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而知而行的歷史

    世界上第一次將馬匹使用到戰場的是希克索斯人,他們在征服埃及的過程中使用了馬拉戰車的先進武器,順利征服了埃及人,這時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這個時候是中國的夏朝晚期。

    過了160年,埃及人復國。埃及人掌握了希克索斯人的先進戰法,組建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反攻進入了亞洲,使古埃及達到了鼎盛。此後,將馬匹用於戰爭的做法逐漸由遊牧民族往東傳播。

    中國最早在商朝的時候,大約公元前1500年,開始有了騎手。不過這個時候的騎手,沒有馬鞍和馬鐙,是裸騎,在馬背上保持平穩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尤其蛋疼。騎手的作用也是去抓捕逃跑的奴隸。在商朝的殉葬坑裡,經常能看到馬匹的殉葬,說明當時的馬匹與人的關係已經相當緊密了。

    到了武王伐紂時,武王有戰車800乘,虎賁4500人。馬拉戰車開始成為周王朝的戰爭模板,這是公元前1076年。以後的馬拉戰車越來越奢華,周穆王最大的愛好就駕駛馬車四處遊玩。

    300年後,犬戎攻破了鎬京,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春秋開始了。

    齊桓公時,因為戎狄肆虐中原,把老牌大國衛國都給消滅了,北邊的燕國也受到他的騷擾。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為號召,帶兵攻打北方的蠻夷,史載“破屠何而騎寇始服”。

    “騎寇”,意即騎兵。將騎兵作為單獨的兵種,“屠何”是始作俑者。這個“屠何”時誰呢?東胡的一支少數民族,在春秋時一直在現在的北京一帶活躍。

    與齊桓公同時,秦穆公開始稱霸西戎,秦穆公依靠的是“革車500乘,疇騎2000,步卒50000”。這裡的“疇騎”,即是指“騎兵”。

    不過此時的騎兵中的馬匹,依然是作為戰車的動力存在的,並不能單獨執行作戰任務,因此更多是一個輔助兵種。

    到了戰國時期,有兩個國家對中國騎兵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趙國、秦國。

    趙國的“胡服騎射”,第一次使騎兵成為戰略兵團。秦國則是在長平之戰,以25000騎奔襲敵後,奠定勝局。

    除了中原的騎兵會戰外,在草原上又逐漸興起了一支遊牧勢力,“兒能騎羊,引弓射鼠鳥”,“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漢書.匈奴傳》),這支強大的騎兵軍團的名字:匈奴。

    有了這個超級陪練,中原王朝的騎兵軍團也蓬勃發展了起來。他們的名字是:大漢鐵騎。

  • 2 # 君山話史

    春秋時代騎兵已經出現,但只是少數,打仗還是以車兵為主。

    從史料上看,秦國應該是騎兵發展得比較早的國家。據《韓非子》一書所記,秦國在秦穆公時,護送晉國公子重耳返國時,就有“疇騎二千”。這是春秋時代關於騎兵的最早記錄。

    為什麼秦國的騎兵會出現較早呢?有兩個原因:第一,秦人善於牧馬,秦國的老祖宗就是因為善於養馬,才被周王賜了一塊地盤。養馬是他們的看家本領,善於養馬,就善於騎馬,這為騎兵發展提供有利條件。第二,秦人與遊牧民族西戎有曠日持久的戰爭,遊牧民族天然善騎馬,秦人在戰爭中吸取敵人的長處,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騎兵作為獨立兵種遲於車兵,主要是因為馬具不完善,不好騎馬,更不用說騎在馬背上打仗了。但這也有一個習慣的問題,譬如以遊牧為生的民族,儘管沒有完善的馬具,仍然騎術嫻熟,但對於以農耕為主的中原諸國,要做到這點就不容易了。

    進入戰國後,騎兵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春秋末期的《孫子兵法》尚未論及騎兵,到了戰國後,吳起、孫臏的兵法書中,都有講到騎兵。譬如《吳子》一書,提到“千乘萬騎,兼之徒兵”,這就是車兵、騎兵、步兵三大兵種;還說到“車騎之具,鞍、勒、銜、轡,必令完堅”,可見此時馬具已經完善了,這是騎兵得以大力發展的根本條件。

    孫臏更是總結了十大騎戰之利:“一曰迎敵始至;二曰乘敵虛背;三曰追散亂擊;四曰迎敵擊後,使敵奔走;五曰遮其糧食,絕其軍道;六曰敗其津關,發其橋樑;七曰掩其不備卒,擊其未整旅;八曰攻其懈怠,出其不意;九曰燒其積聚,虛其市裡;十曰掠其田野,繫累其子弟。此十者,騎戰之利也。夫騎者,能離能合,能散能集,百里為其,千里而赴,出入無間,故名離合之兵也。”可見到孫臏時,騎兵已經很成熟了。當時齊國兵團無敵於天下,在馬陵之役中殲滅十萬魏師,孫臏便是齊軍的靈魂人物,鑑於他對騎戰的重視,可以推測齊軍的致勝法寶就是擁有一支機動性極佳的騎兵。

