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嘯鷹評

    蘇聯的那個基本就沒走過正路的航空母艦就不說了。

    日本走過的彎路,比如說雙層航母,比如說三層航母,(下面兩層甲板負責起飛,上面那層甲板負責降落,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艦載機換代,下面那倆就都廢了)

    比如說艦島在飛行甲板左側,(人一緊張吧,就喜歡往左拐彎兒,然後艦島在飛行甲板的左側,emmm

    還比如說潛水航母,說不來說不來告辭。

    還有一種叫做無艦島的航母。(

    航海航空人員表示mmp,飛行員表示美滋滋,)

    美國的也是小航母(美國國會姐的列克星頓有點兒大 而突擊者級航空母艦,雖然說這位小了點列克星頓級航母的戰鬥力差不多,然後美國海軍表示,這東西真tm糟糕。)

    再比如說,航母上攜帶大口徑火炮。你想打誰?

    還有飛行航母。(一個飛艇上帶了幾個小飛機)

    再比如說,超小型航母。做美國佬,連驅逐艦都想帶飛機

    ,基本上航空母艦的錯誤實驗期。都是日本乾的...比如說這個銷魂的一路延伸到艦尾的煙囪....嘿嘿跟你講,這就是個微波爐呀。

  • 2 # 五嶽掩赤城

    這個題目範圍很大,就選幾個說一下吧,實際上大部分設計都是早期航母的試驗和探索,而且大部分在後期改裝過程中可以進行修正,例如三層飛行甲板的“赤城”和“加賀”,就選幾個難以修正的嚴重的後果說一下吧。

    左舷艦島設計

    現在所有航母都把艦島放在船的右舷,這點某些地攤說是西方國家是靠左行駛導致,這實際上是錯誤的,而是人在緊急情況下,會下意識的往左側避讓導致。

    但左舷艦島設計不是沒有,日本的赤城號(改裝後)和飛龍號就是採用左舷艦島,其這樣做的原因並不是日本是靠右行駛的緣故。而是日本在航母使用上是赤城號與加賀號組成一航戰一起使用,而飛龍號是跟蒼龍號組成二航戰一起使用。這樣在使用過程中,兩艘航母艦島一個左舷,一個右舷,放飛戰機後,一艘航母的戰機向左爬升,另一艘戰機向右爬升,降落時,一艘航母戰機向左轉彎進場,另一艘航母戰機向右轉彎進場。都互不干擾對方航線,是不是很棒的注意?赤城號航母

    結果卻是兩艘航母的飛行員更加凌亂了,兩艘航母的需要不同的空中管制,事故率反而更加高。最後再設計五航戰的兩艘翔鶴和瑞鶴時,乖乖的改回右舷航母。飛龍號航母

    惱人的煙囪設計

    在早期航母設計處理過程中,煙囪是個非常讓人頭痛的地方,每個國家都頭疼。

    美國列剋星敦級航母這種煙囪佈局較為簡單,可以有效降低對艦載機起降的視線影響,缺點就是艦島和煙囪體積太大,太高,造成艦載機降落時,很容易受到艦島和煙囪形成的空氣亂流影響,艦載機事故率很高。

    之後美國在突擊者號航母上採用這種小煙囪,但是又對艦載機起降造成巨大的視線干擾。

    日本航母採用小艦島方式,減少對艦載機起降亂流的影響,其對煙囪上也是進行了改了又改,例如加賀號航母將煙囪延伸到艦尾,一方面造成煙道旁邊的水兵艙猶如桑拿房般的高溫效果。另一方面在艦尾造成空氣亂流,同樣給艦載機起降造成很大不安全因素。

    最後採用下反式煙道。但是這種模式結構複雜,而且降低鍋爐燃燒效率,煙囪口距離水線只有12米左右,降低了抗風浪效能。

  • 3 # 聯合防務

    航空母艦作為目前世界上最大最複雜也是威力最強的武器系統平臺,是海軍現代化的重要標誌,也是能夠左右戰爭程序的武器,是各國強軍追求的目標。

    然而航空母艦的研製,是一項極為複雜困難的大工程,只有真正的技術強國和大國才能掌握航母的設計與建造。

    歷史上,很多國家,其中不乏很多技術強國,在發展航母的道路上走過彎路,甚至是走進了死衚衕,下面舉幾個例子。

    冷戰中的“紅色帝國”,蘇聯,在1960年代開發了“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之後,就準備緊接著發展一種與美國海軍企業號核動力航母效能相近的大型航空母艦,排水量達到近80000噸,專案代號,1153工程“奧廖爾”級航空母艦。最終因為技術上的問題,以及成本上的考量,蘇聯軍方還是選擇繼續建造很有蘇聯特色的 “載機巡洋艦”,即裝備大量對空和對艦武器的中型航母,也就是後來的基輔級航母。1153工程無疾而終。而蘇聯之後的大型航母計劃,1143.7工程,烏里楊諾夫斯克級航母,也因為蘇聯的解體,而最終流產。可以說,蘇聯追求核動力大型航母的努力,至始至終也沒有取得成功。

