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字的二三事
-
2 # 老街味道
問題:你怎麼賞析《宴山亭·北行見杏花》?跟南唐後主的詞有不同嗎?
前言宋徽宗留下來的詞中,這首《宴山亭·北行見杏花》最為知名,趙佶與李煜經歷比較相似。詞中透露出來的情感也比較相似,關於他們兩個人的比較,王國維在人家詞話中有過簡單的論述。
一、宋徽宗與南唐後主相似處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
尼采謂:“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王國維認為,兩個人的作品都是字字血淚。同為亡國之君,還都願意作詩填詞,詩中的情感自然有相似之處。
例如這兩首感嘆故國之悲的小令:
《眼兒媚》(宋·趙佶) 玉京曾憶舊繁華。萬里帝王家。瓊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蕭索,春夢繞胡沙。家山何處,忍聽羌笛,吹徹梅花。《破陣子》李煜 (五代)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一旦歸為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與其對於故國的回憶,不如說對於自己以前高質量生活的回憶, 兩個一國之君成了階下囚,以往的尊嚴和榮華富貴轉瞬成過眼煙雲。亡國之君的恥辱與悲慘的遭遇,讓這兩個人成為了“以血書者”,可憐可恨可悲。
二、 趙佶與李煜的不同之處王國維接著說出了兩個人的不同之處:
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後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趙佶心裡面裝著的僅僅是他自己而已,但是李後主不同,王國維從其作品中能夠感覺到,佛祖和基督為承擔人類的罪惡而去受苦的意思。好像李煜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代替天下受苦難的人們去經歷磨難,所以說這兩位“以血書者”,其境界還是有大小之分的。
三、兩人作品的比較我們看一下趙佶的這首《宴山亭·北行見杏花》:
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燕脂勻注。新樣靚妝,豔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問院落淒涼,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這是一首優秀的詠物詞,杏花被賦予了人格精神,以其冰清玉潔的品質、燕脂勻注的美貌,令仙女都自慚形穢。可惜光陰催花落,偏又經受一陣雨打風吹。在一個淒涼院落,花與人相對,物我相憐。宋徽宗被俘北上,杏花因風飄落,有同是天涯淪落人之感。
回想故國,千山萬水,燕子歸來,卻沒有一點家鄉與故人的訊息。只有無盡的相思,時而進入夢鄉,才能見到依稀的印記。但是,如今連思鄉之夢也不做了。
這首詞真實感人,沒有痛徹心扉的痛苦,寫不出這種作品,因此被王國維認為是以血書者也。
李煜的作品就太多了,他的優秀作品大多寫於被俘悲傷以後。
《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這首小令沒有太多的意象,只有風雨中凋謝的林花。寥寥幾句寫出了自然界的無情與人生的痛苦。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王國維認為,李煜的詞中看到的不僅僅自己的血和淚,而是所有受苦受難的血和淚,您看出來了嗎?
結束語亡國之痛,是很多文人作品中的題材,但是從一國之君的筆下寫出,則更加的震撼人心。從王國維對兩個詞人的簡單論述可以看出,他認為二人的區別在於,一個人只是寫自己,另一個人的作品更加廣闊,寫出了更多人的痛苦。
讀宋徽宗的作品,只是可憐的他一個人而已,讀李煜的作品, 能夠引起更多人的共鳴。
-
3 # 浮雲流風
1127年,金兵南下,俘虜了宋徽宗趙佶與其子宋欽宗趙桓,《宴山亭·北行見杏花》這首詞便是做於宋徽宗被金兵擄往北方的途中。
關於題主的問題,我在王國維先生《人間詞話》上讀過這樣的一段話:“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後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實際上後人中有評價《宴山亭》末句“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比李後主李煜之《浪淘沙·簾外雨潺潺》中“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更為的絕望。
那麼就以這兩句詞來作比較的話,就大概能看出些區別來了,為了方便理解,先把兩首詞全文都附於下。
燕山亭·北行見杏花【宋】趙佶
裁翦冰綃,打疊數重,冷淡燕脂勻注。新樣靚妝,豔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閒院落淒涼,幾番春暮。
憑寄離恨重重,這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南唐】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李煜和趙佶有很多相似之處,甚至有人附會說趙佶乃是李煜託生,當然說法不足為信,只是兩人的相似可見一斑。
