俗稱過“冬節”、過小年,是僅次於過大年的民俗大節,在興化就流傳著豐富的“冬節”飲食習俗。
過節祭天、祭祖用的各種供品,炸豆腐、做糯米糰、搓丸子等準備工作,提前一週便已開始。家家戶戶都忙碌著浸糯米、舂碓兒、篩齏粉;從清晨到深夜,里巷村頭都可聽到“嘭、嘭、嘭”的舂碓聲。
冬至的前一夜,當地俗稱“冬至暝”,是最激動人心的。循古例,老奶奶們都要在廳堂中點亮大燈籠,當家女人都要先換好紅衣服,然後在大桌子上擺板糖、紅橘、薑母和“三春”(剪貼有一對胖小子畫面的紙紮喜花)。
之後,洗淨雙手的一家人就開始圍坐一起“搓丸子”。丸子即湯圓,把丸子搓得圓圓似桂圓,表示團圓;也要搓一些似豆粒的“客鳥丸”(以備丟到屋頂讓喜鵲啄食),每當成群喜鵲爭啄丸子時,會發出“嘻嘻”的叫聲,表示報喜;還有捏“金元寶、金錢臼”,表示家運通達發財;小孩子們喜歡捏小動物:小狗、小貓、小兔,表示家業六畜興旺。
丸子搓好後,與板糖、薑母、“三春”等一起擺在廚房灶公爺前,隨即點上夜明燈,“冬至暝”的祭天祭祖的準備工作才算結束。
第二天俗稱“冬至早”,五更天,主婦就起床,下鍋燒水,投入切好的薑母薄片和少量板糖熬煮,再下頭晚搓好的湯圓。盛出香甜撲鼻的第一碗湯圓,先要端上擺好了橘子等各色供品的祭桌,由當家男人帶領完成禮天拜祖的儀式活動後,全家才開始品嚐美味可口的丸子。
隨後,將“冬至暝”用糯米捏成的元寶、手臼、狀元、小狗等煮好撈起,貼上於大門上,待晾乾後,一定要讓小孫兒取下,並烤給他吃,寓意福祿傳家,一代更比一代強。
二、節令食物是智慧傳承、是致敬先輩、是相信未來從“中元節”到“冬至節”的供品(食物),都可以看出,糯米為主打,正是我們祖先對這一食物效能的認知、對人體感應自然的體認:(處暑)一陰初生,要趕緊補陽;(冬至)一陽初生,還是冷,還得要溫補。透過製作兩種節令食物,並設計祭祀儀式,表達對氣候的順應,同時利用自然所出保全並激發自身的潛能,這不就是對生命的崇拜嗎?(當地的冬至暝,還有宰羊熬湯進補的習俗,當是這一理念的增強版)
行文至此,您一定會判定我們常常聽到的——中國的節日就是“吃”——是一個偽命題了吧?讓我們從民俗學的角度去深入分析民俗小吃的內涵。
1. 節令食物是對祖先智慧的傳承
歷代祖先在無數的實踐中獲得經驗,用最普遍、最通常的材質,讓所有的人都能開開心心地去做,做好吃一點;讓所有的人都能開開心心地吃到,都可以進行補養,再將之歸納總結,把種種季節必須吃的食物和該做的事情,制定成一系列的儀式,用過節的方式傳承下來,讓我們從生活日常中開心地延續智慧傳統。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知道潮汕和印度都屬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甘蔗是當地的特產,潮汕人過年會用到甘蔗,印度人的豐收節也用甘蔗。五臟四季對應金、木、水、火、土五行,春天屬木,肝也屬木,春陽一起,就要開始注意保肝。甘蔗清涼解毒,春節一到,熱帶、亞熱帶地區的人就要開始吃清熱保肝的甘蔗,而處於寒帶地區的因紐特人就不會有這樣的習俗。
2. 節令食物參與的祭祀是對祖宗的紀念禮拜
放眼全球,從原始信仰到現代宗教,食物奉獻是表達心聲最直接的方式。我們習得節令食物的製作,算是對除了物質文明的傳承,而當著手製作新一季的節令食物時,心中湧動的是後輩對祖宗的無限恭敬心,將這份感激表達出來便是祭祀儀式,它無關乎迷信,是人類最正常的情感流露,是人性最光輝的一面。
舉一個不太常見的例子,在土耳其伊茲密爾的一個鄉村每年齋月的最後一天,村裡的女人們就會分頭去挨家挨戶地收集食材。晚上,在清真寺的後院裡,大家共同將收集來的所有食材做成一道美味。第二天晨禱之後,人們爭先將這道食物帶回家去。據說這一習俗已經有600年以上的歷史,來自於當地部落對奧斯曼統治的反抗。
3. 節慶食物的傳承是代代生息的信心