    再看“技術流”的德國,1930年代,德國為了在海上對抗英國海軍,制訂了雄心勃勃的“Z計劃”,試圖透過這個計劃的實施,來建造大量的新型戰艦。其中也包括了航空母艦的製造。德國甚至規劃了兩條航空母艦的設計製造。分別代號“航母A”和“航母B”。其中“航母A”開始設計建造比較早,被命名為齊柏林伯爵號。“航母B”則在專案開始不久即被叫停,連獲命名的機會都沒有。後來,德國空軍元帥戈林,堅持在海軍的航空母艦上配備由他指揮的空軍戰鬥機。為此德國海軍和空軍在齊柏林號航母專案上分歧不斷,加上技術上的原因,德國航母的建造逐漸陷入停滯。在二戰爆發後,整個專案無以為繼,齊柏林號殘體最終被蘇軍俘獲,作為靶艦擊沉。

    同樣沒有建造完成的航母,還有法國的霞飛級航空母艦,義大利的鷲座號航空母艦等,半途而廢的紙上航母專案更說是比比皆是。

    另一方面,即便是建造完成的航母,因為各種原因,在使用中也並不一定能夠真正發揮作用。

    比如有些只有單航母的國家,像俄羅斯,法國,印度等,實際上並不能保證隨時有航母可供調遣,航母戰力堪憂。

    最近的一個例子,就是泰國的查克里·那呂貝特號航母,因為缺乏艦載機和維護經費,這艘航母已經變成了泰國海軍的吉祥物,而毫無戰鬥力可言。

    造不造得出,造不造的好,各國海軍在發展航母的道路上,真的是走過太多彎路,好在中國在建造航母的征程中,實事求是,穩步推進,已經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果,並且可預見的,在將來還會獲得更大的成功。(NZ)

  • 4 # 燃燒島鏈

    三層飛行甲板,左右對稱艦島這些設計可以說是航母發展階段的“試錯”過程。我們不能以現代的眼光和技術去看待當年那些可稱之為“匪夷所思”的設計。當時的航母剛剛出現,各個國家在發展航母的時候都是個探索的過程,因為這是個新生事物完全沒有前人的經驗可以參考。只能在利用既有經驗和知識的前提下進行嘗試,成功就繼續試驗改進,不成功就推翻重來。這就是一個典型的試錯過程。

    至於說各國在發展航母時都走過那些彎路,這恐怕三天三夜都說不完了。這些彎路既有技術上的、設計理念上的、國內政治原因的。能建造航母的國家在發展中都遇到過這些問題而走過彎路。但是要說走彎路的極致,那就只有前蘇聯了。以至於蘇聯都解體了,繼承者俄羅斯至今也沒有回到正路上來。當然這與俄羅斯現在的國力有關,造不起新航母自然沒有改正的機會了。

    不過在發展航母中最讓人匪夷所思的國家卻是英國。英國是世界航母發展的先驅,1918年服役的“百眼巨人”號是世界第一艘擁有全通飛行甲板的航空母艦。蒸汽彈射器、滑越甲板和斜角甲板這些現代航母技術都是英華人發明和最先應用的!斜角甲板加彈射器的航母設計的優點無需多說,作為這一技術的創始國和最早應用國,居然在1978年隨著“皇家方舟”號(R09)的退役,斷然終止了這一切的發展,轉而走上了滑躍起飛/垂直降落的路子。雖然在無意中又開創了一個新的航母流派,但是對英國航母發展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技術倒退。

    這期間英國技術人員的腦洞再次大開。1982年,英國桑尼克羅夫特公司與英國宇航公司共同設計了一種排水量8000噸的微型航空母艦,但英國軍方對該航母並不感興趣。既然軍方不感興趣那就繼續改進,於是一種排水量5000噸的設計橫空出世。因為艦體太小沒有辦法採用傳統的航母起降方式,於是英國宇航公司設計了一種海鷂式垂直起降戰鬥機的空中回收裝置——天鉤系統。