    戰國時代騎兵發展的巔峰便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軍事變革,把騎兵的地位提高到最重要的地位,取代長期以來占主導地位的車兵。這是因為戰國時代戰爭的領域更廣,作戰空間從平原延伸向山地狹谷,險關要隘,這些地方戰車根本很難展開。據史書所載,趙武靈王日後“逾九限之固,絕五徑之險”,趙國軍隊屢屢輕鬆突破天險,倘若沒有一支機動能力一流的騎兵,又豈能做得到呢?

  • 3 # 鑑史馬後炮

    春秋時期是有騎兵的,但是當時的騎兵與近代騎兵的意義完全不同,那時的騎兵是隻作為一個輔助的兵種,後來隨著馬鐙的發明才成為近代真正意義上的騎兵。春秋時期的騎兵在整個騎兵發展史上,仍然處於萌芽的狀態,並沒有得到大規模的使用,直到戰國時期雖然得到了大規模使用,但仍然有侷限性,僅僅是用於騎射,也就是簡單的騎馬配弓或弩模式。

    戰國時期,騎兵更加靈活機動的騎兵逐漸取代了戰車。戰國七雄中最重視騎兵發展並將騎兵推向前進的,不得不說趙國和秦國這兩個馬背民族了。尤其是史上著名的趙武靈王的軍事改革“胡服騎射”和秦國的騎弩兵團。讓世人看到了騎兵在古代戰爭的重大作用。

    趙武靈王在位的時候,趙國相對有過變法改革的各諸候國來說,處於衰落的地位。胸有大志的趙武靈王對胡人騎兵的優越性有切身認識,他認為以胡服騎射改革軍隊是強兵的途徑。

    在改革中,釋出“胡服騎射”的政令,根據胡人的服裝改穿短裝,用帶鉤,穿皮靴,不僅要軍隊將士改穿,還要全國臣民都改穿。號令全國把把袖子改窄,習騎射,帶頭穿著胡服去會見群臣,讓將士學胡人騎馬射箭,訓練軍隊。

    實行胡服騎射前,趙國屢敗於齊、秦、魏等國,不得不忍辱割地,甚至周邊的胡人也連年向趙國發掠奪,趙國幾手沒還手之力。實行胡服騎射之後,趙國在短短的時間內就建立起了一支以騎兵為主體的強悍軍隊,在後來的戰爭中顯示出了強大威力。趙武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50年)趙軍兵分三路進攻中山國,奪取中山國的丹丘、華陽、鴟之塞、石邑丶等地,中山國軍望風而逃,中山王迫於無奈獻四個城邑請和。往後的時間裡,從趙武靈王二十三年到趙惠王三年期間憑著強大的趙軍滅掉了中山國還向北方出擊匈奴,“攘地北至燕、代。”向西邊的林胡、樓煩繼續用兵直達雲中、九原,經過“胡服騎射”軍事改革的趙國終於成為當時軍力最強的國家。

    而另一個把騎兵發展為強大作戰兵團國家便是秦國,秦國的騎弩兵軍團堪稱當時最強大的騎兵部隊。司馬遷在《史記》長平之戰中便描述了這支強大的騎弩兵團的強大作用。

    《史記》中是這樣描述的:趙軍漸漸獲勝時,繼續衝擊秦軍,而秦軍騎兵25000人斷趙軍後路,又出5000騎兵將趙軍一分為二,斷趙軍的糧道。那麼當時的騎兵是用什麼武器在跟趙軍作戰的呢?根據現有的史料和考古發現,原來兩千多年前的秦軍騎兵不是用長槍和戰刀在馬背上作的,而是用一種遠端投射兵器,秦弩在馬背上與敵人作戰的,也就是說,長平之戰最後圍困趙軍將趙圍困在長平的秦軍首先是秦軍的執弩騎兵。

    這是一支讓人敵人膽戰心驚的部隊,它有武器精良,殺傷力強大,投射距離遠,精準度高等特點,可謂是當時科技含量最高的武器裝備,據後來的有關考古有證實,這種當時秦軍騎兵所用的秦弩射程可達300米,有效射程可達150米,它的殺傷力已經遠遠超過同時代的任何一種弓了。可以想象,25000圍堵趙軍的騎兵在敵人打擊範圍之外,弩箭齊發在敵人還沒到跟前就將敵殺傷在衝鋒的路上了。那麼當時的秦軍騎兵所用的秦弩先進到什麼程度?在後來的考古學終於為世人透過科學的方法展現了出來。