不能僅僅說牢記歷史是華人的傳統,我們的祖先也在節令食物中注入、寄託著面向未來的期盼。作為農耕民族,傳承數千年的習俗將“民以食為天”貫穿於生活的方方面面,節慶更是它唱主角的機會,但每一樣食物都不是滿足口腹之慾填充物,而是承載對今後生活的憧憬,以及順從祖宗教導、繼續繁衍生息的承諾。
上文中“冬至暝”搓的丸子,除了供奉祖先、闔家品嚐外,還要兼顧鳥雀,更要重點保佑子孫,在在都是文化傳承的力量。
三、鞏固節令食物維繫中華民族向心力的作用少年時代的鄉間民俗節日,真是讓單調的歲月很有層次感;記憶中的這些傳統糕點,給物資匱乏的時代,抹上了一層橘色;使我的少年生活,有了甜美的質感。至今恍如昨日,魂牽夢縈,歷久彌新。
過去我一直納悶,當時的農村很窮,幹活很累,家家戶戶還很有熱情做很累很麻煩的儀式準備。現在想想,能夠支撐我們祖父輩在繁重的農耕之餘,不辭辛勞地記得過節、記得精膳食以供天地、神明、祖宗歆享,確實是對宇宙執行自然規律的敬畏;是饗德懷恩的中國禮、孝文化的表現。
正是幾千年敬拜祖先的禮孝文化,是華夏民族有著極大向心力的源泉,讓我們知道從哪兒來,即使遠行萬里之外,也記得過節回家履行各種祭祀儀式,記得回那兒去。走遍天涯海角的遊子們,一提起過節,腦海裡馬上浮起金燦燦的七月半板粿、翻騰起白花花的冬至丸子……;心湖裡也總會蕩起一圈圈漣漪,湧現出七月半的香味、冬至前夜那閤家圍桌搓丸子的溫馨情景……
隨著社會的進步,機械化程度提高,很多費勁的事,變得容易了,比如目前市場上賣的“金粿”都是機器做的,形狀更精緻、圖案更美。但是,所用的主料“米”沒以前考究了,用鹼替代草木灰做“金水”,於是,產品沒有了老工藝、老配方的金光色澤和彈性,沒有那種回味無窮的口感、醇厚的香;更可惜的是方便地買賣,常常讓人忽略了思考它的內涵意義、體驗對先祖的恭敬心。當一種食物的傳統做法失傳,我們就有可能失去一段歷史!
隨著時代的演進,人們的口味也的確發生著變化,特別是飲食健康觀念的普及,良莠不齊的對傳統食物、飲食習慣的評價充斥著各種新舊媒體,最常見的懷疑:不好吃呀!太油了、太甜了,不符合現代營養學要求……。
除了應從上述民俗學的角度去引導,增加年輕人以知識的積累豐富自己的胸懷容量,去認知理解自己一脈相承的文化;更多的還是應該訴諸情感,儘管很難讓我們的下一代完整體驗我們兒時的生活。
四、讓民俗小吃魂兮,歸來!節令食物是對良好傳統的堅持。可以對各種節令的內涵、意義進行考證,留取某些簡單易行的象徵性儀式;把地方誌記載的、民間口口相傳的、群眾喜愛的食譜整理歸納出來,總結傳統做法的科學性,可複製、可改良,更精細化地製作。當然,既可以手工製作,也可以機器代勞,並且形成一定的行業標準。
不要像物資匱乏時代那樣,為了填飽肚子,藉著過節,不講內涵就糊天迷地地做,不講質量就鋪天蓋地做,更不要亂新增食品新增劑粗製濫造,然後藉著節日特色小吃名義推銷出去,生生地敗壞節令食物的名譽。比如我記得某地扁食不錯,有次經過那兒,就多買了幾盒,回家煮了就感覺新增劑太多,吃下去過一會兒就感覺身體狀況不對勁,當然這個可能跟我是敏感體質有很大關係。
一位朋友在懷柔的蓮花嶺下開了一間“節氣山房”,去年的中元節,我受邀前往。沐浴著“以端午節採集的百草燻煙”,沉浸在“濃濃的陽氣香氣”之中,喝茶、聽琴,吃朋友自己做的老配方“金粿”,還有其它興化節日小吃。為的就是一種儀式、一種憶念、一種鄉情,更重要的是,為了延續念念不忘的傳統。我寫一首七絕記錄:
《七絕•七月半》
——戊戌中元節
蓮花嶺黛俯泉瀛,節氣山房醉月箏;
更有申椒菌桂飯,吐芳馞馝慰鄉情。
在去年的“冬至暝”,按照慣例,動員全家搓丸子;第二天的“冬至早”,我天矇矇亮就起床,燒水加姜加紅糖煮丸子給全家吃,並且寫了一首五律紀念:
《五律•冬至祭祖》
——戊戌仲冬
週末迎冬至,安康慰祖先;
琴棋載清福,書畫轉流年。
煩惱存風后,開心過眼前;
徑行無愧事,長此戴堯天。
由此,我想,隨著整體文化水平的提高,對古典民俗保護措施推進力度的加強,現代人對傳統的汲取意識也會有進一步的認識,但肯定更傾向於過去那些偏重典雅、精緻的表達。隨著社會物質積累的更加充裕,雖然現在用各種食品新增劑做的可供選擇的食品也是種類繁多,但是,人們的胃口也嬌了,口味也挑剔了,對食品的鑑別能力也增強了,對生活品質的要求也隨之提高。我們完全可以更精細化地綠色製作,並且配套相關的美食美器,滿足食者多方面口味、感觀的要求。