    天鉤系統能夠讓航母在無起降落跑道的情況下放飛和回收戰鬥機。系統能起到捕捉、鎖緊、釋放“海鷂”戰機的作用。戰機機背上加裝一套供吊鉤捕捉用的探頭。天鉤系統透過液壓機構不斷調整吊臂,使吊鉤始終穩定在一個位置上。在放飛時,由吊鉤捕捉住飛機機背上的探頭,將飛機提升至規定高度並旋轉至舷側;飛行員起動發動機,逐步加大功率,達到飛機能依靠自身動力懸停時,吊鉤就解開鎖緊裝置,完成放飛作業。

    飛機著艦時則與此程式相反,飛機先跟上航空母艦,然後調整飛行高度以及與天鉤系統吊鉤的相對位置。吊鉤上的紅外影像探測器根據觀測到的影象情況引導吊鉤去捕捉探頭。當捉住探頭後,飛行員就可關閉發動機,放下穩定墊,進一步鎖定飛機。然後天鉤系統的吊臂旋轉,將飛機吊放到甲板上,再由升降機移至下層機庫。

    但由於英國軍方仍舊不感興趣。同時使用天鉤系統時,海鷂戰機的作戰半徑很小,而且相對於常規航母來說的價效比不合算,天鉤的技術也一直不過關,到80年代末的時候就被宇航公司放棄。時至今日,在英國“伊麗莎白女王”級新航母上因為成本原因再也看不到彈射器了,不得不說英華人這個彎路走的太可悲了。

  • 5 # 希弦軍事

    裝備發展必然少不了這種“試錯”與“彎路”。但對於這些探索,還是要區別看待的,畢竟有很多“錯”技術,是限於當時技術條件的“妥協”或“劍走偏鋒”,且是當時j技術條件下的最佳最優解決方案。有的,是技術層面,有的是這一國家海軍發展方向所決定的,是曇花一現的獨家需求,有的則是大方向決定的,比如說是發展輕型航母還是中型航母,是一定要核動力,還是常規動力,航母艦載的機配置、是重型機還是中型機,航母艦載機機隊是怎樣的組合搭配。在航母技術發展路線上,都不免有選擇,選擇中不免有試錯和“掉坑”。

    對於題主所說的幾個技術細節,比如說裝甲航母,這並不算是“試錯”,是當時發展的必然結果。裝甲航母上,當時還曾保留著大口徑艦炮,這背後一則是因為初期諸多航母是在大型戰列艦基礎上發展/改裝而來的,另外是因航母戰場的定位所註定的。航母走向海戰場的初期,可不只是計劃將其作為“海上機場”,對航母艦載機的遠端打擊並不自信,還想著保留大口徑火炮的“近戰”攻擊,防護上也格外重視。包括說煙囪的可放倒,艦島的左置甚至是無艦島的設計,這都是當時“侷限”下的設計選擇。

    特別是一些技術的“試錯”也在孕育著新技術的誕生,在否東這條技術路線的同時,也在堅定了另一種技術可能的發展與成熟。比如說,斜角甲板出現之前,曾有過的“彈性甲板”的驗證。在蒸汽彈射技術成為絕對主流之前的液壓彈射器,特別是火藥彈射器、飛輪彈射器等,現在看來這都是“彎路”,但這就是當時的唯一解決方案。

    另外,一些所謂的“彎路”就是大方向、大背景所決定的,比如說當下法國海軍的唯一一艘中型航母,雖然是核動力了,但是核動力的功率、效能,整體設計上的侷限,成本造價上的攀升,都讓法蘭西這艘航母的光環暗淡,甚至被註腳為,中型航母不適合核動力。這一定程度上也是航母發展史上的“試錯”。

  • 6 # 李三萬的三萬裡

    個人以為,航母發展走過的最大彎路,莫過於把戰列艦和航空母艦結合在一起的怪胎——航空戰列艦。 最早嘗試將大艦巨炮和艦載航空合二為一的嘗試見於1923年3月的《美國海軍學院學報(US Naval Institute Proceedings)》中,一個署名斯特羅瑟(T G A Strother)的人在1921年的設想(竟然是美華人第一個提出這個設想的)。