    1974年,考古人員在秦始皇兵馬俑發現的大量的青銅兵器,其中最多的便是箭頭,這些箭頭都是為秦弩配備的弩箭。它的外型是三稜型的。透過分析發現,這種三稜型的箭頭有三個鋒利的稜角,它在擊中目標瞬間稜角鋒面會形成強大的切割力使箭頭很輕鬆穿透鎧甲直入人體。然而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種弩箭頭經過專家作了一千個資料檢驗是發現。這些箭頭的三個稜面幾乎等長完全一樣,最小的誤差達到了0.02毫米。另一項風洞測試發現,秦軍這種弩箭的三稜箭頭在飛行時上下左右的氣流是平等的。只有氣流平等才能保證一支箭朝著瞄準的軌跡飛行,它已經接近了現代空氣動力學的規律,與今天的子彈飛行原理是一脈同源的。而當時各諸候的所用的傳統箭頭多數是帶有倒刺,然這種箭頭的翼面容易受風的影響使箭頭偏離目標,比起秦軍騎兵所用的弩箭相差實在太遠。

    秦弩與之配合的弩機,箭,和秦馬,是當時技術含量最高的武器裝備了。它們以遠射程,高精準度,高機動能力,強大殺傷集中在秦騎兵身上,可想秦弩的在長平作戰中秦軍戰勝趙軍的作用是了不容小視的。在趙軍還沒有衝到眼前,秦軍的秦弩以其密集,準確強大的殺傷力殺傷正在衝鋒的趙軍,然趙軍的皮甲是擋不住秦弩箭強大的穿透力的。

    從現有的史料中我們可以得知,兩千年前的秦騎兵跟現在騎兵不同,因為那時古人還沒有發明馬蹬,在沒有馬蹬的戰馬上,騎士無依無憑的身體很難保持平衡的。所以,當時長平戰場上直衝趙軍大本營的五千騎兵不是像後來的騎兵一樣,揮刀槍衝向趙軍的。也就是說,秦軍騎兵部隊在用秦弩在馬背上作戰。

    至唐朝,騎兵成為主戰兵種,用於大規模作戰。唐王朝正是憑藉強大的騎兵一舉擊敗東西突厥、薛延陀、高昌、吐谷渾等周邊遊牧民族,創造了農業民族大規模戰勝遊牧民族的戰爭奇蹟。馬鐙大多使用鐵製成,為的是使馬鐙更牢固,不被脫落。據漠北出土壁畫等文物,匈奴人可能為最早使用馬鐙的民族。馬鐙最大功能是可以解放雙手,騎兵始可以靠雙腳控制平衡在馬上衝、刺、劈、擊,大大提升了騎兵戰鬥力,並可能依此擊敗歐洲人。西晉時有單蹬,東晉16國時有雙鐙。

  • 4 # 歷史大學堂

    一人一馬,一弓一矛,是騎兵的經典形象。然而在騎兵出現之初,並不是這樣的。隨著技術的進步,騎兵高機動性、戰鬥力強、行動靈活的特點逐漸顯現,成為古代軍隊中重要的兵種。騎兵的發展壯大,貫穿了中國古代的戰爭史,具有十分重要的軍事價值和歷史地位。

    在殷商廢墟的考古發掘中,發現了人馬殯葬坑,坑內還有一些武器裝備,說明早在商朝就已經出現騎兵了。當時還設定了專門負責騎兵的“多馬衛”。只是商朝時,戰爭通常以車戰和步戰為主,沒有獨立的騎兵部隊,在戰場上是可有可無的雞肋兵種。

    周朝是騎兵發展的萌芽時期。活躍在北方的遊牧民族成為周朝發展騎兵的啟蒙老師。西北的犬戎時常越境騷擾,這些遊牧民族弓馬嫻熟,來去如風,彪悍好戰,周朝的軍隊難以應付。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國都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在驪山下殺了周幽王,西周走到了終點。

    周王室遭難後,遷都洛陽,建立了東周。各諸侯國意識到騎兵的重要性,紛紛組建規模不一的騎兵,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公元前636年,晉國公子重耳深受秦穆公的青睞,在他返國之際,秦穆公以“疇騎二千”相贈。騎兵作為新興軍種,登上了歷史舞臺。