讓一枚小小的充塞著祖先智慧和精神的綠色原生態食物,成為過目不忘,一生不能捨棄,只有在特定時間,配以特定的各種活動(比如祭祖),才可以繼續品嚐的節日意象,這不就是中國傳統民俗節日的文化儀式感嗎?
特定儀式是最經典的傳承形態,儘管社會演進,儀式總是在複製調整中,文化基因也正是在其中不斷地繼續中。從平易的日常生活中的各色小吃、修身養性的情趣滋味,直到安身立命的精神追求,都是數千年文化的積澱和延續。
以小見大,文化的自信才能一點點地積累起來,才會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理所當然!
回覆列表
民俗文化:是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的統稱;也泛指一個國家.民族.地區中集聚的民眾所創造.共享.傳承的風俗生活習慣。是在普通人民群眾的生活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非物質的東西,民俗即民眾的日常生活。
民俗既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又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在中國五千年曆史長河中,民俗文化衍生出許多種非物質文明文化,它是中華民族文明文化的瑰寶,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全國各地由民俗文化衍生出來的風味小吃就是其中的一枝。諸如【北京全聚德烤鴨】【天津狗不理包子】【陝西的大刀面】【四川三大炮】【海南清補涼】【安徽八寶肉圓】【遼寧老山記海城餡餅】【河南道囗燒雞】【內蒙古烤全羊】【新彊烤羊肉串】【雲南的過橋米線】【西藏的酥油茶】【貴州的碗耳糕】【蘭州的牛肉拉麵】【山西刀削麵】【河北河間的驢肉火燒】【哈爾濱的燻肘花】【吉林的長春北韓冷麵】【福建的土筍凍】【浙江的紹興腐乳】【廣西的桂林米粉】【澳門的葡式蛋撻】【上海的南翔小籠包】【臺灣的大腸包小腸】【香港的絲襪奶茶】【湖北的熱乾麵】【廣東的蝦餃】…………琳琅滿目.千姿百態.豐富多彩的各地小吃文化說明,中國絕對是一個美食大國,匯聚了種類繁多.樣式各異的地方美食特色,美味多姿多彩使人流連忘返,饞涎欲滴。
舌尖上的中國,中國飲食生長於傳統文化的沃土,在遼闊寬廣的時空中,以感恩之心去領悟食物伶我們帶來的珍貴滋養。從華人民對於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描繪和感受出華人民的高度智慧與家常情愫。一道道芳香濃郁的特色風味,打造出風味和營養結合的昇華令人歎為觀止,逐步形成一種美食文化得以傳承。這是鹽的味道.風的味道.Sunny的味道.時間的味道.人情的味道。這些味道己經在漫長的時光中和故土.鄉親.勤儉.堅韌等中華民族們樸素情感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頭,讓我們享受著美味特色的同時,心中蕩起對民俗文化的深深敬意。廚房的秘密,表面上是水與火的藝術。說穿了,那是人與天地萬物之間的和諧關係。因為土地對人類的無私給予,因為人對美食的共同熱愛,所以,民俗文化在我們這個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中孕育出豐富多彩的舌尖美食!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讓中國飲食依時而變,智慧靈動,造就了中國飲食文化的新天地,中國各族人民將誠摯的心意和家的味道端上豐盛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