    沒有過多久,在大洋彼岸的英國,著名的軍工巨頭維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的軍艦設計主任喬治.瑟斯頓爵士(Sir George Thurston)也開始了提出了航空戰列艦的設想。他可是一位赫赫有名的造船大師,曾經負責過包括主炮全部集中於艦艏的“納爾遜”級等各種英國軍艦,以及出口日本的“三笠”號戰列艦、“金剛”號戰列巡洋艦還有原本計劃出口奧斯曼土耳其,結果卻編入英國艦隊的“愛爾蘭(Erin)”號等著名軍艦的設計。

    對於航空戰列艦,他在1923年在布拉西海軍年鑑(Brassey"s Naval and Shipping Annual)上,提出了一種裝備16英寸主炮,排水量35000噸的方案,該艦艦艏配置一座三聯裝主炮塔、艦艉有一座雙聯裝副炮塔,中間升起一層,上面完全被飛行甲板所覆蓋,然而卻不妨礙主炮副炮的炮身上仰。 很遺憾的是,雖然此人隨後又發表了許多類似的設計方案,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效能並不出眾、海軍條約的到來)並沒有任何一個方案走上船臺…… 接下來湊熱鬧的是蘇聯人。

    1936年蘇聯海軍委託美國吉布斯.考克斯公司設計“航空戰列艦”。為了驗證航空戰列艦的技術細節,蘇聯海軍在莫斯科中央空氣流體動力學研究所的大型風洞內進行了一系列實驗,證實航空戰列艦巨大的上層建築、艦炮和斜角飛行甲板組合在一起會形成妨礙飛機起降作業的巨大幹擾流。新建這樣一艘航空戰列艦的花費,要相當於同時建造一艘5萬噸級戰列艦和一艘2萬噸級航母,而一艘航空戰列艦的戰鬥力和生存能力則遠遠不及一艘戰列艦加上一艘航空母艦(航空戰列艦的燃料庫是極易被摧毀的目標),因此這個“第10581號工程”很快遭到了否決。

    1939年9月,蘇聯入侵波蘭之後,吉布斯.考克斯公司終止了同蘇聯的設計合同,並退還了餘款。 20世紀20到30年代,各國提出過不少的航空戰列艦的藍圖,但卻沒有一個國家去建造航空戰列艦。只是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帝國海軍將2條戰列艦“伊勢”和“日向”改造成了真正的航空戰列艦(也就數日本人敢想敢幹)。 當時日本海軍為了彌補航空母艦數量的不足,除了新建以外,還想方設法從現有的各類艦艇尋求其改造成航空母艦的可能性,連一直被當作艦隊決戰的主力戰列艦也包括在內。討論的結果,一直問題不斷的“伊勢”級戰列艦被作為改裝為航空母艦的首要候補。

    但是,如果將其徹底改為一艘長210米,寬34米,載機54架的正規航空母艦,工期少說也要一年半,而且改造工程複雜,在戰時本身船塢就為修修補補忙得不亦樂乎的情況下,一年半的時間是難以接受的。最後得出的解決方案就是將其改裝為半騾子半馬的“航空戰列艦”。 就這樣,當年瑟斯頓爵士的夢想就這樣陰差陽錯的在日本化為了現實。“伊勢”和“日向”兩艦自從誕生以來,因設計缺陷,一直不斷地被進行著改裝,這次改裝讓原來默默無聞的“問題戰列艦”在世界造艦史上留下了一絲異彩。只是這級世界上唯一的現實版航空戰列艦在戰場上毫無建樹,伴隨著舊日本帝國的覆滅,很快就沉沒於深海大洋。

    事情到這裡還沒完,二戰後,英華人曾經打算將未完工的“獅”級戰列艦改造成為航空戰列艦,但後來因為各種原因還是選擇了放棄了改造。20世紀80年代,隨著里根的上臺,美國政府計劃為僅存的幾艘“依阿華”級戰列艦進行現代化改裝。有一個方案就是航空戰列艦方案:即拆除三號炮塔和所有5寸燒火棍,加裝320單元垂髮導彈發射系統與飛行甲板,並搭載12架AV-8B戰機……哈哈哈,華麗地升級為BVG——導彈航空戰列艦。 但是這個方案最後被國會給斃了……理由是: 1.工期太長(國會老爺還關心工期,就是藉口) 2.削弱了抗打擊能力(因重心和空間問題,要拆除後部主裝甲甲板,可就算這樣防護也比別的船高了不知道哪裡去了,藉口×2 ) 3.改裝成本過高(這才心裡話) 至此,航空戰列艦的彎路終於走到頭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清理狗狗的肛門腺?