    圖1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戰國時期,群雄逐鹿,紛爭不止,給騎兵的發展帶來了巨大的機遇。解除騎兵封印的不是唐僧,而是趙武靈王。公元前307年正月,他宣佈“易胡服,改兵制,習騎射”。趙武靈王將騎兵作為獨立兵種,依託河套地區豐富的馬匹資源,組建了一支騎兵突擊力量,同時,為了方便馬上作戰的需要,騎兵統一身著窄袖交領右衽的胡服,這次改革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胡服騎射”。

    趙軍騎兵配備弓箭和長短兵器,兼顧長、中、近距離殺傷力,再有加速度的優勢,助力趙軍騎兵屢建奇功。在與中山、林胡、東胡等遊牧民族的作戰中,不落下風,表現出色。後世有人將趙軍騎兵稱為“趙邊騎”,是戰國四大精銳部隊中唯一的騎兵部隊,也是中原政權組建的第一支騎兵部隊。

    圖2 戰國秦的騎兵

    在兵書《六韜》中,就對騎兵的選拔、訓練和組織,進行了系統性的總結。年齡40歲以下、身高1.73米且身強體壯的成年男性,都能參與騎兵的選拔。一名合格的騎兵,要求身姿矯健,反應靈敏,精通騎射,有團隊作戰的精神,能夠克服複雜環境的挑戰。有付出就有回報,騎兵的待遇自然要比步兵優厚得多。

    戰國時期的騎兵,可以輔助步兵,迂迴兩翼,可以車騎混編,突擊敵陣,還可以潛伏敵後,斷其糧道,戰術多樣,靈活多變。不過,此時的騎兵不過處於輔助地位,並非獨當一面的主力兵種,此外,由於沒有裝備馬鐙,騎兵不能發揮真正的戰鬥力。

    文:計白當黑

  • 5 # 陳大舍

    春秋時有騎馬計程車兵,但不是現代意義上的騎兵。因為騎兵如果沒有馬鐙(此物在五胡亂華時才出現) 的話,攻擊力其實很弱:衝鋒時能有一定左右,但是如果近戰一旦失去速度就沒什麼戰鬥力,因為沒有馬蹬就坐不穩,也就無法進行大動作劈砍,用武器通常也只能侷限於的也只能是矛和弓箭。

    東周戰車上的青銅錯金馬頭飾物。

    最早關於騎馬的記錄是在商代,此時甲骨文卜辭中就有“騎”字,而且有這樣的句子:

    “馬乎(呼)、禽”。

    此句於吾省先生釋為“惟命騎射,可以擒獲”,並由此推論騎術在“業已盛行”。而在《詩經·大雅·緜》講太公避狄時就有: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

    這裡的“走馬”被顧寧人先生解釋“單騎之漸”,也就是說“騎馬”仍舊是個別現象。因為到了春秋時,騎馬還是很“狼狽”的舉動,《左傳•魯昭公二十五年》記載:

    “左師展將以公乗馬而歸。”

    此外還有鄭大夫子產聽說諸大夫想殺公孫黑,忙從外地乘單騎而歸鄭的記載。

    但是有人騎馬並不等於騎兵的出現,春秋時代主要的戰爭方式仍舊是車戰。而且在和北方遊牧民族的“騎兵”對陣時,車戰的效果也相當不錯。比如《管子·小匡篇》就記載,周惠王十三年(664 B.C.)時,齊桓公以中原的戰車“破屠何而騎寇始服”。“騎寇”就是值得遊牧民族的原始騎兵。

    順便說一句戰車的淘汰,也和很多人想象的不同,不是戰車作為武器落後,而是車戰要求培養大量的身強力壯的大力士,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和總體戰的出現,當時的農業經濟負擔不起。一個例證就是春秋各國軍隊規模很小,最強的晉國也才六軍,但有很多著名的大力士:宋國有南宮長萬,長翟有僑如,齊國有田開疆古冶子公孫捷,魯國孔家父子也都是大力士。 再一個就是因為戰國政治變化,東周時的職業化軍隊主要由貴族出身的子弟組成,而沒有公民權的“野人”階層不必服兵役,到了戰國以後禮崩樂壞,國野之別消失,全民都被動員參戰。所以這種“車錯轂兮短兵接”的戰爭方式也就逐漸消失了。

    到了戰國以後,魏國齊國秦國首先大規模配備騎兵,而之後趙國也出現了“胡服騎射”,作為這個時代的標誌性記憶。之後秦漢魏晉也動輒數萬騎,直到三燕時期慕容鮮卑普遍將馬鐙和甲騎具裝完美地裝備在騎兵隊伍中。之後馬蹬由柔然人帶到了歐洲,到了東羅馬皇帝提比略二世在580A.D.訓練騎兵時,強調必須使用鐵製馬鐙,這是歐洲文獻資料中第一次提到馬鐙。

    東周戰車復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土耳其在美國的經濟制裁下受到影響,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