李煜和趙佶兩人,本來都不可能繼位的,最後卻因緣際會的坐上來皇帝的位置。李煜是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其長兄太子李弘冀意外病逝,把李煜推到東宮的位子上。趙佶則是因為已經當了皇帝的兄長宋哲宗英年早逝,被向太后立為帝。其次,他們在文學藝術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兩人都擅填詞,書畫上各有成就,趙佶的瘦金體,後主的“金錯刀”。兩個人還都是亡國之君。
這樣經歷上的相似之處體現在兩首詞中,對故國故事的懷念之情,也如此相近。但同樣是夢,趙佶的因“無據”而“新來不做”,體現的是對現狀的絕望,以及對過往奢靡生活的懷念。而後主的“夢裡不知身是客”則不同,從“一晌貪歡”句能體味到的,不只是對故國故事的懷念,還有的是對造成現狀的自責,也是對人間悲歡的一種哲思。誠然如先生所說“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後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在立意境界上已有大小。這在兩人的其他詞作中,都有類似的情況。比如趙佶的《眼兒媚·玉京曾憶昔繁華》與後主的《破陣子·四十年來家國》。
當然,先生還說,“境界有大小,而無優劣。”不必因其境界上的不同便捧哪個,貶低哪個。
-
4 # 大晟府小書僮
提出這個問題,說明提問者應該看過王國維《人間詞話》裡關於宋徽宗和李煜詞比較的論述。
王氏原文如下:
尼采謂“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詞亦略似之。然道君不過自道身世之戚,後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提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在這段論述中,王國維對二人作出比較:“其大小固不同矣”。
那麼,這個大小體現在什麼地方呢?我們先簡略瞭解一下這兩首詞寫作的背景。
一.兩人均為亡國之君李煜是五代南唐最後一位皇帝,公元975年,宋軍滅南唐,李煜被俘至北宋首都汴京,其後因作懷念故國的詞《虞美人》,被宋太宗毒殺。
宋徽宋趙佶是北宋第八位皇帝。1127年靖康之變,金國攻破北宋首都汴京,北宋滅亡,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被擄,先後囚於燕京、五國城等地,54歲的時候,死於五國城。
這兩位皇帝都是才華非凡的藝術家,精通書法繪畫文學,宋徽宗書畫造詣尤高。同時他們也是政治上失敗的君王,均經歷了亡國之痛,被敵人擄走,死於異國。二人的身世經歷非常相近。
二.《燕山亭》原詞賞析(一)寫作背景:
宋徽宗被金華人擄走,北上途中,看到一片杏花盛開,燦如朝霞,想到國家滅亡,淪為俘虜,對景傷情,不禁悲從中來,於是寫下了這一首名作《燕山亭》。
(二)下面是原詞: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新樣靚妝,豔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問院落淒涼,幾番春暮。憑寄離恨重重,者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三)詞的譯文:
這首詞以杏花美豔卻被風雨無情摧殘來自比身世,表達了失去帝王生活的哀傷和對故國的懷念,感情真摯,悲涼感人。
花瓣如冰綃一樣輕盈,疊在一起,那淡淡的紅暈,彷彿如美人臉龐上的胭脂。這個新妝,散發著香氣,美豔得連天上的仙女也自愧不如。可是,美好的事物總是容易逝去,暮春一場風雨,將繁花無情地打落,在這個淒涼的院落裡,堆積了一地。
這無盡的離恨,我該向誰訴說呢?雙飛的燕子啊,哪裡懂得我的傾訴?天地遙遙,萬水千山,昔日故國的宮殿,又在何方?我只能期盼在夢裡再見到你,可是如今,我連夢也做不成。
(四)詞的賞析
詞的上片,描繪了杏花的美豔,對杏花的形態摹寫極為逼真傳神。跟著筆鋒一轉,哀嘆風雨無情,將花摧殘,下片順勢直接抒發感情,哀嘆愁恨無人能解,而故國萬里,只能在夢裡重遇,但卻連夢也做不成。結構層層遞進,其痛苦無奈的感情被充分表達了出來。
三.李煜作品賞析李煜本有詞集,但已失傳,現存世詞作品有僅46首。對應於宋徽宗《燕山亭》詞的創作背景,我們亦選其被擄後創作的、與落花有關的作品:《相見歡》,進行分析。
(一)《相見歡》原詞: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二)詞的譯文:
林裡的花,那鮮紅的色彩,如今終於零落調謝,逝去得太匆匆了,是啊,她哪裡能抵擋得住朝朝暮暮無情的狂風暴雨呢?花瓣上晶瑩的水珠,像美人抹了胭指的腮上的淚水一樣落下,我多想把她留下,可是,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再相見?人生的愁恨啊,就像那東去的江水,無窮無盡,永不停歇。
(三)詞的賞析
上片:
同是感嘆落花,和宋徽宗不同的是,李煜沒有對花進行形態上仔細的描摹,林花,是一種泛指,並無指出是具體哪一種花,因此有了一個廣泛意義上的象徵。“謝了”,一個了字,強調了逝去,什麼逝去?春紅。他沒有說落花,而是用了一個“春”字和一個“紅”字。春天,一個美好的季節,紅,花的美豔色彩,同時讓人聯想到人的紅顏,春紅,涵括了世間所有的美好花事!這也是一種泛指。“太匆匆”,這個“太”字,加深了對於逝去的哀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朝和晚,風和雨,這種重疊的寫法,把林花受到的反覆摧殘表達得淋漓盡致。
下片: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花上的水珠如美人的淚水,花和人合二為一,既是留花,也是留人,凋零的花,離別的人,什麼時候才可再見?這9個字哀豔得讓人心碎!“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最後帶出“人生長恨”這樣更深更廣的感慨,有多深廣,象東流的江水一樣無窮無盡,這比喻多麼形象深刻!
四.境界的大與小從這首詞可以看出,李煜的作品,並沒有對事物進行過多形態細節上的刻畫,而是多從大處著眼,結合所要抒發的感情,挖掘出事物有代表性的特徵,抒寫具有普遍性意義的形象。當宋徽宗用一堆精美華麗的字詞刻畫杏花形象的時候,李煜卻只用“春紅”兩個字,概括了世間所有美好花事。當宋徽宗在夢裡幻想著的時候,李煜卻發出了“人生長恨水長東”這樣的無盡感慨。
由此可見,李煜的作品,不滯於一事一物,抒發的感情更廣闊、更深遠,表達了人類共有的情感認知,更具有普遍性、世界性,能引發更多人的感動。所以王國維又說:
“後主則儼有釋迦、基督提荷人類罪惡之意。”
這就是王國維所說的“大”,也是李煜詞遠超宋徽宗詞的原因。。
《人間詞話》開頭就說:“詞以境界為最上。”,又說“境界有大小”,宋徽宗的詞,顯然就是小境界,李煜的詞,是大境界。所以王國維又說:
“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是非常精闢的見解。
回覆列表
《宴山亭·北行見杏花》的作者是北宋宋徽宗趙佶,此詞是宋徽宗被捕北行途中見杏花而有感而作的一首詞。詞的上闋先寫杏花的豔麗形態,後寫它的易凋零,經受風雨摧殘和無人問津;下闋先寫宋徽宗欲託付燕子傳遞離恨之情,後寫他思念故宮,卻夢不得的無奈和感傷。
《宴山亭·北行見杏花》的全詞如下:
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新樣靚妝,豔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問院落淒涼,幾番春暮。憑寄離恨重重,者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詞的大意是:
裁剪杏花花瓣,輕柔地重疊數層,均勻地擦拭淡淡的胭脂。清新靚麗的美妝,濃融四溢的豔香,使得天上的仙女自愧不如。然而容易凋敝零落,更有甚者招致無情風雨的摧殘打擊。愁悶哀苦,在悽清悲涼的院落度過了幾個春暮。
託誰寄付重重的離別仇恨,這飛燕又怎會知人語。天高路遠,經過了萬水千山,故宮如今在何處。怎不叫我思念,惟獨夢裡有時重遊。卻不知何故,連夢也不曾再做。
詞意賞析:
上片:“裁剪冰綃,輕疊數重,淡著胭脂勻注。新樣靚妝,豔溢香融,羞殺蕊珠宮女。“ “冰綃”指杏花花瓣;“蕊珠宮女”指天上的仙女。此六句寫的是杏花的嬌美姿態和濃郁的芳香。後三句把杏花比作了妝容靚麗,芳香四溢的美女,只教那天上的仙女都自愧不如,進一步突出了杏花的美豔。
“易得凋零,更多少、無情風雨。愁苦,問院落淒涼,幾番春暮。“ 以上六句寫院落裡的杏花在暮春時節容易凋零,經不起風吹雨打的摧殘,以至於無人問津。這裡作者以暮春時節的杏花自喻,憐惜杏花的同時也是在憐惜自己。下片:“憑寄離恨重重,者雙燕,何曾會人言語。天遙地遠,萬水千山,知他故宮何處。“ ” 憑寄“:託誰寄;”者“:這。下片寫的是作者自己。作者心中的離愁別恨託誰寄回舊時都城呢?是天上飛的燕子麼?然而它們又怎會懂得人語!此三句寫出了作者的離愁別恨無法與人訴說的愁緒。天高路遠,作者經過了萬水千山,期間也歷經了種種磨難,這就使得他愈發地懷念以前的皇宮生活。“怎不思量,除夢裡、有時曾去。無據,和夢也新來不做。“ ”無據“:不知什麼緣故;“和”:連。此時此刻的境況怎不讓作者思念舊時宮殿呢?惟獨在夢裡有時尚可夢見故宮,給予作者以慰藉。然而不知何故,現在做夢也夢不到了,表現了作者的悽苦哀傷與無助。單從《宴山亭·北行見杏花》這首詞來看,與南唐後主李煜的後期詞作相仿,兩者描寫的皆是亡國之後的悲痛,“問院落淒涼,幾番春暮”很容易使人聯想到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